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薊州兵變始末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好吧,又是萬曆這個死胖子幹出的好事!
暗中吐槽了一句後,朱由校說道:“好,朕知道了,你繼續說!”
“是,皇爺!”
魏進忠行了一禮後,繼續說道:“在攻下平壤後,李如鬆對於之前的賞格不認了,想以遵祖製賞人頭功的名義給糊弄過去,李如鬆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想把戰功都攬在割人頭最多的遼東將領頭上。
在之前的平壤戰事中,其它軍隊因李如鬆不計人頭而是記攻城先後的賞格,都是一心與倭寇交戰並沒有停下割人頭,而遼軍卻在後麵收割其它軍隊斬殺的倭寇人頭!”
魏進忠看了眼皇帝後,見他沒反應,就繼續說道:“對於李如鬆明晃晃的偏袒遼軍,其它軍頭都選擇了隱忍,但在此次作戰中立功最大的浙兵卻不幹了,他們不僅實際斬殺的倭寇最多,而且還是浙兵千戶的駱老將軍忍著重傷第一個登上了平壤城頭。
戰後戰功平定,本該是頭功的浙兵遊擊吳惟中與千戶駱尚誌,卻隻得了個普通的次功,頭功卻是遼東將領李如柏、李如梅、楊元、張世爵等人,說好的一萬兩賞銀隻有二十兩,而且本該是駱老將軍的指揮使官職也落到了遼軍將領的頭上。
浙兵都是戚少保調教出來的,心中都有一股傲氣,對於李如鬆的做法十分的不滿,紛紛到李如鬆的帳前討說法。
之後李如鬆到達開城,諸將遊擊以下,皆跪而聽令,隻有浙兵千總王必迪站著質問李如鬆不智、不信、不仁如此,怎能當主將。
麵對在場的朝鮮文武百官與大明各位將士,李如鬆因下不來台,被氣得臉色發紫,嘴唇哆嗦,但又不好在朝鮮文武百官與大明諸將士的麵發火,隻好暫時忍下了這口氣。
到最後,由於幾千名士兵鬧事,影響實在惡劣,李如鬆不得不先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發給浙兵,才勉強說服浙兵們迴營等待消息。
李如鬆不僅在朝鮮君臣麵前丟了麵子,還賠了銀子,賠的還是他自己的私房錢!
這種氣,李如鬆無法容忍,賠銀子隻是緩兵之計。
幾天後,兵部主事黃裳帶來了朝廷下發的賞銀,本以為能領一筆不菲賞銀的浙兵,沒想到朝廷的賞銀基本發給了遼軍。
這次浙兵一反常態沒有繼續鬧,而是選擇了沉默,因為支持浙兵的經略宋應昌因與李如鬆不睦被調走了。
浙兵想息事寧人,從而早點返迴薊州軍營,但落了麵子的李如鬆卻不想就此放過浙兵,先是不發賞銀,接著軍餉折半,最後幹脆沒了。
麵對浙兵的再次鬧餉,李如鬆的解釋是,朝廷沒那麽多錢,有限的軍餉隻能先供著作戰部隊發,浙兵馬上就要換防迴國,就先委屈一下,等戰爭結束了,欠的錢他給他們想辦法補上。
第一次入朝戰事結束後,浙兵一部分返迴浙江,一部分繼續迴到薊州軍營。
隨著時間的推移,返迴薊州軍營的浙兵一直沒領到李如鬆答應補迴的軍餉,準備再次找李如鬆要餉,但此時的李如鬆調往遼東擔任總兵,對於薊州的討餉,選擇了避而不見。
麵對李如鬆的賴賬,浙兵們忍無可忍之下,選擇了直接在薊州鎮鬧餉。
當時的冀州鎮總兵王保,一心想討好遼東李家,為了獻投名狀,哄騙浙兵空手去石門校場領取補餉,結果卻是王保早就埋伏在此的伏兵。
最終,三千三百手無寸鐵的浙兵全部命喪於王保的誘殺。
此外,王保害怕有漏網之魚,拿來花名冊,挨個點名,軍中將士凡是浙江人一律處死!
