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與李道宗玩的是什麽花樣,他是真的不知道。李承乾的態度呢,不該知道的他不打聽的。
而李道宗呢,想在內府的一種生意中,摻和一下,混點養老的資本,李承乾也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送走了李道宗,長孫衝有些犯迷糊:“高明,他是又要坑誰?”
李承乾搖了搖頭:“坑誰無所謂,不是坑咱們就行!”
李承乾現在手中,最棘手的,是法琳之事。這個法琳,俗姓陳,隋唐兩代都是佛門的高僧。
隋末時,為了驗證佛學優於道典,精心研究道教典籍,撰成一本《辯正論》,被道門的劉進喜等人攻訐。
這次,道門的秦世英又告發法琳的書“謗訕皇宗”,皇帝震怒,因此下旨拘押了法琳。佛門走投無路,因而找到了東宮。
長孫衝歪了頭過來:“什麽是《辯正論》?寫的是什麽嗎?”
李承乾原來也不知道這本書,這次也是佛門送來,他才看了看,也了解這一下這裏麵的淵源。
道士李仲卿撰十異九迷論,劉進喜撰顯正論,詆毀佛教棄義棄親、不仁不孝,世人多惑於其說。彼時大唐剛剛建國,天下紛擾,而佛道兩家的爭端,很有可能影響到朝廷。
故而,杜如晦給時為秦王的李世民出了一個主意,請法琳撰本書加以反駁,博引史書佛典,讓兩教派雙方不分上下,這樣朝廷就好做了。
《辯正論》計分三教治道篇等十二篇,論曆代帝王、皇族、名臣之佛教信仰,佛道先後問題及道教經典、教理之偽妄,其中第五之十喻篇及第六之九箴篇,乃針對道士李仲卿之十異九迷論而論述者,而其中引經據典的借鑒,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後來的尚書右仆射萊國公-杜如晦。
這《辯正論》本身雖然對於佛門的教理上沒有多大貢獻,但秦世英控告法琳此論謗毀皇帝的祖宗,陛下震怒,派刑官推問,法琳答辯不屈。
沒有辦法,陛下隻能親自按問,法琳對答有二百多條,條條對答如流,並沒有誹謗皇室之意。
可陛下愛麵子,這臉拉不下來,故而就一直羈押著不放。
按照連坐的說法,那要是法琳與罪,豈不是說杜如晦也有罪了!陛下對杜如晦的病逝,一直是甚為惋惜,所以也不想鬧的太大。
但道門這些家夥不幹啊,道士秦世英、韋靈符就跟打了雞血似的,非要跟佛門開戰。
不過,李承乾看這秦世英、韋靈符挾方術以邀榮,素嫉釋種,遂程器於禦前,乃是取禍之道。
眾所周知,搞左道這種行為在曆代王朝都是大忌,要知道這在大唐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
而中書侍郎-馬周呢,昨日上了一道奏疏,承慶殿又轉到東宮:竊以大道鬱興,衝虛之跡斯闡;元風既播,無為之教實隆。未有身預黃冠,誌同凡素者也。
道士秦世英,頗解醫方,薄閑祝禁,親戚寄命,羸疾投身,奸淫其妻,禽獸不若。逞貪競之懷,恣邪穢之行。家藏妻子,門有姬童。乘肥衣輕,出入衢路。.........請置嚴科,以懲淫侈。
馬周這篇奏疏,可是把秦英的為非作歹,兩麵人做派,說了個明明白白。陛下呢,雖然氣氛,但奈何道門是國教,代表朝廷的體統,而受了他的蒙蔽,下旨羈押了法琳,皇帝也很尷尬!
“那殿下的意思,是咱們把這個秦世英解決了?”
李承乾搖了搖頭,他們怎麽做都是錯了,畢竟道門是國教,做的太重了,免不得要得罪一大批人。
所以呢,這時候,李愔的報社也就起了作用。李承乾呢,剛剛派人把馬周的奏疏給他送了去,還有一些親軍都尉府搜集的秦世英不法的事證據。
讓李愔手下的那些書生,好好寫一寫,這位秦大道士的光輝事跡,讓長安的百姓也出來評評理!
