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驚奇地看向程咬金,他們想不通這個武痞怎麽突然細膩起來。知道他平日裝瘋賣傻,但俺們敢拍胸脯保證,他沒有這等近似謀士的頭腦。


    不理會周圍人質疑的眼神,全當他們嫉妒自己,程咬金繼續說道:“微臣施展出諸多武藝才安全下到崖底,果真如猜測般在崖下發現一個山洞,那洞裏……”


    程咬金一講就是一個多時辰,其尋寶過程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唬得那些小年輕一愣一愣地。


    待程咬金說完,魏徵第一個站出來發難,“微臣覺得,既然程將軍在拜祭那兩口棺木時說過,黃金皆用於百姓為棺中人死後揚名積福德,咱們還是依此言行事吧。一則讓程將軍不必做那言而無信之人,二則也確該讓百姓們知道是受了誰的恩惠。”


    比他們早幾日歸來的李靖,第一個站出來贊同,“關內大旱,聖上減稅是關愛百姓。但關外一直不太平,外族騷擾劫掠經年不斷,這時候最好按時發軍餉以穩軍心。”


    武將們也跟著嗷嗷,就連平時慣愛捧臭腳的尉遲敬德這次都沒幫李世民。


    武官叫完,文官也開始發揮。他們列舉出諸多要用錢的地方,還隱晦地提了一下太上皇的花銷,意思你老子的都那麽敗家了,你最好適可而止。


    李世民很憋屈,身上的王八之氣盡散。這些人都把他想成什麽妖魔鬼怪了,他倒沒想著動那些黃金,就是想藉此事銷帳,把他之前借國庫的那筆錢賴掉。得,瞧著這情況,咱還是啥也別提,慢慢賣皂品還債吧,刷刷下筆記他言行的那位現下還不定在寫些什麽呢。


    這件事情解決完,該談給棺中人立祠堂的事兒了。那個單間裏住的人,從甲冑和麵具就能猜出此為蘭陵王衣冠塚,那雙人間呢?其實結合程咬金的敘述,聰明人都有了正確的猜測,隻是誰都不願先說出來,萬一弄錯了可要擔責任。


    想到王玨和孟襄在城門口一搭一合的對話,眾人把目光都移到他倆身上。誰知倆人依舊一副坐等看戲的模樣,他們被這麽多雙眼睛盯著一點兒不覺尷尬,瞧那架勢也沒打算站出來說些什麽。


    就在程咬金講演的那會兒,李總想出諸多可能。


    比如,木雕為王、孟兩人所有,他們不知從何處得知董逸林也有木雕,才借著孩子的手把藏寶圖送給朕,因為朕有能力比董逸林更快找到寶藏。


    或者,程咬金從董家發現的木雕,沒準是董十娘子從王玨處偷來的呢。待木雕丟失,王寡婦才開始研究木雕,然後從中發現了藏寶圖的秘密。因為怕失了臉麵,所以不好來找朕直言。


    腦補帝頭腦中還有n多猜測,隻是他腦洞再大也沒往兩個熊孩子身上想。總之,知道兩位員工沒想跟他搶和氏璧就成,估計他倆是嫉妒自己得到寶藏過來找茬。


    思路捋順後,李世民故作好奇地問道:“方才聽王縣伯與孟巨子詢問盧國公可有打擾長眠之人,這是何緣故呢?”


    你裝我也裝,王玨起身上前大拜,“微臣的老師曾提起過和氏璧之事,他說項羽敗死垓下,其手下將他和虞姬的屍身帶走埋葬,當時漢軍並未阻攔。和氏璧一直在虞姬身上,那個手下怕劉邦在彭城隻找到玉璽卻不見和氏璧會到烏江來掘墳。遂在烏江附近用他人的碎屍偽裝成兩人墳墓,而項羽和虞姬連同和氏璧一直葬在劉邦死都想不到的地方--他斬蛇起義的芒山。”


