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捧著杯盞,不時地打眼角斜他一眼,似乎在心裏無限掙紮反覆忖度,遲遲放不出話來。
淵澄瞅著時辰該迴府了,便起身離桌,“我還有些事亟待處置,你的風寒,可需要我著人來瞧瞧?”
文曲揉一把發癢的鼻子,扁著嘴,不大領情,“我還請得起大夫。”
“那上好的藥材,你要不要呢,宮裏的。”
一聽是宮裏的藥,文曲病懨懨的精神不禁為之一振,因著方才語出不遜,麵子上一時拉不下來,聲音扭捏斷斷續續,“王爺…非要、給我、請大夫,我、也攔不住…”
“行,你歇著吧。”淵澄得了話,大手一揮便辭去。暗裏自是樂不可支,這文曲一如既往地總能把人逗笑。
第111章
這日齊玦從邊境迴京述職。
江南道總兵淩玦這號人物在南方一帶算得上家喻戶曉。他本身為人處世低調謙順,恪盡職守,因此也僅於中規中矩的聲名。
而這點名聲對於西北方邊境蠻荒之地的駐軍而言不屑一聞。
順利伏殺鍾鳴鍾鼎之後,他奉旨接管邊陲最大的駐軍陣地,足足三十萬士卒。
稍有輕心大意,連同相去百裏幾個隘口駐紮的二十萬守軍,五十萬人馬頃刻間便能把山河踏碎。
如此兵行險著生死一線的計策由他來實施,這其中的信任程度可謂無以加複,他對那位膽識超群的王爺更是感佩交加心折拜服。
然齊玦確也是腹有良謀之人,從不顯山露水是他多年磨鍊已成自然的秉性。否則單憑空紙畫餅的信任,焉能震懾住野蠻強悍的邊陲兵。
這點淵澄未嚐不知。
然而他又豈知,十五年後,自己親手扶持上位的皇帝卻做得個傀儡之主,他這位不能相認的舅舅,終成囊括天下大權把持朝綱統籌社稷的攝政王。
此乃後話之後話。
月餘時間聖旨與恩威相輔並施,邊陲可算大定,為這場奇絕的政變消弭了憂患。過程何其驚心動魄不消多言。
齊玦帶著一身無形的蕩蕩功勳迴京。貴為皇帝的齊明秀自是想給他拜爵封侯,不過齊玦以為自己身無實功,時下局勢若於他大加封賞,反落人口舌,無端暗遭編排,待他日實至名歸之時再行嘉賞才好堵悠悠眾口。於是此事便暫先按下不提。
關於齊玦真實身份,齊明秀也苦思許久,早先便和淵澄曲同音商議過,一時尋不到恰當的理由契機,也隻能暫且作罷。
齊明秀苦悶著臉表示愧意時,齊玦一笑了之,反而寬慰他,即便有此皇族榮耀,身無寸功仍是天下皆知的事實,於治軍並無實際助益。
諸多事宜隻得靜等時機以待後策。
讓齊玦感到意外的同樣是短短數月齊明秀的變化。曾經的心浮氣躁已然在他身上不見蹤影,沉穩不少,言辭舉止間頗具大家風範。對此齊玦自然欣慰萬分。
提到文大人之死的後續詳情,齊玦沒想到那位文公子會絕裾而去。關於三人之間的糾葛,身為局外人的齊玦也隻能暗嘆一句天意難測。
舅甥二人重聚,在禦書房交談甚歡。宮中已設下洗塵晚宴,就等淵澄和曲同音及一幹朝臣入宮。
卻說這廂淵澄從城郊文宅迴府,預備午後進宮參加晚宴。
偏生連齊查探數日這天終於得果。
那張喧被繩索捆縛,昂著頭跪在亮堂的書房中,做足一副有恃無恐的姿態。
一旁連齊稟告事情經過。
張喧其人的畫像,幸存的十餘名禁軍均稱未曾相識亦不曾麵熟。巧合的是,隔日便有一人命喪家中,屍體原先的傷口崩裂,表麵上看是失血過多而死,但連齊查驗過發現,頸骨斷裂才是致死原因。
而接連數日,又有人死於同樣的手段。
既是奉命暗查,連齊自信自己的行動絕無暴露半點蛛絲馬跡,由此這張喧再度故技重施時,恰被潛藏多時的連齊逮個正著。
聽罷這些實情,張喧麵不改色。
而淵澄的心此刻已沉入穀底,神色冷峻如鐵。此等殺人滅口的行徑如今看來實屬欲蓋彌彰自露馬腳。但他若未曾追查文大人之死,恐怕真相便如石入大海,沉冤萬古了。
“誰人指使你?”
