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夷州來人
關於我魂穿漢末玩爭霸這小事 作者:招財的小白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
士頌迴歸荊南後,先是對接民生政務,後是整訓軍隊。
一轉眼,就忙到了這年的秋收。
現在得了南中五郡,又開辟了南疆都護府,荊南和益州的糧倉,今年都填得滿滿的。
而北麵的消息,也傳了迴來,雖然因為袁紹晚死了一段時間,導致曹操北征,花費的時間有所延長。
但是目前來看,袁譚和袁尚,兄弟反目後,被曹操逐個擊破已是必然。
隻是在這個時空,和曆史的走勢有些細節的不同而已。
曆史上,袁譚引曹操攻自己的弟弟,曹操為了穩住袁譚,許諾諸多好處,隻為了能讓袁譚按兵不動。
但正當曹操把袁尚逼入絕境時,袁譚叛變,反攻曹操。
曹操分軍調頭擊潰袁譚,直接將袁譚滿門誅殺。
在演義的故事裏麵,這裏還特地把功勞算到了曹洪的頭上。
不過在現在這個時空中,由於士頌強行地幹擾了時間線。還特地派人送醫送藥,讓袁紹多支撐了一下。
後麵袁氏兄弟雖然依舊反目,隻是這一次,曹操都懶得和袁譚虛與委蛇,反倒是想要聯合袁尚先滅袁譚。
雖然袁尚很想看到袁譚死在曹操手上,但是袁尚手下的謀士審配,卻還是有些見識的。
至少,他是懂得唇亡齒寒道理的。
在他的勸說下,袁尚沒有按兵不動,還偷襲了一下曹操側翼。
但即便袁尚派出了少許部隊,又哪裏能攔住曹操的兵鋒。
就在士頌建立南疆都護府的時候,袁譚就已經被曹操所滅,比曆史上滅亡的時間還要早。
而曹操大軍滅了袁譚之後,反而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一心一意來對付袁尚。
曹操的大軍,把鄴城裏裏外外圍了數道。
袁尚膽小,趁著曹軍還未合圍之前,就率領親衛逃走了。
隻是審配依舊舉著袁尚的大旗,死守鄴城,硬生生地把曹操拖住了。
等到士頌迴到武陵,曹軍和審配的守軍依舊在僵持。
拖到了秋收之時,鄴城終究還是沒有能守住。
審配雖然決心死守,但鄴城裏,願意為了袁紹袁尚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早就死在了官渡,死在了倉亭。
見袁家大勢已去,曹操的威望早就如日中天,城內許多人,都做出了對自己而言,最有利的選擇。
那就是偷偷聯係曹操,表示願為內應。
審配雖然不是最頂級的謀士,但他守城半年,早就對此有所防備。
隻是人心這東西,永遠不能能防備到極限。
終究還是有人獻了城門,曹軍湧入鄴城,審配死戰被俘。
“前番攻城,城樓弓弩為何如此之多?”曹操的話,雖然是調侃審配,但也何嚐不是給了審配一個台階。
若是審配迴答的好,說不定還真有一線生機。
但審配就是審配。忠烈,固執,或者說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他對曹操的迴答是:“隻恨太少!”
