翁元基忍俊不禁,還在寫給戚博翰的奏摺上,一本正經地八卦了此事。
王君浩不苟言笑,又馬不停蹄的往潿洲隔壁的均州去剿匪。
而這期間,陶笉然在也在規定時間內,收到了禮部司郎中龔學義遞交上來的策劃案。
或許是怕真的被陶笉然撤職,這份策劃案終於沒有灌水了,但也沒有多認真。因為這就是照搬往年科舉的流程,再總結一遍而已。然而這並沒有什麽卵用,這種內容陶笉然隨便翻翻禮部的卷宗,就能找到一大堆,甚至比這個還詳細的。
陶笉然冷笑一聲,給這份策劃案批了個五十分。
“這不合理!”龔學義當場抗議,“下官已經按時交了,而且內容方麵也絕無問題!怎能這麽低分!”
“你確實是按時交了,這五十分就是看在你按時交的份上給的。”陶笉然從座位上站起來,跟龔學義平視,“至於內容,如果你指的是在曆屆卷宗裏抄錄也算的話,那我隨便找個識字的就能做,要你何用?”
第134章 134
龔學義被陶笉然懟得滿臉漲紅:“科舉曆來都是這麽舉辦的, 下官摘抄卷宗又有何不可!”
“我沒說不能摘抄卷宗, 但你自己看看這份策劃案拿出去能不能順利實施!”陶笉然將他交上來的紙直接砸到他臉上,“何人該負責何種工作沒有寫明,若是出現突然事件有什麽應急方案也沒有寫明!就連考試的日期也沒有定, 你寫的這份垃圾的時候有經過腦子嗎?還是你脖子上頂著個腦袋隻是為了顯高!”
陶笉然要罵起人來也是半點不含糊,別忘了他可是經曆過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網民, 就算學不來別人網絡暴力的□□, 但起點比這些罵人還要引經據典的古代人直白多了!
龔學義還想辯解,但陶笉然不給他這個機會了:“夠了!你不用再說了,你現在就給我迴家等通知。這件事交給周外郎主持,三天內我要看到一份有操作可行性的策劃案!”
周嘉聞言, 心中一喜, 連忙朗聲道:“下官遵命!”隻要三天後他交上去的策劃案能讓尚書滿意, 這禮部司郎中的位置,說不定他也能坐一坐!
眼見龔學義甩袖離去,周嘉也歡天喜地地離開, 一直坐在角落的默默看戲的慕容溫瑜才開口道:“尚書大人, 您知道龔郎中的身份麽?”
“什麽身份?不是禮部司郎中嗎?”陶笉然一臉茫然。
慕容溫瑜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嘆氣道:“他是龔司徒的嫡次子。”
“龔司徒……龔元良?”陶笉然看到慕容溫瑜點頭, 才露出了個嘲諷的表情,“嘖嘖嘖,果然虎父無犬子啊。”因為龔元良妄圖給戚博翰娶妻的事情,他對龔家整個家族的人都沒什麽好感。
“大人雖是陛下當前紅人,但血濃於水……”慕容溫瑜點到即止, 也算是委婉地提醒了陶笉然不要把龔學義逼得太狠。
陶笉然倒是有些意外。這些日子,慕容溫瑜除了規規矩矩做事之外,從來不站隊,怎麽今天突然對他示好?
慕容溫瑜被陶笉然直白的懷疑的眼神看得渾身不自在,無奈道:“大人不必如此,不過是家中有所決斷罷了。”
這話的意思就是,慕容家決定對戚博翰投誠了?但是陶笉然思來想去,都沒想起來慕容家是幹啥的。
所以慕容溫瑜並沒有得到陶笉然欣喜若狂的表情,失望之餘也覺得無奈。一個連瑞朝大世家分布都理不清楚的人當禮部尚書,怎麽想都覺得不靠譜,希望家中沒有看錯人才好。
陶笉然當晚就將慕容溫瑜的話轉速給戚博翰,戚博翰倒是很高興:“慕容家主家在青州,他們辦了一個青徽書院,如今已綿延五百年,是整個瑞朝都十分著名的書院。朝中有半數大臣都曾在青徽書院就讀。慕容家每一代都會有一名嫡支子弟入仕,做到禮部尚書位置掌管天下科舉和教育,直到下一代有子弟入了禮部便會告老還鄉。”
“嘖嘖嘖,這個家族……所圖不小啊。”陶笉然感慨道。
戚博翰眉頭一挑,對於陶笉然的評價有些意外:“然然怎麽知道他們有野心?”
“設定這麽裝比,說沒企圖我才不信!”這是陶笉然前世看過那麽多小說得出來的結論!
戚博翰對陶笉然的解釋聽得半懂不懂,但也沒在意:“他們投誠暫時也算一件好事,你不用在意,該怎麽做就怎麽做。”
“他們為啥態度變得這麽快啊?”陶笉然不解,戚博翰還沒開始殺雞呢,朝中也沒有人意識到不對,這慕容家的嗅覺咋這麽靈敏?
