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為了防止什麽意外發生,陶笉然還是請了五個手腳利落,心思細膩的女護工。
三號院子又重新修整了一遍,開闢了幾個菜園子,讓老人們自給自足。還有房子裏的那些高高的門檻被拆除,有樓梯的地方全部加修了平緩的斜坡,方便老人們日常行動。
平日裏,老人們還能編點籮筐蒲扇之類的小玩意,賣出去價錢雖然不高,但可以防止老人們閑著想東想西,而且能讓他們有被需要的感覺,不至於覺得自己是吃白食的。福善堂既然要辦了,自然要辦到最好,老人們的心理狀況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短短一個月,福善堂就已經步入正軌。幹了這麽一件大好事,自然不能藏著掖著,很快這件事就在王府幕僚們的有心運作下,傳遍了整個瑞朝。隨著這件事傳播的,還有一個消息。
福善堂不止接收寧安境內的孤寡老人,隻要是瑞朝的百姓,符合條件的都能來!不僅是45歲以上的老人,16歲以下的孤兒,也可以免費入讀行知小學!
這消息放出去,會有多少人跋山涉水來寧安尚未可知,但是寧安的態度已經擺了出來,百姓們不會管到底寧安的這一舉動惠及了多少人,隻會稱讚賢親王仁厚。
沒想到寧安不聲不響又搞出這麽大一件事情,戚靖琪隻覺得心中有一團火氣。沉著臉,來到了寢殿下方的地下室。
這個地下室也不知道是哪個皇帝修建的,戚靖琪無意間發現的時候,裏麵已經有好些年頭沒有人進去過了。開始戚靖琪隻是把這裏當成緊急避難處,卻不想戚靖良也有活著落在自己手裏的那天……
戚靖琪一步一步地往下走,陰暗寂靜的環境中,他的腳步聲沉重得仿佛地獄裏走出來的修羅。
當腳步停下的時候,戚靖琪眼中出現了一個人。那人的琵琶骨被拳頭粗的鐵鏈橫穿而過,牢牢鎖住。鐵鏈上黑色的血漬和新鮮的血液交織在一起,看起來十分可怖。
被鎖住的那人蜷縮成一團躺在地上,仔細看能發現他的身體在微微顫抖。
戚靖琪見到他這幅模樣,心中的火氣總算暢快了不少,而空氣中那混雜了血腥味和排泄物腐爛的惡臭,更是激發了他身體裏的暴虐因子。
“戚靖良。”戚靖琪隨手拿起一根兩頭都十分尖銳的鐵棍,朝戚靖良走去。
戚靖良發出嗚嗚的哭咽聲,聲音小得微不可查道:“求求你,放過我吧,求求你……啊!!!”鐵棍尖銳的頭狠狠地紮進了戚靖良已經沒多少肉的大腿,險些刺透了大腿骨!
戚靖良的哀嚎讓戚靖琪愈發興奮……
與此同時,瑞朝北部的一個小村落。村裏大部分的土地都幹涸得裂開了細細的縫隙,田裏的莊稼成片成片的枯死。村裏唯一一條河流,深度也僅僅到成年人的膝蓋,再過不久恐怕就要斷流了……
河邊有不少百姓還在頑強地挑水去救莊稼,也有農民絕望地坐在河邊眼神空洞。
其中一對爺孫,互相攙扶著,挑著一擔的水往田裏走去。那孫子看起來年紀不大,皮膚被曬得黝黑,個子矮小,身上也是瘦的皮包骨。他看著前頭爺爺佝僂的背影,眼眶一紅,鼓起勇氣道:“爺爺,咱們去寧安吧!”
爺爺聞言,腳步一頓,卻沒有搭話。孫子並不放棄,繼續道:“爺爺,咱們去寧安吧。您可以去福善堂,我不去行知小學,我可以賺錢養您!”
