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本王就是來砸場子的!
每天飲酒賞樂,我成了千古一帝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隆基能行使他皇帝權力的基礎就是,全天下大部分人都認同他是皇帝。
可是,李隆基的皇權最多能延伸到州縣這個級別。
為什麽?
因為他的極限是管到縣,廣大的農村,到底是什麽,他根本不知道。
既然不知道,即便手中有權力,也無法施展。
當然,也可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強行施展,隻不過可能是下一個楊廣而已啦。
所以權力的本質首先是共識。
假設全天下認為宰相的權力最大,那麽皇帝就徒負虛名了。
但權力能否有效執行,則是信息的問題了。
如果信息不透明,卻強行執行權力,導致局麵動蕩,這將會影響對權力的共識。
例如安史之亂爆發後,一部分人在靈武擁戴李亨登基,就是對李隆基權力共識的一種改變。
改變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李隆基作為帝國最高的權力擁有者,分配權力不當,造成了巨大的動蕩。
用書麵語來說就是威信全無。
所以迴到元載說的這方麵來看,他說的一點都不假。
一個人擁有權力是一種共識,例如李倓的揚州大都督,是李隆基這個最高權力者任命的,他本身就被天下大多數人認可。
他的任命肯定也被認可。
即便是喬賢問等人想反抗,也不敢公開對抗,無非就是對李隆基權力共識的一種對抗,這會被視為造反。
可是,如果李倓在執行權力的時候,因為信息問題出現巨大偏差,那麽李倓就屬於權力配置不當,造成動蕩之後,如果李隆基不針對此事處理李倓,將會打破其他人對李隆基權力的共識。
所以作為大唐的至尊,李隆基做許多事情,也會找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來讓共識者自洽,無法輕易毀壞權力共識。
顏真卿突然石破天驚地說道:“我以為,我們手裏必須有一支聽我們話的,隨時能武裝的人馬。”
眾人愣了一下,隨即麵麵相覷。
元載訝然道:“清臣,你可知你在說什麽?”
“我們有這支人馬,隻是為了配合我們完成在江淮之地的任務,況且燕雲之地如今情況極其危險,安祿山造反之心路人皆知,若是我們能提前準備,萬一安祿山有異動,我們隨時勤王。”
連李倓都不得不佩服顏真卿的大局觀和魄力。
難怪正史上,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顏真卿就開始秘密訓練兵馬,不至於重蹈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洛陽的覆轍。
“萬一被有心之人發現,上報到長安,你可知後果?”
顏真卿正義凜然地說道:“地方團練,維護治安,保民一方,有什麽後果?”
這就牽涉到心理問題了。
顏真卿一身浩然正氣,他練兵必然不是造反,所以他覺得在朝廷允許的範圍內是合理的。
可元載滿身都是心眼,他一聽在地方上練兵,就算不造反,也會被別人告造反。
“你這是在給郎君添亂。”元載當仁不讓地說道。
顏真卿說道:“若是隻靠我們帶來的那些扈從,此後我們在江淮之地,要做許多事,卻無法伸展開。”
元載還想說什麽,被李倓打斷,他說道:“此事容後再議,準備準備,稍後我們去刺史衙門。”
元載說道:“郎君,何必親自過去,隻需要傳召一聲,讓他們來我們這裏便是了。”
“不不,這麽好的機會,我已經等不急了。”
元載立刻反應過來李倓這話背後的含義。
中午的時候,喬錦從床上起來,忍著痛走到前堂,氣勢洶洶地說道:“阿耶,那些匪賊找到了麽?”
“還沒有,王景已經集結人手去找了。”喬賢問淡淡說道,“你先迴去休息,我與諸位還有要事商議。”
喬錦問道:“是商議那個剛來的大都督一事麽?”
“你先下去。”
“父親,孩兒倒是有一妙計。”
“什麽妙計?”
“那夥匪賊近日在揚州出沒,不如就跟信任的大都督說,讓他去剿滅那夥匪賊,那夥匪賊的武力十分了得,隻要我們多慫恿慫恿這位大都督,他必然求功心切。”
蕭恪立刻說道:“郎君此計甚妙!甚妙!”
其他人也連連點頭,表示讚同此計。
喬賢問做沉思狀,崔昀說道:“確實可以。”
“郎君果然人中龍鳳也!”
