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成就非凡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渡過了不太平靜的一晚後,二月初三的上午九點,隆武四年的年度會議繼續在東配殿召開,主持會議的依然是司禮監掌印。
這天上午要匯報的衙門隻剩下工部、督察院與通正司,因通正司隻是個上傳下達的衙門,基本沒什麽好匯報的,所以幾次年度會議都沒有做匯報,隻是一直當了個看客,以及需要表態時表個態。
督察院跟刑部一樣,都是例行的彈劾、查案、審案與巡查地方等事,事情雖多,但比較單一,所以朱由校對此也沒有太好的建議可提,隻是要求三位堂官加強禦史的潔身自好,同時彈劾的東西要言之有物,不可成為黨爭和排斥異己的工具。
二月初三上午的匯報重點,在於工部,在李之藻例行匯報了隆武三年總結與隆武四年規劃後,朱由校大概知道了幾項重大工程的具體進度,比如水泥路修建、三個新城的建設、三個行都司城池城堡的建造與造船廠的擴張遷移等。
從水泥路的修建進度中,朱由校大概清楚了大明現在已經可投入使用的水泥狀況,除了之前已經修好的京城到天津、山海關、密雲、保定與宣府等道路,以及山海關到廣寧、遼口到開原與薩爾滸、天津到濟南、南京道上海、上海到杭州等路段外,隆武三年還修通廣寧穿越遼河套直達沈陽、京城過宣府直達大同、京城穿越河南直達荊州、滄州到井陘、真定道德州、許昌過信直達漢口、南京出發跨越鳳陽直達陝西寶雞與貫穿整個江西南北的九江至甘州的水泥道路。
有了這些道路後,就基本能將大明的主要城市與主要作戰地區很好地串聯了起來,能極好地加速大明各地的快速來往,從而快速推動大明經濟的發展,同時進一步深化大明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
而隨著水泥交通要道的交匯,幾座處於交匯處的城市得到了迅速發展,比如真定、鄭州、許昌、鳳陽、沈陽等。
除了因水泥道路快速興起的城市,還有因港口、資源、工業而發展得十分快速的城市,比如天津、遼口、金州、真定、上海、武昌、漢陽、泉州與廣州等。
隨著織造局在臨清、天津、鄭州等產棉地投入大量的新式織布機與紡紗機,北方的棉布產量首次趕超了東南幾個布政司的產量,這幾地的棉布除了供應整個北方市場外,還開始向富庶的東南幾個布政司傾銷物美價廉的棉布,從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幾乎衝垮了江東與浙江大大小小各個棉布工坊。
一時之間,江東與浙江的很多棉布工坊轉行去做絲綢,一些資本雄厚的商家幹脆倒賣出去江東與浙江產的棉花與倒買來自武昌、臨清、天津等地的廉價棉布,從而再轉售給來大明貿易的泰西與阿拉伯商人。
雖然單匹棉布的利潤比以前少了不少,但量卻大了很多,很多有海外下遊銷售渠道的大棉商並沒有因為江東與浙江本地的棉布作坊艱難維持而有太大的損失,他們該賺的錢依然還在繼續賺,隻不過讓他們多倒騰了幾手而已。
武昌作為海商購買燧發槍與短管艦炮的所在地,外加能生產各種層出不窮新式產品的工廠所在地,很多前來購買武器的大海商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紛紛選擇直接跳過徽商這個中間商,直接跟四海商行與內廷下屬產業設在武昌的總管事做起了生意。
這些海商除了能夠買到他們急需的武器、糧食、日化、棉布、酒品、鍾表、鐵器製品、煙草、服裝與家具等市麵上最緊俏的產品外,還有各大銀行設在武昌的總部能夠緩解他們資金的一時周轉困難。
因內廷各大機構駐紮在武昌,加上蔡複一與郭允厚積極營造良好的經商氛圍,以及對中西部布政司的虹吸效應,武昌與漢陽一帶的繁華程度,絲毫不亞於長江口,甚至尤有過之。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促進武昌與漢陽的工商業發展,朱由校還讓蔡複一在兩地試行了簡化戶籍與取消路引的試驗,而這也進一步加快了兩地的人口流入,並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工廠急需的勞動力。
