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大封群臣(三)
關於我魂穿漢末玩爭霸這小事 作者:招財的小白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待徐庶迴到自己座位之後,士頌又拿出了一把文興劍,隻是這一次,士頌停頓了許久。
正當眾人不解時,士頌看向了天空,長歎一聲,緩緩說道:“智起荊南,成我基業,輔我初始,遺計安楚!叔長,魂兮歸來!”
在場的所有人,在聽完傳音部隊高聲喊出士頌的話語後,也都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士頌手下的謀士裏,曾經最為倚重的人,地位堪比劉巴的人物,便是馬玄了。
高台下,馬良和馬謖緊握拳頭,內心激動無比。
馬良的眼裏,淚水不住的打轉。“兄長,主公他,沒有忘記你,沒有忘記我們馬家的功勳。”
這時,禮儀官高聲喊道:“馬玄大人已經故去,由其弟馬良登台,代兄接劍!”
聽到這話,馬良連忙擦幹眼淚,整理衣襟。
這次登台受劍,是代兄登台,他不能失了兄長的臉麵,不能失了馬家的儀容。
看著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馬良,如今也已經成年,而且屢次在自己身邊建言獻策,士頌此刻,越發地懷念馬玄。
最初桀驁不馴,不願為自己效力,後麵又屢出奇謀,幫助自己拿下荊南,遺計定荊北,成就自己的基業。
想起故人,士頌的心裏,怎能沒有感慨。
“我常常在想,若是馬玄尚在,我是否會有那日關中之敗。如今的我,是否早就已經入主中原了。”對著馬良,士頌的話語裏,滿是可惜,滿是對馬玄的看重。
馬良接過屬於馬玄的的文興劍,說道:“承蒙主公看重,家兄能遇到主公,帶著我們馬家效力主公,是我們馬家之幸。過去種種,我們無法改變。還請主公和我們一道,看向未來,努力開創盛世,想來,這也是兄長之所願。”
士頌點頭,心說自己確實沒有白費苦心,前期努力培養馬良。
現在,已經是收獲了一個良臣,這小子,絕對是未來自己麾下的股肱之臣。
自己麾下年輕一輩的文臣之中,便是以馬良,潘俊以及現在隨侍自己左右的陸遜三人,最為出名。
他們被稱為荊楚三俊傑,在士頌集團內部,都認為這三人的前途一片光明。
等馬良迴到自家位置,年輕氣盛的馬謖連忙接過文興劍,不停的撫摸,而後對馬良說道:“四兄,以後我們倆,也要和三兄一樣,為我們馬家贏得榮譽!”
馬良微微一笑,對馬謖鼓勵幾句,但他隱隱覺得,自己說不定,也會有一把。
所以才把馬玄的文興劍,交給了馬謖。
高台上,士頌又拿出了一把文興劍,朗讀一般地高聲背誦著早已準備好的台詞。
“開荒輸糧,囤我國本,大義援難,活民無數,廣元之功,天下百姓,熟不知耶。”
這一把文興劍,士頌則是給了石韜石廣元。
曆史上的石韜,最為出名的不過是因為他是諸葛亮的朋友。
他在魏國為官,也普普通通,沒有什麽出奇之處。
但在士頌這裏,石韜主管士頌麾下的農業,不論是荊州,交州新法的推行,農業製度的改革。還是從中南半島開通糧食之路,為士頌集團,購入大批糧食。
有他石韜在,可以說是為劉巴省了不少力氣。
另外,也正如士頌所說,士頌幾次大規模的收留流民,也都是石韜組織人手,為流民準備糧食,支持他們渡過最初的困難時光。
甚至在不少流民心中,石韜那就是他們的再生父母,是他們全家的恩人。
石韜現在,也是傲然站立,麵帶笑容。
在他的預計中,自己也應有一把文興劍才是,但士頌剛剛贈劍的人,其功勳也確實比自己大。
不過還好,自己這裏,還能有一把文興劍。
“畢竟農業乃是國本,由我負責的農業事務,已經讓荊州有了天下糧倉之稱,主公怎麽可能會落下我。”
石韜誌得意滿地接過了屬於他的文興劍後,士頌拿出了第七把文興劍。
說道:“此一人,內可治民,外有辯才,荊南義助,管鮑賢輔,顧子歎,吳中俊傑也。”
這一把文興劍,士頌的情感大過功勳和能力。
