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大唐權力和責任的邊界
每天飲酒賞樂,我成了千古一帝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問跪在那裏,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既然你不說,朕來說!朝廷有《商社法》,但你不用。你為什麽不用呢?因為你故意縱容那些商人違法,方便抓他們的把柄。一是讓他們對你唯命是從。二是出了任何問題,都可以將責任推給他們。來,讓我們看看再看看你的民意調查!一部分是對你這個刺史的不滿,還有一部分是對徐州所有商人的不滿!”
李問一顆心沉到穀底,全身都被冷汗浸濕。
其他官員噤若寒蟬。
聖人的每一句話都說到了李問的心底深處,也說到了在場許多官員的心底深處。
“百姓是怎麽罵商人的?”李倓淡淡道。
“迴稟陛下,百姓罵商人都是吸血的蟲子!”元載補充道。
“是什麽讓他們像吸血的蟲子呢?”聖人又問道。
這下元載沒有迴答,元載一時間也迴答不上來。
“是追逐利益。”
一直沉默不言的李泌說道:“商業即逐利,然先賢有雲,見利思害。商業充實了貨品,卻也出現了許多損害人的事,所以百姓罵商人是吸血的蟲子。”
見利思害是道家的思想,意思是任何一件事,它的正麵必然伴隨著反麵。
例如商業,它能發展經濟,但在發展的過程中,肯定伴隨著不好的一麵。
工時長達八個時辰,就是不好的一麵,就算是最勞累的農活或者徭役,也沒有這麽長時間的。
但為了追逐利益,商人們將工人的每一滴血都壓榨了出來。
可正是因為追逐利益,人類文明才有了發展。
儒家講的是見利思義,意思是獲利的時候,要想著道義。
儒家的思想為什麽能流傳千年?
因為它都是直白的經驗之談,地裏種田的老百姓都能聽懂,且符合他們的訴求。
他們希望上麵的人在獲利的時候,記得還有道義。
儒家“見利思義”的觀點與“努力就會成功”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它們的受眾都是不願意進一步思考的群體。
它們都那麽的理想化,想用自我的以為來去普世這個複雜的世界。
結果發現到處都是不義之人,然後自我產生了憤世嫉俗後,開始用教條化的方式強行對他人做規範。
而李泌所說的道家的“見利思害”,是告訴人們,利和害相伴相隨,我們得正視它。
因為這是道的一種體現,是不隨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不是你強行讓商人道德一點,他們就能道德的。
在巨大的利益麵前,任何人都可能放下那脆弱的道德,不僅限於商人。
李泌簡單的闡述後,聖人卻說道:“一個殺人犯如果在城內殺了一個人,那是誰的過錯?”
大殿內再一次陷入死寂,群臣不知道聖人為何突然話題轉移到殺人犯。
楊國忠立刻打配合:“當然是這個殺人犯的過錯。”
“那這個殺人犯在城內一個月之內殺了數十人,是誰的過錯?”
楊國忠那顆肥肥的腦袋有些轉不過彎來了。
楊炎則道:“是管理這座城的官員的錯,他竟然允許一個殺人犯在一個月之內殺了數十人。即便他派人抓捕了,也是他的錯。整整一個月,殺人犯都在城內接連殺人,而他派的人一個月都沒能抓到殺人犯。是他的嚴重失職!”
聖人又道:“但這個官員卻上報說,是殺人犯太過兇殘導致死了那麽多人,讓老百姓都去罵那個殺人犯,這合理嗎?”
“殺人犯喪盡天良殺了那麽多人,去罵他有什麽用呢?”楊炎幹脆出列,“難道還能讓他悔改嗎?臣想是不可能的!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一是確保充足的衙差,二是平日裏教化向善,三是用嚴格的律法來約束民眾。四是在出現殺人事件之後,要求地方官員在規定時間內抓到人,抓不到人就承擔責任,自己承擔後果。”
到這裏,誰都聽出來聖人對李問徐州述職的嚴重不滿。
甚至用殺人犯的例子來去類比了。
這相當於在說李問對商人行為的姑息,與幫兇沒有區別。
聖人不再看李問,而是掃視一眼所有人,說道:“朕以後不想再聽到地方商社出事情後,責任全部甩到商人身上,商社出問題,商人自然有責任,按照《商社法》來處置就可以,但官員的不作為,朝廷是絕不姑息的!朕也絕不姑息!”
