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呂宋撤僑之策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廣州府兩廣總督府,新上任不到半年的廣東巡撫南居益看完內閣送來的行文後,皺著眉頭思忖了許久,才淡淡地朝坐在上首的兩廣總督胡應台一臉為難地說道:“胡部堂,內閣讓我們廣東接迴呂宋島的僑胞,不知我們該如何應對?”
胡應台在接到內閣發來的行文後,也是十分的頭疼,他除了跟南居益一樣接到內閣的行文外,還接到了內閣大學士李長庚的私信,作為李長庚的同鄉,他就算不是楚黨也會被人認為是楚黨。
更何況,現在的李長庚與內閣首輔方從哲鬥爭得正是激烈的時候,他自然也要想辦法幫李長庚排憂解難,添加一份力量。
隻有李長庚在兩強相爭中勝出,他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目前的他才隻有四十九歲,而且皇帝取消了非翰林不得入閣的規定,加上他有著豐富的主政地方經驗,有了李長庚的支持,等解決完廣南之戰後,說不定就能夠調迴京城擔任六部尚書侍郎,或者去更為重要的地方繼續擔任總督。
至於入閣輔政之事,他雖然也很想,但他知道僅靠自己的地方從政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六部中曆練一番才行,隻有入了皇帝法眼,才能真正進入核心決策圈。
之前李長庚曾多次讓人專門送來關於朝局動向的書信,他從中得知了刑部尚書汪應蛟可能要於明年春致仕,李長庚的意思明顯是讓自己積極爭取,不能落入方從哲一黨之手。
雖然胡應台覺得這的確是個極好的機會,但想到明年春季自己肯定還要繼續主持廣南的戰事,心裏就微微著急,畢竟六部尚書不是什麽時候都能空出來的,更何況還是在這個皇帝已經基本掌握朝堂大權的時候。
現在的新皇帝也真是奇怪,方從哲已經是三朝首輔,卻還能讓他繼續連任,方從哲原先不穩的跡象反而呈越來越穩的狀態,絲毫看不出想換他的打算。
按照過往皇帝的習慣,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新君登基後,會陸續啟用自己曾經的講官們取代之前的重臣,新皇帝雖然也有一些更換重臣的動作,但更換的基本都是光廟在位時匆忙任命的大臣,神廟時期留下的重臣不僅大多得到了重用,反而還有所提升。
從朝廷邸報與李長庚斷斷續續送來的書信中,胡應台也大概得出了新君的用人思路,那就是喜歡任用踏實肯幹的能臣,而不是隻會錦繡文章的詞臣與溜須拍馬的幸臣,對於戰功與收稅是尤其的看重,這不在解決了北方的邊患後,就馬不停蹄地準備繼續攻打南洋的廣南阮氏。
好在新皇帝雖然看起來比較急躁,但不會盲目應戰,給自己留下了充足的準備時間,而且還派了海戰經驗十分豐富的沈有容前來兩廣整頓水師與訓練南下作戰的軍隊,並且會調派東海艦隊協同作戰。
作為兩廣總督,他自然十分清楚東海艦隊在海上的恐怖戰力,而這也是這兩年來廣東外海平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這麽一支強軍在身側,沒有哪隻不開眼的海盜還敢在此造次。
但是,本該可以按部就班地準備廣南戰事的時候,內閣突然行文過來要求廣東撤迴在呂宋島的僑胞,看樣子也是要對呂宋島的大弗朗機人動手。
作為兩廣總督,與不同國家的泰西人打交道自然是不在少數,也大致明白各國之間的實力與對待大明的態度。
目前盤踞在南洋的幾個泰西國家中,尼德蘭人態度最為友好,次之是英吉利人,再次之則是小弗朗機人,最後才是大弗朗機人。
對於態度最差的大弗朗機人,胡應台自然是沒有任何好感,也想教訓他們一番,但不該是這個即將攻打廣南的時候,廣南不僅是安南的一方諸侯,它的背後還有小弗朗機人撐腰,這才能與北邊的諸侯鄭氏保持均勢。
有時候胡應台也不明白廣南阮氏為何敢拒絕大明的上門要人,就不怕大明在背後支持鄭氏,或者直接出兵攻打他們嗎?
難道真是應了那句無知者無畏?