戚博翰搖搖頭,他心中有猜測,但並不確定的事情便沒有跟陶笉然說起。
三天後,周嘉按時提交了一份策劃案,陶笉然這才滿意地給了六十五分,並且科舉的時間總算定了下來,就在來年的三月十五日!
而需要出題的公孫明誌,總算在十二月來臨之前,拖家帶口來到了京城。跟著他來的,還有陶小妹和陶禧然的家書。
之前陶笉然去信,讓陶小妹和陶禧然跟著公孫明誌一起進京過年。結果這兩娃竟然為了辦雜誌&日報,拒絕跟大哥一起過年!陶笉然該悲還是該喜。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事業心,但是一點都不黏大哥了,哎……
陶笉然嘆完氣,又問起寧安的事情。
在翁元基他們離任之前,嶽州知州被公孫德業接任。寶浪縣的縣令陳萬勇,因為自己出色的表現,擢升為淩州知州。再加上海州的張霖,三人成為了寧安最大的主事人。
三人都是有能力的人才,守住戚博翰的發家之地,並且讓寧安蒸蒸日上,並不成問題。而且被留守也不是壞事,畢竟在地方當最高長官,那可是手握實權的重任,並不比朝臣差到哪裏去。
果然,公孫明誌說的跟三人上報的奏摺沒什麽兩樣,今年寧安的收成比去年又漲了一成左右,還有十三個縣申辦了行知小學,想來等明年九月份,陶笉然又能坐收一大筆聲望點。
問完,陶笉然才記起正事,把出考題的事情給公孫明誌一說,公孫明誌差點就給跪下了。
“校,校長,你說什麽?”公孫明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說,讓你給明年科舉出套題,就我們之前公務員考試那種類型的就可以了。過年之前拿給我可以吧?記得不要泄露出去啊。”陶笉然拍了拍公孫明誌的肩膀,神色自然道。
“尚書大人!”公孫明誌快哭了出來,“科舉試題曆來都是大學士出的。”
“我知道啊,這次他們那邊也會出一套試題,到時候直接發兩份試卷,讓考生們選答。”這是陶笉然跟王靈均商量出來的結果。
畢竟科舉不像寧安的公務員考試那麽小打小鬧,突然之間試題發生這麽大的變革,恐怕大多數考生都會發揮失常。到時候指不定會錯失很多人才,所以他們才保守地採取這種做法。反正現在造紙的方子和活字印刷術都交給工部去推廣了,多印一份試卷的成本並不大。
</br>
王君浩不苟言笑,又馬不停蹄的往潿洲隔壁的均州去剿匪。
而這期間,陶笉然在也在規定時間內,收到了禮部司郎中龔學義遞交上來的策劃案。
或許是怕真的被陶笉然撤職,這份策劃案終於沒有灌水了,但也沒有多認真。因為這就是照搬往年科舉的流程,再總結一遍而已。然而這並沒有什麽卵用,這種內容陶笉然隨便翻翻禮部的卷宗,就能找到一大堆,甚至比這個還詳細的。
陶笉然冷笑一聲,給這份策劃案批了個五十分。
“這不合理!”龔學義當場抗議,“下官已經按時交了,而且內容方麵也絕無問題!怎能這麽低分!”
“你確實是按時交了,這五十分就是看在你按時交的份上給的。”陶笉然從座位上站起來,跟龔學義平視,“至於內容,如果你指的是在曆屆卷宗裏抄錄也算的話,那我隨便找個識字的就能做,要你何用?”
第134章 134
龔學義被陶笉然懟得滿臉漲紅:“科舉曆來都是這麽舉辦的, 下官摘抄卷宗又有何不可!”
“我沒說不能摘抄卷宗, 但你自己看看這份策劃案拿出去能不能順利實施!”陶笉然將他交上來的紙直接砸到他臉上,“何人該負責何種工作沒有寫明,若是出現突然事件有什麽應急方案也沒有寫明!就連考試的日期也沒有定, 你寫的這份垃圾的時候有經過腦子嗎?還是你脖子上頂著個腦袋隻是為了顯高!”
陶笉然要罵起人來也是半點不含糊,別忘了他可是經曆過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網民, 就算學不來別人網絡暴力的□□, 但起點比這些罵人還要引經據典的古代人直白多了!
龔學義還想辯解,但陶笉然不給他這個機會了:“夠了!你不用再說了,你現在就給我迴家等通知。這件事交給周外郎主持,三天內我要看到一份有操作可行性的策劃案!”
周嘉聞言, 心中一喜, 連忙朗聲道:“下官遵命!”隻要三天後他交上去的策劃案能讓尚書滿意, 這禮部司郎中的位置,說不定他也能坐一坐!
眼見龔學義甩袖離去,周嘉也歡天喜地地離開, 一直坐在角落的默默看戲的慕容溫瑜才開口道:“尚書大人, 您知道龔郎中的身份麽?”