    是了,他們也是如此猜測。秦末,項羽率先攻進鹹陽,他焚燒宮殿、挖掘陵墓,玉璽被他所得,和氏璧可能也在其手中。隨著劉邦一統,隻有記載他在項羽的都城彭城內得到玉璽,而和氏璧自此神秘失蹤。


    也有傳聞,和氏璧早已被秦始皇製成傳國玉璽。然而,雖傳國玉璽在隋末戰亂中再次遺失,但很多在隋朝任過官的人都知道,傳國玉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澤,它是用藍田玉所製,其材質與關於和氏璧的文獻記載描述並不相同。


    蘭陵王在金鏞城一戰成名,他必然對芒山周邊的情況非常了解。他可能是無意中發現了崖底山洞,遂將自己的斂財所得藏到那裏。隻是他不知出於何種心思,又在人家隔壁給自己立了個衣冠塚。


    北齊皇帝對蘭陵王猜忌已久,他正當壯年便不再領兵,還要靠著生病不吃藥、斂財自汙這些手段糟蹋自己。也許在他心中,自己活著卻已如死去一般吧。也許他早預感到時日無多,怕自己死後連屍體都無法保全,才提前給自己弄了口棺材,還找了個誌趣相投的好鄰居。


    無法得知實情,一切亦隻是猜測。太多太多的也許,隻能化作對這些英雄人物最終遭遇的一聲嘆息。


    總得來說,這個故事還算大快人心!殿內無論文武,都喜歡項羽勝過劉邦那樣的小人。曆史證明,幫那樣的人打天下,最後的結果多半是不得好死。而作為官員,他們帶入的自然不會是劉邦的立場,而是那些不得好死之人的……


    孟襄跟著證明道:“就是如此,我們學派也有關於和氏璧去處的記載。”


    聽到王玨和孟襄的先後解釋,李世民和大多數人反而安下心來,沒想到是最好的一種情況,他們果真不知木雕和藏寶圖的關聯。


    隻有房玄齡神色晦暗不明,他可是親自帶著兩個熊孩子去的南山,王、孟越是這樣撇清關係,他越覺得這裏麵有大事兒。不敢再按自己的思路繼續猜測,直覺告訴自己還是就此打住為好。


    程咬金心裏卻不太樂意,俺累去半條命好不容易找到寶藏,這倆人卻話裏話外說他們早就知道那處有藏有重寶,若早知道他們怎麽不去取。


    李世民跟程咬金想一塊去了,他左右尋思還是覺得有什麽不對勁,遂出言問道:“既然兩個學派也知道寶藏之事,你們為什麽不去取?”


    孟襄迴道:“君子愛財取之以道,我們門派亦有自己的規矩。”


    王玨唇邊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隻是不願叨擾亡者罷了。”似是想起什麽,她又好奇問道:“聖上和程將軍又是如何得知寶藏之事呢?”


    哇哢哢,讓你嘴賤,被打臉了吧?!


    李總的臉皮早已練成銅牆鐵壁,他假裝看不到殿內那張張欠揍的嘴臉,一本正經地迴道:“關於此事,我們隴右李家也有記載。”


    出自世家的大臣們聞言皆撇嘴,隴右李家?!你家才蹦達多少年頭,也好意思說出來現眼!再有,若你們早知道那處有寶藏,你爹造反的時候怎麽沒取來花用?


    “行了,早朝上政務已說完,剛迴來的人也需要休息,大家散了吧。”不理會這些個‘嫉妒’他的人,李老闆著急去後宮給媳婦看玉呢。


    至於王、孟兩人若是在日後得知藏寶圖之事,他也不害怕心虛。那可是房遺愛和墨雲自己買完,杜荷又花銀子買迴來的!