雖然廣南實力不是很強,但卻與大明隔著大海,要想攻打他們,隻能靠水師運送兵力,同時應對小弗朗機的可能支持。
好在通過畢自肅的恐嚇加海貿甜頭,小弗朗機人選擇了在一旁作壁上觀,不參與大明與廣南的戰事。
但這樣下來,廣南阮主肯定知道了大明正在準備跨海攻打他們,從而失去了突然性。
更為糟糕的是,因大明一直以來所支持的莫朝早就被鄭氏支持的後黎朝趕到了高平一帶苟延殘喘,對於大明的戰事幾乎沒有任何的作用。
看來廣南之戰,還是需要派出使者前往升龍一趟,從而形成南北夾擊廣南的態勢,逼著阮氏交出史家族人和他們帶過去的大量家財。
若能按照這樣的策略執行下去,將能花最少的代價解決廣南無禮的行為,但現在內閣要求撤迴呂宋的僑胞,同時驅趕在大明的大弗朗機人,這明顯是逼著雙方開戰了。
廣南本就遠在大海之西南了,現在又加一個更遠的東南呂宋,而且呂宋僑胞撤迴來後,肯定還要安頓好他們,也不知能撤迴多少人。
在他胡應台的認識中,這些遠渡重洋去海外的僑胞,早就不能算作大明子民了,真不知內閣為何要撤迴他們,想必這是要麵子的當今陛下強烈要求。
“既然是內閣特別行文要求,我們作為下官,遵照執行就是了!”胡應台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了這份棘手的差事。
“雖然下官不清楚呂宋島有多少僑胞,但想必數量也是用萬計算,我們廣東水師可沒有如此多的海船啊!”南居益叫苦道。
“一次運不了,那就分幾次,總能運完的,而且不是還有很多商船嘛,可以讓他們出船!”胡應台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說道。
南居益皺著眉頭答道:“就怕這些商船不同意啊,而且運迴的人,該放哪安置?”
“哪能讓這些商人同不同意,而且那些能前往呂宋的人,想必也不是一文不值,坐船的銀子還是拿得出來的!”胡應台抬眼看了下南居益,好奇他怎麽突然短智了。
南居益點點頭答道:“部堂大人所言甚是,隻是這些人不知該如何安置,下官雖然剛來廣東,但也聽說了他們宗族之間對抗十分尖銳,不一定願意接受這些新來的僑胞!”
胡應台耐著性子迴道:“內閣行文上不是說了優先安排到瓊州島嘛,那裏可沒有太多的宗族矛盾,有的隻是尚未開化的土著,想必比其它地方容易對付多了!”
南居益略一思忖,便大概明白了胡應台的意思,但還是要確認一遍:“部堂大人的意思,是讓下官再行淩少保之策?”
“瓊州正好有沈將軍在此練兵,可助僑胞順利安頓!”胡應台似是而非地答道。
“不知安頓何處為佳?”南居益自然是聽明白了胡應台的迴答。
胡應台沉吟片刻後答道:“文昌、樂會一帶適宜耕種,而且有適合停靠的港口!”
“大人安排精妙,下官明白了!”南居益心領神會地答道,這兩地不僅地勢平坦,而且有十分便捷停靠的港口,而且土著也不少。
胡應台在接到內閣發來的行文後,也是十分的頭疼,他除了跟南居益一樣接到內閣的行文外,還接到了內閣大學士李長庚的私信,作為李長庚的同鄉,他就算不是楚黨也會被人認為是楚黨。
更何況,現在的李長庚與內閣首輔方從哲鬥爭得正是激烈的時候,他自然也要想辦法幫李長庚排憂解難,添加一份力量。
隻有李長庚在兩強相爭中勝出,他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目前的他才隻有四十九歲,而且皇帝取消了非翰林不得入閣的規定,加上他有著豐富的主政地方經驗,有了李長庚的支持,等解決完廣南之戰後,說不定就能夠調迴京城擔任六部尚書侍郎,或者去更為重要的地方繼續擔任總督。
至於入閣輔政之事,他雖然也很想,但他知道僅靠自己的地方從政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六部中曆練一番才行,隻有入了皇帝法眼,才能真正進入核心決策圈。
之前李長庚曾多次讓人專門送來關於朝局動向的書信,他從中得知了刑部尚書汪應蛟可能要於明年春致仕,李長庚的意思明顯是讓自己積極爭取,不能落入方從哲一黨之手。
雖然胡應台覺得這的確是個極好的機會,但想到明年春季自己肯定還要繼續主持廣南的戰事,心裏就微微著急,畢竟六部尚書不是什麽時候都能空出來的,更何況還是在這個皇帝已經基本掌握朝堂大權的時候。
現在的新皇帝也真是奇怪,方從哲已經是三朝首輔,卻還能讓他繼續連任,方從哲原先不穩的跡象反而呈越來越穩的狀態,絲毫看不出想換他的打算。
按照過往皇帝的習慣,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新君登基後,會陸續啟用自己曾經的講官們取代之前的重臣,新皇帝雖然也有一些更換重臣的動作,但更換的基本都是光廟在位時匆忙任命的大臣,神廟時期留下的重臣不僅大多得到了重用,反而還有所提升。