眾人正在談論之間,外麵有人急忙來通報:“明公,外麵有人自稱是建寧郡王,要見您。”
屋內眾人立刻緊張起來。
尤其是崔昀,腦袋直接縮了迴去。
喬賢問說道:“諸位不必擔心,大都督來揚州,自然是來辦公事的。”
“再說了,他初任揚州,不敢在這裏放肆!”蕭恪立刻穩定人心道。
眾人聽此言,慌亂的心才逐漸安定下來。
喬錦說道:“來得正好,父親恰好可以將昨日匪賊與他一說,我們故意稱讚他,慫恿他帶著去剿匪。”
眾人打定主意,喬賢問這才說道:“既然他已經到了門口,若我們再不去迎接,恐怕要授人口實了。”
“走吧。”
眾人跟隨喬賢問一同出去。
那氣勢,哪裏是去迎人的,分明是去給下馬威的。
等到了門口,卻見李倓也帶著人,還有一百多扈從,在門口聲勢浩大。
喬賢問立刻加快了步伐,迎上去說道:“下官參見大王,不知大王何時來的揚州,下官竟未能親率揚州官員出城迎駕,失了禮數,還請大王降罪。”
蕭恪等人也跟著說道:“大王恕罪。”
李倓淡淡說道:“不知者無罪。”
眾人這才放鬆了一些。
“喬刺史,有什麽事,不如我們進去慢慢說?”李倓說道。
“大王裏麵請,裏麵請。”
李倓一聲令下,扈從們翻身下馬,先往裏麵走。
喬賢問訝然道:“大王這是何意?”
“沒什麽,例行公事。”一邊的元載說道,“皇孫出行,必然是要加倍小心,更何況現在還是揚州大都督。”
眾人心中惱怒,卻也沒有再說什麽。
等進去排查完畢之後,李倓卻自己就坐在了前堂。
諸位官員被攔下,直到李倓允許放行,才紛紛過來。
蕭恪突然率先發難道:“大王這是對我們非常的不信任啊!”
李倓看著他,卻不迴答。
蕭恪繼續說道:“難道大王剛來揚州,就要把同僚之間的關係鬧得如此僵硬嗎?”
“本王是帶著誠意來的,但是本王一來,你們就給本王送了一份大禮。”
說著,李倓的目光落到喬賢問身上:“令郎何在?”
可是,李隆基的皇權最多能延伸到州縣這個級別。
為什麽?
因為他的極限是管到縣,廣大的農村,到底是什麽,他根本不知道。
既然不知道,即便手中有權力,也無法施展。
當然,也可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強行施展,隻不過可能是下一個楊廣而已啦。
所以權力的本質首先是共識。
假設全天下認為宰相的權力最大,那麽皇帝就徒負虛名了。
但權力能否有效執行,則是信息的問題了。
如果信息不透明,卻強行執行權力,導致局麵動蕩,這將會影響對權力的共識。
例如安史之亂爆發後,一部分人在靈武擁戴李亨登基,就是對李隆基權力共識的一種改變。
改變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李隆基作為帝國最高的權力擁有者,分配權力不當,造成了巨大的動蕩。
用書麵語來說就是威信全無。
所以迴到元載說的這方麵來看,他說的一點都不假。
一個人擁有權力是一種共識,例如李倓的揚州大都督,是李隆基這個最高權力者任命的,他本身就被天下大多數人認可。
他的任命肯定也被認可。
即便是喬賢問等人想反抗,也不敢公開對抗,無非就是對李隆基權力共識的一種對抗,這會被視為造反。
可是,如果李倓在執行權力的時候,因為信息問題出現巨大偏差,那麽李倓就屬於權力配置不當,造成動蕩之後,如果李隆基不針對此事處理李倓,將會打破其他人對李隆基權力的共識。
所以作為大唐的至尊,李隆基做許多事情,也會找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來讓共識者自洽,無法輕易毀壞權力共識。
顏真卿突然石破天驚地說道:“我以為,我們手裏必須有一支聽我們話的,隨時能武裝的人馬。”
眾人愣了一下,隨即麵麵相覷。
元載訝然道:“清臣,你可知你在說什麽?”
“我們有這支人馬,隻是為了配合我們完成在江淮之地的任務,況且燕雲之地如今情況極其危險,安祿山造反之心路人皆知,若是我們能提前準備,萬一安祿山有異動,我們隨時勤王。”
連李倓都不得不佩服顏真卿的大局觀和魄力。
難怪正史上,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顏真卿就開始秘密訓練兵馬,不至於重蹈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洛陽的覆轍。
“萬一被有心之人發現,上報到長安,你可知後果?”