這樣的迴答,曹操自然知道麵前這人,收歸無望。
加上審配的才幹,也就普普通通。
麵對河北俊才沮授,曹操還能彎腰求教,沮授奪馬而逃時,才不得不殺。
審配嘛,站在曹操的角度來看,寧頑不靈,不曉變通,這樣的人,沒必要多費精力。
“現下被俘,可還有何話可說?”曹操說這話的時候,內心一定十分得意,任你河北從前如何強大,如今也被我所征服。
“我主在北,不得讓我麵南而死。”
“死後,葬於城北。”曹操也是爽快人,審配這樣類似的臨終遺言,他聽過不少。此刻早已經習慣。
克定冀州後,袁家的根基,基本也就沒有了。、
並州的高幹,說起來也是袁紹的外甥,但麵對氣勢如虹的曹軍,他很明智的選擇了歸順。
曆史上,高幹趁著曹操北伐烏桓的時候叛變。
但可惜空有誌向,沒有實力,那所謂的誌向,也就變成了笑話。
此時此刻的荊南。
當士頌得知曹操終於占據了冀州後,士頌知道,後麵曹操將會快速平定北方,自己需要加快軍隊的建設,做好應對才是了。
就在這個時候,交州傳來消息,說是夷州來了使者,向楚國求援。
士頌弄了半天才想起來,三國時代的夷州,也就是我國的寶島台灣啊。
三國時代,孫權就曾派人踏上台灣,征募兵員,收集軍資。
而隨著士頌在交州大力開拓海洋貿易,東麵的孫權也想要學習。
他組織船隊南下,自然很快就發現了台灣這個不小的地盤。
而且,他也和台灣島上的高山族產生了交集,隻是接觸的結果,似乎並沒有孫權預料中的那麽完美。
曆史上,孫權派軍隊去往台灣的主要目的,本來就是掠奪人口。
但是限於曆史科技發展,他的船隊,即便是成功到達了台灣,也成功的從台灣掠奪迴來了幾千人。但真要算起來,孫權是吃了大虧的。
原因是他派出去了一萬人馬,這些都是青壯年,但是這次航海歸來後,卻損失了八九千人。
隻是現在,得益於士頌在海船方麵的研發,和海洋貿易的開展。整個海船的發展,已經遠比曆史上的同時期要成熟的多。
包括士頌自己帶來的後世的航海的知識,都多少對於海洋航行有所幫助。
孫權派到楚國境內的間諜,即便是無法得到全部的信息,也能收集到不少的情報迴去。
所以這一次,即便是比曆史提前,孫權的船隊,依舊順利到達了台灣。
而且這一次,孫吳的軍隊,並沒有多少損失。
所以這一次,領軍的全綜,有了更大的野心。
他不單單是想要掠奪一些人口返迴東吳,而是想要占據台灣,在這裏建立政權了。
台灣島上的居民,算起來有很多小部族,但統一稱為“高山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隻是在這個時空,全琮的部隊登陸之後,先是掠奪了一批人口,當做自己的初步戰功送迴了建業。
而後,全綜在台灣,也就是現在的夷州,建立了夷州郡官府,直接將台灣納入揚州治下,成為孫吳統治區的一部分。
甚至為此,還特地給士頌這邊送來一些所謂的“特產”和貿易申請。
全綜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所謂的送禮,所謂的貿易交流申請,其實都是虛的。
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台灣,也就是夷州,是孫吳的,士頌就不要來搶這地盤了。
全綜,其父全柔,本是會稽郡都尉,孫策定江東時,直接選擇了歸順。
而全綜,也自然而然的加入到了孫吳的體係之中。
後麵,喪妻之後的全綜,甚至還成為了孫權的女婿。
