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勾連內廷大案又起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所聞?
朱由校心中立馬想到了明末四大才子陳子龍的父親,就是不知陳子龍出生了沒有,“先生舉薦的陳所聞可有異於其它官員之處?”
“迴陛下,陳所聞字無聲,江東布政司鬆江府華亭縣人,今年三十五歲,萬曆四十七年二甲進士,先後擔任過刑部主事與工部主事,善營造與算術,正是年富力強為大明建功立業的年紀!”徐光啟不疾不徐地介紹完陳所聞的主要情況。
對於徐光啟的舉薦,朱由校並沒有立刻迴應,而是在思考了一番後答道:“先生的舉薦,朕準了,但此事尚不急,等明年年度會議的時候再說此事也不遲!”
“是,臣謝陛下恩準!”
徐光啟見自己的舉薦被批準,心中不禁大喜,雖然名義上略有降職,但傻子也知道這個朝陽新城的知縣可是個容易出政績的好去處,關鍵還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去邊關積累軍功。
“先生先不急著將此事告知下去,朕還要先與另外兩位閣老商議後再定朝陽新城的規劃!”朱由校可不想著方案還沒通過就謠言開始滿天飛。
“是,陛下,臣明白!”徐光啟躬身答道,身為內閣次輔,這種官場操守還是有的。
朱由校之所以隻請徐光啟過來探討,一個是他現在領著工部,另一個則是他還兼著格物院的院正,以後朝陽新城的建設很可能會落到他的頭上。
徐光啟進入內閣已經超過兩年,由他單獨負責的大事並沒有,身為帝師存在感實在有點低,感覺更像是在內閣打醬油的角色,或許徐光啟嘴上沒說,但心裏肯定也會有所不滿。
方從哲已經曆經三朝,連任內閣首輔的時間超過了九年,隆武三年將是他的第十年。
經過兩年多的朝局平穩過渡,方從哲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小,本身作為浙黨與東林黨互相妥協上台偏浙黨的中間派,注定了他是無法開啟隆武朝一係列的政治革新的。
就算之前重新推行了考成法,但效果與張居正比起來,不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差距也是非常的巨大,目前的考成法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於在京官員,而龐大的地方官僚團體卻並沒有太大的改善。
大明經過萬曆皇帝幾十年的放任不管,地方上的管理早就處於無政府狀態,要想扭轉這種局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過來的,更別說還夾雜著大量的派係鬥爭。
雖然朱由校經過幾次大案後,明麵上解決了黨爭的亂象,但也隻是局限於中央朝廷,地方上該怎麽鬥還是怎麽鬥。
好在朱由校將最棘手最難打的遼東戰事交給了自己直屬的都督府與禁軍,不然按照原先派係複雜的邊軍,不說能否守住沈陽與遼陽,但也不會有現在壓著建奴打的局麵,更遑論準備明年收複薊州外的大寧行都司。
若不是遼東的戰局能夠快速穩定下來,西南的戰事也不會有現在這麽順利,北邊的蒙古左右翼也不會如現在這麽老實。
從此可以看出,遼東戰事的是否順利牽連著整個大明的朝局。
對於目前的政治格局,朱由校還不想有太大的改動,就算要改動,也要等到結束大寧之戰再說。
緩解了壓在大明胸口上的幾塊巨石,朱由校才敢放開手腳大展拳腳。
在此之前,還是要繼續使用方從哲這個善於和稀泥之人擔任首輔。
當徐光啟迴到內閣的時候,很快便聽說了李標被東廠逮捕的事情,沒過多久,葉茂才被逮捕的事情也同樣傳入了內閣的三位大學士耳中。
作為經曆過國本之爭與妖書案的三人,自然明白李標與葉茂才被捕意味著皇帝現在還在繼續打壓東林黨,之前是打壓東林黨的新一輩,現在則轉入了老一輩。
對於這種皇帝親自抓的政治大案,作為非東林一員的三人皆選擇了沉默。