“你們是大唐的官員,你們手裏的權力,比一個小小的商人大得多,他們能持續的作惡,就跟殺人犯持續殺人一樣,都是地方官員姑息的!”
“朕要這種刺史有何用!”
聖人的聲音平靜中透露出無邊的威嚴,之前還激動不已的群臣,現在更加沉默。
王鑄、孫束、劉榮、李問這幾個刺史的民意調查,以及今日他們上述不服,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權力和責任的分界。
權力和責任的分界並不像表麵看起來的那麽明顯,甚至很多時候,會因為主觀的認知而產生嚴重的偏差。
“人們更偏向於攻擊那個直接讓他們痛苦的人,而忽略那些可以管束讓他們痛苦的人的人。”
李倓的目光落迴到王鑄身上。
“所以就有人以此為由,為自己脫身。但還有下麵還有一些人能看到最終的責任在何處,該追究誰的責任。朕說的對不對,王卿?”
王鑄麵如死灰。
權力和責任的邊界總是那麽模糊,因為總有人為了利益而混淆視聽,並且會帶動一群和自己利益相關的人,再煽動更多無法理性思考的吃瓜民眾去施壓。
“隻享受權力而不承擔責任,是天寶年間的常態,是吏治僵化,相互傾軋,隻講立場,不談是非的結果。朕說的可有道理?”
還是沉默。
沒想到今日述職,竟然快速演變成了一場赤裸裸的官場潛規則揭幕儀式。
揭幕者竟然是當今聖人。
“如果大唐官員人人隻談立場,不講是非,不辯事實,在場的所有人都能因為自己的立場而獲利,從何處獲利?從百姓那裏!從那些傾盡家產做點小買賣養家糊口的普通人那裏!因為你們眼中隻有立場,你們的立場就是做官的立場,絕不是民生的立場!”
“既然你不說,朕來說!朝廷有《商社法》,但你不用。你為什麽不用呢?因為你故意縱容那些商人違法,方便抓他們的把柄。一是讓他們對你唯命是從。二是出了任何問題,都可以將責任推給他們。來,讓我們看看再看看你的民意調查!一部分是對你這個刺史的不滿,還有一部分是對徐州所有商人的不滿!”
李問一顆心沉到穀底,全身都被冷汗浸濕。
其他官員噤若寒蟬。
聖人的每一句話都說到了李問的心底深處,也說到了在場許多官員的心底深處。
“百姓是怎麽罵商人的?”李倓淡淡道。
“迴稟陛下,百姓罵商人都是吸血的蟲子!”元載補充道。
“是什麽讓他們像吸血的蟲子呢?”聖人又問道。
這下元載沒有迴答,元載一時間也迴答不上來。
“是追逐利益。”
一直沉默不言的李泌說道:“商業即逐利,然先賢有雲,見利思害。商業充實了貨品,卻也出現了許多損害人的事,所以百姓罵商人是吸血的蟲子。”
見利思害是道家的思想,意思是任何一件事,它的正麵必然伴隨著反麵。
例如商業,它能發展經濟,但在發展的過程中,肯定伴隨著不好的一麵。
工時長達八個時辰,就是不好的一麵,就算是最勞累的農活或者徭役,也沒有這麽長時間的。
但為了追逐利益,商人們將工人的每一滴血都壓榨了出來。
可正是因為追逐利益,人類文明才有了發展。
儒家講的是見利思義,意思是獲利的時候,要想著道義。
儒家的思想為什麽能流傳千年?