淵澄語聲陰森,縱然知他不會輕易供認,卻還是止不住想拿個確鑿。
“無人指使。”張喧目色無懼,直視他,態度如是堅挺。
淵澄眸中戾氣頓生,心中卻怒其不爭,“你別忘了你是軍人,淩將軍和你的袍澤遠赴邊陲出生入死,你卻苟藏京城做出這等自賤身份的事!”
張喧垂頭,眼神微變,神情有了一絲動容。
淵澄見狀厲色有所收斂,緩了緩,才又道,“我相信你定然拒絕過,是否受他威脅?”
張喧抬起臉,看他一眼迅速垂下,不言是否。
淵澄盡量遏製騰升的怒意,不死心得又開口,“你以為事到如今還瞞得住嗎?當日是你親手射殺文大人。反間計使得不錯,脫身的本事也足夠厲害,可用來殺一個有功之臣六旬老人,未免辜負你這一身本該建功立業的好本事!”
張喧將臉又埋低幾分,肩膀起伏不定,看樣子已有悔意,卻還是咬死不鬆口。
淵澄忽地站起,繞出桌案,立在他跟前。張喧隻覺一陣風唿麵而來,眼前一片陰影,壓得他心弦緊繃,不由地被縛後背的雙手握起了拳。
</br>
淵澄瞅著時辰該迴府了,便起身離桌,“我還有些事亟待處置,你的風寒,可需要我著人來瞧瞧?”
文曲揉一把發癢的鼻子,扁著嘴,不大領情,“我還請得起大夫。”
“那上好的藥材,你要不要呢,宮裏的。”
一聽是宮裏的藥,文曲病懨懨的精神不禁為之一振,因著方才語出不遜,麵子上一時拉不下來,聲音扭捏斷斷續續,“王爺…非要、給我、請大夫,我、也攔不住…”
“行,你歇著吧。”淵澄得了話,大手一揮便辭去。暗裏自是樂不可支,這文曲一如既往地總能把人逗笑。
第111章
這日齊玦從邊境迴京述職。
江南道總兵淩玦這號人物在南方一帶算得上家喻戶曉。他本身為人處世低調謙順,恪盡職守,因此也僅於中規中矩的聲名。
而這點名聲對於西北方邊境蠻荒之地的駐軍而言不屑一聞。
順利伏殺鍾鳴鍾鼎之後,他奉旨接管邊陲最大的駐軍陣地,足足三十萬士卒。
稍有輕心大意,連同相去百裏幾個隘口駐紮的二十萬守軍,五十萬人馬頃刻間便能把山河踏碎。
如此兵行險著生死一線的計策由他來實施,這其中的信任程度可謂無以加複,他對那位膽識超群的王爺更是感佩交加心折拜服。
然齊玦確也是腹有良謀之人,從不顯山露水是他多年磨鍊已成自然的秉性。否則單憑空紙畫餅的信任,焉能震懾住野蠻強悍的邊陲兵。
這點淵澄未嚐不知。
然而他又豈知,十五年後,自己親手扶持上位的皇帝卻做得個傀儡之主,他這位不能相認的舅舅,終成囊括天下大權把持朝綱統籌社稷的攝政王。
此乃後話之後話。
月餘時間聖旨與恩威相輔並施,邊陲可算大定,為這場奇絕的政變消弭了憂患。過程何其驚心動魄不消多言。
齊玦帶著一身無形的蕩蕩功勳迴京。貴為皇帝的齊明秀自是想給他拜爵封侯,不過齊玦以為自己身無實功,時下局勢若於他大加封賞,反落人口舌,無端暗遭編排,待他日實至名歸之時再行嘉賞才好堵悠悠眾口。於是此事便暫先按下不提。