第118章 118
到了五月, 夏天開始悄然降臨。北方地麵開始大麵積地龜裂, 莊稼大片枯死, 較小的河流已經斷流。隻有一些緊鄰大河的地方, 還能勉強有莊稼存活。但看地裏的情況, 今年即使有收成,恐怕也養活不了多少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開始, 寧安附近陸續出現了許多長途跋涉過來的百姓。他們篳路藍縷,互相攙扶著。許是福善堂和行知小學的原因,這群人中多半是老人帶著小孩,有少數是一家老小。操著濃濃北方土話腔調的官話,艱難地往寧安的方向前進。
嶽州是寧安最北的一個州府, 戚博翰第一時間發現了這群人,立即派出了在北方長大的人前去接應。
如今還有三個月便是新學年, 陶笉然並沒有安排新來的孩子入學,而是讓他們暫時住在福善堂, 等九月再直接入讀一年級,新生的身份總要比插班生好一些。很快, 原本還很空曠的福善堂, 逐漸變得熱鬧起來。
而那些拖家帶口過來的百姓,寧安也沒有拒之門外, 翁元基帶著手下, 給他們安排到了一些地廣人稀的村子裏,給他們佃了幾畝官田和分了幾畝荒地。為了避免他們抱團,翁元基還刻意把他們以家庭為單位, 分得特別散。
等到了六月,盛夏的季節,北方終於迎來了一場暴雨!大雨毫不停歇地下了整整三天三夜,龜裂的土地開始逐漸恢複平整的模樣。
寧安也同時下起了淅瀝瀝的小雨,陰暗的天氣讓人做什麽都提不起神來。但這場雨也算是及時雨,受到北方大旱的影響,寧安今年的降雨也比往年少了許多。如果不是水車已經在寧安普及,恐怕今年寧安的糧食也會欠收。
最明顯的對比就是隔壁廣義,下個月就是早稻收割的季節,可有經驗的老農都能看出,寧安今年這早稻會減產!而寧安這邊卻是不斷的好消息,在肥料和水車的雙重作用下,今年良田的水稻產量可能還能提高一成左右,再加上新開荒的地裏也能產出不少糧食,今年一定又是個富足的年頭!
隻是北方的那場讓人還沒來得及高興的暴雨結束後,立即迎來了夏季太陽的暴曬。剛剛癒合的大地再次裂開,還沒來得及恢複生機的莊稼快速脫水。大夏天的,農民們隻感覺像是被人兜頭潑了一盆冰水,一時之間整個北部哀嚎一片。
一個身體強壯,身上體毛旺盛的男人,扛著鋤頭,看著自己辛辛苦苦挽救了大半年,眼看就要成活的莊稼枯死,眼中迸發出了強烈的恨意!呆滯了半響,他朝地上吐了口痰,扛著鋤頭轉身去了關係最好的幾個兄弟家中。
兩日之後,一群壯年男人扛著鋤頭,家中婦女拿著菜刀,氣勢洶洶地占了一座無人的山頭。
村中其他人看到這群人離去的背影,頓時議論紛紛。
“他們……這,這是要去當山賊啊?”
“哎,就這年頭,當山賊總比餓死強。”
“可,可是官兵來抓怎麽辦?”
“嗤!吃頓飽的被官兵砍死好,還是當你的良民慢慢餓死好?”