“什麽身份?不是禮部司郎中嗎?”陶笉然一臉茫然。
慕容溫瑜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嘆氣道:“他是龔司徒的嫡次子。”
“龔司徒……龔元良?”陶笉然看到慕容溫瑜點頭, 才露出了個嘲諷的表情,“嘖嘖嘖,果然虎父無犬子啊。”因為龔元良妄圖給戚博翰娶妻的事情,他對龔家整個家族的人都沒什麽好感。
“大人雖是陛下當前紅人,但血濃於水……”慕容溫瑜點到即止, 也算是委婉地提醒了陶笉然不要把龔學義逼得太狠。
陶笉然倒是有些意外。這些日子,慕容溫瑜除了規規矩矩做事之外,從來不站隊,怎麽今天突然對他示好?
慕容溫瑜被陶笉然直白的懷疑的眼神看得渾身不自在,無奈道:“大人不必如此,不過是家中有所決斷罷了。”
這話的意思就是,慕容家決定對戚博翰投誠了?但是陶笉然思來想去,都沒想起來慕容家是幹啥的。
所以慕容溫瑜並沒有得到陶笉然欣喜若狂的表情,失望之餘也覺得無奈。一個連瑞朝大世家分布都理不清楚的人當禮部尚書,怎麽想都覺得不靠譜,希望家中沒有看錯人才好。
陶笉然當晚就將慕容溫瑜的話轉速給戚博翰,戚博翰倒是很高興:“慕容家主家在青州,他們辦了一個青徽書院,如今已綿延五百年,是整個瑞朝都十分著名的書院。朝中有半數大臣都曾在青徽書院就讀。慕容家每一代都會有一名嫡支子弟入仕,做到禮部尚書位置掌管天下科舉和教育,直到下一代有子弟入了禮部便會告老還鄉。”
“嘖嘖嘖,這個家族……所圖不小啊。”陶笉然感慨道。
戚博翰眉頭一挑,對於陶笉然的評價有些意外:“然然怎麽知道他們有野心?”
“設定這麽裝比,說沒企圖我才不信!”這是陶笉然前世看過那麽多小說得出來的結論!
戚博翰對陶笉然的解釋聽得半懂不懂,但也沒在意:“他們投誠暫時也算一件好事,你不用在意,該怎麽做就怎麽做。”
“他們為啥態度變得這麽快啊?”陶笉然不解,戚博翰還沒開始殺雞呢,朝中也沒有人意識到不對,這慕容家的嗅覺咋這麽靈敏?
戚博翰搖搖頭,他心中有猜測,但並不確定的事情便沒有跟陶笉然說起。
三天後,周嘉按時提交了一份策劃案,陶笉然這才滿意地給了六十五分,並且科舉的時間總算定了下來,就在來年的三月十五日!
而需要出題的公孫明誌,總算在十二月來臨之前,拖家帶口來到了京城。跟著他來的,還有陶小妹和陶禧然的家書。
之前陶笉然去信,讓陶小妹和陶禧然跟著公孫明誌一起進京過年。結果這兩娃竟然為了辦雜誌&日報,拒絕跟大哥一起過年!陶笉然該悲還是該喜。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事業心,但是一點都不黏大哥了,哎……
陶笉然嘆完氣,又問起寧安的事情。
在翁元基他們離任之前,嶽州知州被公孫德業接任。寶浪縣的縣令陳萬勇,因為自己出色的表現,擢升為淩州知州。再加上海州的張霖,三人成為了寧安最大的主事人。
三人都是有能力的人才,守住戚博翰的發家之地,並且讓寧安蒸蒸日上,並不成問題。而且被留守也不是壞事,畢竟在地方當最高長官,那可是手握實權的重任,並不比朝臣差到哪裏去。
果然,公孫明誌說的跟三人上報的奏摺沒什麽兩樣,今年寧安的收成比去年又漲了一成左右,還有十三個縣申辦了行知小學,想來等明年九月份,陶笉然又能坐收一大筆聲望點。
問完,陶笉然才記起正事,把出考題的事情給公孫明誌一說,公孫明誌差點就給跪下了。
“校,校長,你說什麽?”公孫明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說,讓你給明年科舉出套題,就我們之前公務員考試那種類型的就可以了。過年之前拿給我可以吧?記得不要泄露出去啊。”陶笉然拍了拍公孫明誌的肩膀,神色自然道。
“尚書大人!”公孫明誌快哭了出來,“科舉試題曆來都是大學士出的。”
“我知道啊,這次他們那邊也會出一套試題,到時候直接發兩份試卷,讓考生們選答。”這是陶笉然跟王靈均商量出來的結果。
畢竟科舉不像寧安的公務員考試那麽小打小鬧,突然之間試題發生這麽大的變革,恐怕大多數考生都會發揮失常。到時候指不定會錯失很多人才,所以他們才保守地採取這種做法。反正現在造紙的方子和活字印刷術都交給工部去推廣了,多印一份試卷的成本並不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