經過近四年的集中投入,武昌與漢陽一帶的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大明最活躍的地區,甚至超過了北方重點打造的城市天津。
天津雖然也得到了朱由校的高度重視,但畢竟它的旁邊還有一個京城,分流了很大一部分的天津產業。
雖然朱由校想將未來的順天府打造成花園城市,但前提是要先讓順天府自己富起來,或者不至於讓順天府拖太大的後腿,畢竟朱由校不能將大明的很大一部分稅收直接投入到順天府的城市打造中來,這樣不僅是對其它城市極大的不公平,而且這樣靠財政扶持城建的模式隻會是極大的浪費資源。
年度會議結束的當天下午,朱由校在瓊華宮東暖閣接見了桂王朱常瀛與唐王世子朱聿鍵,讓他倆對戶部與吏部在奉國中尉的土地分配、贖銀發放與吏員安排這些事情進行時時監督,而具體負責監督的則是宗人府官員、皇家學院學生與發展銀行職員,同時還要繼續安排皇家學院的宗室子弟參與清丈田畝與黃冊更新的事情上麵,算是畢業生的一次畢業實習,實習合格後才能優先安排更好的去除。
雖然內廷的產業與崗位非常多,但並不一定都非宗室子弟不可,那些畢不了業或平時表現不積極的畢業生很可能會無法順利進入內廷的下屬產業工作,而是需要他們自己尋找其它的出路。
麵對這種現實的競爭壓力,以及渴望改變自身命運的底層宗室子弟來說,進入內廷產業獲取一份體麵、收入可觀的工作,是他們目前最好的選擇。
過去的隆武三年,大明不管是在軍事、財稅、吏治、文化還是工程建設上,皆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隻要充分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才能讓勤勞的大明百姓創造無盡的可能。
這天上午要匯報的衙門隻剩下工部、督察院與通正司,因通正司隻是個上傳下達的衙門,基本沒什麽好匯報的,所以幾次年度會議都沒有做匯報,隻是一直當了個看客,以及需要表態時表個態。
督察院跟刑部一樣,都是例行的彈劾、查案、審案與巡查地方等事,事情雖多,但比較單一,所以朱由校對此也沒有太好的建議可提,隻是要求三位堂官加強禦史的潔身自好,同時彈劾的東西要言之有物,不可成為黨爭和排斥異己的工具。
二月初三上午的匯報重點,在於工部,在李之藻例行匯報了隆武三年總結與隆武四年規劃後,朱由校大概知道了幾項重大工程的具體進度,比如水泥路修建、三個新城的建設、三個行都司城池城堡的建造與造船廠的擴張遷移等。
從水泥路的修建進度中,朱由校大概清楚了大明現在已經可投入使用的水泥狀況,除了之前已經修好的京城到天津、山海關、密雲、保定與宣府等道路,以及山海關到廣寧、遼口到開原與薩爾滸、天津到濟南、南京道上海、上海到杭州等路段外,隆武三年還修通廣寧穿越遼河套直達沈陽、京城過宣府直達大同、京城穿越河南直達荊州、滄州到井陘、真定道德州、許昌過信直達漢口、南京出發跨越鳳陽直達陝西寶雞與貫穿整個江西南北的九江至甘州的水泥道路。
有了這些道路後,就基本能將大明的主要城市與主要作戰地區很好地串聯了起來,能極好地加速大明各地的快速來往,從而快速推動大明經濟的發展,同時進一步深化大明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
而隨著水泥交通要道的交匯,幾座處於交匯處的城市得到了迅速發展,比如真定、鄭州、許昌、鳳陽、沈陽等。
除了因水泥道路快速興起的城市,還有因港口、資源、工業而發展得十分快速的城市,比如天津、遼口、金州、真定、上海、武昌、漢陽、泉州與廣州等。
