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死吧,死的好,大家這樣叫囂著。哪怕不是真的,也會被網絡暴力逼成瘋子,逼成赴黃泉的鬼魂。
這不是聳人聽聞,艾家已經有兩個例子,最真實的一個例子因為不能承受輿論高壓撞車自殺,至今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葆光以為自己走出了第一步就贏了,今後能麵對這個世界。但現實是,世界不願意接納。
在糟心的言論前,她選擇躲迴龜殼。
作者有話要說: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今天又老了一歲。
近年最怕過生日,總怕時光走的太快。
☆、009
到了山上,葆光站在秋水宅門前的那塊空地。
上次她走,牆下那排小葉女貞將將綻開,潔白的花嵌在修剪成圓球狀的樹冠裏,像一團扯碎撒開了的棉花糖。季節過了,敗了花,又掛起果。現在是木芙蓉的季節,一朵朵俏立枝頭。
葆光眯起眼,朝莊嚴大氣的宅門上一寸寸瞄著,瞄到那一點朦朧樹影裏的白牆,腳底下踏步似的跺了兩跺,輕輕地笑了。
她有一個習慣,離家久了,迴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在門前站上一會兒,踩一踩園圃鬆出來的土。
葆光還在想從前的事,鐵門咯吱咯吱地開了。她看過去,嘴角彎曲的弧度大了。
一身運動裝的老太太從裏麵出來,戴一頂白色遮陽帽,一手拄著手杖,另一隻手搭在四姐遇澄的小臂上,昂著胸,目視前方,穩穩噹噹的,儼然老佛爺出宮的派頭。
見石榴和葆光一起來,老太太很高興,說趕上了就去換衣服吧。
才停了車上來的石榴頓時幹嚎:“早知道我也繼續堵路上啊。”
老太太一抬柺杖,作勢要打,“你說什麽?”
“我說,老祖宗吉祥。”石榴笑著躲開,拉了葆光就走。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茱萸會,自古有賞菊登高的習俗。
在艾家,晚輩陪老人登高是慣例,是老太爺艾靖弢在世就定下來的家規。這天艾家的兒孫能迴家的就迴家來,不能迴家的也要電話問候,堪比逢年過節。
老太爺和第二任妻子,也就是現在的老太太董如許沒有生養,隻和董芍生育三個兒子。
長子戰場上殉職,未婚無子,老太爺做主過繼了次子的一個兒子,才把長子一脈的香火續上。艾江河、艾丘陵……“地形”輩的第三代統共就有六個,一代代開枝散葉下來,差不多是五世同堂了。
老太爺把家族江山打下來,守江山的人不缺,產業越做越大,問題也多了,一個個守在國外忙事業,哪能說迴就迴。
幾個“地形”輩的一合計,把自己的兒女留在老太太跟前盡孝,於是走了“地形”輩的,來了“遇”字輩。
長曾孫遇洙是知名演員,常年在外地拍戲,也難得露麵。遇君、遇舟、竹音三個在趕迴來的路上。於是隻四個曾孫女拖兩個小的,陪老太太上了山。
今天來登山的人大多都是住山上舊宅的人家,有夫妻兩個的,有獨自一人的,有鄰裏結伴,也有兒孫作陪的。
“家裏呆著不好,偏要出來登山,瞎折騰什麽。”
一個中年人很不耐煩地走在前頭,對身後的父親不管不顧。
老人畢竟上了年紀,慢吞吞跟著,一不留神被坑窪的山路絆了一腳。
落在最後的葆光攙了把,老人站穩了,向她謝了謝。
美景也幫扶著老人,“爺爺,路不好走,我攙著你。”
葆光看出來,老人的兒子不情願,走出老遠一截連頭也不迴,不說老人家,她都覺得心寒,“老人家行動不便,就留在家裏吧。”
老人說:“兒子三年沒迴了,今年辭職正好在家,我想著既然在就去寺裏求個平安。人老了,還能有幾年活頭,還在時無非是盼著兒孫平安康健。你看,下次能不能來還是兩說。”
寥寥幾句話都是父親對兒子的愛,反把葆光說傷心了,想到遠在歐洲的爸爸,眼睛酸澀得很,心沉甸甸的,腳底越走越重。
老太太轉眼不見了葆光,急得四處尋人,看她呆那兒不動,連忙招手,“十姐別亂跑了,到太奶奶這來。”
葆光牽住老太太熱乎乎的手,笑著說:“不跑。”
“你敢跑,看太奶奶不打你。”老太太握了她手腕塞在腋下,葆光想動也動不了,哭笑不得。
石榴讓老太太的反應逗笑了,“老祖宗,葆光就在你眼皮底下擱著,丟不了。”
幾個人都笑了,一路說說笑笑,輪流著攙老太太。
中途經過草亭,大家坐下歇腳納涼,下山迴家的鄰居碰上了,見老人身子骨硬朗,兒孫也孝順和睦,羨慕得很,“曾孫玄孫都陪著來登山啦,老太太真是好福氣。”
老太太樂嗬嗬地說:“是啊是啊。”
在同一處休息的是幾個外地人,聽是她的曾孫玄孫,震驚不已,“五世同堂呀。老人家今年高壽?”
