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後,吳予乾清宮內批奏章的時候,王承恩急匆匆前來稟報說是魏忠賢代人押著幾十大車的財寶進宮,說是孝敬給他的。
吳予聞言手中的筆一頓,“有問魏忠賢多少錢嗎?”
王承恩道:“爺,問了,說是有八百萬兩。”
“多少?”
聽到八百萬這這個字,吳予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皇爺,您沒聽錯,就是八百萬兩,不過不是魏忠賢一個人的,而是他們所有人加起來的。”
其實又何止是吳予,便是王承恩自己剛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也是嚇了一跳。
其實王承恩哪裏知道吳予並不是覺得多了,而是覺得少了,畢竟對於明朝宦官斂財的本事他還是清楚的。
別的不說,單單是離他們最近那位武宗時期的劉瑾,人家在被朱厚照下旨抄家的時候光是黃金就足足抄出了二百五十萬兩,白銀更是抄出了驚人的五千萬兩。
而魏忠賢作為堂堂的九千歲居然隻有這麽一點,這顯然很不合理,而且既然是買命錢,那斷然不可能留下太多,也就是說這很可能是他們超過九成以上的資產。
不過轉念一想吳予又明白了,或許劉瑾被抄出的錢財很多不假,但也應該沒有到二百五十萬兩黃金和五千萬兩白銀的程度。
畢竟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哪怕是從所有的官員和富商那裏抄出來的也就不過七千多萬兩而已,劉瑾一個人怎麽著也不可能比整個京城的官員和富戶加起來都多。
所以真相隻有一個,那就是這個數字有水分,而且還是很大的那種,至於為什麽會有如此,因為這是清代的趙翼在編著《二十二劄記》的時候寫的。
清修的明史嘛,自然是能抹多黑就抹多黑,加上一直以來也沒有哪本史書明確記載劉瑾到底貪了多少錢,所以很多人也就以清朝寫的《二十二記劄》和另一本《明史記事本末》為準了。
而魏忠賢他們之所以隻能上繳八百萬兩來買命其實也不難理解,其他人不知道,但魏忠賢的錢絕對大多數都用來給邊軍發餉了。
要說整個大明誰最不希望換個朝廷的,除了皇帝之外非魏忠賢莫屬。
因為他深知隻要大明一日不亡,那他的富貴權勢就一日不失,如果大明都沒了,就等於他自己也沒了,所以隻要魏忠賢不傻他就知道該怎麽選擇。
而曆史也正好證明了這一點,沒了魏忠賢之後,大明的財政直接崩潰,沒過幾年就連軍餉都發不出了。
所以曆史上的崇禎不是錯在殺了魏忠賢,而是錯在殺了魏忠賢之後沒有再重新扶植起另一個魏忠賢。
再加上因為沒人給他背鍋,所有人都把賬算到了他頭上,所以他最終鬧得個眾叛親離也就不足為奇了。
言歸正傳,吳予重新迴過神後,便對王承恩道:“告訴魏忠賢,讓他自己擬個名單交給朕!
還有,即日起許顯純為錦衣衛指揮使,至於田爾耕,讓他滾蛋吧!”
既然魏忠賢如此識趣,那吳予也不好趕盡殺絕,大不了將那些人調到一些沒有實權的崗位,或許直接批準他們辭官就是了。
當然這人數也是有限製的,他不可能真的放過這麽多人,所以他才讓魏忠賢擬名單交給自己,哪些人該留,哪些人該放棄全憑他自己做主。
“老奴遵旨!”
