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皇上,疾雷奔,今日可能將雨。”終於在可怖的闃靜中,淵澄朗聲。
大殿外,神武廣場皓曜奕奕,何似落雨之兆。
皇帝氣息微喘,直望著堂下明目張膽扯謊的懷敬王,依舊是那副溫厚模樣,也無絲毫逾越之舉,但那眼神卻前所未見的盛氣淩人,讓他不由地心顫。
就連大殿門口那長相格外俊秀的侍從,都敢不避不諱地盯著他,眼神隱隱透露出一股陰鷙之氣。
“你、”皇帝深吸一口氣,平複絲絲打顫的聲音,“你處心積慮誤導朕和百官,到底要做什麽!”
皇帝總算也認識到懷敬王動機可疑,卻到底少經曆練,行事欠決絕,他如此質問,豈非給懷敬王繼續攪亂事端的機會。
殿側安陵王心神一動,急忙出聲,“皇上,懷敬王當朝作亂,分明圖謀不軌,該當立即打入死牢。”
“對,盧克何在!邰莒,韓琪!”皇帝即刻反應過來,又次喊禁軍拿人,可適才殿外侍衛雖在卻不為所動,他已然心神大亂,此刻一味地隻想到禁軍統領和左右護衛。
任是皇帝心如懸旌安陵王芒刺在背,該出現的人影始終未曾出現,仿佛除了朝殿之中,再沒有活人。
如此情勢,若有人再看不明猜不出,怕實在愚昧之極。在禁軍已被懷敬王全權掌控這個鐵一般的事實麵前,百官們縱有千思萬緒,也都噤若寒蟬俯首帖耳,不敢有所外露。
“皇上,安陵王,不必著急。臣是個講理的人,做事也不喜半途而廢。”淵澄淺淺作揖,環視一圈,又道,“諸位大人也別一副刀架在脖子上的樣子,事已至此,冤不冤、該不該,講清楚了才知道。”
他走到五名老者麵前,深鞠一躬,“晚生叩罪,這一天來得雖晚,總不辜負前輩們一片赤膽忠心。”
皇帝怔怔立在禦案前,安陵王不知不覺已站至階前,半張不張地闊開兩隻手擺出個類似護駕之態,目光警惕地注視著淵澄的一舉一動。
“反了…都反了…”皇帝喃喃低語,滿目愴然,高居廟堂之上的這些公卿人臣,竟無一人敢站出來為他為朝廷指斥懷敬王一句。
安陵王聽見皇帝低語,迴頭一望,皇帝哀戚的神情讓他滿腔憤意立刻衝破胸膛,“你們、你們都大康的臣子,承的是皇上的君威,眼看奸人作亂卻不發一言,還有沒有半點人臣之心!”
群臣漠然,都不曾有人抬頭看一眼。
安陵王掃望一圈,直氣得振袖跺地。
可這番慷慨之詞,卻字字句句敲在淵澄心頭,他淡望一眼四周,唇邊浮起一抹冷笑,委實有點駭人。
此情此景,恰似彼時彼刻,同樣是這座金殿,年方十二的齊明蘇,麵對鍾氏的淩逼、朝臣的苟且,當是怎樣的心境。
五名老者大抵憶起昔年有所感受,幹裂的嘴唇輕微翕動,眼神中充滿哀慟之色。
“王爺,到底冤從何來所冤何人,若無真憑實據,恐怕我等不敢信服,您今日犯上之罪可就坐定了。”這時曲同音站了出來。
淵澄眉梢一挑,聞聲看去一眼,從懷中取出一方黃布,遞到文鑫大人手中。
眾人翹望,不知懷敬王又拿出什麽來。皇帝叔侄更是目光死鎖。
文鑫大人翻開黃布,登時全身簌簌發顫,“這、這是,先皇親筆血詔……”他忽地轉身麵向殿外跪倒,“皇上,老臣罪該萬死啊…”
從旁的四位,隻看了一眼黃布,便有如萬箭攢心,都朝殿外而跪,聲似泣血,“臣等…有負重託…罪該萬死…”
這邊曲同音卻不像往常持重,見此情狀冒然出言,“你們怕是跪錯方向了。”
文鑫大人聽言,扶膝站起,正色橫目,聲音略還有些嘶啞,卻語聲凜然氣貫長虹,“老朽不跪竊國賊子!”
玉階上的皇帝,竟被他眼中嫉惡之色驚退一步,眾人更是不由地繃緊身子。曲同音則點到即止,默默站迴原地。
聽文鑫大人訴道,
“當年太尉鍾武挾幼帝、攝國政,跋扈萬方,可野心不足,以親族性命相要,逼迫我等擁立他為新君。他暗中剷除異己,凡疑有二心之人,不問忠奸一律格殺。”文鑫大人擎起緊握手中的血詔,向百官振臂,“這份齊皇親筆的血詔就是鐵錚錚的罪證!”
