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麵寧靜祥和實則暗濤洶湧的石窟寺外,不遠處的一座山頭之上,兩個黑衣武士正駐足而望。


    為首之人黑紗覆麵,一雙陰沉沉的眼眸之中似一片虛空、毫無波瀾。身後那人低聲道:“統領,如今這風聲鶴唳的當口,那晁汝怎麽巴巴地跑出來見個和尚?”


    沮渠蒙遜緩緩地收迴視線,轉向自己的屬下:“你覺得他有古怪?”


    那名侯官點了點頭:“皇上對他起疑才派我等跟蹤晁汝,如今為防萬一還是盡快迴宮稟明皇上,派兵搜查這石窟寺,不怕查證不出。”


    沮渠蒙遜一頷首,啞聲道:“你慮的是。”遂命他牽馬過來,誰知那名侯官剛一轉身,從後便迅雷不及掩耳地伸出一雙手來,牢牢扼住了他的咽喉要害。


    沮渠蒙遜偷襲得手,掌心加力,這侯官被硬生生地提高,腳尖離地三分不住地掙紮,然而那雙禁錮生路的手如銅牆鐵壁一般毫不鬆懈。


    良久之後,沮渠蒙遜終於鬆手,在沉重的屍體落地聲中他悠然望向遠處矗立山壁的佛像,唇邊浮出一抹嗜血的冷笑——那是武州第一窟中剛建成的佛像,高大魁梧、巍峨壯闊,音容笑貌都宛若北魏太祖拓跋珪——據說,這是現世佛一統人間的象徵。


    於是北魏建國以來最慘烈的一場政治傾軋轟轟烈烈地從朝廷迅速波及到了軍隊,造成了朝廷內外數千文武官員的死傷;投入獄中後又陸續被侯官嚴刑逼供而折磨致死的也不下千人,平城籠罩在一片血腥恐怖之中,拓跋珪迅速地將自己親信將領安插進禁衛軍中,原本抓在鮮卑八部貴族手中的那部分兵權開始以一種直截了當而毫不遮掩的方式迴歸到君主掌握。然而拓跋珪還不及鬆一口氣,便傳出拓跋儀已逃至晉陽,公然興兵謀反的消息。拓跋珪頓時勃然大怒——一個敗軍之將、跳樑小醜也敢與他一爭長短!一時之間他也無暇細思前因後果,當即發表討逆檄文,討伐拓跋儀。


    他本擬以天下製一隅,拓跋儀那點烏合之眾根本不堪一擊,然而派去圍剿的大軍主帥和拔在一戰大敗之後,恐拓跋珪追究他與拓跋儀先前交好而問罪,竟幹脆投奔了拓跋儀,被拜為上將,此事一傳開,還困坐城的不少人便心思活動開了,一夜之間奔逃者眾,拓跋珪腰斬了和拔一家老小百餘口,卻依舊剎不住叛逃之風,他們都被拓跋珪整治怕了,拋妻棄子隻身出逃者比比皆是。拓跋珪為了震懾眾人更是殺人毫不手軟,更遭天怒人怨。如此惡性循環之下,拓跋儀的勢力有如星火燎原,一下子蓬勃發展起來,居然隱有分庭抗禮之態。


    就在拓跋珪焦頭爛額地調兵遣將欲盡快撲滅叛亂之際,南邊又再起烽煙——東晉深恨南燕慕容超趁舉國大哀之際南侵國土,掠走百姓、官吏並樂伎匠人兩三千眾,故而大舉北伐,欲收複青州。來年開春三月,劉裕整軍已畢,十萬北府軍出石頭城,自淮入泗,向山東進發,四月進抵琅琊,兵鋒直指南燕國都廣固。


    慕容超趕忙修書一封向拓跋珪求救,拓跋珪自然知道南燕存在對於北魏的重要意義,一旦劉裕滅了慕容超就可直接染指北魏的大後方,則他將隨時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況之中。當下勸慰慕容超安心守土,抗擊到底;並命中山太守奚斤就近馳援,陳兵邊境對東晉施壓,同時向劉裕發了一封措辭嚴厲態度強硬的照會——勒令其立即罷兵撤軍,否則他的數萬鐵騎將越過長江,進攻建康。