一動不如一靜,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對於李標與葉茂才的突然被抓,很快便傳遍了在京大部分官員,經過兩年多的大案與嚴厲打擊科道言官亂彈劾,現在的言官員們終於都學乖了,沒啥要緊大事的時候,一般很少再有胡亂上彈劾某位官員或勸君堯舜上、行仁義之政的諫言。
那些與自己無關的官員倒是沉默著選擇了旁觀,但那些與葉茂才及李標交往過密的官員則心裏慌得一批,尤其是參與了勾連內廷的官員們。
在膽戰心驚中,喬允升與周道登等人終於熬過了冰冷的寒夜,各自頂著個黑眼圈來到了屬於他們的值房上值。
經過昨晚的一夜煎熬,他們都期盼著李標與葉茂才被抓不是因為勾連內廷之事,而是其它的事情。
但很快他們又想到致仕幾十年的葉茂才被東廠羈押,肯定會跟勾連內廷之事有關,不然怎麽會好端端地去抓一個致仕歸家的官員。
喬允升與周道登人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內心七上八下地在李標等人被抓是否與自己有關中度日如年,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處理任何政務,靠幾份《大明時報》與一杯清茶耗過這令人煎熬的時間。
臨近中午,三大特務巨頭一同來到了朱由校的東暖閣,呈上了李標與葉茂才吐出來的證詞。
朱由校在快速瀏覽完證詞後,朝李鳳祥說道:“宮內參與的人該抓的抓該審的審,不必忌諱,但盡量將影響限製至最小!”
“是,皇爺,莊妃與信王殿下如何處置?”李鳳祥確認一遍問道。
朱由校思慮片刻道:“莊妃讓宮正司的女官羈押審理,信王單獨關在東五所之內,等審理完後再處置!”
“是,皇爺,奴婢明白了!”
李鳳祥說完,行了一禮後退出了東暖閣,至於外朝的官員,可就不關他什麽事了。
“請三位閣老過來一趟!”李鳳祥走後,朱由校朝一旁的方正化說道。
“是,皇爺!”
方正化迴完,緩步走到了房門口,安排侯立在門外的司禮監隨侍宦官去通知內閣三位大學士。
朱由校心中立馬想到了明末四大才子陳子龍的父親,就是不知陳子龍出生了沒有,“先生舉薦的陳所聞可有異於其它官員之處?”
“迴陛下,陳所聞字無聲,江東布政司鬆江府華亭縣人,今年三十五歲,萬曆四十七年二甲進士,先後擔任過刑部主事與工部主事,善營造與算術,正是年富力強為大明建功立業的年紀!”徐光啟不疾不徐地介紹完陳所聞的主要情況。
對於徐光啟的舉薦,朱由校並沒有立刻迴應,而是在思考了一番後答道:“先生的舉薦,朕準了,但此事尚不急,等明年年度會議的時候再說此事也不遲!”
“是,臣謝陛下恩準!”
徐光啟見自己的舉薦被批準,心中不禁大喜,雖然名義上略有降職,但傻子也知道這個朝陽新城的知縣可是個容易出政績的好去處,關鍵還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去邊關積累軍功。
“先生先不急著將此事告知下去,朕還要先與另外兩位閣老商議後再定朝陽新城的規劃!”朱由校可不想著方案還沒通過就謠言開始滿天飛。
“是,陛下,臣明白!”徐光啟躬身答道,身為內閣次輔,這種官場操守還是有的。
朱由校之所以隻請徐光啟過來探討,一個是他現在領著工部,另一個則是他還兼著格物院的院正,以後朝陽新城的建設很可能會落到他的頭上。
徐光啟進入內閣已經超過兩年,由他單獨負責的大事並沒有,身為帝師存在感實在有點低,感覺更像是在內閣打醬油的角色,或許徐光啟嘴上沒說,但心裏肯定也會有所不滿。
方從哲已經曆經三朝,連任內閣首輔的時間超過了九年,隆武三年將是他的第十年。
經過兩年多的朝局平穩過渡,方從哲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小,本身作為浙黨與東林黨互相妥協上台偏浙黨的中間派,注定了他是無法開啟隆武朝一係列的政治革新的。
