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直到輕璿告辭離去,王氏將她送出府門,她都沒有再見到竇思儒。
日子一天天過去,蜀地的冬格外陰冷,輕璿整日裏為殷無念一遍一遍抄著佛經,她本不是信佛的人,殷無念也不是,但她此刻卻覺得,自己還能為他做的,唯有這些了。
物是人非,生死兩隔。
待到河開日暖之時,蜀軍的徵兵事宜也告一段落,穆淳已是擁兵十五萬的年輕藩王了。此前他和輕璿親自上門求得的孔嚴、卓如風、康耀宗三名大將率領眾軍開始了日複一日的練兵,軍中糧餉充足,氣氛融洽,士兵們的操練日複一日地精進起來。
西境的姚東也從多年的一蹶不振中重新站了起來,在穆淳的協助下,開始著手整頓軍務。與穆淳第一次巡視西境時的整頓不同,比起穆淳,姚東對西境軍更了解,整頓也更具針對性,西境二十萬大軍的精神麵貌,自此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
這一日,正午的陽光正暖,藍天高遠如一方沉靜玉璧,輕璿躺於後院中的藤椅上,聽屋內傳來穆淳屬下匯報蜀地各處民情的聲音。一片花瓣飄落,她感覺日頭似乎有點強了,抬手用繡著柳葉的袖擺遮住臉。
靜謐的空氣被一絲細微之聲打破,好像是下人來稟,說有人求見穆淳,現在前院等候。
倒是個會挑時間的,專打擾人午休。
作者有話要說: 哎,今天下午坐了四個小時高鐵,一個小時公交車,真是夠了……
又有重要人物要出場了噢~
男主是不是離線太久了……(?????????)
☆、第20章
穆淳走出門,看了以袖遮臉仰頭而睡的輕璿一眼,低笑了句“她倒是愜意”,未停下腳步,往前院去了。
過了會兒,輕璿還是睡不著,起身走向前院,正碰上蘇遠:“千帆,王爺讓你去一趟前廳。”
“前廳?他有客人吧?”輕璿不解。
“是,”蘇遠點頭,“王爺說讓你也過去見一見。”
輕璿更加摸不著腦了,什麽客人是她一介女流也可以見的?莫非是江湖人士?
她收起隨意的模樣,提起水綠色裙擺踏上廳前的三兩階,還未進門,屋內一襲白衣、烏發散落的男子已迴過頭來,看著光影中走近的女子微眯起眼。
輕璿掃他一眼,見此人並不眼熟,便做出知禮的模樣,沖穆淳福了一福,喚道:“王爺。”
白衣男子看清了她,“呀”一聲,迴頭看了穆淳一眼,又轉向輕璿:“是你?”
輕璿一愣,穆淳也訝異:“怎麽,你們認識?”
男子笑了:“認識……怎麽不認識。”
他走到輕璿麵前,眼帶戲謔:“那時我還有些遺憾,雖說不求迴報,但畢竟自己救了別人一命,就這麽走了,也沒見著你對我感恩戴德的樣子。”
輕璿腦中許多的畫麵劃過,她仔仔細細迴想、辨認。
“你的救命恩人呀,他已經走了!誰叫你這麽多天不醒來。”說話的是方湛,在他身旁關切地看著她的,是子珩。
是那一次……
“想起來了?”男子打量她,年輕白皙的臉龐閃著光,盯了她半天,又轉過頭深深看著穆淳。
“不對呀,她是江湖女子。”這人鬼機靈,“她不像是你普通的朋友,蜀王,你與江湖勢力有染……”
他露出得意的笑,像是尋到了寶等著被誇獎的孩子:“我知道了這麽多,你真的要放我走掉嗎?”
什麽意思?輕璿有種被人抓住辮子的感覺。
“我不打算放你走了,”穆淳淡淡地笑,一派溫和,“你是我朋友的救命恩人,我自當慢慢感謝你。”說罷看向輕璿。
輕璿尚未迴過神來,便被穆淳告知,今後有事多與此人商量。
“啊?”她輕唿。
“我叫左辛,”年輕的男子俯身行禮,勝雪白衣上的墨發垂落如楊柳,“以後請姑娘多多關照。”
……
左辛是她在後院躺椅上閉目養神時,穆淳在前廳收下的門客。
那日輕璿留在王府用晚飯,桌上隻穆淳、她和左辛三人。見輕璿不提自己姓名,他笑道:“你叫千帆。”
穆淳臉色不變,輕璿停了停筷子,問:“你怎麽知道?”
“我是你救命恩人啊!”