    慕容超聞訊大安,他麾下尚有精兵八萬,又得拓跋珪做他的後盾,他怎懼那些江南子弟!大將公孫武樓主張力守東南屏障大硯山,拒敵於險關之外,然後堅壁清野,腹背夾擊,和劉裕打持久戰。慕容超自恃武勇,揚言道:今據五洲之強,帶山河之固,又得北魏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為援,縱令劉裕過硯,吾更可徐以精騎踐之,一舉成擒也。


    北府軍不費吹灰之力地通過大硯山之時,劉裕亦收到了北魏勒令撤軍的最後通牒。劉裕一笑置之,付之一炬:“拓跋珪如今自顧不暇,有心無力,就隻能虛張聲勢——本帥豈懼其乎?!”他握手成拳,擊案而起,號令三軍曰:“全軍挺進臨朐——南燕必是我囊中之物!”


    第170章


    劉裕率步騎五萬進據臨朐,在城南與聞風而至的四萬南燕主力騎兵狹路相逢。慕容超遂命大將公孫武樓率騎前出,在彌河一帶與晉軍前鋒孟龍符部遭遇,雙方連日惡戰之後,公孫不敵敗走。因北府軍單論騎兵遜於南燕,劉裕以四千輛戰車分左右翼,兵、車相間,騎兵在後,追擊之時恰似一道巨大的楔子逐層加力,不間斷地向前推進。慕容超在戰場上卻也非庸才,他看破了劉裕這威猛戰陣的唯一破綻——速度太慢,不及變通,派精騎前後夾擊——兩軍力戰,廝殺十餘日夜而勝負未決。


    最後卻還是劉裕兵行奇招,冒險分兵,命參軍檀道濟率軍繞至燕軍之後,乘虛攻克臨朐城,切斷燕軍補給,內外圍攻慕容超部,便使其親率的燕軍主力頓失所依,隻能匆忙逃迴都城廣固——劉裕趁勝追擊,一路縱兵,大敗燕軍,勢如破竹地攻至廣固城下。劉裕在城外築起長圍,圍高三丈,四周密合、水泄不通,將慕容超困成了甕中之鱉,慕容超一麵築牆抵抗相持,一麵再次向北魏求援。


    拓跋珪見劉裕對他威脅毫無所動我行我素,登時大怒,命駐守函穀關的南中大將軍賀蘭雋率部出關,擺出種種態勢,準備東進洛陽。並寫了一封措辭更加嚴厲的信函,一式兩份分予前線的劉裕與後方的謝玄——聲稱若東晉不肯退兵,還是圖謀青州之地欲滅南燕,則北魏將兵分兩路,一路由奚斤長驅直入南燕為援;另一路則為賀蘭雋掛帥進攻中都洛陽,兩軍南北會師之日就是晉廷國土淪喪、全軍覆沒之時!


    如今鎮守洛陽的乃是劉裕長子劉義符,不過十二三歲,哪裏見過甚大陣仗,統兵大將王鎮惡麵對魏軍鐵騎,心中也自沒底,早給劉裕寫了一封求助信陳明厲害:是北伐得地之功大,還是失守淪陷之罪大?都督已兵權在握,備極殊榮,大業可徐徐圖之,若有萬一,則前番功名一朝喪,難免授人以柄。


    他是劉裕心腹,話說的直白極了:劉裕北伐本就為使自己在晉朝如日中天的名聲再更上一層樓,為的是將來做準備,可若是陷入與南燕的持久戰中不可自拔甚至最終敗了,那先前的一切戰功都會被有心人一筆抹煞,又可行操縱製裁之實。


    他所說的“人”是誰,劉裕自然明白,心中也不得不有一番計較。


    然而他在同時也收到了“那個人”借朝廷之名遠從建康發來的旨意——加封為劉裕為宋公,賜黃鉞白旄,上征北神威上將軍尊號,領徐州刺史,來日凱旋班師,封賞更隆。


    這哪裏是封賞,分明是一道催兵符。然而劉裕不知怎的熱血上頭就想證明給謝玄看——隻要是你想要的,無論何處江山我都能為你打下來——無論付出什麽代價!