就算之前重新推行了考成法,但效果與張居正比起來,不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差距也是非常的巨大,目前的考成法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於在京官員,而龐大的地方官僚團體卻並沒有太大的改善。
大明經過萬曆皇帝幾十年的放任不管,地方上的管理早就處於無政府狀態,要想扭轉這種局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過來的,更別說還夾雜著大量的派係鬥爭。
雖然朱由校經過幾次大案後,明麵上解決了黨爭的亂象,但也隻是局限於中央朝廷,地方上該怎麽鬥還是怎麽鬥。
好在朱由校將最棘手最難打的遼東戰事交給了自己直屬的都督府與禁軍,不然按照原先派係複雜的邊軍,不說能否守住沈陽與遼陽,但也不會有現在壓著建奴打的局麵,更遑論準備明年收複薊州外的大寧行都司。
若不是遼東的戰局能夠快速穩定下來,西南的戰事也不會有現在這麽順利,北邊的蒙古左右翼也不會如現在這麽老實。
從此可以看出,遼東戰事的是否順利牽連著整個大明的朝局。
對於目前的政治格局,朱由校還不想有太大的改動,就算要改動,也要等到結束大寧之戰再說。
緩解了壓在大明胸口上的幾塊巨石,朱由校才敢放開手腳大展拳腳。
在此之前,還是要繼續使用方從哲這個善於和稀泥之人擔任首輔。
當徐光啟迴到內閣的時候,很快便聽說了李標被東廠逮捕的事情,沒過多久,葉茂才被逮捕的事情也同樣傳入了內閣的三位大學士耳中。
作為經曆過國本之爭與妖書案的三人,自然明白李標與葉茂才被捕意味著皇帝現在還在繼續打壓東林黨,之前是打壓東林黨的新一輩,現在則轉入了老一輩。
對於這種皇帝親自抓的政治大案,作為非東林一員的三人皆選擇了沉默。
一動不如一靜,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對於李標與葉茂才的突然被抓,很快便傳遍了在京大部分官員,經過兩年多的大案與嚴厲打擊科道言官亂彈劾,現在的言官員們終於都學乖了,沒啥要緊大事的時候,一般很少再有胡亂上彈劾某位官員或勸君堯舜上、行仁義之政的諫言。
那些與自己無關的官員倒是沉默著選擇了旁觀,但那些與葉茂才及李標交往過密的官員則心裏慌得一批,尤其是參與了勾連內廷的官員們。
在膽戰心驚中,喬允升與周道登等人終於熬過了冰冷的寒夜,各自頂著個黑眼圈來到了屬於他們的值房上值。
經過昨晚的一夜煎熬,他們都期盼著李標與葉茂才被抓不是因為勾連內廷之事,而是其它的事情。
但很快他們又想到致仕幾十年的葉茂才被東廠羈押,肯定會跟勾連內廷之事有關,不然怎麽會好端端地去抓一個致仕歸家的官員。
喬允升與周道登人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內心七上八下地在李標等人被抓是否與自己有關中度日如年,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處理任何政務,靠幾份《大明時報》與一杯清茶耗過這令人煎熬的時間。
臨近中午,三大特務巨頭一同來到了朱由校的東暖閣,呈上了李標與葉茂才吐出來的證詞。
朱由校在快速瀏覽完證詞後,朝李鳳祥說道:“宮內參與的人該抓的抓該審的審,不必忌諱,但盡量將影響限製至最小!”
“是,皇爺,莊妃與信王殿下如何處置?”李鳳祥確認一遍問道。
朱由校思慮片刻道:“莊妃讓宮正司的女官羈押審理,信王單獨關在東五所之內,等審理完後再處置!”
“是,皇爺,奴婢明白了!”
李鳳祥說完,行了一禮後退出了東暖閣,至於外朝的官員,可就不關他什麽事了。
“請三位閣老過來一趟!”李鳳祥走後,朱由校朝一旁的方正化說道。
“是,皇爺!”
方正化迴完,緩步走到了房門口,安排侯立在門外的司禮監隨侍宦官去通知內閣三位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