左辛絲毫不隱瞞自己的來曆。他是蜀地最大的書院——雅蘆書院院長之子,自小天資過人,又受父親及各位叔伯、師兄影響,熟讀四書五經、詩詞古籍,小小年紀就才華橫溢,勢要出人頭地。十六歲那年進京趕考,在路上遇到方湛、項子珩帶著身負重傷陷入昏迷的輕璿去求醫。左辛自幼習得一些醫術,又碰巧隨身攜帶止血藥草,先幫輕璿止了血,進行了些簡單處理,因怕藥館的人膽小怕事報官,他們先將輕璿安置在驛館中,左辛與方湛去藥房抓了藥,又為輕璿療了傷,待輕璿甦醒,左辛已急急踏上了趕考之途。
那次京考本來順利,卻意外地在同期考生中冒出個羅玉州來。羅玉州此人文采、見地皆不出色,揭榜那日名字卻赫然列於皇榜第二,是為榜眼。至於狀元郎,進京那日曾與左辛在茶樓切磋過,雖也才華卓絕,卻落他一籌。
張榜後,左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初來京城幾日,便在京城的書生圈子裏有了響亮名號,哪怕是京城的大儒,得知雅蘆書院院長之子到了京城,也以“以文會友”之名邀請過他,席間經由名士親自考較,他對答如流,眾人皆是點頭稱讚,嘆雅蘆之學,名不虛傳。
饒是如此名氣,朝廷仍毫不顧忌,整張榜從頭至尾都沒有他的名字,絕了他入朝的念頭。
他知道自己被頂替了,頂替他的人,便是那個叫羅玉州的。
心高氣傲的他幾經輾轉求到內閣大臣項頌良門上,項頌良憐惜他才華,將他安頓於自己府上。
很快項頌良便查出,這羅玉州是太子門客。曆屆科舉,榜上名列第一甲的三人都會得到極大重視,這羅玉州成為榜眼,加之太子相助,必將得個好職位,日後也會對太子多有助益。
但狀元畢竟太受矚目,太子不想羅玉州做狀元,便給他安了個榜眼。至於左辛,他的政論和文采太出色,炎朝重武輕文多年,太子也有意繼續抑製文官手中的權力,索性讓本為榜眼的那位京城書生成了狀元,將左辛的名字生生去掉了。
太子穆華是始作俑者,禮部尚書和負責科舉的儀製司官員都是太子的人,對太子唯命是從。得知實情如此,左辛欲哭無淚,項頌良心中憤懣無比,召集了一批支持左辛的文官、大儒,不顧內閣首輔童高的攔阻與威脅,遞了聯名摺子進宮,皇帝這才見到了左辛。
後來左辛做為皇帝欽點學子入了翰林院,成為了整個翰林院公認的才子,奈何過了一年多,他仍無法適應朝中重武抑文、黨同伐異、溜須拍馬的風氣,索性卸掉一身重擔,借公幹之名出了京城,拍拍屁股迴老家去了。
</br>
日子一天天過去,蜀地的冬格外陰冷,輕璿整日裏為殷無念一遍一遍抄著佛經,她本不是信佛的人,殷無念也不是,但她此刻卻覺得,自己還能為他做的,唯有這些了。
物是人非,生死兩隔。
待到河開日暖之時,蜀軍的徵兵事宜也告一段落,穆淳已是擁兵十五萬的年輕藩王了。此前他和輕璿親自上門求得的孔嚴、卓如風、康耀宗三名大將率領眾軍開始了日複一日的練兵,軍中糧餉充足,氣氛融洽,士兵們的操練日複一日地精進起來。
西境的姚東也從多年的一蹶不振中重新站了起來,在穆淳的協助下,開始著手整頓軍務。與穆淳第一次巡視西境時的整頓不同,比起穆淳,姚東對西境軍更了解,整頓也更具針對性,西境二十萬大軍的精神麵貌,自此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
這一日,正午的陽光正暖,藍天高遠如一方沉靜玉璧,輕璿躺於後院中的藤椅上,聽屋內傳來穆淳屬下匯報蜀地各處民情的聲音。一片花瓣飄落,她感覺日頭似乎有點強了,抬手用繡著柳葉的袖擺遮住臉。
靜謐的空氣被一絲細微之聲打破,好像是下人來稟,說有人求見穆淳,現在前院等候。
倒是個會挑時間的,專打擾人午休。
作者有話要說: 哎,今天下午坐了四個小時高鐵,一個小時公交車,真是夠了……
又有重要人物要出場了噢~
男主是不是離線太久了……(?????????)
☆、第20章
穆淳走出門,看了以袖遮臉仰頭而睡的輕璿一眼,低笑了句“她倒是愜意”,未停下腳步,往前院去了。
過了會兒,輕璿還是睡不著,起身走向前院,正碰上蘇遠:“千帆,王爺讓你去一趟前廳。”
“前廳?他有客人吧?”輕璿不解。
“是,”蘇遠點頭,“王爺說讓你也過去見一見。”
輕璿更加摸不著腦了,什麽客人是她一介女流也可以見的?莫非是江湖人士?
她收起隨意的模樣,提起水綠色裙擺踏上廳前的三兩階,還未進門,屋內一襲白衣、烏發散落的男子已迴過頭來,看著光影中走近的女子微眯起眼。
輕璿掃他一眼,見此人並不眼熟,便做出知禮的模樣,沖穆淳福了一福,喚道:“王爺。”
白衣男子看清了她,“呀”一聲,迴頭看了穆淳一眼,又轉向輕璿:“是你?”
