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經,被派來的教書先生們原本也不是很了解,好在作為講師教材上都有王玨的批註。就這麽的,念著佛經版三字經教認字,拚音法是不對倭國傳播的,孔穎達給的說法是隻教授經典的儒家知識。


    初步觀察還算滿意,當然往後也不能放鬆警惕,得時刻到書院抽查聽課。


    再次迴憶一番聽課過程,諸葛恪坐下後滿麵讚揚,“你們做的實在太好了,我本想幫忙完善一二,竟挑不出一點兒不足來。”


    聽他這麽說,極其注重顏麵的教書先生們麵上都有了笑容,隻是大多數人還擺出寵辱不驚的樣子。像這種不知道該如何跟上官打交道,內裏死板完全不知變通又除仁義道德外什麽都不通的人,都是此次派來的主要人才。


    他們越是這樣諸葛恪越滿意,“可惜咱們這邊剛剛穩定下來,不能給大家提供更好的住處。考慮到不好跟當地百姓的住宅分化太大,咱們暫時隻能這樣了。不過各位放心,你們的貢獻我皆看在眼裏,等上奏摺的時候必將告知聖上。”


    除孔德雲外最年長的一個先生撫須說道:“哪裏哪裏,我等並不注重虛名,隻求不枉為聖人弟子。”


    艾瑪,叫儒生就都成聖人弟子了,怪道老師常說他們百家派不廣泛收徒呢。若這些人也能跟他算半個同門,諸葛恪得嘔死。似看出諸葛恪的心思,孔德雲無奈撇撇嘴,各家有各家的打算。


    諸葛恪在書院裏與先生們一起用午餐,期間不厭其煩地多次讚揚他們能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做到心無旁騖教學,重點是一定要再接再厲。圖名的告訴他們名留青史,要利的給畫上幾張餅,總之一頓飯下來幾乎書院內所有先生都將諸葛恪引為知己了。


    孔德雲的心髒一抖一抖,怪道大伯說過來之後多看少說,尤其好好跟諸葛恪學習一下。他來倭國之後也沒閑著,隱晦跟親近孔家的人打聽出諸葛恪的所作所為,今日又看到與設宴款待他們那日類似的升級版忽悠人,饒是比諸葛恪大上一輪的年紀,孔德雲也不得不說聲佩服。


    諸葛恪說起違心話毫無壓力,不知道護衛們在心裏念叨他是不是連唐人也忽悠,諸葛恪開始往臨時的城主府走去。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作為租界區的總管,諸葛恪有很多公務要做。


    比如說每個城都設有衙門,原來主管斷案的人都是李恪派遣,現在有一半被換上諸葛恪帶來的人。其實他能做到都換掉,隻是為避免被人懷疑別有所圖,才留著一些人礙眼。當然,這裏天高皇帝遠,他們就算委屈也得憋著。


    又所謂‘槍’杆子裏出政權,諸葛恪這邊要武器有武器要人有人,瞧著他完全不將李恪放在眼裏的樣子,若看誰不順眼給殺了,事後說路上死掉都成。當然既要保命又要彰顯作為吳王手下的立場,聰明人都偶爾在諸葛恪底線內小鬧一下。不想弄死李恪的情況下,對他的得利手下也不能太絕,諸葛恪一直默契配合著他們這種小心思。


    當然也不都是明哲保身的人,也有忠心者能為了李恪去死,這種人都被諸葛恪留在李恪身邊了。至於吳王殿下和他的手下為什麽被奪。權後不反擊,不好意思他們都病了,據他們自己帶來的醫者說水土不服。


    諸葛恪完全可以在剛來倭國的時候直接用藥將人撂倒,他不做是為了找機會收服剛得的手下以及讓李恪輸得心服口服。至於李恪服不服,若認命早就送信給李世民要求迴長安了,這不‘水土不服’幾個月依然挺著呢。


    先處理一下公務,由於租界區的事情已經捋順,最近並不是特別忙。在晚餐前,諸葛恪照例去看望租界區最大的官-吳王殿下,跟他聊一聊人生。


    諸葛恪剛進李恪的院子,就看到醫者在院子裏皺眉思考,“今日吳王殿下的身體怎麽樣,那些同樣生病的隨行大臣怎麽樣了?”


    “都是老樣子,時好時壞。雖然腹瀉、身體無力,但是身體狀況完全沒問題,小的真是從未見過這種病症。若實在不行,可否寫信迴去請聖上派名醫來,小的實在醫術淺薄。”


    “不要妄自菲薄,實不相瞞,我給一個大臣用過老師給帶的止瀉藥,完全沒有用。這個病要是想根治,要麽你根據病人的症狀研究出方子,要麽隻能我老師或者永遠都找不到人的孫真人出手了。”


    諸葛恪看似是安慰人,完全是讓醫者絕望。好傢夥,連王縣公給帶的藥都不好使,他這種水平的醫者能研究出配方?諸葛先生說的倆人一個不可能為了吳王往倭國跑,一個根本找不到人……


    見醫者麵部表情十分合乎自己的心意,諸葛恪開始幫忙出主意,“總不好一直這樣。吳王殿下自然尊貴非常,考慮到大家症狀相同,你可以用旁人試藥,等找到正確方法再給吳王殿下對症下藥嘛。你也說了此病不要人命,如此何不嚐試一番,想來殿下能帶你來倭國必然是信任你的醫術。”


    誰都希望自己是特別的那一個,聽到諸葛恪的說辭,醫者的雙眼明亮起來,“多謝諸葛先生開導,您真不愧是諸葛家的後人,若不是有您將此地治理得如此好,想來我們王爺恐怕連養病都無法安心。”


    “好說好說!你先去忙吧,我進屋看看殿下。”諸葛恪心裏暗笑,這個醫者還真是單純,不知道屋裏的李恪聽到沒。


    諸葛恪做事從不給人留話柄,他很有禮貌地開始敲門,待李恪的內侍開門才輕聲說道:“我來看望殿下,他可醒來了?”