當然了,此時的全琮,依舊還隻是一個少年將軍。統領一支數千人的海軍探索南洋,隻是孫吳體係下的一支偏師而已。
但這不代表,全綜沒有自己的誌向或者說野心。
此刻,他對自己的定位,就已經是夷州郡太守了。
現在,夷州上的土著部落中,靠近海岸的數個部落,除了被全琮所征服的外。還有一些人,要麽選擇了向台灣島內部遷移,要麽選擇了聚集起來,向楚國求援。
所以,夷州土著們的使者,基本就在全琮送來交易請求書的第二天,也來到了交州的南海郡。
他們正式向“楚王”士頌求援,希望楚國能夠出兵,幫助夷州各部驅趕東吳。
在士頌看來,自己的選擇其實有兩種。
一種就好像劉璋請劉備對付張魯一樣,自己直接過去假途滅虢,自己占據台灣。
另外一種,便是任由孫權在名義上占據台灣,畢竟現在的台灣,基本沒有開發和發展,唯一能獲得的便是一定量的人口。
對於自己而言,不說東南亞那邊的南疆都護府,就說南中五郡,和交州七郡,其實並沒有多麽的繁榮。人口其實本就不充裕,發展台灣地區,自己還沒有那個精力,更沒有那個時間。
與其把台灣掌握在自己手上,還不如交給孫權占據。
另外一方麵,對於台灣,士頌其實也有自己的私心。
發展南洋貿易開始,士頌早就有了開發台灣的想法,隻是從交州出發,不論是海洋洋流方向,還是交州土著人心,都是順著向東南亞方向發展的想法,向東去開拓台灣,反而更加麻煩。
但士頌,還是希望能在這個時空中,留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曆史標誌。
所以全琮想要在台灣成立夷州郡,歸屬於揚州治下的想法,士頌的內心深處是支持的。
他也希望在這個時代,將台灣正式納入大漢版圖。
所以,對於全綜發來的試探信件,士頌猶豫了。
自己的交州海軍,不論是從前的蔡瑁,後來的馮習,乃至於現在的杜畿。都表示以如今交州海軍的實力,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部隊的輔助,就可以把全綜從夷州趕走,把夷州歸入楚國體係內。
但即便如此,士頌依舊否定了他們的“請戰”。
拿下台灣或許不難,但問題是,自己治理台灣,其實從地理上來說,真沒有占據揚州的孫吳方便。
而且自己也不想和孫權的關係弄得太僵硬。
從孫權停止對自己和劉備的攻擊,就可以看出來,孫權也起了大家聯合起來,對抗曹操的心思。
顯然孫權也認識到,在連連受挫後,他那劃江而治的想法,有些不切實際了。
不過,台灣可以讓給孫權,台灣上的土著百姓,士頌還是想要爭取一二的。
士頌見到這位高山族的使者後,聽完了對方求援的訴說,麵露難色。
他假模假樣的思索了片刻。而後說道:“這位金頭領,不是我不願意出兵相助。實在是我軍南征方歸,軍士疲憊。北麵曹操,虎視眈眈,我不得不重兵防守長江一線。”
“東麵的孫權,不論是其父孫堅,還是其兄孫策,和我荊州時而聯合,時而敵對。分分合合不定,我和他們家,你來我往交戰多次,如今整體上來說,其實是吃虧的。我士家,在揚州占據過數個州郡,如今也都落入孫家之手。”
“但話說迴來了,眼見北麵曹操遲早南下。我們兩家未來,多半還會聯合抗曹,此時若是出兵夷州,於我軍大略上,隻怕不符。”
聽完士頌的話,這個叫做金項的夷州部落頭人,當場就哭了起來。
“若是楚王不願出兵相助,我夷州必定為孫吳所占,那孫權屠殺山越不說,就連你們漢家城池,我聽說也有不少被孫權所屠滅。”
“我數十萬餘夷人,隻怕會遭遇滅頂之災。都說楚王乃是仁義之君,還望楚王可憐可憐我夷州百姓吧。”