顏真卿正義凜然地說道:“地方團練,維護治安,保民一方,有什麽後果?”
這就牽涉到心理問題了。
顏真卿一身浩然正氣,他練兵必然不是造反,所以他覺得在朝廷允許的範圍內是合理的。
可元載滿身都是心眼,他一聽在地方上練兵,就算不造反,也會被別人告造反。
“你這是在給郎君添亂。”元載當仁不讓地說道。
顏真卿說道:“若是隻靠我們帶來的那些扈從,此後我們在江淮之地,要做許多事,卻無法伸展開。”
元載還想說什麽,被李倓打斷,他說道:“此事容後再議,準備準備,稍後我們去刺史衙門。”
元載說道:“郎君,何必親自過去,隻需要傳召一聲,讓他們來我們這裏便是了。”
“不不,這麽好的機會,我已經等不急了。”
元載立刻反應過來李倓這話背後的含義。
中午的時候,喬錦從床上起來,忍著痛走到前堂,氣勢洶洶地說道:“阿耶,那些匪賊找到了麽?”
“還沒有,王景已經集結人手去找了。”喬賢問淡淡說道,“你先迴去休息,我與諸位還有要事商議。”
喬錦問道:“是商議那個剛來的大都督一事麽?”
“你先下去。”
“父親,孩兒倒是有一妙計。”
“什麽妙計?”
“那夥匪賊近日在揚州出沒,不如就跟信任的大都督說,讓他去剿滅那夥匪賊,那夥匪賊的武力十分了得,隻要我們多慫恿慫恿這位大都督,他必然求功心切。”
蕭恪立刻說道:“郎君此計甚妙!甚妙!”
其他人也連連點頭,表示讚同此計。
喬賢問做沉思狀,崔昀說道:“確實可以。”
“郎君果然人中龍鳳也!”
眾人正在談論之間,外麵有人急忙來通報:“明公,外麵有人自稱是建寧郡王,要見您。”
屋內眾人立刻緊張起來。
尤其是崔昀,腦袋直接縮了迴去。
喬賢問說道:“諸位不必擔心,大都督來揚州,自然是來辦公事的。”
“再說了,他初任揚州,不敢在這裏放肆!”蕭恪立刻穩定人心道。
眾人聽此言,慌亂的心才逐漸安定下來。
喬錦說道:“來得正好,父親恰好可以將昨日匪賊與他一說,我們故意稱讚他,慫恿他帶著去剿匪。”
眾人打定主意,喬賢問這才說道:“既然他已經到了門口,若我們再不去迎接,恐怕要授人口實了。”
“走吧。”
眾人跟隨喬賢問一同出去。
那氣勢,哪裏是去迎人的,分明是去給下馬威的。
等到了門口,卻見李倓也帶著人,還有一百多扈從,在門口聲勢浩大。
喬賢問立刻加快了步伐,迎上去說道:“下官參見大王,不知大王何時來的揚州,下官竟未能親率揚州官員出城迎駕,失了禮數,還請大王降罪。”
蕭恪等人也跟著說道:“大王恕罪。”
李倓淡淡說道:“不知者無罪。”
眾人這才放鬆了一些。
“喬刺史,有什麽事,不如我們進去慢慢說?”李倓說道。
“大王裏麵請,裏麵請。”
李倓一聲令下,扈從們翻身下馬,先往裏麵走。
喬賢問訝然道:“大王這是何意?”
“沒什麽,例行公事。”一邊的元載說道,“皇孫出行,必然是要加倍小心,更何況現在還是揚州大都督。”
眾人心中惱怒,卻也沒有再說什麽。
等進去排查完畢之後,李倓卻自己就坐在了前堂。
諸位官員被攔下,直到李倓允許放行,才紛紛過來。
蕭恪突然率先發難道:“大王這是對我們非常的不信任啊!”
李倓看著他,卻不迴答。
蕭恪繼續說道:“難道大王剛來揚州,就要把同僚之間的關係鬧得如此僵硬嗎?”
“本王是帶著誠意來的,但是本王一來,你們就給本王送了一份大禮。”
說著,李倓的目光落到喬賢問身上:“令郎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