因為它都是直白的經驗之談,地裏種田的老百姓都能聽懂,且符合他們的訴求。
他們希望上麵的人在獲利的時候,記得還有道義。
儒家“見利思義”的觀點與“努力就會成功”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它們的受眾都是不願意進一步思考的群體。
它們都那麽的理想化,想用自我的以為來去普世這個複雜的世界。
結果發現到處都是不義之人,然後自我產生了憤世嫉俗後,開始用教條化的方式強行對他人做規範。
而李泌所說的道家的“見利思害”,是告訴人們,利和害相伴相隨,我們得正視它。
因為這是道的一種體現,是不隨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不是你強行讓商人道德一點,他們就能道德的。
在巨大的利益麵前,任何人都可能放下那脆弱的道德,不僅限於商人。
李泌簡單的闡述後,聖人卻說道:“一個殺人犯如果在城內殺了一個人,那是誰的過錯?”
大殿內再一次陷入死寂,群臣不知道聖人為何突然話題轉移到殺人犯。
楊國忠立刻打配合:“當然是這個殺人犯的過錯。”
“那這個殺人犯在城內一個月之內殺了數十人,是誰的過錯?”
楊國忠那顆肥肥的腦袋有些轉不過彎來了。
楊炎則道:“是管理這座城的官員的錯,他竟然允許一個殺人犯在一個月之內殺了數十人。即便他派人抓捕了,也是他的錯。整整一個月,殺人犯都在城內接連殺人,而他派的人一個月都沒能抓到殺人犯。是他的嚴重失職!”
聖人又道:“但這個官員卻上報說,是殺人犯太過兇殘導致死了那麽多人,讓老百姓都去罵那個殺人犯,這合理嗎?”
“殺人犯喪盡天良殺了那麽多人,去罵他有什麽用呢?”楊炎幹脆出列,“難道還能讓他悔改嗎?臣想是不可能的!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一是確保充足的衙差,二是平日裏教化向善,三是用嚴格的律法來約束民眾。四是在出現殺人事件之後,要求地方官員在規定時間內抓到人,抓不到人就承擔責任,自己承擔後果。”
到這裏,誰都聽出來聖人對李問徐州述職的嚴重不滿。
甚至用殺人犯的例子來去類比了。
這相當於在說李問對商人行為的姑息,與幫兇沒有區別。
聖人不再看李問,而是掃視一眼所有人,說道:“朕以後不想再聽到地方商社出事情後,責任全部甩到商人身上,商社出問題,商人自然有責任,按照《商社法》來處置就可以,但官員的不作為,朝廷是絕不姑息的!朕也絕不姑息!”
“你們是大唐的官員,你們手裏的權力,比一個小小的商人大得多,他們能持續的作惡,就跟殺人犯持續殺人一樣,都是地方官員姑息的!”
“朕要這種刺史有何用!”
聖人的聲音平靜中透露出無邊的威嚴,之前還激動不已的群臣,現在更加沉默。
王鑄、孫束、劉榮、李問這幾個刺史的民意調查,以及今日他們上述不服,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權力和責任的分界。
權力和責任的分界並不像表麵看起來的那麽明顯,甚至很多時候,會因為主觀的認知而產生嚴重的偏差。
“人們更偏向於攻擊那個直接讓他們痛苦的人,而忽略那些可以管束讓他們痛苦的人的人。”
李倓的目光落迴到王鑄身上。
“所以就有人以此為由,為自己脫身。但還有下麵還有一些人能看到最終的責任在何處,該追究誰的責任。朕說的對不對,王卿?”
王鑄麵如死灰。
權力和責任的邊界總是那麽模糊,因為總有人為了利益而混淆視聽,並且會帶動一群和自己利益相關的人,再煽動更多無法理性思考的吃瓜民眾去施壓。
“隻享受權力而不承擔責任,是天寶年間的常態,是吏治僵化,相互傾軋,隻講立場,不談是非的結果。朕說的可有道理?”
還是沉默。
沒想到今日述職,竟然快速演變成了一場赤裸裸的官場潛規則揭幕儀式。
揭幕者竟然是當今聖人。
“如果大唐官員人人隻談立場,不講是非,不辯事實,在場的所有人都能因為自己的立場而獲利,從何處獲利?從百姓那裏!從那些傾盡家產做點小買賣養家糊口的普通人那裏!因為你們眼中隻有立場,你們的立場就是做官的立場,絕不是民生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