要說能力,顧徽的能力肯定比不過他的族兄顧雍;要論功勳,顧徽隻是最初時期的外交之臣,後麵更多的外交都被士頌交給了蔣幹。
而且就算是兩人都以辯才聞名,蔣幹的實力也絕對在顧徽之上。
但士頌依舊給了顧徽一把文興劍,這把劍的意義,不在顧徽那些普通的日常功勳上,而是在於他顧徽作為自己清遠起兵開始,就跟隨自己的老班底,士頌必須要給他敬重,承認他的苦勞。
另外一方麵,顧徽和馬玄二人,可以說是親如兄弟,所以士頌才會說管鮑賢輔,把馬玄比喻成管仲,他顧徽便是鮑叔牙。
這把劍,與其說是給了顧徽,不如說是給了自己的功勳故舊之臣。
顧徽,恰好是最為合適的那個代表人物,僅此而已。
下一把文興劍,士頌給予的人,又有他的特點。這人主管著士頌的人才選拔,主持著士頌的科舉之事。
“此人有伯夷古風,明辨奸邪,上有謀國之策,下有舉賢之能,恨不早遇孝先也。”
這人便是曆史上為曹操提出“奉天子以討不臣”,為曹操挑選人才的毛玠。
士頌在魯陽得了毛玠之後,也是將自己這邊的人才選拔之事,交給了毛玠來主持。
毛玠為了士頌的科舉製度,也是盡心盡力。
他結合這個時代的特點,結合士頌之下的世家,寒門,以及士頌推行的學院等諸多學習之路,完善了士頌的構思,通過一次次的科舉考試,以百姓可以考吏員,吏使可以考官員這兩級製度,平衡了各方勢力。
數年來,為士頌招募了諸多中下層官吏,完善了士頌的人才梯隊建設。
更為關鍵的是,毛玠選取出來的官員,都是能幹實事的人,是可以幫助士頌推行新法的人。
正因為一批批這樣的人才,才讓士頌有能力在交州,益州逐步推行新法,而不是隻有一個空架子。
毛玠對自己能得一把文興劍似乎並不意外,而對於自己屬於最後幾把文興劍,本來還有些奇怪,難道士頌不重視人才的選拔,但看到士頌前麵幾把文興劍給予的人,他心中也倒是沒有不平。
士頌今天做法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吸引人才的舉動。
士頌自己動手鑄造黃金台,親手種植梧桐樹,對天下英才的吸引,會比自己好上許多。
毛玠之後,士頌拿出了第九把文興劍,笑道:“此劍,卻是要給一位來的稍晚之人。”
說完,士頌的目光掃過人群,最終把目光落在了益州派係那一堆人中,高聲道:“此人上懂天時,下曉川澤,料世興衰,孫臏再世,孝直,來的何故如此之遲耶?”
明明是發問,似乎是不滿,但這責怪的背後,卻是對法正的肯定,希望法正能早點到自己的身邊,埋怨法正來的晚了,更多的是士頌對他法正的看重。
而這一邊,法正,張鬆,黃權諸人心中的石頭,也終於是落了地。
好歹,益州派係這邊,也有一把文興劍。
黃權效力劉璋,最後劉璋投降他才投降,雖然治理益州有功,但絕對沒有資格這麽快就得到一把文興劍的。
張鬆則是雖然獻圖有功,和士頌暗通曲款。
但他做出的那些貢獻,都是不能放到明麵上來講的事。
益州新投效的文武之中,也就隻有法正,在士頌定益州的戰事中,勉強算是有些謀劃之功,而且早早投效士頌,其人的才華,也得到士頌集團的認可,夠得上獲得文興劍的資格。
其實士頌自己也有些犯難,益州新定不過大半年,整個益州如此之大,人脈關係,盤根錯節。
自己若是不給他們益州派係一把文興劍,必定會讓這一派係的人心冷。
但若是給他們這一派係文興劍,必須先得安撫住自己的嫡係。
於是,思慮再三之後,士頌才把第九把文興劍贈給了法正。
法正的聰慧,當然知道士頌的不容易,接劍時再三表示自己一定全力以赴,為士頌的事業做出貢獻,士頌隻是笑著肯定法正的話語。勉勵道:“我和孝直一見如故,以後,還請孝直多多費心了。”
法正隻是再次表示,一定為士頌肝腦塗地。
不得不說,士頌贈劍之舉,對於法正而言,正合其胃口。
恩怨分明,睚眥不忘的法正,正可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地位,去羞辱打擊曾經欺辱他的人。