這道理啊,不辯不明,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讓他們來絕對此事的對錯,再恩自上出,那再合適不過了。
哦,長孫衝對李承乾豎起了一個大拇指,讚了一聲高明果然高明!
然後,又指了指旁邊架子上的巨闕天弓。這把弓可是陛下年輕時的隨身兵器之一,做皇帝後一直放在承慶殿。
如今,放在了顯德殿,顯然是陛下知道,太子可以擺平此事,故而提前獎賞了。
李承乾笑了笑:“你別以為這個賞這麽好拿,還有也是有代價的。”
昨日,陛下與長孫無忌說: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
這話是什麽意思?是說說法嗎?是在說李承乾,本來就不善書法,也沒有欣賞的能力,為什麽要存留那麽多好東西呢?
長孫無忌把話傳過來後,李承乾當時就明白了是什麽意思。
於是,將收藏的《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樂毅論》《龍保帖》五卷王羲之的真跡,及其子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中秋帖》《地黃湯帖》三卷,通通獻了上去。
聽到這,長孫衝也不覺莞爾一笑:“這那是賞人啊,分明是抄家!這八卷真跡,夠買一座城池的土地了吧!”
二王真跡,可是無價之寶,就是真拿一座城池的土地來換,也是換不著的,李承乾的這些,還是寧夫人、遂安夫人廢了好大的勁頭才弄迴來的。
現在好了,被陛下一鍋就給端了!長孫衝說的對,就是抄家,而且還是老子抄兒子的家,搶的理所當然,弄得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兄弟倆這話還沒說,張思政便進來稟告:大儒-曹憲來了,現就在外麵候著!
“他來幹什麽?”,長孫衝很是好奇,這些家夥不是一向不喜歡東宮嗎?
李承乾笑了笑:“陛下殺了蜀中七賢,震懾了儒門,他們還敢像從前一樣,等著我們李家三顧茅廬嗎?還不是的乖乖的來!”
“行,讓他進來吧!記住,客氣一點,人家畢竟是大儒!”
而李道宗呢,想在內府的一種生意中,摻和一下,混點養老的資本,李承乾也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送走了李道宗,長孫衝有些犯迷糊:“高明,他是又要坑誰?”
李承乾搖了搖頭:“坑誰無所謂,不是坑咱們就行!”
李承乾現在手中,最棘手的,是法琳之事。這個法琳,俗姓陳,隋唐兩代都是佛門的高僧。
隋末時,為了驗證佛學優於道典,精心研究道教典籍,撰成一本《辯正論》,被道門的劉進喜等人攻訐。
這次,道門的秦世英又告發法琳的書“謗訕皇宗”,皇帝震怒,因此下旨拘押了法琳。佛門走投無路,因而找到了東宮。
長孫衝歪了頭過來:“什麽是《辯正論》?寫的是什麽嗎?”