輕璿一愣,穆淳也訝異:“怎麽,你們認識?”
男子笑了:“認識……怎麽不認識。”
他走到輕璿麵前,眼帶戲謔:“那時我還有些遺憾,雖說不求迴報,但畢竟自己救了別人一命,就這麽走了,也沒見著你對我感恩戴德的樣子。”
輕璿腦中許多的畫麵劃過,她仔仔細細迴想、辨認。
“你的救命恩人呀,他已經走了!誰叫你這麽多天不醒來。”說話的是方湛,在他身旁關切地看著她的,是子珩。
是那一次……
“想起來了?”男子打量她,年輕白皙的臉龐閃著光,盯了她半天,又轉過頭深深看著穆淳。
“不對呀,她是江湖女子。”這人鬼機靈,“她不像是你普通的朋友,蜀王,你與江湖勢力有染……”
他露出得意的笑,像是尋到了寶等著被誇獎的孩子:“我知道了這麽多,你真的要放我走掉嗎?”
什麽意思?輕璿有種被人抓住辮子的感覺。
“我不打算放你走了,”穆淳淡淡地笑,一派溫和,“你是我朋友的救命恩人,我自當慢慢感謝你。”說罷看向輕璿。
輕璿尚未迴過神來,便被穆淳告知,今後有事多與此人商量。
“啊?”她輕唿。
“我叫左辛,”年輕的男子俯身行禮,勝雪白衣上的墨發垂落如楊柳,“以後請姑娘多多關照。”
……
左辛是她在後院躺椅上閉目養神時,穆淳在前廳收下的門客。
那日輕璿留在王府用晚飯,桌上隻穆淳、她和左辛三人。見輕璿不提自己姓名,他笑道:“你叫千帆。”
穆淳臉色不變,輕璿停了停筷子,問:“你怎麽知道?”
“我是你救命恩人啊!”
左辛絲毫不隱瞞自己的來曆。他是蜀地最大的書院——雅蘆書院院長之子,自小天資過人,又受父親及各位叔伯、師兄影響,熟讀四書五經、詩詞古籍,小小年紀就才華橫溢,勢要出人頭地。十六歲那年進京趕考,在路上遇到方湛、項子珩帶著身負重傷陷入昏迷的輕璿去求醫。左辛自幼習得一些醫術,又碰巧隨身攜帶止血藥草,先幫輕璿止了血,進行了些簡單處理,因怕藥館的人膽小怕事報官,他們先將輕璿安置在驛館中,左辛與方湛去藥房抓了藥,又為輕璿療了傷,待輕璿甦醒,左辛已急急踏上了趕考之途。
那次京考本來順利,卻意外地在同期考生中冒出個羅玉州來。羅玉州此人文采、見地皆不出色,揭榜那日名字卻赫然列於皇榜第二,是為榜眼。至於狀元郎,進京那日曾與左辛在茶樓切磋過,雖也才華卓絕,卻落他一籌。
張榜後,左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初來京城幾日,便在京城的書生圈子裏有了響亮名號,哪怕是京城的大儒,得知雅蘆書院院長之子到了京城,也以“以文會友”之名邀請過他,席間經由名士親自考較,他對答如流,眾人皆是點頭稱讚,嘆雅蘆之學,名不虛傳。
饒是如此名氣,朝廷仍毫不顧忌,整張榜從頭至尾都沒有他的名字,絕了他入朝的念頭。
他知道自己被頂替了,頂替他的人,便是那個叫羅玉州的。
心高氣傲的他幾經輾轉求到內閣大臣項頌良門上,項頌良憐惜他才華,將他安頓於自己府上。
很快項頌良便查出,這羅玉州是太子門客。曆屆科舉,榜上名列第一甲的三人都會得到極大重視,這羅玉州成為榜眼,加之太子相助,必將得個好職位,日後也會對太子多有助益。
但狀元畢竟太受矚目,太子不想羅玉州做狀元,便給他安了個榜眼。至於左辛,他的政論和文采太出色,炎朝重武輕文多年,太子也有意繼續抑製文官手中的權力,索性讓本為榜眼的那位京城書生成了狀元,將左辛的名字生生去掉了。
太子穆華是始作俑者,禮部尚書和負責科舉的儀製司官員都是太子的人,對太子唯命是從。得知實情如此,左辛欲哭無淚,項頌良心中憤懣無比,召集了一批支持左辛的文官、大儒,不顧內閣首輔童高的攔阻與威脅,遞了聯名摺子進宮,皇帝這才見到了左辛。
後來左辛做為皇帝欽點學子入了翰林院,成為了整個翰林院公認的才子,奈何過了一年多,他仍無法適應朝中重武抑文、黨同伐異、溜須拍馬的風氣,索性卸掉一身重擔,借公幹之名出了京城,拍拍屁股迴老家去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