當然,同時,法正對於士頌的忠心,也達到了頂點,而且心中也已經在思量著,要如何才能報答士頌給予的厚恩。
接著,士頌拿出了最後一把文興劍,嘴角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微笑。
高聲說道:“這最後一把文興劍,我準備贈給我眼中的荊州希望之星。
”這句話說出之後,台下不少人的心裏,不免有些失落。
士頌前麵這九把劍的分配,他們無話可說,自問功勳和能力,以及在士頌集團內部的重要性,隻怕都比不過前麵這九人就是。
“年方弱冠,策謀百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吾觀季長之智,不讓乃兄。”士頌的最後一把文興劍,卻是要給已經上過一次台的馬良。
隻是這一次,馬良不是代替兄長馬玄領劍,而是領屬於自己的那一把文興劍。
曆史上的馬良,在蜀漢集團也是劉備麾下重臣,隻是可惜,跟著劉備一起在夷陵大敗,那一場大敗,把蜀漢的中生代折損了幹淨,就連馬良這樣的重臣,也折損在了夷陵之戰中。
也導致諸葛亮後期,基本無人可用。
若是諸葛亮北伐時,守街亭的不是馬謖,而是馬謖的哥哥馬良,隻怕,那就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士頌的心裏,對馬良的期望甚至可以說是和陸遜相同,自己把這二人視為自己未來可以倚重的股肱之臣,自然要讓馬良感受到自己對他的深厚期待。
而在外人看來,士頌對荊北馬家,可是極其上心。
馬玄也就不說了,這馬良向來有馬家五子之中,資質最好的名頭,智謀百出。
士頌北出關中時,他馬良就在兩軍陣前,對著曹操叫囂,絲毫不怯。這樣的人,未來的確是有無限可能。
台下,馬良則是在馬謖敬仰的目光中,端正自己的衣冠,再次鄭重上台,從士頌的手中,接過了屬於他自己的文興劍。
正當眾人不解時,士頌看向了天空,長歎一聲,緩緩說道:“智起荊南,成我基業,輔我初始,遺計安楚!叔長,魂兮歸來!”
在場的所有人,在聽完傳音部隊高聲喊出士頌的話語後,也都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士頌手下的謀士裏,曾經最為倚重的人,地位堪比劉巴的人物,便是馬玄了。
高台下,馬良和馬謖緊握拳頭,內心激動無比。
馬良的眼裏,淚水不住的打轉。“兄長,主公他,沒有忘記你,沒有忘記我們馬家的功勳。”
這時,禮儀官高聲喊道:“馬玄大人已經故去,由其弟馬良登台,代兄接劍!”
聽到這話,馬良連忙擦幹眼淚,整理衣襟。
這次登台受劍,是代兄登台,他不能失了兄長的臉麵,不能失了馬家的儀容。
看著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馬良,如今也已經成年,而且屢次在自己身邊建言獻策,士頌此刻,越發地懷念馬玄。
最初桀驁不馴,不願為自己效力,後麵又屢出奇謀,幫助自己拿下荊南,遺計定荊北,成就自己的基業。
想起故人,士頌的心裏,怎能沒有感慨。
“我常常在想,若是馬玄尚在,我是否會有那日關中之敗。如今的我,是否早就已經入主中原了。”對著馬良,士頌的話語裏,滿是可惜,滿是對馬玄的看重。
馬良接過屬於馬玄的的文興劍,說道:“承蒙主公看重,家兄能遇到主公,帶著我們馬家效力主公,是我們馬家之幸。過去種種,我們無法改變。還請主公和我們一道,看向未來,努力開創盛世,想來,這也是兄長之所願。”
士頌點頭,心說自己確實沒有白費苦心,前期努力培養馬良。
現在,已經是收獲了一個良臣,這小子,絕對是未來自己麾下的股肱之臣。
自己麾下年輕一輩的文臣之中,便是以馬良,潘俊以及現在隨侍自己左右的陸遜三人,最為出名。
他們被稱為荊楚三俊傑,在士頌集團內部,都認為這三人的前途一片光明。
等馬良迴到自家位置,年輕氣盛的馬謖連忙接過文興劍,不停的撫摸,而後對馬良說道:“四兄,以後我們倆,也要和三兄一樣,為我們馬家贏得榮譽!”
