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頁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 作者:淳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突然想起來家中還有事兒,你們先聊著,我改日再來拜訪。”王玨說完,很自然地起身給李世民拜禮,拜完抬腳就要往門外走。
可不能讓王玨跑了!
李總顧不得跟兒子瞪眼比氣勢,他蹭蹭幾步擋住門,“王縣公你可不能走,這是關乎大唐安危的事情!”說完從門fèng沖外喊道:“來人,把太子給我弄走。”
話落,立刻有幾個暗衛進門,二話不說架著李承幹就往外麵走。中二太子終於忍無可忍爆發了,他邊被暗衛往外拖邊氣憤地嚷嚷道:“爹爹三思,隻有昏庸的君主才會讓大臣受如此委屈,昏君昏君!!!”
自王玨在武德九年訓斥過李承幹,此後哪怕是李世民當著滿朝文武將活字印刷的事情分走一杯羹的時候他都沒再這樣對李世民說過話,今兒是怎麽了?想來事情不小!
越是這樣,王玨越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然而她走不了。李承幹被人拖出去後,李世民趕緊將書房大門劃起來。
“來來來,王縣公快請坐,咱們聊聊關於朝廷安危的大事兒。”
“……”見李世民已經坐下並主動殷勤烹茶,王玨無奈也隻能再坐迴去等待他的下文。
“貞觀二年開年,崔智賢手上有三撥人犯。其一是在你收徒考試出現的刺客,那應該是董家安排的人。其二是登州發洪水時造謠的人,其三是損毀登州堤壩的人。那三撥人犯被暗殺,其中第三撥人犯有個僥幸存活者,他指出是你指示他們損毀堤壩,隨後引出了博陵崔氏設計構陷你的案子。這些事情,都還記得嗎?”
“……記得。”她又不是老年癡呆。
記得就好!
李世民嘿嘿一笑,繼續說道:“其中第二撥人和第三撥人非同夥,那第三撥人才是博陵崔氏派去的。然而,當時你將第二撥人也算到崔氏頭上了,對吧?”
原來是想說這個事情。王玨也認為後兩撥人不是同夥,他們做事的路數完全不同,被捉後的反應也很不相同。聽李世民特意將事情細講出來,那麽他想讓自己辦的為難事兒應該與此有關。
王玨聽後連連擺手,“聖上快別這麽說,微臣怎麽會做平白冤枉人的事情?若明知道不是同夥還用他們陷害人,日後找到第二撥人的主使者不就沒法兒判罪了?”
見王玨耍賴死不承認,李世民嚴肅說道:“咱們明人不說暗話,當時大家都覺得找不出第二撥人的主使者,故此才用他們的過錯來增加崔氏罪責。但是,現在朕找到傳流言的背後主使了,然而那個罪責已經算在崔氏頭上,如今該怎麽辦?!”
若是旁人沒準能被李世民嚇住,王玨卻沒上套,“之所以有很多人認為找不到主使,是因為找到也沒用,那撥人被崔家順手滅口早就已經死無對證。當然,若聖上手中有足夠證據可以直接定罪,那麽應該去找當日判案子的長安令,不是他將罪責都算在崔氏頭上的嗎?當日我可是受審的嫌犯,連家都被人抄了,哪有資格給誰定罪。”
李世民聞言臉都綠了,王寡婦三言兩語就將事情推幹淨,下麵那些話還怎麽繼續說下去。尤其聽到王玨提起抄家的事兒,李世民理虧之下變得沉默起來。
對嘛,王玨微微一笑,“微臣家裏還有事兒,今日就不多打擾聖上了。”
不行,不能讓她走!
李世民完全豁出去了,他話鋒一轉:“關於你大哥一家遇害的事情,王縣公有什麽想法嗎?”
這迴換成王玨心亂了,別看她麵上鎮定,心裏則想著是不是李世民發現什麽才讓人掩藏王賈氏的死亡。那麽他選擇現在將事情說出來,是想威脅還是做交易?
不能慌,王玨反問道:“聖上有什麽想法?”