    “我去看看。”也沒說此時醒沒醒,想來若李恪不想見諸葛恪,得到的迴答必然是殿下還睡著呢。


    其實李恪的內侍心裏恨死諸葛恪了,這種不要人命又無法行動的病來得太巧合。但是他們不止沒有證據說諸葛恪下藥,更沒有懷疑人家的理由。諸葛恪到達倭國後拿出李世民給的任書,成功得到官方許可的部分權利。之後他又憑藉自己的才能找到錯處補漏,順手將帶來的人安插到重要位置,與倭國百姓交流時更是比作為王爺的李恪討人喜歡。


    李恪這個小少年雖然有才華但到底年輕,就算他一直被人警惕或者暗殺,但生長環境還是不錯。李總就算在金錢上再窮,也是想著法兒把孩子往合格的管理者方向培養,畢竟不出意外的話王子成年後都要去封邑。


    皇家所謂的合格,自然是擺出高大上的姿態然後英明睿智。跟中二李承幹和半路被帶歪的李泰不同,李恪無論從才華還是氣度或者心性上都是讓李世民十分喜愛的兒子,若非如此也不會為了他做到這一步。


    這樣畢竟有距離感,由於接觸百姓的機會不多,哪像諸葛恪這般經常跟百姓們混在一起,時常帶頭挑事的人知道百姓們心裏想什麽,怎麽相處、保持什麽樣的距離相處才能讓百姓們既敬又愛。總得來說,李恪被出身環境局限住了,輸在社會閱曆不行。


    所以說,殿下沒生病的時候諸葛郎君就靠本事拿到聖上給出的那部分權利,殿下生病後他行事也沒避開吳王府的人,平日更是未曾限製任何人拜訪殿下,小內侍就算再懷疑也找不出人家下手謀害的理由。


    不一會兒內侍再次打開門,不情願地說道:“我在門外守著,殿下要找你單獨聊聊。”


    諸葛恪走進房間,他先對李恪拜禮,之後在對方叫起的時候才直起身子。明明是拜禮的人卻將受禮的氣得牙癢癢,李恪在榻上背靠著牆,稍舒緩才說道:“不用拘泥,到榻邊來。”


    待諸葛恪跪坐在榻邊,兩人四目相對,李恪問道:“除了迴長安這條路,我要如何才能痊癒?”


    “方才我跟醫者的對話殿下沒聽到嗎?為了殿下的身體,我連老師給的藥都拿出來了,可惜藥不對症。”


    “若不將你老師的藥拿出來,恐怕我沒有今日之災。”


    諸葛恪不迴應,表示我完全聽不懂你在說什麽。瞧著李恪的忍耐力開始降低,他趁機撩撥道:“大師兄總說他三弟多麽聰明,我一直說找機會見識一下,奈何師兄似乎不太願意。這下可好了,不用大師兄安排咱們就見著了,可惜你每日躺在榻上不能與我多交流。


    大師兄準備等你成年求聖上將你和魏王都留在長安,我看是沒機會了,你得在倭國養病,至於師兄的左右手自然是等我迴長安的時候擔當。大師兄還說咱們倆有緣,名字裏都帶恪,我當時就慶幸多虧你不是太子,不然我以後豈不是要改名字了?世人都知道諸葛恪這個名字對諸葛家的意義,哪怕我自小就討厭名字帶來的很多事情,但我可從未想過改名的事情。


    吳王殿下可真幸運,不止異母兄弟誠心待你,連皇位上應該心中隻有百姓的聖上都因為你徇私了。為何你這般幸運,而我卻從小要接受各種訓練,做得好沒有表揚,稍做錯卻要挨打。原本見到老師和大師兄後我覺得開始了新的人生,憑什麽除了魏王外你這個異母弟弟也來搶大師兄注意力?


    最近租界區的事情已經順堂,往後我時間充足多來跟你交流。既然你不想迴長安就別迴去了,放心吧我會找來不錯的人接替我的位置,最好你永遠都待在倭國。”


    諸葛恪說完規矩拜禮離開,隻留下已經呆住的李恪。


    李恪分析諸葛恪話裏的內容,他自然知道爹爹放他出來會頂著多大壓力,隻是沒想到大哥竟然願意讓他留在長安。作為太子,如果他開口說這個話,也就意味著默認等他繼位自己也不用離開。想到大哥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愛護,由於血脈和並非同母的關係使得李恪一直想親近李承幹又害怕完全信任後可能帶來的傷害。


    就是一個渴望安全和親情的敏感娃,奈何現實讓他不好得償所願。因為李承幹一直以來的表現,李恪內心是相信他對自己的真心關愛。隻是光有爹爹和大哥還不成,就算待在長安也時刻有人想要他小命。


    很為難,長安不是啥好地方。倭國吧,之前沒發現,現在看來這個諸葛恪似乎腦子不太正常。如果他真的離開換個人過來還好,如果他不走,今日已經開始暴露本性,不知道這人症狀嚴重到什麽程度。


    李恪很糾結,諸葛恪同糾結,他為了迴家都開始裝精神病了。


    作者有話要說:


    第303章都是狠角色


    李恪等人的住所內,有三人從茅廁出來碰個正著。


    一個明顯護衛形象的漢子說道:“二位先生也來如廁啊?要不要去我那坐會兒?”


    喲,笨蛋開竅了?餘下兩個文人模樣的人皆點頭,其中較年長的一人說道:“也好。想來殿下正在休息,你的住所就挨著殿下,先到你那坐坐咱們再去看望殿下。”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淳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淳雅並收藏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