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說程咬金有魏晉遺風什麽的,他們覺得若魏晉名士們聽到這話,能氣得從棺材裏蹦出來。眾人對王玨的評價也加了一條:王娘子相人,眼光清奇。


    恰此時,明月拿著一摞碗,帶著三個懷抱酒罈的壯漢走進竹林。酒罈子一打開,一股濃濃的酒香味兒充滿竹林。有那麽些人,比不得酒中仙的才,卻能完爆酒中仙的量。


    “好酒!夠慡快!再來再來!”


    “給我也滿上!”


    好傢夥,一頓飯從午時吃到申時,桌上沒幾個直著的,真是賓主盡歡。


    池邊對答


    人也撂倒了,熱鬧也看夠了,王玨打算幹點正事。


    “聖上,咱們去看作物吧,它們都種在山上。”


    這話李世民愛聽,他都快激動哭了,一下午就等這一刻呢。


    “我也要去!”別看案上趴著的幾個醉酒,耳朵可夠靈,晃晃悠悠就想站起來。


    “等你們醒酒再看。”不理會背後一眾幽怨的眼神,李世民拍拍屁股走人。


    王玨帶他們來到事先準備好的兩片地,分別從中刨出一個作物遞給李世民,“此二物便是剛才食用的土豆和地瓜。”


    “這兩種糧食如今有多少?”唐儉比較關心這個,要是數量少,那也是杯水車薪。


    “大概能出八十石土豆,七十石地瓜。土豆四個月可以食用,五個月完全成熟。地瓜比土豆怕澇,需做好排水。”


    王玨說完,從袖中拿出一張記錄土豆和地瓜種植方法和注意事項的紙遞給唐儉。


    李承幹突然插口道:“王娘子,我想拜您為師。”


    自從李承幹看了王玨的著書,又聽她說過自己所學知識後,便心生嚮往。古人最看重傳承,如果不拜師,少有人會傳授真本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孔子都能拜稚兒為師,他還有什麽放不下臉麵的?


    經過再三考慮,李承幹最終英勇入坑。


    “聖上,我可否跟太子殿下單獨談談?”別看王玨表情嚴肅,其實她心裏已經開始放煙花了。魚兒自願上鉤,也免得她再找機會算計。


    見李世民點頭,王玨連忙把手裏的小竹棍交給唐儉。她對幾人指了指地上剩餘的竹棍,又指了指埋土豆和地瓜的那兩片地後,帶著李承幹快速離去。


    再不走王玨怕自己笑場,這個整人的方法她可是想了很久。她迴家時並沒帶這些糧食,這點大家有目共睹。為了掩飾係統的存在,她隻好把糧食埋山上,當成是迴家前種下剛長出來的,這七天可把她和阿綠累壞了。


    糧食給他們展示過了,種植方法也寫得很清楚,還很貼心的準備了竹棍。想要糧食?自己挖唄!


    李承幹恭謹地跟在王玨身後,內心有點小忐忑。不知道入門考驗是什麽,若是通不過,老傢夥們得嘲笑死他……


    王玨帶李承幹來到天池邊,今天她依然讓人準備了茶具。先給各自斟了一盞茶,然後開口問道:“敢問殿下,世家因何勢大?”


    李承幹挺直腰板,謹慎地迴答:“世家子弟皆讀書,又出過諸多名臣雅士。”


    王玨再問:“為何平民比世家讀書人少?”


    “平民要為溫飽操勞,沒有時間讀書。而且書籍抄寫困難,傳播慢。他們想讀書也無處可尋,更無人教導。”李承幹嘟著小臉很疑惑,王娘子幹嘛問這些顯而易見的事情?把他當成不識人間疾苦的晉惠帝了?


    “很好!大唐用雕版印刷佛經,為何不用它大量印刷經史典籍?”