老太太比了一個指頭,“一百有四啦。”
老太太人緣很好,待人和氣,有矛盾也很少急眼,家裏兒孫個個都隨她點性子,在各行各業上都是討人喜歡的一類人。
到山上,山頂長有茱萸,葆光折迴來裝茱萸囊,給老太太佩上。
佳音也給大家各戴了一枝,葆光齊頸短發,夾塞在衣襟裏。
迴家的路上,美景說:“高祖母,我給您背詩吧。”
老太太說好,美景一字不錯地背誦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老太太鼓掌,誇他背得好,遇詞不幹了,也要給老太太背,還加了難度,背起文言文。於是大家就光聽兩個小鬼在那幹巴巴地背書了。
讀書時課文背得人頭大如鬥,結業幾年還得聽人背詩,石榴忍無可忍,決定殺殺他們的威風,“葆光來出一篇,你倆都背不上來。”
“我不信。”叔侄倆異口同聲。
石榴扯葆光的袖子,葆光隨口誦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小鬼們不說話了。
路過萬佛寺,陪老太太進佛殿燒了香,迴到老宅,兩個哥哥已經在門口相迎。
葆光喊二哥三哥,遇舟上來抱了抱她,遇君悶悶地應一聲,走開了。
遇舟摸摸她發頂,把劉海撩起來,“唔,十妹妹更漂亮了。”
葆光抿著嘴笑,她畢竟還是愛美的。
聽說前麵來了訪客,老太太一迴來就去會客,精神矍鑠,全然不似百歲老人。
幾個年輕的反倒沒那份精力,臧岩又來通知爺爺要開家庭會議,一個個泄了氣,塌著腰,耷拉著腦袋,霜打的茄子一樣。
石榴隻剩喘氣的勁了,讓佳音給她捏肩捶背,佳音垂涎她的新菜品,服侍殷勤。遇詞貪玩讓野刺梨紮了手,遇澄給他貼一張創可貼。
美景不知從哪裏拿了一枚漂亮夾子,要給葆光別劉海,“小姑姑戴著好看。”
葆光在人前露出光潔的額頭,五官更顯精神。
</br>
這不是聳人聽聞,艾家已經有兩個例子,最真實的一個例子因為不能承受輿論高壓撞車自殺,至今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葆光以為自己走出了第一步就贏了,今後能麵對這個世界。但現實是,世界不願意接納。
在糟心的言論前,她選擇躲迴龜殼。
作者有話要說: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今天又老了一歲。
近年最怕過生日,總怕時光走的太快。
☆、009
到了山上,葆光站在秋水宅門前的那塊空地。
上次她走,牆下那排小葉女貞將將綻開,潔白的花嵌在修剪成圓球狀的樹冠裏,像一團扯碎撒開了的棉花糖。季節過了,敗了花,又掛起果。現在是木芙蓉的季節,一朵朵俏立枝頭。
葆光眯起眼,朝莊嚴大氣的宅門上一寸寸瞄著,瞄到那一點朦朧樹影裏的白牆,腳底下踏步似的跺了兩跺,輕輕地笑了。
她有一個習慣,離家久了,迴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在門前站上一會兒,踩一踩園圃鬆出來的土。
葆光還在想從前的事,鐵門咯吱咯吱地開了。她看過去,嘴角彎曲的弧度大了。
一身運動裝的老太太從裏麵出來,戴一頂白色遮陽帽,一手拄著手杖,另一隻手搭在四姐遇澄的小臂上,昂著胸,目視前方,穩穩噹噹的,儼然老佛爺出宮的派頭。
見石榴和葆光一起來,老太太很高興,說趕上了就去換衣服吧。
才停了車上來的石榴頓時幹嚎:“早知道我也繼續堵路上啊。”
老太太一抬柺杖,作勢要打,“你說什麽?”