隨著織造局在臨清、天津、鄭州等產棉地投入大量的新式織布機與紡紗機,北方的棉布產量首次趕超了東南幾個布政司的產量,這幾地的棉布除了供應整個北方市場外,還開始向富庶的東南幾個布政司傾銷物美價廉的棉布,從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幾乎衝垮了江東與浙江大大小小各個棉布工坊。
一時之間,江東與浙江的很多棉布工坊轉行去做絲綢,一些資本雄厚的商家幹脆倒賣出去江東與浙江產的棉花與倒買來自武昌、臨清、天津等地的廉價棉布,從而再轉售給來大明貿易的泰西與阿拉伯商人。
雖然單匹棉布的利潤比以前少了不少,但量卻大了很多,很多有海外下遊銷售渠道的大棉商並沒有因為江東與浙江本地的棉布作坊艱難維持而有太大的損失,他們該賺的錢依然還在繼續賺,隻不過讓他們多倒騰了幾手而已。
武昌作為海商購買燧發槍與短管艦炮的所在地,外加能生產各種層出不窮新式產品的工廠所在地,很多前來購買武器的大海商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紛紛選擇直接跳過徽商這個中間商,直接跟四海商行與內廷下屬產業設在武昌的總管事做起了生意。
這些海商除了能夠買到他們急需的武器、糧食、日化、棉布、酒品、鍾表、鐵器製品、煙草、服裝與家具等市麵上最緊俏的產品外,還有各大銀行設在武昌的總部能夠緩解他們資金的一時周轉困難。
因內廷各大機構駐紮在武昌,加上蔡複一與郭允厚積極營造良好的經商氛圍,以及對中西部布政司的虹吸效應,武昌與漢陽一帶的繁華程度,絲毫不亞於長江口,甚至尤有過之。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促進武昌與漢陽的工商業發展,朱由校還讓蔡複一在兩地試行了簡化戶籍與取消路引的試驗,而這也進一步加快了兩地的人口流入,並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工廠急需的勞動力。
經過近四年的集中投入,武昌與漢陽一帶的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大明最活躍的地區,甚至超過了北方重點打造的城市天津。
天津雖然也得到了朱由校的高度重視,但畢竟它的旁邊還有一個京城,分流了很大一部分的天津產業。
雖然朱由校想將未來的順天府打造成花園城市,但前提是要先讓順天府自己富起來,或者不至於讓順天府拖太大的後腿,畢竟朱由校不能將大明的很大一部分稅收直接投入到順天府的城市打造中來,這樣不僅是對其它城市極大的不公平,而且這樣靠財政扶持城建的模式隻會是極大的浪費資源。
年度會議結束的當天下午,朱由校在瓊華宮東暖閣接見了桂王朱常瀛與唐王世子朱聿鍵,讓他倆對戶部與吏部在奉國中尉的土地分配、贖銀發放與吏員安排這些事情進行時時監督,而具體負責監督的則是宗人府官員、皇家學院學生與發展銀行職員,同時還要繼續安排皇家學院的宗室子弟參與清丈田畝與黃冊更新的事情上麵,算是畢業生的一次畢業實習,實習合格後才能優先安排更好的去除。
雖然內廷的產業與崗位非常多,但並不一定都非宗室子弟不可,那些畢不了業或平時表現不積極的畢業生很可能會無法順利進入內廷的下屬產業工作,而是需要他們自己尋找其它的出路。
麵對這種現實的競爭壓力,以及渴望改變自身命運的底層宗室子弟來說,進入內廷產業獲取一份體麵、收入可觀的工作,是他們目前最好的選擇。
過去的隆武三年,大明不管是在軍事、財稅、吏治、文化還是工程建設上,皆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隻要充分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才能讓勤勞的大明百姓創造無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