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漠南治理之策(二)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寧之戰的中路軍幾支軍隊中,戚金駐守大寧州,原薊州標兵營則是被調往了最北端的高州,尤世威則是在參加完大寧城之戰後,返迴了武烈城,負責武烈州的防禦。
與此同時,原先駐紮在桃林口的冀州鎮守軍大部分被調往了利州一帶駐防,而原密雲的薊州鎮守軍則是北遷至古北口外的滿套兒與小興州一帶屯墾,留下的密雲與古北口一帶則交給了迴防的京營第十營。
此外,迴防的山海關軍隊繼續負責山海關與周邊的石門寨等地防守外,還加上了桃林口的防守重任,至於禁軍第四營與薊州鎮軍隊北上大寧行都司後留下的遷西、三屯營與喜峰口防區,則交給了一直駐防在灤州的禁軍第十三營負責。
當林丹汗驅趕了土默特諸部後,鳩占鵲巢了土默川、河套地區一帶,朱由校便再次發動了對察哈爾的二次戰爭,這次戰爭的主帥是孫承宗,戰場主將是滿桂,副將則是楊肇基與王威。
除了宣大三鎮的軍隊外,朱由校還讓孫承宗節製了陝西三鎮的軍隊,也就是延綏、寧夏與陝西三鎮。
這場戰爭打得有來有往,從夏季一直打到了冬季,才最終將虎墩兔趕出了土默特部的地盤,而朱由校在這些地方再次新增了一個歸化行都司。
因規劃行都司的設立,原先的宣大三鎮駐軍也必須跟著做了較大的調整,滿桂帶著禁軍第三營進駐歸化城,山西鎮總兵王威則帶著大部分的山西鎮軍兵前往河套地區駐紮,至於新的軍鎮所在地則是中套黑山西側的豐州城,也就是後世的包頭一帶。
考慮到時間上已經進入冬季,山西鎮的遷移時間改到了隆武四年的開春,到時候與他們一起遷徙過去的,還有陝西與山西北部無地或少地的貧民,這些人依然會有同等的安家費與免稅賦土地。
大明開國初期,整個北方都是地廣人稀,或許這也是當時的朝廷不得不內遷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肥沃的中原土地都沒人耕種,怎麽會去這些相對貧瘠荒蕪的地方。
但現在大明已經經過了兩百五十多年的穩定發展,人口基數早就從洪武時期的五六千萬人發展到了近兩億人,傳統的中原漢地也逐漸出現了人多地少的困境。
所以,隆武朝幾次有官方高額補貼的人口大遷徙,都得到了積極的響應,尤其是生活在黃土高原上苦不堪言的貧苦百姓。
將漠南蒙古中同大明一直敵對的察哈爾與土默特為首的酋長趕出漠南地盤,並且在這些地盤的關鍵地區駐紮重兵後,就算蒙古人口一時依然占據較大的優勢,但有強軍駐守在側,外加陸續不斷的大移民,漢人的人口總數用不了太長的時間便會占據多數,到時候蒙古人再想作亂,難度就變得大了許多。
除了強軍駐守與遷移漢民,朱由校還重新將所有蒙古人進行了編戶齊名,一些比較大的部族采取半自治的方式,同時與大明皇族聯姻,比如朱由校給自己的三位皇叔每人娶了一位蒙古妃子,而選中的三個部族是勢力依然強大的烏珠穆沁、乃蠻與科爾沁。
剛開始時三位皇叔自然是強烈反對的,但在朱由校的軟硬兼施下,以及承諾朝廷幫他們供養這些蒙古妃子後,他們才最終不得不咬牙同意了。
除了烏珠穆沁、乃蠻與科爾沁三個較大的部族同大明皇家聯姻外,朱由校還鼓勵士兵與新遷徙過去的漢民同蒙古人通婚,這種鼓勵不僅僅隻是口頭上的鼓勵,還有土地、農具與牛羊的鼓勵,比如娶一個蒙古女子獎五十畝土地,兩人生一個男孩獎勵鋤頭兩把,生兩個再多獎勵一隻羊,生五個則是獎勵耕牛一頭。
此外,還有免費普及五年製漢化教育,尊重並發揚黃教的傳播,以及教導蒙古人停下來耕種等。
而這些政策的落實,自然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了,光大寧十萬戶大移民就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更何況是漢化教育普及這種不說百年工程,最起碼也是三代工程,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自然就是更多。