薊州之變發生後,給事中戴士衡、禦史汪以時查明浙兵的冤情,上疏神廟爺,希望治王保的罪。
但王保有李如柏做後盾,串通巡關禦史馬文卿、兵部尚書石星,堅稱浙兵謀反,王保是在鎮壓叛亂。
神廟爺因寵幸遼東李家與李如鬆,最終認可了王保與馬文卿之言,認定王保是在平叛,事後王保憑此功封妻蔭子。”
魏進忠介紹完後,朱由校一直無語地保持沉默了許久,大明最強戰力戚家軍沒有死於戰場,而是死於黨爭與遼東軍閥的排擠。
薊州兵變表麵上是一起因為軍餉而導致的兵變,實際上卻是黨爭的延續和南北軍的對立。
從張居正被清算,戚繼光被南調後又漸漸離職,以戚家軍為核心的南兵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打壓。
可憐戚家軍百戰之師,就這樣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對於當時的朝廷而言,薊州兵變就好像是河麵上的一朵小浪花,不值一提。
然而,薊州兵變實際上卻意味著張居正、戚繼光留下來的遺產逐漸被清算,戚繼光費盡心血打造的薊州防線也毀於一旦。
強悍的戚家軍和南軍逐漸淪為朝廷的邊緣軍隊,遼東軍事集團掌控了邊防的主導權,並吸幹了本就虛弱的大明。
張居正的改革利弊不好評說,但沒有疑問的是,朝廷黨爭對於戚繼光和戚家軍的波及以及萬曆皇帝對於南北軍事集團平衡的不重視,將大明朝徹底推向了深淵。
將遼東幾乎變成他鐵嶺李家一家之後,他們卻並沒有因此滿足,反而想繼續割裂遼東,從而明目張膽地扶持自認為非常聽話的努爾哈赤,從而放出了鯨吞大明與漢家加上的這群惡魔。
見皇帝一直未作出應答,魏進忠小聲提醒道:“皇爺,奴婢的話迴完了!”
朱由校收迴思緒,深吸一口氣後問道:“王保、馬文卿與石星後來如何了?”
“迴皇爺,王保多年前便已去世了,馬文卿前兩年致仕歸貴陽老家了,石星因萬曆二十五年封貢之事事敗,被判下獄論死,兩年後死於獄中!”魏進忠迴道。
朱由校停頓了片刻後問道:“戚金被調往薊州後,可與本地將領發生過摩擦?”
“暫時還沒有大的摩擦!”魏進忠想了一下道。
“嗯,安排禦史上個重審當年薊州兵變的題本上來!”
朱由校最終還是選擇了走常規複審路線,讓薊州兵變平反顯得更加的官方與公正。
“是,皇爺! ”魏進忠低聲迴道。
暗中吐槽了一句後,朱由校說道:“好,朕知道了,你繼續說!”
“是,皇爺!”
魏進忠行了一禮後,繼續說道:“在攻下平壤後,李如鬆對於之前的賞格不認了,想以遵祖製賞人頭功的名義給糊弄過去,李如鬆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想把戰功都攬在割人頭最多的遼東將領頭上。
在之前的平壤戰事中,其它軍隊因李如鬆不計人頭而是記攻城先後的賞格,都是一心與倭寇交戰並沒有停下割人頭,而遼軍卻在後麵收割其它軍隊斬殺的倭寇人頭!”
魏進忠看了眼皇帝後,見他沒反應,就繼續說道:“對於李如鬆明晃晃的偏袒遼軍,其它軍頭都選擇了隱忍,但在此次作戰中立功最大的浙兵卻不幹了,他們不僅實際斬殺的倭寇最多,而且還是浙兵千戶的駱老將軍忍著重傷第一個登上了平壤城頭。
戰後戰功平定,本該是頭功的浙兵遊擊吳惟中與千戶駱尚誌,卻隻得了個普通的次功,頭功卻是遼東將領李如柏、李如梅、楊元、張世爵等人,說好的一萬兩賞銀隻有二十兩,而且本該是駱老將軍的指揮使官職也落到了遼軍將領的頭上。
浙兵都是戚少保調教出來的,心中都有一股傲氣,對於李如鬆的做法十分的不滿,紛紛到李如鬆的帳前討說法。
之後李如鬆到達開城,諸將遊擊以下,皆跪而聽令,隻有浙兵千總王必迪站著質問李如鬆不智、不信、不仁如此,怎能當主將。
麵對在場的朝鮮文武百官與大明各位將士,李如鬆因下不來台,被氣得臉色發紫,嘴唇哆嗦,但又不好在朝鮮文武百官與大明諸將士的麵發火,隻好暫時忍下了這口氣。
到最後,由於幾千名士兵鬧事,影響實在惡劣,李如鬆不得不先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發給浙兵,才勉強說服浙兵們迴營等待消息。
李如鬆不僅在朝鮮君臣麵前丟了麵子,還賠了銀子,賠的還是他自己的私房錢!
