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吏員變革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現在還無法收迴他們手上的特權,但規範執行特權還是可以推動的,畢竟老朱同誌雖然給了文人不少特權,但數量都有嚴格限製,嚴格執行起來,也會收到奇效,最起碼大明的隱田與人口不會像現在這般如此的誇張,尤其是東南幾省。
其中浙江在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統計中,人口是一千零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七,到了萬曆六年,人口降到了五百一十五萬三千零五口,浙江人口經過近兩百年的穩定發展,不僅沒有任何增加,反而少了近一半。
浙江布政司已經夠離譜的了,還有個更離譜的,那就是同樣是東南沿海的福建布政司,在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統計中,尚有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零六人,到了萬曆六年,人口直降至一百七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人,超過一半。
至於江東布政司,情形比之浙江與福建,絲毫不落下風。
與戶籍人口下降的情形相比,這幾個布政司的舉人名額,卻是遙遙領先全大明。
為了拉攏東南士紳與順利遷都南京,朱高胖在洪熙元年規定,全大明每次鄉試錄取舉人名額五百八十人,其中南北直隸各八十人,各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十三點八。
作為科考大省的江西則是五十人,浙江與福建同樣是四十五人,各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七點八。
雖然後來的舉人錄取名額往上做了幾次調整,但比例一直沒有做任何變化。
朱由校一直以為東南幾個布政司的士紳人數為何那麽多,以為是這幾處聚集了大明的近一半人口,但翻閱了《大明會典》後,才驚人地發現這幾處的人口普遍比明初少了一半左右。
朱由校比對洪武二十六年與萬曆六年的人口統計,在總戶籍人口不變的情形下,東南幾個布政司少的一半在籍人口,都強加在了河南、北直隸、陝西、四川、雲南等官僚士紳分布較少的布政司。
其中,河南人口由一百九十一萬上漲至五百三十一萬,北直隸從一百九十二萬上漲到了四百二十六萬,陝西二百三十一萬上漲至四百五十五萬,四川一百四十六萬上漲到了三百一十萬,雲南則是從二十五萬上漲到了一百四十七萬。
南北直隸中,人口增長最多的府分別是鳳陽府與真定府,一個從四十二萬上漲到了一百二十萬,一個從四十五萬上漲到了一百零九萬,真定府因地盤大沒什麽雄厚的政治背景尚可以理解外,但鳳陽府作為老朱同誌的龍興之地,戶籍人口被登記得如此之多,就有點故意為之了。
同樣是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統計,當時大明在籍的總人口為六千零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口,而萬曆六年的總人口為六千零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口,與洪武二十六年的在籍人口基本持平,但比弘治四年的戶籍人口卻多了近一千萬人。
當看完這三組數據的時候,朱由校除了震驚與憤怒外,還有感覺弘治朝掌權的文官是有多麽的無恥,近一百年的時間裏,大明雖經曆了土木堡之變,但這段時間內總體上是十分穩定的,人口卻少了整整近一千萬,朱由校當時在想,萬曆六年的人口統計,當時若不是張居正掌權,人口總數隻怕還會在弘治四年的基礎上再少一千萬,隻剩下四千萬來人口,遠遠落後於西漢中後期的六千三百萬總人口。
這些官僚士紳,真是無恥到沒有下限。
大明已經給了他們無上的特權與榮華富貴,他們依然不滿足,還想著挖空整個大明朝廷,將所有百姓都變成他們的農奴。
當國家即將滅亡之際,不但不想著怎麽救國圖存,而是變著法的打壓異己與攫取更多的特權,等大明王朝沒有什麽血可再吸的時候,他們立馬投靠新的政權,先是投靠李自成,李自成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後,他們立馬投靠關外的野豬皮,聯合鎮壓農民軍與反抗野豬皮暴政的其它勢力。
何為民族?
何為國家?