為了解決漢化教育教師缺乏的問題,朱由校將一些犯罪官員流放地改到了漠南各蒙古人聚居的地方,讓他們充分發揮餘熱,為大明的漢化夷狄做出該有的貢獻。
而且被流放的犯罪官員名單中,除了未來繼續犯罪的官員外,還有之前被流放至西北的兩百多個生員。
朱由校為了快速解決漠南蒙古諸部教師不足的問題,將這些人被流放至西北的國子監所謂才子們,更改流放地為大寧、金山與規劃行都司,給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隻要順利從啟蒙學院畢業的蒙古孩子達到一定數量後,便可廢除他們身上的枷鎖,返迴中原開始新的生活。
除此之外,朱由校還讓工部出資修築密雲-興州-武烈-承德-會州-大寧-高州-敖漢-乃蠻-金山-葉赫、高州-神樹-開平-興和-集寧-歸化-豐州的主幹道,以及大寧-營州-義州、錦州-義州-阜新-金山、高州-蒙牛特-白城-烏珠穆沁、張家口-興和-蘇尼特、大同-豐鎮-集寧等支線。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解決漠南蒙古的同化問題,道路通暢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有了便捷的交通,不僅會加劇漠南與中原地區的溝通,也會方便中原地區的軍隊快速到達發生叛亂的地區。
除非這些地方的蒙古人不願意繼續生活在漠南地區,學著林丹汗遷往他處,對於這種人,朱由校自然不會挽留,必要的時候還會派大軍前往追剿。
麵對著朱由校定下的漠南地區龐大的築路計劃,內閣與戶部的官員一開始集體反對,他們隻支持由工部出資修築密雲-大寧-金山-葉赫這一條與大同-豐鎮-集寧-歸化這兩條主幹道,畢竟修築的這些道路短期內看不到什麽迴報,而且因路線過長導致成本十分高昂。
與此同時,原先駐紮在桃林口的冀州鎮守軍大部分被調往了利州一帶駐防,而原密雲的薊州鎮守軍則是北遷至古北口外的滿套兒與小興州一帶屯墾,留下的密雲與古北口一帶則交給了迴防的京營第十營。
此外,迴防的山海關軍隊繼續負責山海關與周邊的石門寨等地防守外,還加上了桃林口的防守重任,至於禁軍第四營與薊州鎮軍隊北上大寧行都司後留下的遷西、三屯營與喜峰口防區,則交給了一直駐防在灤州的禁軍第十三營負責。
當林丹汗驅趕了土默特諸部後,鳩占鵲巢了土默川、河套地區一帶,朱由校便再次發動了對察哈爾的二次戰爭,這次戰爭的主帥是孫承宗,戰場主將是滿桂,副將則是楊肇基與王威。
除了宣大三鎮的軍隊外,朱由校還讓孫承宗節製了陝西三鎮的軍隊,也就是延綏、寧夏與陝西三鎮。
這場戰爭打得有來有往,從夏季一直打到了冬季,才最終將虎墩兔趕出了土默特部的地盤,而朱由校在這些地方再次新增了一個歸化行都司。
因規劃行都司的設立,原先的宣大三鎮駐軍也必須跟著做了較大的調整,滿桂帶著禁軍第三營進駐歸化城,山西鎮總兵王威則帶著大部分的山西鎮軍兵前往河套地區駐紮,至於新的軍鎮所在地則是中套黑山西側的豐州城,也就是後世的包頭一帶。
考慮到時間上已經進入冬季,山西鎮的遷移時間改到了隆武四年的開春,到時候與他們一起遷徙過去的,還有陝西與山西北部無地或少地的貧民,這些人依然會有同等的安家費與免稅賦土地。
大明開國初期,整個北方都是地廣人稀,或許這也是當時的朝廷不得不內遷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肥沃的中原土地都沒人耕種,怎麽會去這些相對貧瘠荒蕪的地方。
但現在大明已經經過了兩百五十多年的穩定發展,人口基數早就從洪武時期的五六千萬人發展到了近兩億人,傳統的中原漢地也逐漸出現了人多地少的困境。
