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在金光之中漫無目的地飄舞,乍然因風而鮮活起來,頃刻間又重歸舒緩。
天際萬丈金光被悠悠浮雲遮蔽。
天,漸漸陰暗,將夜。
作者有話說
其實齊明秀黑化並不是沒有預兆,我也有埋伏筆,但是因為沒大幅度地去寫,所以看起來不明顯。總言而之,若是覺得性格轉變得突然,那都是我的錯。
第112章
洗塵宴過後,齊玦又將奔赴邊陲。
因商議軍餉事宜,期間幾位機要人物碰過幾次麵。與軍餉無關之事概無人提,沒人多一句題外話,幾乎是不歡而散。
齊明秀素來性傲倔強,要他主動低頭認錯絕無可能,何況為一己私慾而殺害無辜功臣也非一句道歉可彌補。
臨行前一日齊玦孤身前去拜訪懷敬王王府。
淵澄自知他為何而來,文大人遇害已是覆水難收,對此未加多詞,隻道必會盡心竭力協君輔政,但對三年之期依然態度堅決。
言辭間不難聽出這位王爺心意已決,齊玦也無可奈何,點到為止便作罷。他雖有國舅這麽個心照不宣的身份,但錯在齊明秀公私不分,一念之差而釀禍,終究是理虧。
對齊明秀,他也好言好語相勸過,好在他的話齊明秀尚能聽進幾分,也在他麵前認了錯,稱再不會意氣用事。
如此,齊玦才稍感寬慰,邊防軍政拖延不得,隔日也便辭行了。
此後殿上君堂下臣,敬肅有加,和睦不足。
懷敬王何等身份,說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為過。
然而朝上朝下懷敬王對皇帝不像此前親近總有意無意得疏遠,已經是有目共睹,暗地裏議論聲紛紜。
加之整肅官風當口,朝臣之中不乏營私舞弊貪墨腐化之人,一時之間心裏有鬼沒鬼的都不免人人自危。
朝廷裏暗潮湧動。這絕非新君初立該有跡象。
曲同音按捺幾日,這天終於漏夜前去王府。
君臣猜忌古而有之,並非什麽稀奇古怪的事。可大齊新立短短數月,若淵澄行事一再這般不顧念舊情,那這一天恐怕要提早得過分了。
曲同音罕見的盱衡厲色。旁敲側擊試圖點醒他切勿一意孤行犯了人臣大忌。
偏淵澄充耳不聞滿不在意,徹底將他激怒。
“你如此不聽勸,我也有句話告誡你。”曲同音神情比夜色還沉重,凝視著他。
二人相對同坐客座,淵澄偏頭迎住他的目光,漫不經心道,“願聞其詳。”
“你若繼續獨行其是,無異於自掘墳墓。”曲同音唇齒輕啟,聲色俱厲,仿佛已預見最糟糕的局麵。
淵澄別開視線,無聲一笑,還是不以為意,“我隻不過立了個三年之期,卻未因私廢公,勤勤懇懇盡責本分,如何就自掘墳墓了,非要討好他才成?”
曲同音接道,“你是不必討好他,但他是君,你是臣,滿朝文武都看著你們,你瞧瞧你自己,人前人後擺的什麽臉色,生怕別人看不出來你對皇帝不滿嗎?”
“我既然說三年,這三年時間,我自會做我該做的,其他都是多餘的。”
“那三年之後呢?”曲同音顰眉,“照這樣下去,你別想三年之後全身而退。”
淵澄抬眉,正視他,“我這麽做,正是為了斷的幹脆。若還似從前那般對他事事包容遷就,他隻會更依賴,不讓我走。”
曲同音嗤笑,“我看你是豬油蒙了心,糊塗至極。你做事什麽時候變得如此不懂迂迴?你想走沒問題,可不必言明,既言明,也有很多法子自保無恙,你卻要把自己往懸崖邊推,你的謀略都去哪了?”
淵澄沉默,不語。
曲同音見他不講話神情卻未動搖分毫,眸中凝重之色愈深幾分,嘆一記,他繼續道,“君子不立危牆。為了一個文無隅,你可真是盲了心智。你之於他,和明秀之於你又有何不同,你怎麽就隻想到自己,明秀與你十幾年,能輕易放得下嗎?他敢冒大不韙謀殺文大人,來日也能殺文無隅,這點你不可能沒想到。試問你就這樣子三年之後一走了之,他心裏可能平衡?到時候,你拿什麽保護文無隅,怕是你連自身都難保。明秀偏執是他二十多年與世隔絕的環境所致,最是容易因愛而生恨,但這不是沒法可救,他需要有人引導開解,這個人隻能是你。”
淵澄緩緩仰頭,臉上撥散不開的愁霧在昏黃的燭火中越發濃重,
“我在這京城多呆一刻,就越對不起他。”
這個‘他’自是指文無隅。
曲同音頓生不忍,眸底浮現一絲柔軟,卻一念間消隱不見,心底築起銅牆一般,冷硬而又帶著嘲意,
“枉自癡心!他何曾領你的情!他若恨你報複你,倒還算得對你有情在先。可他就這麽走了,對你有一絲一毫的留戀嗎?你別忘了他是修道之人,即便在這世俗裏浸洗過,十幾年的修行還在骨子裏,他比我們任何人都拿得起放得下,更看得開!偏你還這般固執己念,好不叫人笑話!”
