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說租借土地是為經商,王熙然歸來前已經順利製定好經商章程。哪個勢力都能到口岸跟唐人交易,在唐人租借的三個城池內無論多大矛盾都不可惹是生非,當然出城後是尋仇的還是打劫的我們就不管了。


    想來那三城內必然有各勢力的探子,關於王熙然臨行前答應百姓的事情也會受到關注。沒準不用他們為難,等儒家的人過去,倭國各勢力都會派人過去學習呢。與曆史上不同,倭國隻知道大唐國力強盛,除了製造武器等格物學知識自然也會關注治國之道。


    然而那些倭國來大唐的使者已經被策反,便是不策反憑藉他們粗淺的了解也不夠時間看出其中關鍵。獨尊儒術的漢武帝也隻是利用儒家思想便於統治罷了,哪裏真的就用儒家學說治國了。


    拜於儒家的名氣,那些不了解情況又想做出一番事業的倭國首領定會主動派人去三城等著學習,沒準看到李世民真的派儒生過去的時候還會似往常一般笑話唐人傻,竟將自己的強大的根本教於他人。


    當然跟孔老頭肯定是說派儒生過去全為民族融合,瞧瞧現在的突厥,自接連派儒生過去,雖然有些部落還是由首領說了算,但是大部分突厥人已經開始以學習唐文為榮,這就在於引導的問題。由於唐人的手工作坊工錢高,牧民們開始往小工方向發展,再幾十年還有什麽馬背上的民族。


    對於這種早就商議好的事情沒有人反對,王縣公已經講過隻有摧毀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長久的統治。隻是有些事情還得再提醒一次,李世民如今也變成謹慎性子,“可以隨時派儒生去倭國,隻是還跟先前派往突厥那些人一樣得先考試。”


    孔穎達趕緊迴答:“那是自然,若成績不好豈不壞了名聲。”老頭不傻,完全知道為啥隻傳播儒家學說,便是知道他也不會放過這種擴大影響力的機會。


    考試內容很廣泛,包含天文地理等很多知識,並不止局限於書本。錄取要求從未公布過,大家都以為是按綜合成績,其實要求既奇葩又苛刻。所選出的都是那些真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人,也就是說這些人除了口頭上的大道理啥也不行,如此就能避免一不小心真的將有用知識傳播過去。


    連批考卷的都感慨,如今大唐已經很少這種奇葩,稀有人才太珍貴。


    下一步要進行的事情安排妥當,再有關於倭國的事情就要看兩個恪怎麽上奏摺了。至於往後運作也不急於一時商討,人家剛迴來趕緊給出賞賜好讓他們迴去休息。


    李世民裝模作樣感慨道:“朕初見王大郎便覺得親切,如此有能力之人像極了我們李家兒郎。上次給王大郎封爵,如今給你加上封邑並賜李姓如何?”


    大臣們聞言皆仔細端詳王熙然,沒從他臉上瞧出誰的影子,親切個屁。還能幹像極了你們李家兒郎,這話都讓人懶得吐槽了。由於李世民話落的時候大家都瞧向王熙然,使得很多人注意到李世民說出賞賜時他那上翹的嘴角。


    按理說如果不是什麽jian佞,誰家好兒郎被改去姓氏估計都不大樂意,又不是像李績當初那種情況。然而王大郎好像很開心一樣,咋迴事呢?


    有機靈的或者如王熙然相熟者立刻想到一種可能,同姓不婚,王熙然真的看上王玨了?!王縣公是個不錯的人,可惜這樣的人等閑不敢招惹,上她家提親的人不是想占便宜的紈絝就是仇人故意羞辱,真正能摸清自己斤兩的人或者對仕途有抱負的都未動過王玨的心思。


    這麽一想,倆人還真挺配。王玨不適合跟世家或者大臣聯姻,王熙然除了是王氏族人外就跟孤兒一樣。好些對仕途有抱負的都不想自己努力後被說靠王玨才成功,王熙然已經證明自己實力並且不打算出仕,再瞧聖上看向兩人的曖昧眼神也是樂見其成,感情王大郎是因為這個才去倭國呀。


    有些老不休開始幸災樂禍,下次想請人家出山可不容易了,看聖上真想用王大郎的時候還用什麽說動人家。


    有王熙然改姓這個事情在前,墨久得到不錯的職位、周齊正式去軍中任職、武照小小年紀封空頭爵位已經不那麽引人注意。邊演戲邊看了一場好戲,大臣們都分撥結隊往外走,隻有李世民有些遺憾地想著若以後沒機會稱王玨為王寡婦可咋整。


    王玨一行人從宮裏出來自然又被百姓們圍了,想著王李氏說要開流水宴,王玨熱情邀請大家一同到南山用餐。百姓們欣然前往,跟王縣公從來不用客套。


    待宴席結束已經傍晚,一行人上山後各自去休息,隻狼狽三人組嚴肅著麵容往王玨書房走。


    孟襄打著哈欠滿麵好奇,王玨主動問道:“今早送上山的小姑娘是誰?見她身上有傷,可是路上救下的人?”


    王熙然麵露複雜之色,看起來不是小事兒,“可還記得登州府的二丫?武照說她跟太子有些淵源,我們在返程路上遇到她。”


    第293章還差一個?


    這麽一說王玨就想起來了,原來是當年登州府的那個小丫頭。算算她如今年歲不大,被送來時也是一個人,難道家裏發生變故?