所以,隆武朝幾次有官方高額補貼的人口大遷徙,都得到了積極的響應,尤其是生活在黃土高原上苦不堪言的貧苦百姓。
將漠南蒙古中同大明一直敵對的察哈爾與土默特為首的酋長趕出漠南地盤,並且在這些地盤的關鍵地區駐紮重兵後,就算蒙古人口一時依然占據較大的優勢,但有強軍駐守在側,外加陸續不斷的大移民,漢人的人口總數用不了太長的時間便會占據多數,到時候蒙古人再想作亂,難度就變得大了許多。
除了強軍駐守與遷移漢民,朱由校還重新將所有蒙古人進行了編戶齊名,一些比較大的部族采取半自治的方式,同時與大明皇族聯姻,比如朱由校給自己的三位皇叔每人娶了一位蒙古妃子,而選中的三個部族是勢力依然強大的烏珠穆沁、乃蠻與科爾沁。
剛開始時三位皇叔自然是強烈反對的,但在朱由校的軟硬兼施下,以及承諾朝廷幫他們供養這些蒙古妃子後,他們才最終不得不咬牙同意了。
除了烏珠穆沁、乃蠻與科爾沁三個較大的部族同大明皇家聯姻外,朱由校還鼓勵士兵與新遷徙過去的漢民同蒙古人通婚,這種鼓勵不僅僅隻是口頭上的鼓勵,還有土地、農具與牛羊的鼓勵,比如娶一個蒙古女子獎五十畝土地,兩人生一個男孩獎勵鋤頭兩把,生兩個再多獎勵一隻羊,生五個則是獎勵耕牛一頭。
此外,還有免費普及五年製漢化教育,尊重並發揚黃教的傳播,以及教導蒙古人停下來耕種等。
而這些政策的落實,自然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了,光大寧十萬戶大移民就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更何況是漢化教育普及這種不說百年工程,最起碼也是三代工程,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自然就是更多。
為了解決漢化教育教師缺乏的問題,朱由校將一些犯罪官員流放地改到了漠南各蒙古人聚居的地方,讓他們充分發揮餘熱,為大明的漢化夷狄做出該有的貢獻。
而且被流放的犯罪官員名單中,除了未來繼續犯罪的官員外,還有之前被流放至西北的兩百多個生員。
朱由校為了快速解決漠南蒙古諸部教師不足的問題,將這些人被流放至西北的國子監所謂才子們,更改流放地為大寧、金山與規劃行都司,給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隻要順利從啟蒙學院畢業的蒙古孩子達到一定數量後,便可廢除他們身上的枷鎖,返迴中原開始新的生活。
除此之外,朱由校還讓工部出資修築密雲-興州-武烈-承德-會州-大寧-高州-敖漢-乃蠻-金山-葉赫、高州-神樹-開平-興和-集寧-歸化-豐州的主幹道,以及大寧-營州-義州、錦州-義州-阜新-金山、高州-蒙牛特-白城-烏珠穆沁、張家口-興和-蘇尼特、大同-豐鎮-集寧等支線。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解決漠南蒙古的同化問題,道路通暢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有了便捷的交通,不僅會加劇漠南與中原地區的溝通,也會方便中原地區的軍隊快速到達發生叛亂的地區。
除非這些地方的蒙古人不願意繼續生活在漠南地區,學著林丹汗遷往他處,對於這種人,朱由校自然不會挽留,必要的時候還會派大軍前往追剿。
麵對著朱由校定下的漠南地區龐大的築路計劃,內閣與戶部的官員一開始集體反對,他們隻支持由工部出資修築密雲-大寧-金山-葉赫這一條與大同-豐鎮-集寧-歸化這兩條主幹道,畢竟修築的這些道路短期內看不到什麽迴報,而且因路線過長導致成本十分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