李世民尷尬一笑,“年宴的時候長安令發現漢王的筆跡與你大哥一家死後手中所握的紙條相同,故此懷疑是漢王所為。實不相瞞,那些傳流言的人也是漢王的人,今日的刺客亦是。然而,想來此次的刺客多半與曾經那些人一樣不會開口指證,便是指證恐怕也有人會說是陷害。
故此,朕想著若不是漢王所為就是兇徒太狡猾,不如先將你大哥一家的事情頂在漢王頭上。若真的是他也算幫你大哥報仇了,若不是,待找到真兇時朕再想辦法秘密解決。主要漢王身份特殊,朕也是沒有辦法才厚顏提出這個想法。”
王玨有點兒懵,聖上自年前就開始搞動作,一係列安排下來怎麽可能連給人治罪的法子都沒有?雖然李世民經常做不靠譜的事情,但是王玨認為他不至於缺心眼到這種程度。
再有,她終於知道方才承幹為何那般憤怒了。若不是因為知道王思源的事情,王玨此刻聽到李世民的要求必然會噴死他。但是但是但是,若將事情安在漢王頭上也算是結案了,那麽往後便是有人察覺出什麽也不敢再提,這真是個送上門的好機會!
王玨強忍著爆笑的衝動拍案而起,“若結案,怎麽可能再有機會繼續調查,聖上欺人太甚!!!我自歸唐處處為聖上著想,你卻連我大哥的死都要算計,微臣不要你的爵位也不給你當臣子了!”
沒給李世民說話的機會,王玨繼續說道:“年前我發現將軍們有些個動作,侯將軍亦是沒在年宴出現,又有今日士兵救援的及時,我可無法想像聖上沒將事情安排妥當。若方才的要求就是你所謂的安排,這是事到臨頭才來跟我說?!”
“你別激動別激動,朕的安排哪裏是這樣,這不中間出現差錯了嘛!”李世民滿麵糾結,他掙紮片刻後說道:“哎,這個事情朕具體跟你說說,然而此事是皇家醜聞,王縣公切勿外傳。”
王玨假裝暫時消氣又坐了迴去,裝著好奇看向李世民,“微臣的為人聖上還信不過?”
其實王玨真正想說的是,還皇家醜聞不足外道,你家醜聞多到數不清,連百姓們都嫌膩歪不願意提起呢。
王玨的為人還真能信得過,李世民敞開來訴苦:“朕認得漢王的字跡,看到紙條的時候以為是別人想要陷害他,所以派人去查了查,沒想到竟陸續查出很多事情來。漢王與先太子的人有聯繫,其母孫妃是先太子安排在父皇妃子宮內探聽消息的人,孫妃愛慕先太子卻不巧被父皇寵幸。
由於玄武門事件導致先太子無後,經調查以為漢王是先太子的孩子故此朕想要將他圈禁留條性命。原本打算讓侯君集去漢王任職的華州清理一番,再以紙條為理由引得他恐慌,看是否能釣出剩餘可能隱藏在長安周邊的人。
目前來看一切似乎很順利,隻是前幾日承幹捉住一個欲出宮傳信的人,信內容是孫妃想告訴漢王不要輕舉妄動。漢王才十多歲,朕自來待他不薄,遂很好奇他如何生出不臣之心,是否因為其本人知道自己是先太子的孩子。
這兩天皇後都在審問孫妃和其宮內的侍女。孫妃的貼身侍女昨晚招供,言道早就不願意伺候孫妃,她覺得那人在先太子死後就瘋魔了。漢王不是先太子的兒子,一切都是孫妃幻想出來。朕以為,那些流落在外的先太子部曲知道孫妃是自己人,故此也是信了她的謊言。
而孫妃,她得知事情敗露,大喊著讓朕的太子也不得好死,讓朕的兒子也相互殘殺,最好連朕也一起殺了。提起漢王,她稱其是孽種、工具,完全不在意對方死活。想來,漢王以為自己是先太子的孩子故此一步步聽孫妃的安排行事。
還找人刺殺朕,漢王也不想想,就算朕和朕的兒子們都死光也不會輪到他坐皇位。上皇捉住機會肯定不會放過,往後談到繼位還有元景比他年長,剩餘的幾個弟弟聰慧又各有所長,除非他說出自己是先太子之子不然沒什麽競爭力。
然而,若說出此事便是毀了名聲,朝中有部分臣子會害怕其報複阻止他上位,爹就算再思念大兒子也不會忍下妃子與兒子**的苦果。若用武力爭位,就他手裏那些人根本不夠用,我就想不明白漢王怎麽會這麽傻,除非他還有朕沒查到的後手。
朕有很多弟弟,既然漢王與先太子無關,這個人就不用留著了。不然,若他將自己以為的事情泄露出去,平白引起波瀾又汙了先太子的名聲。然而,朕之前沒想解決掉此人,現在滿長安都知道他因為你大哥的事情待審,這種時候讓他病亡也是不成。”