王承恩離開後,吳予便繼續批閱他的奏章,很快其中的一道奏章卻引起了他的注意,因為這道奏章來自一個人——帝師孫承宗。
孫承宗,他那位裝死皇兄朱由校的老師,萬曆三十二年的進士,後因柳河之役失敗,從而受到魏忠賢等閹黨的排擠,直到不久前吳予上台後才重新起複。
曆史上由他打造的山海關防務和關寧錦防線整整堅持了二十餘年,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未能打破這道軍事壁壘。
也正是他的這個舉措使得山海關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關門寧靜,狼煙不舉,基本穩定了京師東大門和遼西走廊的軍事形勢。
直到崇禎十一年,他率家人在守高陽城期間被建奴攻破城門,不僅家人全部戰死,就連他自己都被俘虜,最終自縊而死。
而如今他上書的內容也正是這個,請求朝廷撥款給他打造這條軍事壁壘。
在吳予心中自然是傾向於這個觀點的,畢竟曆史上也證明了這一點是正確的,但就是有些太費錢了,僅僅隻是前期工程所需就要耗費五百萬兩,就這還不包括人工和後續的維護費用,否則這個數據還要再翻上一番。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吳予並沒有馬上批複,而是打算留到下一次朝會期間與大臣們商討一番再說。
將奏折著重放到一邊,吳予又接著批閱其他奏折,而接下來的一道卻是再次讓他皺眉,因為這道奏章是來自方才孫承宗的弟子袁崇煥的。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於天啟二年請纓出關抵抗後金。
在去年天啟六年的時候,在寧遠阻擋後金汗努爾哈赤的攻勢,取得寧遠大捷,因功擢為遼東巡撫。
而且如果曆史沒發生改變的話,那麽很快他又會取得“寧錦大捷”。
而他這次的奏章也很簡單,並不是什麽五年平遼計劃,而是發現了建奴有異動,甚至很可能會在一兩個月內動手,所以特地跟自己要錢要人來了。
要錢還好,一百萬對於現在的吳予來說確實不算什麽,而且這錢也不需要他出,這是戶部的問題,讓畢自嚴那個吝嗇鬼頭痛去。
隻是這人可就不同了,他這所謂的要人不僅僅是人,還有紅衣大炮,而且還是整整一百門。
一百門啊,他還真敢想,別說自己沒有,就是有也不可能全部給他,不過人家都來問了,若自己不給一些又說不過去。
曆史上的天啟給了他十一門,那自己就大方一點再給十一門好了,最好能夠在多十一門火炮的情況下比曆史上多殺幾個建奴。
想到這吳予直接批複,然後讓王承恩將奏章交還內閣,讓他們趕緊派人將東西送到袁崇煥手中。
吳予聞言手中的筆一頓,“有問魏忠賢多少錢嗎?”
王承恩道:“爺,問了,說是有八百萬兩。”
“多少?”
聽到八百萬這這個字,吳予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皇爺,您沒聽錯,就是八百萬兩,不過不是魏忠賢一個人的,而是他們所有人加起來的。”
其實又何止是吳予,便是王承恩自己剛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也是嚇了一跳。
其實王承恩哪裏知道吳予並不是覺得多了,而是覺得少了,畢竟對於明朝宦官斂財的本事他還是清楚的。
別的不說,單單是離他們最近那位武宗時期的劉瑾,人家在被朱厚照下旨抄家的時候光是黃金就足足抄出了二百五十萬兩,白銀更是抄出了驚人的五千萬兩。
而魏忠賢作為堂堂的九千歲居然隻有這麽一點,這顯然很不合理,而且既然是買命錢,那斷然不可能留下太多,也就是說這很可能是他們超過九成以上的資產。
不過轉念一想吳予又明白了,或許劉瑾被抄出的錢財很多不假,但也應該沒有到二百五十萬兩黃金和五千萬兩白銀的程度。
畢竟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哪怕是從所有的官員和富商那裏抄出來的也就不過七千多萬兩而已,劉瑾一個人怎麽著也不可能比整個京城的官員和富戶加起來都多。
所以真相隻有一個,那就是這個數字有水分,而且還是很大的那種,至於為什麽會有如此,因為這是清代的趙翼在編著《二十二劄記》的時候寫的。
清修的明史嘛,自然是能抹多黑就抹多黑,加上一直以來也沒有哪本史書明確記載劉瑾到底貪了多少錢,所以很多人也就以清朝寫的《二十二記劄》和另一本《明史記事本末》為準了。
而魏忠賢他們之所以隻能上繳八百萬兩來買命其實也不難理解,其他人不知道,但魏忠賢的錢絕對大多數都用來給邊軍發餉了。
要說整個大明誰最不希望換個朝廷的,除了皇帝之外非魏忠賢莫屬。
因為他深知隻要大明一日不亡,那他的富貴權勢就一日不失,如果大明都沒了,就等於他自己也沒了,所以隻要魏忠賢不傻他就知道該怎麽選擇。
而曆史也正好證明了這一點,沒了魏忠賢之後,大明的財政直接崩潰,沒過幾年就連軍餉都發不出了。
所以曆史上的崇禎不是錯在殺了魏忠賢,而是錯在殺了魏忠賢之後沒有再重新扶植起另一個魏忠賢。
再加上因為沒人給他背鍋,所有人都把賬算到了他頭上,所以他最終鬧得個眾叛親離也就不足為奇了。
言歸正傳,吳予重新迴過神後,便對王承恩道:“告訴魏忠賢,讓他自己擬個名單交給朕!