“我說,老祖宗吉祥。”石榴笑著躲開,拉了葆光就走。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茱萸會,自古有賞菊登高的習俗。
在艾家,晚輩陪老人登高是慣例,是老太爺艾靖弢在世就定下來的家規。這天艾家的兒孫能迴家的就迴家來,不能迴家的也要電話問候,堪比逢年過節。
老太爺和第二任妻子,也就是現在的老太太董如許沒有生養,隻和董芍生育三個兒子。
長子戰場上殉職,未婚無子,老太爺做主過繼了次子的一個兒子,才把長子一脈的香火續上。艾江河、艾丘陵……“地形”輩的第三代統共就有六個,一代代開枝散葉下來,差不多是五世同堂了。
老太爺把家族江山打下來,守江山的人不缺,產業越做越大,問題也多了,一個個守在國外忙事業,哪能說迴就迴。
幾個“地形”輩的一合計,把自己的兒女留在老太太跟前盡孝,於是走了“地形”輩的,來了“遇”字輩。
長曾孫遇洙是知名演員,常年在外地拍戲,也難得露麵。遇君、遇舟、竹音三個在趕迴來的路上。於是隻四個曾孫女拖兩個小的,陪老太太上了山。
今天來登山的人大多都是住山上舊宅的人家,有夫妻兩個的,有獨自一人的,有鄰裏結伴,也有兒孫作陪的。
“家裏呆著不好,偏要出來登山,瞎折騰什麽。”
一個中年人很不耐煩地走在前頭,對身後的父親不管不顧。
老人畢竟上了年紀,慢吞吞跟著,一不留神被坑窪的山路絆了一腳。
落在最後的葆光攙了把,老人站穩了,向她謝了謝。
美景也幫扶著老人,“爺爺,路不好走,我攙著你。”
葆光看出來,老人的兒子不情願,走出老遠一截連頭也不迴,不說老人家,她都覺得心寒,“老人家行動不便,就留在家裏吧。”
老人說:“兒子三年沒迴了,今年辭職正好在家,我想著既然在就去寺裏求個平安。人老了,還能有幾年活頭,還在時無非是盼著兒孫平安康健。你看,下次能不能來還是兩說。”
寥寥幾句話都是父親對兒子的愛,反把葆光說傷心了,想到遠在歐洲的爸爸,眼睛酸澀得很,心沉甸甸的,腳底越走越重。
老太太轉眼不見了葆光,急得四處尋人,看她呆那兒不動,連忙招手,“十姐別亂跑了,到太奶奶這來。”
葆光牽住老太太熱乎乎的手,笑著說:“不跑。”
“你敢跑,看太奶奶不打你。”老太太握了她手腕塞在腋下,葆光想動也動不了,哭笑不得。
石榴讓老太太的反應逗笑了,“老祖宗,葆光就在你眼皮底下擱著,丟不了。”
幾個人都笑了,一路說說笑笑,輪流著攙老太太。
中途經過草亭,大家坐下歇腳納涼,下山迴家的鄰居碰上了,見老人身子骨硬朗,兒孫也孝順和睦,羨慕得很,“曾孫玄孫都陪著來登山啦,老太太真是好福氣。”
老太太樂嗬嗬地說:“是啊是啊。”
在同一處休息的是幾個外地人,聽是她的曾孫玄孫,震驚不已,“五世同堂呀。老人家今年高壽?”
老太太比了一個指頭,“一百有四啦。”
老太太人緣很好,待人和氣,有矛盾也很少急眼,家裏兒孫個個都隨她點性子,在各行各業上都是討人喜歡的一類人。
到山上,山頂長有茱萸,葆光折迴來裝茱萸囊,給老太太佩上。
佳音也給大家各戴了一枝,葆光齊頸短發,夾塞在衣襟裏。
迴家的路上,美景說:“高祖母,我給您背詩吧。”
老太太說好,美景一字不錯地背誦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老太太鼓掌,誇他背得好,遇詞不幹了,也要給老太太背,還加了難度,背起文言文。於是大家就光聽兩個小鬼在那幹巴巴地背書了。
讀書時課文背得人頭大如鬥,結業幾年還得聽人背詩,石榴忍無可忍,決定殺殺他們的威風,“葆光來出一篇,你倆都背不上來。”
“我不信。”叔侄倆異口同聲。
石榴扯葆光的袖子,葆光隨口誦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小鬼們不說話了。
路過萬佛寺,陪老太太進佛殿燒了香,迴到老宅,兩個哥哥已經在門口相迎。
葆光喊二哥三哥,遇舟上來抱了抱她,遇君悶悶地應一聲,走開了。
遇舟摸摸她發頂,把劉海撩起來,“唔,十妹妹更漂亮了。”
葆光抿著嘴笑,她畢竟還是愛美的。
聽說前麵來了訪客,老太太一迴來就去會客,精神矍鑠,全然不似百歲老人。
幾個年輕的反倒沒那份精力,臧岩又來通知爺爺要開家庭會議,一個個泄了氣,塌著腰,耷拉著腦袋,霜打的茄子一樣。
石榴隻剩喘氣的勁了,讓佳音給她捏肩捶背,佳音垂涎她的新菜品,服侍殷勤。遇詞貪玩讓野刺梨紮了手,遇澄給他貼一張創可貼。
美景不知從哪裏拿了一枚漂亮夾子,要給葆光別劉海,“小姑姑戴著好看。”
葆光在人前露出光潔的額頭,五官更顯精神。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