    房遺愛被房玄齡帶迴家去了,他臨走時看著大家的小眼神,別提多可憐了。墨雲跟房遺愛同病相憐,他從得知寶藏的存在開始,一直就那麽低頭撅嘴不語。隻有程處默比較開心,不止為他爹立功,還為他可以歸家幾日逃避地獄特訓。


    李崇義則相反,他賑災時一直跟在李孝恭身旁,這會兒剛迴來就跟老師跑了。陰人小組帶著墨雲、劉大包、李晉江、李崇義還有黃文,從皇宮出來後並未急著歸家,而是在西市找了個客棧聽熱鬧。


    周圍百姓們都在討論獻禮和財寶之事,而這討論中又夾雜著對百家和墨家告知藏寶地點的猜測,幾人聽後麵上皆是得意帶笑。


    就跟李世民料定王玨不會拿藏寶圖說事一樣,王玨他們也不怕李世民來糾正這些流言。他總不好將祥瑞拿出來細說,不然再有類似物件,大家還不學董家私自收起來?再有,若是扯出寶藏再判董家人罪,難免會讓人猜測他是否掠奪人家藏寶圖。


    王玨看著李晉江,笑問道:“你那書可完本了?”


    李晉江恭敬迴答:“已經完本,正要拿給老師點評。”


    所有人再次露出詭異的笑容,這件事情還沒完事兒呢,他們隻要挑起波瀾後坐等看戲便好。


    作者有話要說:


    第115章黃文訪李績


    雖旱災有所緩解,但蝗災並未完全過去。大人們忙著秋收,孩童們則穿梭在田地間捕蝗蟲。有些經年吃不上肉的人,偶爾還會悄悄抱怨蝗蟲減少,沒有以前那麽好捕捉了。


    百姓們捉完蝗蟲,自然要拿到南山村去烹炸。排隊等待的時候最無聊,大家開始分幫結夥地圍坐聊八卦。這中間混進很多隱於民間的墨家門徒,他們先將談話內容引至和氏璧,又說出關於聖上消息來源的猜測,意圖以此坐實兩派在尋寶一事中的貢獻。


    程處默迴家陪他爹去了,現在由李晉江協助吳村長負責烹炸蝗災之事。他性子本身就活泛,每每聽到什麽趣聞,都會跑到山上跟王玨講。


    這不,餐後大家吃飽了撐的沒事幹,正好一起來聽李晉江講新聞。


    “百姓們說了,今兒各酒館和客棧爆滿,大家都在討論昨日的獻寶之事呢。過來炸蝗蟲的百姓們托我轉達老師,說謝謝您一直以來為他們做的一切,至死必將銘記於心。


    聽說今日早朝時大臣們商討,要給兩位王者在每個州都建大祠堂。程將軍說不如掘開劉邦墳墓,把他的屍體拿出來,將項羽和虞姬放進去,結果遭到幾個老學究言辭抗議,本來聖上也意動了。


    後來決定重新打兩口新棺材,給崖底山洞裝修一下還讓二位將軍繼續相伴。聖上把芒山改名為二王山,將兩位英雄踩在腳下是不敬,山洞所在的山頭已下旨不準人攀登。”


    武照嘟嘴道:“可惜我怕被家中兄長遇到,昨日都沒能跟著去看熱鬧。”


    周齊現身說法,出言安慰道:“師妹跟我比比……”


    大家見周齊已經站了一個時辰,鐵拐上吊著的磚頭由一塊變成兩塊,都在心裏為她鞠了一把同情淚。幾個弟子迴來後聽說程處默和周齊正在接受何種特訓,突然覺得他們幾個不是出去賑災而是去享福躲難的。


    看出他們的心思,王玨壞笑道:“你們再休息三日,待三日後程處默歸來,咱們恢複到之前的日常授課。你們幾人雖不想從武,但自保能力也不好太差,下午時間還是要繼續習武。”


    李崇義傻眼,“也…也要接受師姐這樣的訓練嗎?”


    王玨瞄了眼他那曬黑的小手,“你們訓練減半,若誰能努力訓練不躲懶,為師送他功效很好的嫩膚藥。”


    除了李崇義雙眼放光,其他人皆是隱晦偷笑,師兄每次聽到嫩膚二字都會上當。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淳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淳雅並收藏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