馬良微微一笑,對馬謖鼓勵幾句,但他隱隱覺得,自己說不定,也會有一把。
所以才把馬玄的文興劍,交給了馬謖。
高台上,士頌又拿出了一把文興劍,朗讀一般地高聲背誦著早已準備好的台詞。
“開荒輸糧,囤我國本,大義援難,活民無數,廣元之功,天下百姓,熟不知耶。”
這一把文興劍,士頌則是給了石韜石廣元。
曆史上的石韜,最為出名的不過是因為他是諸葛亮的朋友。
他在魏國為官,也普普通通,沒有什麽出奇之處。
但在士頌這裏,石韜主管士頌麾下的農業,不論是荊州,交州新法的推行,農業製度的改革。還是從中南半島開通糧食之路,為士頌集團,購入大批糧食。
有他石韜在,可以說是為劉巴省了不少力氣。
另外,也正如士頌所說,士頌幾次大規模的收留流民,也都是石韜組織人手,為流民準備糧食,支持他們渡過最初的困難時光。
甚至在不少流民心中,石韜那就是他們的再生父母,是他們全家的恩人。
石韜現在,也是傲然站立,麵帶笑容。
在他的預計中,自己也應有一把文興劍才是,但士頌剛剛贈劍的人,其功勳也確實比自己大。
不過還好,自己這裏,還能有一把文興劍。
“畢竟農業乃是國本,由我負責的農業事務,已經讓荊州有了天下糧倉之稱,主公怎麽可能會落下我。”
石韜誌得意滿地接過了屬於他的文興劍後,士頌拿出了第七把文興劍。
說道:“此一人,內可治民,外有辯才,荊南義助,管鮑賢輔,顧子歎,吳中俊傑也。”
這一把文興劍,士頌的情感大過功勳和能力。
要說能力,顧徽的能力肯定比不過他的族兄顧雍;要論功勳,顧徽隻是最初時期的外交之臣,後麵更多的外交都被士頌交給了蔣幹。
而且就算是兩人都以辯才聞名,蔣幹的實力也絕對在顧徽之上。
但士頌依舊給了顧徽一把文興劍,這把劍的意義,不在顧徽那些普通的日常功勳上,而是在於他顧徽作為自己清遠起兵開始,就跟隨自己的老班底,士頌必須要給他敬重,承認他的苦勞。
另外一方麵,顧徽和馬玄二人,可以說是親如兄弟,所以士頌才會說管鮑賢輔,把馬玄比喻成管仲,他顧徽便是鮑叔牙。
這把劍,與其說是給了顧徽,不如說是給了自己的功勳故舊之臣。
顧徽,恰好是最為合適的那個代表人物,僅此而已。
下一把文興劍,士頌給予的人,又有他的特點。這人主管著士頌的人才選拔,主持著士頌的科舉之事。
“此人有伯夷古風,明辨奸邪,上有謀國之策,下有舉賢之能,恨不早遇孝先也。”
這人便是曆史上為曹操提出“奉天子以討不臣”,為曹操挑選人才的毛玠。
士頌在魯陽得了毛玠之後,也是將自己這邊的人才選拔之事,交給了毛玠來主持。
毛玠為了士頌的科舉製度,也是盡心盡力。
他結合這個時代的特點,結合士頌之下的世家,寒門,以及士頌推行的學院等諸多學習之路,完善了士頌的構思,通過一次次的科舉考試,以百姓可以考吏員,吏使可以考官員這兩級製度,平衡了各方勢力。
數年來,為士頌招募了諸多中下層官吏,完善了士頌的人才梯隊建設。
更為關鍵的是,毛玠選取出來的官員,都是能幹實事的人,是可以幫助士頌推行新法的人。
正因為一批批這樣的人才,才讓士頌有能力在交州,益州逐步推行新法,而不是隻有一個空架子。
毛玠對自己能得一把文興劍似乎並不意外,而對於自己屬於最後幾把文興劍,本來還有些奇怪,難道士頌不重視人才的選拔,但看到士頌前麵幾把文興劍給予的人,他心中也倒是沒有不平。
士頌今天做法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吸引人才的舉動。
士頌自己動手鑄造黃金台,親手種植梧桐樹,對天下英才的吸引,會比自己好上許多。
毛玠之後,士頌拿出了第九把文興劍,笑道:“此劍,卻是要給一位來的稍晚之人。”
說完,士頌的目光掃過人群,最終把目光落在了益州派係那一堆人中,高聲道:“此人上懂天時,下曉川澤,料世興衰,孫臏再世,孝直,來的何故如此之遲耶?”