關於齊玦真實身份,齊明秀也苦思許久,早先便和淵澄曲同音商議過,一時尋不到恰當的理由契機,也隻能暫且作罷。
齊明秀苦悶著臉表示愧意時,齊玦一笑了之,反而寬慰他,即便有此皇族榮耀,身無寸功仍是天下皆知的事實,於治軍並無實際助益。
諸多事宜隻得靜等時機以待後策。
讓齊玦感到意外的同樣是短短數月齊明秀的變化。曾經的心浮氣躁已然在他身上不見蹤影,沉穩不少,言辭舉止間頗具大家風範。對此齊玦自然欣慰萬分。
提到文大人之死的後續詳情,齊玦沒想到那位文公子會絕裾而去。關於三人之間的糾葛,身為局外人的齊玦也隻能暗嘆一句天意難測。
舅甥二人重聚,在禦書房交談甚歡。宮中已設下洗塵晚宴,就等淵澄和曲同音及一幹朝臣入宮。
卻說這廂淵澄從城郊文宅迴府,預備午後進宮參加晚宴。
偏生連齊查探數日這天終於得果。
那張喧被繩索捆縛,昂著頭跪在亮堂的書房中,做足一副有恃無恐的姿態。
一旁連齊稟告事情經過。
張喧其人的畫像,幸存的十餘名禁軍均稱未曾相識亦不曾麵熟。巧合的是,隔日便有一人命喪家中,屍體原先的傷口崩裂,表麵上看是失血過多而死,但連齊查驗過發現,頸骨斷裂才是致死原因。
而接連數日,又有人死於同樣的手段。
既是奉命暗查,連齊自信自己的行動絕無暴露半點蛛絲馬跡,由此這張喧再度故技重施時,恰被潛藏多時的連齊逮個正著。
聽罷這些實情,張喧麵不改色。
而淵澄的心此刻已沉入穀底,神色冷峻如鐵。此等殺人滅口的行徑如今看來實屬欲蓋彌彰自露馬腳。但他若未曾追查文大人之死,恐怕真相便如石入大海,沉冤萬古了。
“誰人指使你?”
淵澄語聲陰森,縱然知他不會輕易供認,卻還是止不住想拿個確鑿。
“無人指使。”張喧目色無懼,直視他,態度如是堅挺。
淵澄眸中戾氣頓生,心中卻怒其不爭,“你別忘了你是軍人,淩將軍和你的袍澤遠赴邊陲出生入死,你卻苟藏京城做出這等自賤身份的事!”
張喧垂頭,眼神微變,神情有了一絲動容。
淵澄見狀厲色有所收斂,緩了緩,才又道,“我相信你定然拒絕過,是否受他威脅?”
張喧抬起臉,看他一眼迅速垂下,不言是否。
淵澄盡量遏製騰升的怒意,不死心得又開口,“你以為事到如今還瞞得住嗎?當日是你親手射殺文大人。反間計使得不錯,脫身的本事也足夠厲害,可用來殺一個有功之臣六旬老人,未免辜負你這一身本該建功立業的好本事!”
張喧將臉又埋低幾分,肩膀起伏不定,看樣子已有悔意,卻還是咬死不鬆口。
淵澄忽地站起,繞出桌案,立在他跟前。張喧隻覺一陣風唿麵而來,眼前一片陰影,壓得他心弦緊繃,不由地被縛後背的雙手握起了拳。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