“這。”看到金項不住的磕頭,士頌連忙走過去攔住他,以免這人在自己麵前,把他的頭給磕破了。
“也罷,我也的確不忍看夷州百姓被孫權所害。但我也實在是無力出兵。”
士頌扶著金項,以免他又跪下磕頭,隻是緩緩說道:“你看這樣如何。我派出商隊,前往夷州,認可孫家對夷州的占據,但是夷州百姓,可自行決定去留。”
聽到了這裏,金項的眼神裏多了一絲希望,但也僅僅隻是一絲希望。
他知道士頌是真不願意為了他們和孫權翻臉,但士頌也真的是做出了不小的讓步。這種方式,也確實可以幫助到一批人,尤其是從前抵抗東吳部隊,抵抗的最為強烈的那一批人。
安然離開夷州,前來楚國生活,對於他們中的某些人,某些部族而言。
或許也不失為一種最好的解決辦法。
士頌迴歸荊南後,先是對接民生政務,後是整訓軍隊。
一轉眼,就忙到了這年的秋收。
現在得了南中五郡,又開辟了南疆都護府,荊南和益州的糧倉,今年都填得滿滿的。
而北麵的消息,也傳了迴來,雖然因為袁紹晚死了一段時間,導致曹操北征,花費的時間有所延長。
但是目前來看,袁譚和袁尚,兄弟反目後,被曹操逐個擊破已是必然。
隻是在這個時空,和曆史的走勢有些細節的不同而已。
曆史上,袁譚引曹操攻自己的弟弟,曹操為了穩住袁譚,許諾諸多好處,隻為了能讓袁譚按兵不動。
但正當曹操把袁尚逼入絕境時,袁譚叛變,反攻曹操。
曹操分軍調頭擊潰袁譚,直接將袁譚滿門誅殺。
在演義的故事裏麵,這裏還特地把功勞算到了曹洪的頭上。
不過在現在這個時空中,由於士頌強行地幹擾了時間線。還特地派人送醫送藥,讓袁紹多支撐了一下。
後麵袁氏兄弟雖然依舊反目,隻是這一次,曹操都懶得和袁譚虛與委蛇,反倒是想要聯合袁尚先滅袁譚。
雖然袁尚很想看到袁譚死在曹操手上,但是袁尚手下的謀士審配,卻還是有些見識的。
至少,他是懂得唇亡齒寒道理的。
在他的勸說下,袁尚沒有按兵不動,還偷襲了一下曹操側翼。
但即便袁尚派出了少許部隊,又哪裏能攔住曹操的兵鋒。
就在士頌建立南疆都護府的時候,袁譚就已經被曹操所滅,比曆史上滅亡的時間還要早。
而曹操大軍滅了袁譚之後,反而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一心一意來對付袁尚。
曹操的大軍,把鄴城裏裏外外圍了數道。
袁尚膽小,趁著曹軍還未合圍之前,就率領親衛逃走了。
隻是審配依舊舉著袁尚的大旗,死守鄴城,硬生生地把曹操拖住了。
等到士頌迴到武陵,曹軍和審配的守軍依舊在僵持。
拖到了秋收之時,鄴城終究還是沒有能守住。
審配雖然決心死守,但鄴城裏,願意為了袁紹袁尚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早就死在了官渡,死在了倉亭。
見袁家大勢已去,曹操的威望早就如日中天,城內許多人,都做出了對自己而言,最有利的選擇。
那就是偷偷聯係曹操,表示願為內應。
審配雖然不是最頂級的謀士,但他守城半年,早就對此有所防備。
隻是人心這東西,永遠不能能防備到極限。
終究還是有人獻了城門,曹軍湧入鄴城,審配死戰被俘。
“前番攻城,城樓弓弩為何如此之多?”曹操的話,雖然是調侃審配,但也何嚐不是給了審配一個台階。
若是審配迴答的好,說不定還真有一線生機。
但審配就是審配。忠烈,固執,或者說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他對曹操的迴答是:“隻恨太少!”