這種氣,李如鬆無法容忍,賠銀子隻是緩兵之計。
幾天後,兵部主事黃裳帶來了朝廷下發的賞銀,本以為能領一筆不菲賞銀的浙兵,沒想到朝廷的賞銀基本發給了遼軍。
這次浙兵一反常態沒有繼續鬧,而是選擇了沉默,因為支持浙兵的經略宋應昌因與李如鬆不睦被調走了。
浙兵想息事寧人,從而早點返迴薊州軍營,但落了麵子的李如鬆卻不想就此放過浙兵,先是不發賞銀,接著軍餉折半,最後幹脆沒了。
麵對浙兵的再次鬧餉,李如鬆的解釋是,朝廷沒那麽多錢,有限的軍餉隻能先供著作戰部隊發,浙兵馬上就要換防迴國,就先委屈一下,等戰爭結束了,欠的錢他給他們想辦法補上。
第一次入朝戰事結束後,浙兵一部分返迴浙江,一部分繼續迴到薊州軍營。
隨著時間的推移,返迴薊州軍營的浙兵一直沒領到李如鬆答應補迴的軍餉,準備再次找李如鬆要餉,但此時的李如鬆調往遼東擔任總兵,對於薊州的討餉,選擇了避而不見。
麵對李如鬆的賴賬,浙兵們忍無可忍之下,選擇了直接在薊州鎮鬧餉。
當時的冀州鎮總兵王保,一心想討好遼東李家,為了獻投名狀,哄騙浙兵空手去石門校場領取補餉,結果卻是王保早就埋伏在此的伏兵。
最終,三千三百手無寸鐵的浙兵全部命喪於王保的誘殺。
此外,王保害怕有漏網之魚,拿來花名冊,挨個點名,軍中將士凡是浙江人一律處死!
薊州之變發生後,給事中戴士衡、禦史汪以時查明浙兵的冤情,上疏神廟爺,希望治王保的罪。
但王保有李如柏做後盾,串通巡關禦史馬文卿、兵部尚書石星,堅稱浙兵謀反,王保是在鎮壓叛亂。
神廟爺因寵幸遼東李家與李如鬆,最終認可了王保與馬文卿之言,認定王保是在平叛,事後王保憑此功封妻蔭子。”
魏進忠介紹完後,朱由校一直無語地保持沉默了許久,大明最強戰力戚家軍沒有死於戰場,而是死於黨爭與遼東軍閥的排擠。
薊州兵變表麵上是一起因為軍餉而導致的兵變,實際上卻是黨爭的延續和南北軍的對立。
從張居正被清算,戚繼光被南調後又漸漸離職,以戚家軍為核心的南兵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打壓。
可憐戚家軍百戰之師,就這樣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對於當時的朝廷而言,薊州兵變就好像是河麵上的一朵小浪花,不值一提。
然而,薊州兵變實際上卻意味著張居正、戚繼光留下來的遺產逐漸被清算,戚繼光費盡心血打造的薊州防線也毀於一旦。
強悍的戚家軍和南軍逐漸淪為朝廷的邊緣軍隊,遼東軍事集團掌控了邊防的主導權,並吸幹了本就虛弱的大明。
張居正的改革利弊不好評說,但沒有疑問的是,朝廷黨爭對於戚繼光和戚家軍的波及以及萬曆皇帝對於南北軍事集團平衡的不重視,將大明朝徹底推向了深淵。
將遼東幾乎變成他鐵嶺李家一家之後,他們卻並沒有因此滿足,反而想繼續割裂遼東,從而明目張膽地扶持自認為非常聽話的努爾哈赤,從而放出了鯨吞大明與漢家加上的這群惡魔。
見皇帝一直未作出應答,魏進忠小聲提醒道:“皇爺,奴婢的話迴完了!”
朱由校收迴思緒,深吸一口氣後問道:“王保、馬文卿與石星後來如何了?”
“迴皇爺,王保多年前便已去世了,馬文卿前兩年致仕歸貴陽老家了,石星因萬曆二十五年封貢之事事敗,被判下獄論死,兩年後死於獄中!”魏進忠迴道。
朱由校停頓了片刻後問道:“戚金被調往薊州後,可與本地將領發生過摩擦?”
“暫時還沒有大的摩擦!”魏進忠想了一下道。
“嗯,安排禦史上個重審當年薊州兵變的題本上來!”
朱由校最終還是選擇了走常規複審路線,讓薊州兵變平反顯得更加的官方與公正。
“是,皇爺! ”魏進忠低聲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