在他們眼中,家族與個人的特權及富貴才是最要緊之事。
收迴思緒,朱由校將王永光送來的《官員致仕與榮養疏》放到桌麵,看向微微躬身站在自己眼前不遠處的王永光,淡淡地開口道:“你遞來的奏疏有沒有與方首輔商議?”
“迴陛下,臣在與方首輔商議過後,才向陛下送來的奏疏!”王永光將身子向下躬得更低了後迴道。
“時敏,遣人去請三位閣老與戶部及禮部尚書來一趟!”朱由校看向一旁的劉時敏說道,除了官員退休與科考年齡這些事情,還有一些相關的事情也需要內閣與禮部去執行。
“是,陛下!”劉時敏躬身迴完後,朝房門處走去。
朱由校在劉時敏離開自己身邊後,朝王永光繼續說道:“你的《官員致仕與榮養疏》,朕認真看過了,有一些與之關聯的事情需要與他們商議一番,至於奏疏上提到的兩個年齡標準,朕大體上是同意的!”
“是,臣謝陛下!”王永光躬著身子迴道。
因要等其他官員過來,朱由校不疾不徐地轉移話題道:“嗯,鹽運司與鹽課司的變革進行得如何了?”
王永光想了一下道:“迴陛下,戶部的鹽政司官員已基本滿編,目前正在對長蘆、山東與兩淮鹽運司進行整改,其中山東鹽運司已經交付給了四海商行,長蘆鹽場三月份應該能整頓完畢,兩淮預估在四月,而兩浙與河東則是五月,福建鹽運司裁撤與遼東鹽運司設立則要到七月完成,其它的預估也是在七月前能夠整頓完畢!”
“告訴袁世振,不必操之過急,事情可以慢慢來,今年內完成整頓即可,避免引起激烈對抗,特別是灶戶的安頓。至於原先的鹽運司與鹽課司的官員,讓督察院派遣禦史隨鹽政司一同去實地核查,發現清廉有能力的官員同時,也不放過任何一個貪官汙吏!”
“是,陛下,臣下去後便轉告袁侍郎!”王永光迴道。
“嗯,直隸的吏員變革方案,現在弄得如何了?”朱由校繼續問道。
其中浙江在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統計中,人口是一千零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七,到了萬曆六年,人口降到了五百一十五萬三千零五口,浙江人口經過近兩百年的穩定發展,不僅沒有任何增加,反而少了近一半。
浙江布政司已經夠離譜的了,還有個更離譜的,那就是同樣是東南沿海的福建布政司,在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統計中,尚有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零六人,到了萬曆六年,人口直降至一百七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人,超過一半。
至於江東布政司,情形比之浙江與福建,絲毫不落下風。
與戶籍人口下降的情形相比,這幾個布政司的舉人名額,卻是遙遙領先全大明。
為了拉攏東南士紳與順利遷都南京,朱高胖在洪熙元年規定,全大明每次鄉試錄取舉人名額五百八十人,其中南北直隸各八十人,各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十三點八。
作為科考大省的江西則是五十人,浙江與福建同樣是四十五人,各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七點八。
雖然後來的舉人錄取名額往上做了幾次調整,但比例一直沒有做任何變化。
朱由校一直以為東南幾個布政司的士紳人數為何那麽多,以為是這幾處聚集了大明的近一半人口,但翻閱了《大明會典》後,才驚人地發現這幾處的人口普遍比明初少了一半左右。
朱由校比對洪武二十六年與萬曆六年的人口統計,在總戶籍人口不變的情形下,東南幾個布政司少的一半在籍人口,都強加在了河南、北直隸、陝西、四川、雲南等官僚士紳分布較少的布政司。