王玨聞言沉思,她腦中迅速分析起來。貞觀二年的時候李世民給死去的兄弟們加諡,當時有很多朝臣給李建成取惡諡。李世民嚴厲迴絕後,最終給李建成的諡號為‘隱’,意思是居位不終。
這是一個中諡,有趣的是曆史上還有個名人以此為諡,就是春秋時期的魯隱公姬息。他倆不止諡相同,姬息的名子用字和李建成的初追王號字同,由此可以分析出李世民的一些心思。
魯國大夫羽父建議攝政王姬息殺死弟弟被其拒絕,羽父又轉而勸其弟先下手殺兄,其弟將姬息弒殺後即位。魯隱公和魯桓公的故事與李家兄弟多麽相似,王玨認為李世民是藉此道出真相來寄託對兄長的愧疚。
李世民定然是想著先解決掉李建成的餘黨,再讓漢王生幾個孩子給大哥留後。然而事情竟然弄錯了,在李總不缺弟弟的情況下他自然不願意再留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在身邊。
王玨沉思的時候李世民一直眼巴巴地瞅著她,見王玨猶豫糾結著麵色越來越差,李世民趕緊再次出言說道:“若皇家再出事情,承幹也會被人一起說道,你不是自來心疼弟子……”
“便是我同意將大哥的事情頂在漢王頭上,聖上如何做到給他定罪?明眼人都看出內裏有問題。”
聽王玨這麽說就是有戲,李世民連忙說出無恥計劃:“你就說早期的時候漢王寫信拉攏過你,並找你要百家派煉鋼法。當時你以為他年齡小不懂得輕重,遂拒絕後並未在意,沒想到對方竟然如此記仇。至於他寫給你的信,你不是會模仿人筆跡嗎?
算算時間侯君集也快要迴來了,相信除了跟先太子和孫妃有關的事情,他還能再查到旁的不法之事帶證據迴來。如此兩項疊加的證據擺在一起,朕將漢王處斬也沒人能說出什麽,這樣就能將皇家的事情隱瞞起來。”
這迴王玨是真怒了,太特麽不要臉了!!!
“聖上恕罪,微臣做不到!”
“難怪那些人當日亂說太子不是朕的兒子,這個流言肯定是漢王讓人傳出,靈感就來自他自以為的身份。你想想承幹,若不將對方徹底剷除掉,他們再故技重施汙人名聲怎麽辦?”
</br>
可不能讓王玨跑了!
李總顧不得跟兒子瞪眼比氣勢,他蹭蹭幾步擋住門,“王縣公你可不能走,這是關乎大唐安危的事情!”說完從門fèng沖外喊道:“來人,把太子給我弄走。”
話落,立刻有幾個暗衛進門,二話不說架著李承幹就往外麵走。中二太子終於忍無可忍爆發了,他邊被暗衛往外拖邊氣憤地嚷嚷道:“爹爹三思,隻有昏庸的君主才會讓大臣受如此委屈,昏君昏君!!!”
自王玨在武德九年訓斥過李承幹,此後哪怕是李世民當著滿朝文武將活字印刷的事情分走一杯羹的時候他都沒再這樣對李世民說過話,今兒是怎麽了?想來事情不小!
越是這樣,王玨越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然而她走不了。李承幹被人拖出去後,李世民趕緊將書房大門劃起來。
“來來來,王縣公快請坐,咱們聊聊關於朝廷安危的大事兒。”
“……”見李世民已經坐下並主動殷勤烹茶,王玨無奈也隻能再坐迴去等待他的下文。
“貞觀二年開年,崔智賢手上有三撥人犯。其一是在你收徒考試出現的刺客,那應該是董家安排的人。其二是登州發洪水時造謠的人,其三是損毀登州堤壩的人。那三撥人犯被暗殺,其中第三撥人犯有個僥幸存活者,他指出是你指示他們損毀堤壩,隨後引出了博陵崔氏設計構陷你的案子。這些事情,都還記得嗎?”
“……記得。”她又不是老年癡呆。
記得就好!
李世民嘿嘿一笑,繼續說道:“其中第二撥人和第三撥人非同夥,那第三撥人才是博陵崔氏派去的。然而,當時你將第二撥人也算到崔氏頭上了,對吧?”
原來是想說這個事情。王玨也認為後兩撥人不是同夥,他們做事的路數完全不同,被捉後的反應也很不相同。聽李世民特意將事情細講出來,那麽他想讓自己辦的為難事兒應該與此有關。
王玨聽後連連擺手,“聖上快別這麽說,微臣怎麽會做平白冤枉人的事情?若明知道不是同夥還用他們陷害人,日後找到第二撥人的主使者不就沒法兒判罪了?”