這番話再通透不能。心向明月,怎奈,月照溝渠。
他早就認了,他們之間的羈絆唯有他的一己之念,無論念念不忘抑或坦然釋懷,都隻與他一人相關。
“可我放下,就真的什麽都沒了。”好半晌淵澄終於開口,聲音像被抽盡了力氣般虛軟。
</br>
天際萬丈金光被悠悠浮雲遮蔽。
天,漸漸陰暗,將夜。
作者有話說
其實齊明秀黑化並不是沒有預兆,我也有埋伏筆,但是因為沒大幅度地去寫,所以看起來不明顯。總言而之,若是覺得性格轉變得突然,那都是我的錯。
第112章
洗塵宴過後,齊玦又將奔赴邊陲。
因商議軍餉事宜,期間幾位機要人物碰過幾次麵。與軍餉無關之事概無人提,沒人多一句題外話,幾乎是不歡而散。
齊明秀素來性傲倔強,要他主動低頭認錯絕無可能,何況為一己私慾而殺害無辜功臣也非一句道歉可彌補。
臨行前一日齊玦孤身前去拜訪懷敬王王府。
淵澄自知他為何而來,文大人遇害已是覆水難收,對此未加多詞,隻道必會盡心竭力協君輔政,但對三年之期依然態度堅決。
言辭間不難聽出這位王爺心意已決,齊玦也無可奈何,點到為止便作罷。他雖有國舅這麽個心照不宣的身份,但錯在齊明秀公私不分,一念之差而釀禍,終究是理虧。
對齊明秀,他也好言好語相勸過,好在他的話齊明秀尚能聽進幾分,也在他麵前認了錯,稱再不會意氣用事。
如此,齊玦才稍感寬慰,邊防軍政拖延不得,隔日也便辭行了。
此後殿上君堂下臣,敬肅有加,和睦不足。
懷敬王何等身份,說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為過。
然而朝上朝下懷敬王對皇帝不像此前親近總有意無意得疏遠,已經是有目共睹,暗地裏議論聲紛紜。
加之整肅官風當口,朝臣之中不乏營私舞弊貪墨腐化之人,一時之間心裏有鬼沒鬼的都不免人人自危。
朝廷裏暗潮湧動。這絕非新君初立該有跡象。
曲同音按捺幾日,這天終於漏夜前去王府。
君臣猜忌古而有之,並非什麽稀奇古怪的事。可大齊新立短短數月,若淵澄行事一再這般不顧念舊情,那這一天恐怕要提早得過分了。
曲同音罕見的盱衡厲色。旁敲側擊試圖點醒他切勿一意孤行犯了人臣大忌。
偏淵澄充耳不聞滿不在意,徹底將他激怒。
“你如此不聽勸,我也有句話告誡你。”曲同音神情比夜色還沉重,凝視著他。
二人相對同坐客座,淵澄偏頭迎住他的目光,漫不經心道,“願聞其詳。”
“你若繼續獨行其是,無異於自掘墳墓。”曲同音唇齒輕啟,聲色俱厲,仿佛已預見最糟糕的局麵。
淵澄別開視線,無聲一笑,還是不以為意,“我隻不過立了個三年之期,卻未因私廢公,勤勤懇懇盡責本分,如何就自掘墳墓了,非要討好他才成?”
曲同音接道,“你是不必討好他,但他是君,你是臣,滿朝文武都看著你們,你瞧瞧你自己,人前人後擺的什麽臉色,生怕別人看不出來你對皇帝不滿嗎?”
“我既然說三年,這三年時間,我自會做我該做的,其他都是多餘的。”
“那三年之後呢?”曲同音顰眉,“照這樣下去,你別想三年之後全身而退。”
淵澄抬眉,正視他,“我這麽做,正是為了斷的幹脆。若還似從前那般對他事事包容遷就,他隻會更依賴,不讓我走。”
曲同音嗤笑,“我看你是豬油蒙了心,糊塗至極。你做事什麽時候變得如此不懂迂迴?你想走沒問題,可不必言明,既言明,也有很多法子自保無恙,你卻要把自己往懸崖邊推,你的謀略都去哪了?”
淵澄沉默,不語。
曲同音見他不講話神情卻未動搖分毫,眸中凝重之色愈深幾分,嘆一記,他繼續道,“君子不立危牆。為了一個文無隅,你可真是盲了心智。你之於他,和明秀之於你又有何不同,你怎麽就隻想到自己,明秀與你十幾年,能輕易放得下嗎?他敢冒大不韙謀殺文大人,來日也能殺文無隅,這點你不可能沒想到。試問你就這樣子三年之後一走了之,他心裏可能平衡?到時候,你拿什麽保護文無隅,怕是你連自身都難保。明秀偏執是他二十多年與世隔絕的環境所致,最是容易因愛而生恨,但這不是沒法可救,他需要有人引導開解,這個人隻能是你。”
淵澄緩緩仰頭,臉上撥散不開的愁霧在昏黃的燭火中越發濃重,
“我在這京城多呆一刻,就越對不起他。”
這個‘他’自是指文無隅。
曲同音頓生不忍,眸底浮現一絲柔軟,卻一念間消隱不見,心底築起銅牆一般,冷硬而又帶著嘲意,
“枉自癡心!他何曾領你的情!他若恨你報複你,倒還算得對你有情在先。可他就這麽走了,對你有一絲一毫的留戀嗎?你別忘了他是修道之人,即便在這世俗裏浸洗過,十幾年的修行還在骨子裏,他比我們任何人都拿得起放得下,更看得開!偏你還這般固執己念,好不叫人笑話!”
這番話再通透不能。心向明月,怎奈,月照溝渠。
他早就認了,他們之間的羈絆唯有他的一己之念,無論念念不忘抑或坦然釋懷,都隻與他一人相關。
“可我放下,就真的什麽都沒了。”好半晌淵澄終於開口,聲音像被抽盡了力氣般虛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