這樣的迴答,曹操自然知道麵前這人,收歸無望。
加上審配的才幹,也就普普通通。
麵對河北俊才沮授,曹操還能彎腰求教,沮授奪馬而逃時,才不得不殺。
審配嘛,站在曹操的角度來看,寧頑不靈,不曉變通,這樣的人,沒必要多費精力。
“現下被俘,可還有何話可說?”曹操說這話的時候,內心一定十分得意,任你河北從前如何強大,如今也被我所征服。
“我主在北,不得讓我麵南而死。”
“死後,葬於城北。”曹操也是爽快人,審配這樣類似的臨終遺言,他聽過不少。此刻早已經習慣。
克定冀州後,袁家的根基,基本也就沒有了。、
並州的高幹,說起來也是袁紹的外甥,但麵對氣勢如虹的曹軍,他很明智的選擇了歸順。
曆史上,高幹趁著曹操北伐烏桓的時候叛變。
但可惜空有誌向,沒有實力,那所謂的誌向,也就變成了笑話。
此時此刻的荊南。
當士頌得知曹操終於占據了冀州後,士頌知道,後麵曹操將會快速平定北方,自己需要加快軍隊的建設,做好應對才是了。
就在這個時候,交州傳來消息,說是夷州來了使者,向楚國求援。
士頌弄了半天才想起來,三國時代的夷州,也就是我國的寶島台灣啊。
三國時代,孫權就曾派人踏上台灣,征募兵員,收集軍資。
而隨著士頌在交州大力開拓海洋貿易,東麵的孫權也想要學習。
他組織船隊南下,自然很快就發現了台灣這個不小的地盤。
而且,他也和台灣島上的高山族產生了交集,隻是接觸的結果,似乎並沒有孫權預料中的那麽完美。
曆史上,孫權派軍隊去往台灣的主要目的,本來就是掠奪人口。
但是限於曆史科技發展,他的船隊,即便是成功到達了台灣,也成功的從台灣掠奪迴來了幾千人。但真要算起來,孫權是吃了大虧的。
原因是他派出去了一萬人馬,這些都是青壯年,但是這次航海歸來後,卻損失了八九千人。
隻是現在,得益於士頌在海船方麵的研發,和海洋貿易的開展。整個海船的發展,已經遠比曆史上的同時期要成熟的多。
包括士頌自己帶來的後世的航海的知識,都多少對於海洋航行有所幫助。
孫權派到楚國境內的間諜,即便是無法得到全部的信息,也能收集到不少的情報迴去。
所以這一次,即便是比曆史提前,孫權的船隊,依舊順利到達了台灣。
而且這一次,孫吳的軍隊,並沒有多少損失。
所以這一次,領軍的全綜,有了更大的野心。
他不單單是想要掠奪一些人口返迴東吳,而是想要占據台灣,在這裏建立政權了。
台灣島上的居民,算起來有很多小部族,但統一稱為“高山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隻是在這個時空,全琮的部隊登陸之後,先是掠奪了一批人口,當做自己的初步戰功送迴了建業。
而後,全綜在台灣,也就是現在的夷州,建立了夷州郡官府,直接將台灣納入揚州治下,成為孫吳統治區的一部分。
甚至為此,還特地給士頌這邊送來一些所謂的“特產”和貿易申請。
全綜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所謂的送禮,所謂的貿易交流申請,其實都是虛的。
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台灣,也就是夷州,是孫吳的,士頌就不要來搶這地盤了。
全綜,其父全柔,本是會稽郡都尉,孫策定江東時,直接選擇了歸順。
而全綜,也自然而然的加入到了孫吳的體係之中。
後麵,喪妻之後的全綜,甚至還成為了孫權的女婿。
當然了,此時的全琮,依舊還隻是一個少年將軍。統領一支數千人的海軍探索南洋,隻是孫吳體係下的一支偏師而已。
但這不代表,全綜沒有自己的誌向或者說野心。
此刻,他對自己的定位,就已經是夷州郡太守了。
現在,夷州上的土著部落中,靠近海岸的數個部落,除了被全琮所征服的外。還有一些人,要麽選擇了向台灣島內部遷移,要麽選擇了聚集起來,向楚國求援。
所以,夷州土著們的使者,基本就在全琮送來交易請求書的第二天,也來到了交州的南海郡。