一場議論不歡而散,一對爺孫卻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半響,那已經瘦的隻剩下一副骨架的老人嘆了口氣,看著自己的孫子,眼眶微微泛紅。隻見原本虎頭虎腦的孫子,此時臉上的肉已經掉光,隻剩下一雙大眼睛,模樣分外嚇人。老人沙啞著聲音道:“狗娃,咱們去寧安吧。”
北方一場大旱斷了農民的生路,有膽大的人,扛著鋤頭,拉幫結派落草為寇。有頑固的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盼望著奇蹟發生。還有一批不忍心家中小輩繼續受苦的,終於下定決心離開故土,往南遷去。
</br>
三號院子又重新修整了一遍,開闢了幾個菜園子,讓老人們自給自足。還有房子裏的那些高高的門檻被拆除,有樓梯的地方全部加修了平緩的斜坡,方便老人們日常行動。
平日裏,老人們還能編點籮筐蒲扇之類的小玩意,賣出去價錢雖然不高,但可以防止老人們閑著想東想西,而且能讓他們有被需要的感覺,不至於覺得自己是吃白食的。福善堂既然要辦了,自然要辦到最好,老人們的心理狀況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短短一個月,福善堂就已經步入正軌。幹了這麽一件大好事,自然不能藏著掖著,很快這件事就在王府幕僚們的有心運作下,傳遍了整個瑞朝。隨著這件事傳播的,還有一個消息。
福善堂不止接收寧安境內的孤寡老人,隻要是瑞朝的百姓,符合條件的都能來!不僅是45歲以上的老人,16歲以下的孤兒,也可以免費入讀行知小學!
這消息放出去,會有多少人跋山涉水來寧安尚未可知,但是寧安的態度已經擺了出來,百姓們不會管到底寧安的這一舉動惠及了多少人,隻會稱讚賢親王仁厚。
沒想到寧安不聲不響又搞出這麽大一件事情,戚靖琪隻覺得心中有一團火氣。沉著臉,來到了寢殿下方的地下室。
這個地下室也不知道是哪個皇帝修建的,戚靖琪無意間發現的時候,裏麵已經有好些年頭沒有人進去過了。開始戚靖琪隻是把這裏當成緊急避難處,卻不想戚靖良也有活著落在自己手裏的那天……
戚靖琪一步一步地往下走,陰暗寂靜的環境中,他的腳步聲沉重得仿佛地獄裏走出來的修羅。
當腳步停下的時候,戚靖琪眼中出現了一個人。那人的琵琶骨被拳頭粗的鐵鏈橫穿而過,牢牢鎖住。鐵鏈上黑色的血漬和新鮮的血液交織在一起,看起來十分可怖。
被鎖住的那人蜷縮成一團躺在地上,仔細看能發現他的身體在微微顫抖。
戚靖琪見到他這幅模樣,心中的火氣總算暢快了不少,而空氣中那混雜了血腥味和排泄物腐爛的惡臭,更是激發了他身體裏的暴虐因子。
“戚靖良。”戚靖琪隨手拿起一根兩頭都十分尖銳的鐵棍,朝戚靖良走去。
戚靖良發出嗚嗚的哭咽聲,聲音小得微不可查道:“求求你,放過我吧,求求你……啊!!!”鐵棍尖銳的頭狠狠地紮進了戚靖良已經沒多少肉的大腿,險些刺透了大腿骨!
戚靖良的哀嚎讓戚靖琪愈發興奮……
與此同時,瑞朝北部的一個小村落。村裏大部分的土地都幹涸得裂開了細細的縫隙,田裏的莊稼成片成片的枯死。村裏唯一一條河流,深度也僅僅到成年人的膝蓋,再過不久恐怕就要斷流了……
河邊有不少百姓還在頑強地挑水去救莊稼,也有農民絕望地坐在河邊眼神空洞。
其中一對爺孫,互相攙扶著,挑著一擔的水往田裏走去。那孫子看起來年紀不大,皮膚被曬得黝黑,個子矮小,身上也是瘦的皮包骨。他看著前頭爺爺佝僂的背影,眼眶一紅,鼓起勇氣道:“爺爺,咱們去寧安吧!”
爺爺聞言,腳步一頓,卻沒有搭話。孫子並不放棄,繼續道:“爺爺,咱們去寧安吧。您可以去福善堂,我不去行知小學,我可以賺錢養您!”