還有,即日起許顯純為錦衣衛指揮使,至於田爾耕,讓他滾蛋吧!”
既然魏忠賢如此識趣,那吳予也不好趕盡殺絕,大不了將那些人調到一些沒有實權的崗位,或許直接批準他們辭官就是了。
當然這人數也是有限製的,他不可能真的放過這麽多人,所以他才讓魏忠賢擬名單交給自己,哪些人該留,哪些人該放棄全憑他自己做主。
“老奴遵旨!”
王承恩離開後,吳予便繼續批閱他的奏章,很快其中的一道奏章卻引起了他的注意,因為這道奏章來自一個人——帝師孫承宗。
孫承宗,他那位裝死皇兄朱由校的老師,萬曆三十二年的進士,後因柳河之役失敗,從而受到魏忠賢等閹黨的排擠,直到不久前吳予上台後才重新起複。
曆史上由他打造的山海關防務和關寧錦防線整整堅持了二十餘年,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未能打破這道軍事壁壘。
也正是他的這個舉措使得山海關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關門寧靜,狼煙不舉,基本穩定了京師東大門和遼西走廊的軍事形勢。
直到崇禎十一年,他率家人在守高陽城期間被建奴攻破城門,不僅家人全部戰死,就連他自己都被俘虜,最終自縊而死。
而如今他上書的內容也正是這個,請求朝廷撥款給他打造這條軍事壁壘。
在吳予心中自然是傾向於這個觀點的,畢竟曆史上也證明了這一點是正確的,但就是有些太費錢了,僅僅隻是前期工程所需就要耗費五百萬兩,就這還不包括人工和後續的維護費用,否則這個數據還要再翻上一番。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吳予並沒有馬上批複,而是打算留到下一次朝會期間與大臣們商討一番再說。
將奏折著重放到一邊,吳予又接著批閱其他奏折,而接下來的一道卻是再次讓他皺眉,因為這道奏章是來自方才孫承宗的弟子袁崇煥的。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於天啟二年請纓出關抵抗後金。
在去年天啟六年的時候,在寧遠阻擋後金汗努爾哈赤的攻勢,取得寧遠大捷,因功擢為遼東巡撫。
而且如果曆史沒發生改變的話,那麽很快他又會取得“寧錦大捷”。
而他這次的奏章也很簡單,並不是什麽五年平遼計劃,而是發現了建奴有異動,甚至很可能會在一兩個月內動手,所以特地跟自己要錢要人來了。
要錢還好,一百萬對於現在的吳予來說確實不算什麽,而且這錢也不需要他出,這是戶部的問題,讓畢自嚴那個吝嗇鬼頭痛去。
隻是這人可就不同了,他這所謂的要人不僅僅是人,還有紅衣大炮,而且還是整整一百門。
一百門啊,他還真敢想,別說自己沒有,就是有也不可能全部給他,不過人家都來問了,若自己不給一些又說不過去。
曆史上的天啟給了他十一門,那自己就大方一點再給十一門好了,最好能夠在多十一門火炮的情況下比曆史上多殺幾個建奴。
想到這吳予直接批複,然後讓王承恩將奏章交還內閣,讓他們趕緊派人將東西送到袁崇煥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