見王玨耍賴死不承認,李世民嚴肅說道:“咱們明人不說暗話,當時大家都覺得找不出第二撥人的主使者,故此才用他們的過錯來增加崔氏罪責。但是,現在朕找到傳流言的背後主使了,然而那個罪責已經算在崔氏頭上,如今該怎麽辦?!”
若是旁人沒準能被李世民嚇住,王玨卻沒上套,“之所以有很多人認為找不到主使,是因為找到也沒用,那撥人被崔家順手滅口早就已經死無對證。當然,若聖上手中有足夠證據可以直接定罪,那麽應該去找當日判案子的長安令,不是他將罪責都算在崔氏頭上的嗎?當日我可是受審的嫌犯,連家都被人抄了,哪有資格給誰定罪。”
李世民聞言臉都綠了,王寡婦三言兩語就將事情推幹淨,下麵那些話還怎麽繼續說下去。尤其聽到王玨提起抄家的事兒,李世民理虧之下變得沉默起來。
對嘛,王玨微微一笑,“微臣家裏還有事兒,今日就不多打擾聖上了。”
不行,不能讓她走!
李世民完全豁出去了,他話鋒一轉:“關於你大哥一家遇害的事情,王縣公有什麽想法嗎?”
這迴換成王玨心亂了,別看她麵上鎮定,心裏則想著是不是李世民發現什麽才讓人掩藏王賈氏的死亡。那麽他選擇現在將事情說出來,是想威脅還是做交易?
不能慌,王玨反問道:“聖上有什麽想法?”
李世民尷尬一笑,“年宴的時候長安令發現漢王的筆跡與你大哥一家死後手中所握的紙條相同,故此懷疑是漢王所為。實不相瞞,那些傳流言的人也是漢王的人,今日的刺客亦是。然而,想來此次的刺客多半與曾經那些人一樣不會開口指證,便是指證恐怕也有人會說是陷害。
故此,朕想著若不是漢王所為就是兇徒太狡猾,不如先將你大哥一家的事情頂在漢王頭上。若真的是他也算幫你大哥報仇了,若不是,待找到真兇時朕再想辦法秘密解決。主要漢王身份特殊,朕也是沒有辦法才厚顏提出這個想法。”
王玨有點兒懵,聖上自年前就開始搞動作,一係列安排下來怎麽可能連給人治罪的法子都沒有?雖然李世民經常做不靠譜的事情,但是王玨認為他不至於缺心眼到這種程度。
再有,她終於知道方才承幹為何那般憤怒了。若不是因為知道王思源的事情,王玨此刻聽到李世民的要求必然會噴死他。但是但是但是,若將事情安在漢王頭上也算是結案了,那麽往後便是有人察覺出什麽也不敢再提,這真是個送上門的好機會!
王玨強忍著爆笑的衝動拍案而起,“若結案,怎麽可能再有機會繼續調查,聖上欺人太甚!!!我自歸唐處處為聖上著想,你卻連我大哥的死都要算計,微臣不要你的爵位也不給你當臣子了!”
沒給李世民說話的機會,王玨繼續說道:“年前我發現將軍們有些個動作,侯將軍亦是沒在年宴出現,又有今日士兵救援的及時,我可無法想像聖上沒將事情安排妥當。若方才的要求就是你所謂的安排,這是事到臨頭才來跟我說?!”
“你別激動別激動,朕的安排哪裏是這樣,這不中間出現差錯了嘛!”李世民滿麵糾結,他掙紮片刻後說道:“哎,這個事情朕具體跟你說說,然而此事是皇家醜聞,王縣公切勿外傳。”
王玨假裝暫時消氣又坐了迴去,裝著好奇看向李世民,“微臣的為人聖上還信不過?”