第118章 118
到了五月, 夏天開始悄然降臨。北方地麵開始大麵積地龜裂, 莊稼大片枯死, 較小的河流已經斷流。隻有一些緊鄰大河的地方, 還能勉強有莊稼存活。但看地裏的情況, 今年即使有收成,恐怕也養活不了多少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開始, 寧安附近陸續出現了許多長途跋涉過來的百姓。他們篳路藍縷,互相攙扶著。許是福善堂和行知小學的原因,這群人中多半是老人帶著小孩,有少數是一家老小。操著濃濃北方土話腔調的官話,艱難地往寧安的方向前進。
嶽州是寧安最北的一個州府, 戚博翰第一時間發現了這群人,立即派出了在北方長大的人前去接應。
如今還有三個月便是新學年, 陶笉然並沒有安排新來的孩子入學,而是讓他們暫時住在福善堂, 等九月再直接入讀一年級,新生的身份總要比插班生好一些。很快, 原本還很空曠的福善堂, 逐漸變得熱鬧起來。
而那些拖家帶口過來的百姓,寧安也沒有拒之門外, 翁元基帶著手下, 給他們安排到了一些地廣人稀的村子裏,給他們佃了幾畝官田和分了幾畝荒地。為了避免他們抱團,翁元基還刻意把他們以家庭為單位, 分得特別散。
等到了六月,盛夏的季節,北方終於迎來了一場暴雨!大雨毫不停歇地下了整整三天三夜,龜裂的土地開始逐漸恢複平整的模樣。
寧安也同時下起了淅瀝瀝的小雨,陰暗的天氣讓人做什麽都提不起神來。但這場雨也算是及時雨,受到北方大旱的影響,寧安今年的降雨也比往年少了許多。如果不是水車已經在寧安普及,恐怕今年寧安的糧食也會欠收。
最明顯的對比就是隔壁廣義,下個月就是早稻收割的季節,可有經驗的老農都能看出,寧安今年這早稻會減產!而寧安這邊卻是不斷的好消息,在肥料和水車的雙重作用下,今年良田的水稻產量可能還能提高一成左右,再加上新開荒的地裏也能產出不少糧食,今年一定又是個富足的年頭!
隻是北方的那場讓人還沒來得及高興的暴雨結束後,立即迎來了夏季太陽的暴曬。剛剛癒合的大地再次裂開,還沒來得及恢複生機的莊稼快速脫水。大夏天的,農民們隻感覺像是被人兜頭潑了一盆冰水,一時之間整個北部哀嚎一片。
一個身體強壯,身上體毛旺盛的男人,扛著鋤頭,看著自己辛辛苦苦挽救了大半年,眼看就要成活的莊稼枯死,眼中迸發出了強烈的恨意!呆滯了半響,他朝地上吐了口痰,扛著鋤頭轉身去了關係最好的幾個兄弟家中。
兩日之後,一群壯年男人扛著鋤頭,家中婦女拿著菜刀,氣勢洶洶地占了一座無人的山頭。
村中其他人看到這群人離去的背影,頓時議論紛紛。
“他們……這,這是要去當山賊啊?”
“哎,就這年頭,當山賊總比餓死強。”
“可,可是官兵來抓怎麽辦?”
“嗤!吃頓飽的被官兵砍死好,還是當你的良民慢慢餓死好?”
一場議論不歡而散,一對爺孫卻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半響,那已經瘦的隻剩下一副骨架的老人嘆了口氣,看著自己的孫子,眼眶微微泛紅。隻見原本虎頭虎腦的孫子,此時臉上的肉已經掉光,隻剩下一雙大眼睛,模樣分外嚇人。老人沙啞著聲音道:“狗娃,咱們去寧安吧。”
北方一場大旱斷了農民的生路,有膽大的人,扛著鋤頭,拉幫結派落草為寇。有頑固的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盼望著奇蹟發生。還有一批不忍心家中小輩繼續受苦的,終於下定決心離開故土,往南遷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