他們正式向“楚王”士頌求援,希望楚國能夠出兵,幫助夷州各部驅趕東吳。
在士頌看來,自己的選擇其實有兩種。
一種就好像劉璋請劉備對付張魯一樣,自己直接過去假途滅虢,自己占據台灣。
另外一種,便是任由孫權在名義上占據台灣,畢竟現在的台灣,基本沒有開發和發展,唯一能獲得的便是一定量的人口。
對於自己而言,不說東南亞那邊的南疆都護府,就說南中五郡,和交州七郡,其實並沒有多麽的繁榮。人口其實本就不充裕,發展台灣地區,自己還沒有那個精力,更沒有那個時間。
與其把台灣掌握在自己手上,還不如交給孫權占據。
另外一方麵,對於台灣,士頌其實也有自己的私心。
發展南洋貿易開始,士頌早就有了開發台灣的想法,隻是從交州出發,不論是海洋洋流方向,還是交州土著人心,都是順著向東南亞方向發展的想法,向東去開拓台灣,反而更加麻煩。
但士頌,還是希望能在這個時空中,留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曆史標誌。
所以全琮想要在台灣成立夷州郡,歸屬於揚州治下的想法,士頌的內心深處是支持的。
他也希望在這個時代,將台灣正式納入大漢版圖。
所以,對於全綜發來的試探信件,士頌猶豫了。
自己的交州海軍,不論是從前的蔡瑁,後來的馮習,乃至於現在的杜畿。都表示以如今交州海軍的實力,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部隊的輔助,就可以把全綜從夷州趕走,把夷州歸入楚國體係內。
但即便如此,士頌依舊否定了他們的“請戰”。
拿下台灣或許不難,但問題是,自己治理台灣,其實從地理上來說,真沒有占據揚州的孫吳方便。
而且自己也不想和孫權的關係弄得太僵硬。
從孫權停止對自己和劉備的攻擊,就可以看出來,孫權也起了大家聯合起來,對抗曹操的心思。
顯然孫權也認識到,在連連受挫後,他那劃江而治的想法,有些不切實際了。
不過,台灣可以讓給孫權,台灣上的土著百姓,士頌還是想要爭取一二的。
士頌見到這位高山族的使者後,聽完了對方求援的訴說,麵露難色。
他假模假樣的思索了片刻。而後說道:“這位金頭領,不是我不願意出兵相助。實在是我軍南征方歸,軍士疲憊。北麵曹操,虎視眈眈,我不得不重兵防守長江一線。”
“東麵的孫權,不論是其父孫堅,還是其兄孫策,和我荊州時而聯合,時而敵對。分分合合不定,我和他們家,你來我往交戰多次,如今整體上來說,其實是吃虧的。我士家,在揚州占據過數個州郡,如今也都落入孫家之手。”
“但話說迴來了,眼見北麵曹操遲早南下。我們兩家未來,多半還會聯合抗曹,此時若是出兵夷州,於我軍大略上,隻怕不符。”
聽完士頌的話,這個叫做金項的夷州部落頭人,當場就哭了起來。
“若是楚王不願出兵相助,我夷州必定為孫吳所占,那孫權屠殺山越不說,就連你們漢家城池,我聽說也有不少被孫權所屠滅。”
“我數十萬餘夷人,隻怕會遭遇滅頂之災。都說楚王乃是仁義之君,還望楚王可憐可憐我夷州百姓吧。”
“這。”看到金項不住的磕頭,士頌連忙走過去攔住他,以免這人在自己麵前,把他的頭給磕破了。
“也罷,我也的確不忍看夷州百姓被孫權所害。但我也實在是無力出兵。”
士頌扶著金項,以免他又跪下磕頭,隻是緩緩說道:“你看這樣如何。我派出商隊,前往夷州,認可孫家對夷州的占據,但是夷州百姓,可自行決定去留。”
聽到了這裏,金項的眼神裏多了一絲希望,但也僅僅隻是一絲希望。
他知道士頌是真不願意為了他們和孫權翻臉,但士頌也真的是做出了不小的讓步。這種方式,也確實可以幫助到一批人,尤其是從前抵抗東吳部隊,抵抗的最為強烈的那一批人。
安然離開夷州,前來楚國生活,對於他們中的某些人,某些部族而言。
或許也不失為一種最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