明明是發問,似乎是不滿,但這責怪的背後,卻是對法正的肯定,希望法正能早點到自己的身邊,埋怨法正來的晚了,更多的是士頌對他法正的看重。
而這一邊,法正,張鬆,黃權諸人心中的石頭,也終於是落了地。
好歹,益州派係這邊,也有一把文興劍。
黃權效力劉璋,最後劉璋投降他才投降,雖然治理益州有功,但絕對沒有資格這麽快就得到一把文興劍的。
張鬆則是雖然獻圖有功,和士頌暗通曲款。
但他做出的那些貢獻,都是不能放到明麵上來講的事。
益州新投效的文武之中,也就隻有法正,在士頌定益州的戰事中,勉強算是有些謀劃之功,而且早早投效士頌,其人的才華,也得到士頌集團的認可,夠得上獲得文興劍的資格。
其實士頌自己也有些犯難,益州新定不過大半年,整個益州如此之大,人脈關係,盤根錯節。
自己若是不給他們益州派係一把文興劍,必定會讓這一派係的人心冷。
但若是給他們這一派係文興劍,必須先得安撫住自己的嫡係。
於是,思慮再三之後,士頌才把第九把文興劍贈給了法正。
法正的聰慧,當然知道士頌的不容易,接劍時再三表示自己一定全力以赴,為士頌的事業做出貢獻,士頌隻是笑著肯定法正的話語。勉勵道:“我和孝直一見如故,以後,還請孝直多多費心了。”
法正隻是再次表示,一定為士頌肝腦塗地。
不得不說,士頌贈劍之舉,對於法正而言,正合其胃口。
恩怨分明,睚眥不忘的法正,正可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地位,去羞辱打擊曾經欺辱他的人。
當然,同時,法正對於士頌的忠心,也達到了頂點,而且心中也已經在思量著,要如何才能報答士頌給予的厚恩。
接著,士頌拿出了最後一把文興劍,嘴角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微笑。
高聲說道:“這最後一把文興劍,我準備贈給我眼中的荊州希望之星。
”這句話說出之後,台下不少人的心裏,不免有些失落。
士頌前麵這九把劍的分配,他們無話可說,自問功勳和能力,以及在士頌集團內部的重要性,隻怕都比不過前麵這九人就是。
“年方弱冠,策謀百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吾觀季長之智,不讓乃兄。”士頌的最後一把文興劍,卻是要給已經上過一次台的馬良。
隻是這一次,馬良不是代替兄長馬玄領劍,而是領屬於自己的那一把文興劍。
曆史上的馬良,在蜀漢集團也是劉備麾下重臣,隻是可惜,跟著劉備一起在夷陵大敗,那一場大敗,把蜀漢的中生代折損了幹淨,就連馬良這樣的重臣,也折損在了夷陵之戰中。
也導致諸葛亮後期,基本無人可用。
若是諸葛亮北伐時,守街亭的不是馬謖,而是馬謖的哥哥馬良,隻怕,那就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士頌的心裏,對馬良的期望甚至可以說是和陸遜相同,自己把這二人視為自己未來可以倚重的股肱之臣,自然要讓馬良感受到自己對他的深厚期待。
而在外人看來,士頌對荊北馬家,可是極其上心。
馬玄也就不說了,這馬良向來有馬家五子之中,資質最好的名頭,智謀百出。
士頌北出關中時,他馬良就在兩軍陣前,對著曹操叫囂,絲毫不怯。這樣的人,未來的確是有無限可能。
台下,馬良則是在馬謖敬仰的目光中,端正自己的衣冠,再次鄭重上台,從士頌的手中,接過了屬於他自己的文興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