從朝廷邸報與李長庚斷斷續續送來的書信中,胡應台也大概得出了新君的用人思路,那就是喜歡任用踏實肯幹的能臣,而不是隻會錦繡文章的詞臣與溜須拍馬的幸臣,對於戰功與收稅是尤其的看重,這不在解決了北方的邊患後,就馬不停蹄地準備繼續攻打南洋的廣南阮氏。
好在新皇帝雖然看起來比較急躁,但不會盲目應戰,給自己留下了充足的準備時間,而且還派了海戰經驗十分豐富的沈有容前來兩廣整頓水師與訓練南下作戰的軍隊,並且會調派東海艦隊協同作戰。
作為兩廣總督,他自然十分清楚東海艦隊在海上的恐怖戰力,而這也是這兩年來廣東外海平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這麽一支強軍在身側,沒有哪隻不開眼的海盜還敢在此造次。
但是,本該可以按部就班地準備廣南戰事的時候,內閣突然行文過來要求廣東撤迴在呂宋島的僑胞,看樣子也是要對呂宋島的大弗朗機人動手。
作為兩廣總督,與不同國家的泰西人打交道自然是不在少數,也大致明白各國之間的實力與對待大明的態度。
目前盤踞在南洋的幾個泰西國家中,尼德蘭人態度最為友好,次之是英吉利人,再次之則是小弗朗機人,最後才是大弗朗機人。
對於態度最差的大弗朗機人,胡應台自然是沒有任何好感,也想教訓他們一番,但不該是這個即將攻打廣南的時候,廣南不僅是安南的一方諸侯,它的背後還有小弗朗機人撐腰,這才能與北邊的諸侯鄭氏保持均勢。
有時候胡應台也不明白廣南阮氏為何敢拒絕大明的上門要人,就不怕大明在背後支持鄭氏,或者直接出兵攻打他們嗎?
難道真是應了那句無知者無畏?
雖然廣南實力不是很強,但卻與大明隔著大海,要想攻打他們,隻能靠水師運送兵力,同時應對小弗朗機的可能支持。
好在通過畢自肅的恐嚇加海貿甜頭,小弗朗機人選擇了在一旁作壁上觀,不參與大明與廣南的戰事。
但這樣下來,廣南阮主肯定知道了大明正在準備跨海攻打他們,從而失去了突然性。
更為糟糕的是,因大明一直以來所支持的莫朝早就被鄭氏支持的後黎朝趕到了高平一帶苟延殘喘,對於大明的戰事幾乎沒有任何的作用。
看來廣南之戰,還是需要派出使者前往升龍一趟,從而形成南北夾擊廣南的態勢,逼著阮氏交出史家族人和他們帶過去的大量家財。
若能按照這樣的策略執行下去,將能花最少的代價解決廣南無禮的行為,但現在內閣要求撤迴呂宋的僑胞,同時驅趕在大明的大弗朗機人,這明顯是逼著雙方開戰了。
廣南本就遠在大海之西南了,現在又加一個更遠的東南呂宋,而且呂宋僑胞撤迴來後,肯定還要安頓好他們,也不知能撤迴多少人。
在他胡應台的認識中,這些遠渡重洋去海外的僑胞,早就不能算作大明子民了,真不知內閣為何要撤迴他們,想必這是要麵子的當今陛下強烈要求。
“既然是內閣特別行文要求,我們作為下官,遵照執行就是了!”胡應台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了這份棘手的差事。
“雖然下官不清楚呂宋島有多少僑胞,但想必數量也是用萬計算,我們廣東水師可沒有如此多的海船啊!”南居益叫苦道。
“一次運不了,那就分幾次,總能運完的,而且不是還有很多商船嘛,可以讓他們出船!”胡應台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說道。
南居益皺著眉頭答道:“就怕這些商船不同意啊,而且運迴的人,該放哪安置?”
“哪能讓這些商人同不同意,而且那些能前往呂宋的人,想必也不是一文不值,坐船的銀子還是拿得出來的!”胡應台抬眼看了下南居益,好奇他怎麽突然短智了。
南居益點點頭答道:“部堂大人所言甚是,隻是這些人不知該如何安置,下官雖然剛來廣東,但也聽說了他們宗族之間對抗十分尖銳,不一定願意接受這些新來的僑胞!”
胡應台耐著性子迴道:“內閣行文上不是說了優先安排到瓊州島嘛,那裏可沒有太多的宗族矛盾,有的隻是尚未開化的土著,想必比其它地方容易對付多了!”
南居益略一思忖,便大概明白了胡應台的意思,但還是要確認一遍:“部堂大人的意思,是讓下官再行淩少保之策?”
“瓊州正好有沈將軍在此練兵,可助僑胞順利安頓!”胡應台似是而非地答道。
“不知安頓何處為佳?”南居益自然是聽明白了胡應台的迴答。
胡應台沉吟片刻後答道:“文昌、樂會一帶適宜耕種,而且有適合停靠的港口!”
“大人安排精妙,下官明白了!”南居益心領神會地答道,這兩地不僅地勢平坦,而且有十分便捷停靠的港口,而且土著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