其中,河南人口由一百九十一萬上漲至五百三十一萬,北直隸從一百九十二萬上漲到了四百二十六萬,陝西二百三十一萬上漲至四百五十五萬,四川一百四十六萬上漲到了三百一十萬,雲南則是從二十五萬上漲到了一百四十七萬。
南北直隸中,人口增長最多的府分別是鳳陽府與真定府,一個從四十二萬上漲到了一百二十萬,一個從四十五萬上漲到了一百零九萬,真定府因地盤大沒什麽雄厚的政治背景尚可以理解外,但鳳陽府作為老朱同誌的龍興之地,戶籍人口被登記得如此之多,就有點故意為之了。
同樣是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統計,當時大明在籍的總人口為六千零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口,而萬曆六年的總人口為六千零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口,與洪武二十六年的在籍人口基本持平,但比弘治四年的戶籍人口卻多了近一千萬人。
當看完這三組數據的時候,朱由校除了震驚與憤怒外,還有感覺弘治朝掌權的文官是有多麽的無恥,近一百年的時間裏,大明雖經曆了土木堡之變,但這段時間內總體上是十分穩定的,人口卻少了整整近一千萬,朱由校當時在想,萬曆六年的人口統計,當時若不是張居正掌權,人口總數隻怕還會在弘治四年的基礎上再少一千萬,隻剩下四千萬來人口,遠遠落後於西漢中後期的六千三百萬總人口。
這些官僚士紳,真是無恥到沒有下限。
大明已經給了他們無上的特權與榮華富貴,他們依然不滿足,還想著挖空整個大明朝廷,將所有百姓都變成他們的農奴。
當國家即將滅亡之際,不但不想著怎麽救國圖存,而是變著法的打壓異己與攫取更多的特權,等大明王朝沒有什麽血可再吸的時候,他們立馬投靠新的政權,先是投靠李自成,李自成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後,他們立馬投靠關外的野豬皮,聯合鎮壓農民軍與反抗野豬皮暴政的其它勢力。
何為民族?
何為國家?
在他們眼中,家族與個人的特權及富貴才是最要緊之事。
收迴思緒,朱由校將王永光送來的《官員致仕與榮養疏》放到桌麵,看向微微躬身站在自己眼前不遠處的王永光,淡淡地開口道:“你遞來的奏疏有沒有與方首輔商議?”
“迴陛下,臣在與方首輔商議過後,才向陛下送來的奏疏!”王永光將身子向下躬得更低了後迴道。
“時敏,遣人去請三位閣老與戶部及禮部尚書來一趟!”朱由校看向一旁的劉時敏說道,除了官員退休與科考年齡這些事情,還有一些相關的事情也需要內閣與禮部去執行。
“是,陛下!”劉時敏躬身迴完後,朝房門處走去。
朱由校在劉時敏離開自己身邊後,朝王永光繼續說道:“你的《官員致仕與榮養疏》,朕認真看過了,有一些與之關聯的事情需要與他們商議一番,至於奏疏上提到的兩個年齡標準,朕大體上是同意的!”
“是,臣謝陛下!”王永光躬著身子迴道。
因要等其他官員過來,朱由校不疾不徐地轉移話題道:“嗯,鹽運司與鹽課司的變革進行得如何了?”
王永光想了一下道:“迴陛下,戶部的鹽政司官員已基本滿編,目前正在對長蘆、山東與兩淮鹽運司進行整改,其中山東鹽運司已經交付給了四海商行,長蘆鹽場三月份應該能整頓完畢,兩淮預估在四月,而兩浙與河東則是五月,福建鹽運司裁撤與遼東鹽運司設立則要到七月完成,其它的預估也是在七月前能夠整頓完畢!”
“告訴袁世振,不必操之過急,事情可以慢慢來,今年內完成整頓即可,避免引起激烈對抗,特別是灶戶的安頓。至於原先的鹽運司與鹽課司的官員,讓督察院派遣禦史隨鹽政司一同去實地核查,發現清廉有能力的官員同時,也不放過任何一個貪官汙吏!”
“是,陛下,臣下去後便轉告袁侍郎!”王永光迴道。
“嗯,直隸的吏員變革方案,現在弄得如何了?”朱由校繼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