    見王玨和孟襄都露出疑惑的表情,王熙然繼續說道:“她說打魚的時候發現一個箱子,由於之前事情已經傳開,二丫說得到箱子後她給家人留書帶著箱子到長安來欲交給太子。誰知在路上遇到人販子,她抱著箱子滾下山坡正好遇見我們。武照說如此巧,隻能是緣分了。”


    最後一句值得深思,看來王熙然覺得時間趕得太巧,懷疑二丫是誰安排特意在他們趕路途中出現。畢竟當年王熙然沒去登州,就算去了也不能保證這些年裏二丫沒變,遇事謹慎隻是習慣使然。


    王熙然說完皺眉不知在想什麽,孟襄追問道:“箱子可打開了?可否給我看看內裏的龜殼?我們墨家長老都快魔障了,整日拿著圖研究。”


    提到龜殼,王熙然皺著的眉頭又深了幾分,“目前隻有我、周齊、武照、墨久知道龜殼上圖案,之所以將二丫秘密送上山是不想現在讓人知道龜殼的事情。哎,我不多說,你們跟我來就懂了。”


    臥槽,這麽壓抑,搞這麽神秘,王玨和孟襄的心髒有點突突。


    跟隨王熙然來到他的小院,瞅著他從行李中毫不起眼的海物堆裏扒出龜殼,身後兩位看得嘴角直抽抽。真會藏,到底上麵啥圖案弄得神秘兮兮?


    瞧著王玨好似他小題大做的眼神,王熙然內心一陣嗬嗬,將龜殼直接擺正給二人看。


    看到龜殼上圖案後,王玨張大嘴巴心髒跳得嗷嗷快,感覺要完。孟襄也暗道不妙,他的視線從龜殼上移開再次看向王熙然,“你可跟二丫對話了?是否有什麽不對勁?”


    孟襄看過龜殼就覺得是有人特意作假,通過讓二丫帶來龜殼給他們為難。若直接將龜殼交上去,勢必會有人拿上麵的圖案做文章,到時連聖上怎麽想咱都拿不準。若做個假的替換,背後沒人也算逃過一劫,有人的話不定準備什麽後續內容等著呢。


    龜殼上到底是啥圖案讓三人如此反應?


    答曰:左側為一個郎君抱著豬驅趕牲畜站在城門外,這暗示的就是王玨歸唐的場景。若沒有豬還能說是別人,就阿綠那個造型再加上大家對王玨這個風雲人物的了解,她當日迴來的場景已經被那日看到的士兵傳了又傳。


    右側圖案有點微妙,竟與別的龜殼不同,分成了上下兩個小圖。上圖是龜殼按一定順序圍起來內裏放書,下圖除了書籍消失不見,一切與上圖相同。


    三人心事重重迴到書房,王熙然坐定後詢問孟襄:“有沒有可能所有龜殼和裝龜殼的箱子都是人為做舊?這會不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陷阱?”


    孟襄慎重迴答:“自龜殼接連出現,我就察覺出不對勁。經過我們墨家多次檢查,認為龜殼確實是古物,當然不排除作假的人手藝高超。至於你剛拿迴來的這個,需要一日時間檢查才知道是否與先前的龜殼相同。”


    王玨整理好心緒說道:“那就有勞孟大哥了。若龜殼是偽造的還好說,若不是,咱們該如何?”


    王熙然說出自己的猜測,“若不是,有沒有可能是百家派先祖做的預言以此流傳要給後人傳遞什麽消息?”


    啥百家派先祖,絕對沒有可能的事情嘛,“這個不可能,若真有重要消息要傳給某個後人,我們有固定的方式。”


    “我們墨家試著做過龜殼,除非精通此道的人不然看不出作假。如果需要替換,到墨家去選一選就行。”


    本來挺揪心的事情,孟襄這句話說完讓王玨和王熙然一陣無奈。還選一選,你們是做出多少,閑的還是想幹啥?有件事兒無法讓人忘懷,兩個熊孩子弄出假藏寶圖沒多久就有人給聖上送了個鼎,獻鼎的人說是跟路上遇到的商隊購買得來。


    據墨雲炫耀在藏寶圖前孟襄就已經造鼎,那是誰家的商隊不言而喻。李世民很寶貝那個鼎,說什麽隻有明君出現寶鼎才出土,每次進宮走進大殿前路過寶鼎,王玨都想笑。還不能說孟襄欺君,又不是他獻給李世民的。


    言歸正傳,總的來說墨家造假的本事一流,若要作假有現成的可用就行。這件事情還要檢查過手上這塊龜殼才能確認,如此大家的視線又迴到龜殼圖案上。由於墨家長老成日拿著圖擺弄,孟襄就算記不住每張圖的細節,也很記得有多少龜殼。


    “你們看這圖上龜殼的擺放,與圖上相比,咱們還差一個沒有集齊。這種東西得到全憑運氣,隻能慢慢等了。我倒是很好奇,若龜殼為真,那麽要指引我們做什麽?為什麽跟王縣公有關?”


    自孟襄指出還差的那個龜殼,王玨就盯著猛瞧。那個龜殼也不同,並不是分成幾份的圖案,而是一朵現代簡筆方式繪成的花。奇就奇在,王玨看著那花很眼熟,難道真的跟她有什麽關係?自接觸玄學,王玨就知道占卜預測絕非迷信,難道多少年前的人占卜到她的存在才留下龜殼?那麽,對方要傳達什麽?


    “我看那朵花眼熟。”王玨起身拿出龜殼圖案的繪圖,一張張按照龜殼上的位置排好。就算不是龜殼,由於擺放位置正確又比較清晰,比龜殼更容易觀察。


    “我看著也眼熟,肯定是見過的。”


    “我也是。”


    沒瞧出什麽,孟襄和王熙然默契地動手,將手中龜殼和那未找到的花朵圖案龜殼分別畫出,之後按手上龜殼顯示的位置再次排放紙張。三個人就這麽盯著圍成一圈的繪圖猛瞧,動作停頓住,思維運轉卻特別迅速。


    直到王玨啊地一聲叫出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淳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淳雅並收藏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