    他就再賭一次——拿他一世英名與十全武功來賭拓跋珪不會兩路大軍傾力援燕。於是下令加緊圍城、毫不放鬆,並時時派兵掃蕩周邊郡縣,打斷主意要困死慕容超。


    在慕容超一連十道求救疏後,屯兵於函穀關外的賀蘭雋部終於開拔,卻並非南下而是北上——他奉拓跋珪之旨進攻晉陽,平定拓跋儀之亂。


    拓跋珪自然不是蓄意見死不救,隻是事有輕重緩急、攮外必先安內——拓跋珪在經受一係列將領陣前倒戈、朝臣連夜奔逃的打擊之後,疑心愈加沉重,京中武將竟誰也信不過,不敢派往晉陽平亂,眼看拓跋儀那群亂臣賊子氣焰愈加囂張,豈有不慪地吐血的道理?所以迫不得已之下,隻得將一直駐紮在函穀關防備慕容永的賀蘭雋所部調往晉陽——鮮卑八部之中唯有賀蘭訥當時伏兵勤王,助拓跋珪平定平城之亂,也因此與拓跋儀徹底決裂,所以與拓跋儀結下深仇的賀蘭雋是絕對不敢反水,投靠叛黨的。


    北魏西部邊疆數萬大軍異動的消息很快便傳遍天下。兀烈手執戰報,馬不停蹄腳不沾地地去尋慕容永,然而剛進未央宮便撞見了預備出巡的皇家車駕,浩浩蕩蕩、綿延不絕。


    兀烈心中急切,便不顧通傳禮數,直奔龍輿而去,未得近前便被虎賁衛士聯手攔住——如今慕容永身邊的虎賁營將士早已換血,他昔日的老部下也不剩幾個了,自然沒人會給一個過氣將軍留什麽麵子。兀烈左右掙脫不開,隻得噗通一聲跪地道:“陛下!邊疆最新消息,賀蘭雋率兵撤離函穀關——如今正是舉兵攻魏的大好時機啊!”


    內侍打起簾子,現出車駕中正襟危坐的慕容永——他身著玄端龍袍,頭戴白玉通天冕冠,前端懸垂著的十二道珠旒微微晃動,掩去眸間一切流轉的神色,舉手投足間已是說不出的帝王氣度、皇家威儀。李氏則一襲皇後禮服,莊而重之地侍坐在旁,見是兀烈便是一皺眉,叱問道:“待罪無職的外臣,何敢擅闖禦前!?”


    兀烈自失守函穀之後確實已被褫奪一切封號,貶斥居家,然一直沒對破魏救主之事死心,更兼前些時日曾奉慕容永密旨前往胭脂山與柔然可汗、涼王苻堅結盟,自覺此事有望更是翹首以盼自己能再次披掛上陣殺進魏國,一雪前仇。可距今又是一年過去了,慕容永再無後續動靜,連備戰動作也一概皆無,整個西燕風平浪靜,絲毫不似要打大戰的樣子,怎不叫他心焦?他也不管李氏喝斥,覷了空子,竄到車前道“陛下!末將願領兵破關,殺進魏土,救出——”


    慕容永忽然出聲打斷了他的話,平靜地道:“與魏再次開戰,此時並非良機。”


    兀烈急道:“又非良機?陛下!這話已經足足說了兩年了,您難道不知道遲一天出兵便多一分危險!”


    慕容永濃眉微擰,看向這個也已風霜染鬢的昔日宿將:“多年戰亂,國庫已空,民生凋敝,正是休養生息的時候,方可使大燕長治久安,怎能輕易挑釁,使大燕再陷入紛爭泥潭之中?”


    兀烈瞪大了眼怔了一會兒,忽而怒從心頭起:“陛下說的堂皇,卻恐怕是享國已久,已經愛上了這高高在上的龍椅以至於忘了昔日的恩情與諾言!”


    李氏登時心中暗氣,好不容易這些時日過去,慕容永雖然還是對她冷冷淡淡,諸多防備,但對稱帝為皇垂拱而治越來越上心了,似乎對救出慕容沖已是死了心,打算安安分分做他的大燕天子,她縱是受點委屈也還是皇後至尊,當今國母,又豈容個破落戶光天化日之下再提起那段不堪的過往動搖君心!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不是慕容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楚雲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楚雲暮並收藏我不是慕容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