    李承幹恍然大悟,起身欲向王玨拜大禮。王玨擺手阻止:“不必如此,我還不是你師。”


    自古當權者都在與世家爭鬥,既用他們,又防他們。無論從曹操開始的征賢令還是大唐如今的科舉製度,都是為了在平民中選拔良才,遏製世家勢力。對於這一點,李承幹身為太子,李世民沒少對他言傳身教。


    看到李承幹崇拜的眼神,王玨覺得火候差不多了,她從袖子裏摸出一個錦袋遞給李承幹,“雕板印刷依然太費人力、物力。想出更實用的印刷方法,不可求助他人,這便是你的入門考題,錦袋內是提示。”


    王玨說完便獨自揚長離去,不再理會跪坐冥思地李承幹。


    多年後,此幕由王聖人大弟子李承幹記入《聖言》一書,史稱:池邊對答。


    他沒記載的是,此時,他爹正帶著一幹大臣麵朝黃土背朝天地--挖地。也隻有蘇大才子的詩,才可以表達出他們現在的狀態與心情: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為了顯示自己對王玨的信任,李世民並沒帶侍衛上山,這點可以稱得上藝高人膽大。帝王嘛,像他這樣的梟雄,總是喜歡用這種方式不著痕跡的施恩。如果這招玩不好,沒選好對象,也容易陰溝裏翻船,比如曹操,比如現在的他。


    見李世民拿著小竹棍捅地,魏徵實在看不過眼:“聖上,您歇會吧。”


    “那怎麽行,朕要親手把它們挖出來,它們是大唐的希望!也是朕的希望!!”李世民目光堅定,言辭強烈地拒絕著。


    圍觀黨很疑惑,魏徵何時這麽關心聖上了?那張死人臉也不像在溜須拍馬呀!


    果然還有後續,“聖上,臣手裏這幾顆戳破皮的土豆都是您挖的。”


    李世民臊紅了臉,他也不能無故對魏徵發火,隻得把竹棍扔了,學著魏徵和唐儉一樣用手挖。見聖上都如此,其他人也跟著有樣學樣。


    唐儉隱晦的向魏徵投去一個感激的眼神。這些作物運迴去後由他負責著人種植,如果產量與王娘子種植的時候差太多,罪責肯定由他來承擔。


    李世民還好,人家起碼上過戰場吃過苦。雖然幹起活來有些笨手笨腳,效率還算可以。文官們可就慘嘍,這些人各個細皮嫩肉,有人沒挖兩下手就見血。如果上天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一定會選擇在今天下午長醉不起……


    沒人敢說讓山下的侍衛上來挖,也沒人提議明天讓民部的人來處理。這種為了大唐的未來跟帝王同甘共苦的機會,到了如今這種太平時期已經不多。是受苦,也是機遇。既然遇上,就要把角色扮演好,跪著也要演完這齣戲。


    好在武官們很快就尋來,又有王玨派來的僕從幫忙,沒讓這群人受太多苦。即便如此,也花了一個多時辰才挖完,眾人離開時太陽已經落山。


    一群人扛著麻袋,小心翼翼地走著山路,生怕肩上的作物有什麽損傷。他們早已疲憊不堪,但還是懷著無法抑製的興奮心情憧憬著未來。


    想到這些作物由他們親手挖出,想像著史書上將會如何抒寫描述這個場景,他們怎麽能不興奮?這可是利在千秋的功業!


    這些人當官圖什麽?除了出人頭地,庇佑家族,誰不想青史留名?自三皇五帝以來,哪個朝代能保證治下人民都有飯吃?如今機會來了,這種人人渴求的生活將通過他們的雙手來共同締造,他們就是輔佐仁君開創盛世的中堅力量!