李承乾原來也不知道這本書,這次也是佛門送來,他才看了看,也了解這一下這裏麵的淵源。
道士李仲卿撰十異九迷論,劉進喜撰顯正論,詆毀佛教棄義棄親、不仁不孝,世人多惑於其說。彼時大唐剛剛建國,天下紛擾,而佛道兩家的爭端,很有可能影響到朝廷。
故而,杜如晦給時為秦王的李世民出了一個主意,請法琳撰本書加以反駁,博引史書佛典,讓兩教派雙方不分上下,這樣朝廷就好做了。
《辯正論》計分三教治道篇等十二篇,論曆代帝王、皇族、名臣之佛教信仰,佛道先後問題及道教經典、教理之偽妄,其中第五之十喻篇及第六之九箴篇,乃針對道士李仲卿之十異九迷論而論述者,而其中引經據典的借鑒,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後來的尚書右仆射萊國公-杜如晦。
這《辯正論》本身雖然對於佛門的教理上沒有多大貢獻,但秦世英控告法琳此論謗毀皇帝的祖宗,陛下震怒,派刑官推問,法琳答辯不屈。
沒有辦法,陛下隻能親自按問,法琳對答有二百多條,條條對答如流,並沒有誹謗皇室之意。
可陛下愛麵子,這臉拉不下來,故而就一直羈押著不放。
按照連坐的說法,那要是法琳與罪,豈不是說杜如晦也有罪了!陛下對杜如晦的病逝,一直是甚為惋惜,所以也不想鬧的太大。
但道門這些家夥不幹啊,道士秦世英、韋靈符就跟打了雞血似的,非要跟佛門開戰。
不過,李承乾看這秦世英、韋靈符挾方術以邀榮,素嫉釋種,遂程器於禦前,乃是取禍之道。
眾所周知,搞左道這種行為在曆代王朝都是大忌,要知道這在大唐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
而中書侍郎-馬周呢,昨日上了一道奏疏,承慶殿又轉到東宮:竊以大道鬱興,衝虛之跡斯闡;元風既播,無為之教實隆。未有身預黃冠,誌同凡素者也。
道士秦世英,頗解醫方,薄閑祝禁,親戚寄命,羸疾投身,奸淫其妻,禽獸不若。逞貪競之懷,恣邪穢之行。家藏妻子,門有姬童。乘肥衣輕,出入衢路。.........請置嚴科,以懲淫侈。
馬周這篇奏疏,可是把秦英的為非作歹,兩麵人做派,說了個明明白白。陛下呢,雖然氣氛,但奈何道門是國教,代表朝廷的體統,而受了他的蒙蔽,下旨羈押了法琳,皇帝也很尷尬!
“那殿下的意思,是咱們把這個秦世英解決了?”
李承乾搖了搖頭,他們怎麽做都是錯了,畢竟道門是國教,做的太重了,免不得要得罪一大批人。
所以呢,這時候,李愔的報社也就起了作用。李承乾呢,剛剛派人把馬周的奏疏給他送了去,還有一些親軍都尉府搜集的秦世英不法的事證據。
讓李愔手下的那些書生,好好寫一寫,這位秦大道士的光輝事跡,讓長安的百姓也出來評評理!
這道理啊,不辯不明,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讓他們來絕對此事的對錯,再恩自上出,那再合適不過了。
哦,長孫衝對李承乾豎起了一個大拇指,讚了一聲高明果然高明!
然後,又指了指旁邊架子上的巨闕天弓。這把弓可是陛下年輕時的隨身兵器之一,做皇帝後一直放在承慶殿。
如今,放在了顯德殿,顯然是陛下知道,太子可以擺平此事,故而提前獎賞了。
李承乾笑了笑:“你別以為這個賞這麽好拿,還有也是有代價的。”
昨日,陛下與長孫無忌說: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
這話是什麽意思?是說說法嗎?是在說李承乾,本來就不善書法,也沒有欣賞的能力,為什麽要存留那麽多好東西呢?
長孫無忌把話傳過來後,李承乾當時就明白了是什麽意思。
於是,將收藏的《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樂毅論》《龍保帖》五卷王羲之的真跡,及其子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中秋帖》《地黃湯帖》三卷,通通獻了上去。
聽到這,長孫衝也不覺莞爾一笑:“這那是賞人啊,分明是抄家!這八卷真跡,夠買一座城池的土地了吧!”
二王真跡,可是無價之寶,就是真拿一座城池的土地來換,也是換不著的,李承乾的這些,還是寧夫人、遂安夫人廢了好大的勁頭才弄迴來的。
現在好了,被陛下一鍋就給端了!長孫衝說的對,就是抄家,而且還是老子抄兒子的家,搶的理所當然,弄得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兄弟倆這話還沒說,張思政便進來稟告:大儒-曹憲來了,現就在外麵候著!
“他來幹什麽?”,長孫衝很是好奇,這些家夥不是一向不喜歡東宮嗎?
李承乾笑了笑:“陛下殺了蜀中七賢,震懾了儒門,他們還敢像從前一樣,等著我們李家三顧茅廬嗎?還不是的乖乖的來!”
“行,讓他進來吧!記住,客氣一點,人家畢竟是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