其實王玨真正想說的是,還皇家醜聞不足外道,你家醜聞多到數不清,連百姓們都嫌膩歪不願意提起呢。
王玨的為人還真能信得過,李世民敞開來訴苦:“朕認得漢王的字跡,看到紙條的時候以為是別人想要陷害他,所以派人去查了查,沒想到竟陸續查出很多事情來。漢王與先太子的人有聯繫,其母孫妃是先太子安排在父皇妃子宮內探聽消息的人,孫妃愛慕先太子卻不巧被父皇寵幸。
由於玄武門事件導致先太子無後,經調查以為漢王是先太子的孩子故此朕想要將他圈禁留條性命。原本打算讓侯君集去漢王任職的華州清理一番,再以紙條為理由引得他恐慌,看是否能釣出剩餘可能隱藏在長安周邊的人。
目前來看一切似乎很順利,隻是前幾日承幹捉住一個欲出宮傳信的人,信內容是孫妃想告訴漢王不要輕舉妄動。漢王才十多歲,朕自來待他不薄,遂很好奇他如何生出不臣之心,是否因為其本人知道自己是先太子的孩子。
這兩天皇後都在審問孫妃和其宮內的侍女。孫妃的貼身侍女昨晚招供,言道早就不願意伺候孫妃,她覺得那人在先太子死後就瘋魔了。漢王不是先太子的兒子,一切都是孫妃幻想出來。朕以為,那些流落在外的先太子部曲知道孫妃是自己人,故此也是信了她的謊言。
而孫妃,她得知事情敗露,大喊著讓朕的太子也不得好死,讓朕的兒子也相互殘殺,最好連朕也一起殺了。提起漢王,她稱其是孽種、工具,完全不在意對方死活。想來,漢王以為自己是先太子的孩子故此一步步聽孫妃的安排行事。
還找人刺殺朕,漢王也不想想,就算朕和朕的兒子們都死光也不會輪到他坐皇位。上皇捉住機會肯定不會放過,往後談到繼位還有元景比他年長,剩餘的幾個弟弟聰慧又各有所長,除非他說出自己是先太子之子不然沒什麽競爭力。
然而,若說出此事便是毀了名聲,朝中有部分臣子會害怕其報複阻止他上位,爹就算再思念大兒子也不會忍下妃子與兒子**的苦果。若用武力爭位,就他手裏那些人根本不夠用,我就想不明白漢王怎麽會這麽傻,除非他還有朕沒查到的後手。
朕有很多弟弟,既然漢王與先太子無關,這個人就不用留著了。不然,若他將自己以為的事情泄露出去,平白引起波瀾又汙了先太子的名聲。然而,朕之前沒想解決掉此人,現在滿長安都知道他因為你大哥的事情待審,這種時候讓他病亡也是不成。”
王玨聞言沉思,她腦中迅速分析起來。貞觀二年的時候李世民給死去的兄弟們加諡,當時有很多朝臣給李建成取惡諡。李世民嚴厲迴絕後,最終給李建成的諡號為‘隱’,意思是居位不終。
這是一個中諡,有趣的是曆史上還有個名人以此為諡,就是春秋時期的魯隱公姬息。他倆不止諡相同,姬息的名子用字和李建成的初追王號字同,由此可以分析出李世民的一些心思。
魯國大夫羽父建議攝政王姬息殺死弟弟被其拒絕,羽父又轉而勸其弟先下手殺兄,其弟將姬息弒殺後即位。魯隱公和魯桓公的故事與李家兄弟多麽相似,王玨認為李世民是藉此道出真相來寄託對兄長的愧疚。
李世民定然是想著先解決掉李建成的餘黨,再讓漢王生幾個孩子給大哥留後。然而事情竟然弄錯了,在李總不缺弟弟的情況下他自然不願意再留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在身邊。
王玨沉思的時候李世民一直眼巴巴地瞅著她,見王玨猶豫糾結著麵色越來越差,李世民趕緊再次出言說道:“若皇家再出事情,承幹也會被人一起說道,你不是自來心疼弟子……”
“便是我同意將大哥的事情頂在漢王頭上,聖上如何做到給他定罪?明眼人都看出內裏有問題。”
聽王玨這麽說就是有戲,李世民連忙說出無恥計劃:“你就說早期的時候漢王寫信拉攏過你,並找你要百家派煉鋼法。當時你以為他年齡小不懂得輕重,遂拒絕後並未在意,沒想到對方竟然如此記仇。至於他寫給你的信,你不是會模仿人筆跡嗎?
算算時間侯君集也快要迴來了,相信除了跟先太子和孫妃有關的事情,他還能再查到旁的不法之事帶證據迴來。如此兩項疊加的證據擺在一起,朕將漢王處斬也沒人能說出什麽,這樣就能將皇家的事情隱瞞起來。”
這迴王玨是真怒了,太特麽不要臉了!!!
“聖上恕罪,微臣做不到!”
“難怪那些人當日亂說太子不是朕的兒子,這個流言肯定是漢王讓人傳出,靈感就來自他自以為的身份。你想想承幹,若不將對方徹底剷除掉,他們再故技重施汙人名聲怎麽辦?”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