    迴到皇城,李世民立刻做了一係列布置。負責種植的,負責記錄數據的,還安排了軍隊看守試驗田。


    這一晚,大唐鄉親們又一次集體失眠,其中包括他們的頭頭李世民同誌。


    “觀音婢,老天眷顧我,我是對的…我是對的……”李世民抱著長孫皇後囔囔自語,長孫皇後像哄孩子一樣,輕輕拍他入眠。


    上門請醫


    次日一早,李世民看著空了一小半的朝堂很是鬱悶。與他預想的:他把得到高產量糧食的事兒說出來,然後虎軀一震如有天助。大家歌功頌德,君臣共同展望美好未來這樣的場景相距甚遠。手指受傷就請假了?挖兩個時辰地能累得臥床?他早晨起來也頭痛,不還是按時點卯上朝?


    早朝後,李世民第一件事就是讓內侍去太醫署召人過來詢問情況。


    兩個太醫令都沒到,內侍隻帶來一個年輕的醫正,此人一見李世民就開始打哆嗦。


    “太醫令呢?醫丞呢?難道也病了不成?!”


    醫正被李世民一喝,嚇得額頭直冒汗。心想,難怪幾個頭兒跑得比兔子還快。都怨自己腿短,才被留下來等著聖上召見。


    “迴聖上,從昨晚開始各大人府上陸續有人到太醫署請人,大人們多是天冷飲酒邪風入體。幾位手上有傷的大人偶有低燒,如今病情已經控製住,隻有蔡國公似乎情況不太好。”


    這也難怪,杜如晦本來就身體不好。昨天又各種喜極而泣,吹風飲酒,挖土抗物,不發病才怪!


    聽到醫正的迴話,李世民急得直在房內轉圈。房謀杜斷相輔相成,他誰都離不開。突然得知這種噩耗,之前想找人立威的那點兒小心思早被拋到九霄雲外。


    不能在宮裏幹等,李世民連忙讓內侍幫他更衣向蔡國公府趕去。他到時,房玄齡等幾個住得近的,早已等在杜府院中。


    “怎麽樣了?”李世民看著眾人晦暗的臉色,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預感。


    太醫令即便再想縮小存在感,這迴也是無處可躲。他顫抖著給李世民迴話:“蔡國公還在昏迷中,他早年身體虧損太多,如今實在不好醫治。若是這次能挺過去,國公今後也不能過度勞累。好好休養,或許還能挺個兩三年……”


    李世民聽了太醫令的話,一陣氣血翻湧,強忍著沒讓人把太醫令拉出去砍了。房玄齡也急得直拉鬍子,這些人裏麵數他跟杜如晦關係最好。


    長孫無忌眯眯著眼睛作悲傷狀,心裏卻琢磨著如果杜如晦掛了他能得到什麽好處。又不禁暗自感嘆,還是有個好身體最重要,拚命幹活沒命享福可不成!


    房玄齡提議:“不如去問問王娘子,沒準她能有什麽辦法?”


    王玨連番神奇表現,讓房玄齡忽略她的年齡與所長,也算無奈之下病急亂投醫。


    “我這就去找王娘子!”李世民聽完房玄齡的話竟也覺得十分可行,轉身就要向外走。


    “聖上,您昨日過於勞累,實在不適合再趕路。”長孫無忌見李世民亂了陣腳,連忙出言勸阻。聖上要是出啥意外,他妹子不得守寡呀。再說他外甥還年幼,現在得了皇位也未必能坐穩。


    若是聖上因為給他爹請醫者出了什麽意外,他們全家都難逃其咎,杜構連忙接過話:“聖上,可是有人能治療我阿爹的病?讓我們兄弟去請吧。”


    李世民見杜如晦的兩個兒子如此孝順,心裏總算得到點安慰,“好,就由你們二人前去。”


    “你們過來,我跟你們說說情況。”房玄齡與杜如晦是密友,自然對他兩個兒子的性格也有所了解。他特意強調了一下王玨的才華和她如今在讀書人心中的地位,希望兄弟倆去請人時不要自恃身份過於拿大。別人沒請來,倒把對方給得罪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淳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淳雅並收藏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