推聾作啞明哲保身的大臣們,陸續遙相對視互換眼神,心中已有所動搖。
“文大人保重,接下來就由晚生代勞吧。”
淵澄輕聲,雙手接走了文鑫大人手中的血詔,轉而他望向了史官,“王玉王大人駕鶴西遊,一直是千大人掌筆撰書,煩請念一念你手中的那冊內史第三頁。”
那千大人被點到名,忙是將內史翻至第三頁,“大齊靈傑二年,帝幼,力拙於政,遂效堯舜禹禪讓之德,傳位於太尉鍾武。武仁,三辭不下,恭受之,新立大康,取康年民富之義。帝鍾武,禦下謙恭,仁德愛人……”千大人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後把書冊一合,愧不敢自視。
“一派胡言……”五位老者麵麵相覷,搖頭嗟嘆。
“王大人辭官後…是先帝授意重撰,下官不得不從…”千大人掩麵而語,竟是不打自招了。
</br>
“皇上,疾雷奔,今日可能將雨。”終於在可怖的闃靜中,淵澄朗聲。
大殿外,神武廣場皓曜奕奕,何似落雨之兆。
皇帝氣息微喘,直望著堂下明目張膽扯謊的懷敬王,依舊是那副溫厚模樣,也無絲毫逾越之舉,但那眼神卻前所未見的盛氣淩人,讓他不由地心顫。
就連大殿門口那長相格外俊秀的侍從,都敢不避不諱地盯著他,眼神隱隱透露出一股陰鷙之氣。
“你、”皇帝深吸一口氣,平複絲絲打顫的聲音,“你處心積慮誤導朕和百官,到底要做什麽!”
皇帝總算也認識到懷敬王動機可疑,卻到底少經曆練,行事欠決絕,他如此質問,豈非給懷敬王繼續攪亂事端的機會。
殿側安陵王心神一動,急忙出聲,“皇上,懷敬王當朝作亂,分明圖謀不軌,該當立即打入死牢。”
“對,盧克何在!邰莒,韓琪!”皇帝即刻反應過來,又次喊禁軍拿人,可適才殿外侍衛雖在卻不為所動,他已然心神大亂,此刻一味地隻想到禁軍統領和左右護衛。
任是皇帝心如懸旌安陵王芒刺在背,該出現的人影始終未曾出現,仿佛除了朝殿之中,再沒有活人。
如此情勢,若有人再看不明猜不出,怕實在愚昧之極。在禁軍已被懷敬王全權掌控這個鐵一般的事實麵前,百官們縱有千思萬緒,也都噤若寒蟬俯首帖耳,不敢有所外露。
“皇上,安陵王,不必著急。臣是個講理的人,做事也不喜半途而廢。”淵澄淺淺作揖,環視一圈,又道,“諸位大人也別一副刀架在脖子上的樣子,事已至此,冤不冤、該不該,講清楚了才知道。”
他走到五名老者麵前,深鞠一躬,“晚生叩罪,這一天來得雖晚,總不辜負前輩們一片赤膽忠心。”
皇帝怔怔立在禦案前,安陵王不知不覺已站至階前,半張不張地闊開兩隻手擺出個類似護駕之態,目光警惕地注視著淵澄的一舉一動。
“反了…都反了…”皇帝喃喃低語,滿目愴然,高居廟堂之上的這些公卿人臣,竟無一人敢站出來為他為朝廷指斥懷敬王一句。
安陵王聽見皇帝低語,迴頭一望,皇帝哀戚的神情讓他滿腔憤意立刻衝破胸膛,“你們、你們都大康的臣子,承的是皇上的君威,眼看奸人作亂卻不發一言,還有沒有半點人臣之心!”
群臣漠然,都不曾有人抬頭看一眼。
安陵王掃望一圈,直氣得振袖跺地。
可這番慷慨之詞,卻字字句句敲在淵澄心頭,他淡望一眼四周,唇邊浮起一抹冷笑,委實有點駭人。
此情此景,恰似彼時彼刻,同樣是這座金殿,年方十二的齊明蘇,麵對鍾氏的淩逼、朝臣的苟且,當是怎樣的心境。
五名老者大抵憶起昔年有所感受,幹裂的嘴唇輕微翕動,眼神中充滿哀慟之色。
“王爺,到底冤從何來所冤何人,若無真憑實據,恐怕我等不敢信服,您今日犯上之罪可就坐定了。”這時曲同音站了出來。
淵澄眉梢一挑,聞聲看去一眼,從懷中取出一方黃布,遞到文鑫大人手中。
眾人翹望,不知懷敬王又拿出什麽來。皇帝叔侄更是目光死鎖。
文鑫大人翻開黃布,登時全身簌簌發顫,“這、這是,先皇親筆血詔……”他忽地轉身麵向殿外跪倒,“皇上,老臣罪該萬死啊…”
從旁的四位,隻看了一眼黃布,便有如萬箭攢心,都朝殿外而跪,聲似泣血,“臣等…有負重託…罪該萬死…”
這邊曲同音卻不像往常持重,見此情狀冒然出言,“你們怕是跪錯方向了。”
文鑫大人聽言,扶膝站起,正色橫目,聲音略還有些嘶啞,卻語聲凜然氣貫長虹,“老朽不跪竊國賊子!”
玉階上的皇帝,竟被他眼中嫉惡之色驚退一步,眾人更是不由地繃緊身子。曲同音則點到即止,默默站迴原地。
聽文鑫大人訴道,
“當年太尉鍾武挾幼帝、攝國政,跋扈萬方,可野心不足,以親族性命相要,逼迫我等擁立他為新君。他暗中剷除異己,凡疑有二心之人,不問忠奸一律格殺。”文鑫大人擎起緊握手中的血詔,向百官振臂,“這份齊皇親筆的血詔就是鐵錚錚的罪證!”
推聾作啞明哲保身的大臣們,陸續遙相對視互換眼神,心中已有所動搖。
“文大人保重,接下來就由晚生代勞吧。”
淵澄輕聲,雙手接走了文鑫大人手中的血詔,轉而他望向了史官,“王玉王大人駕鶴西遊,一直是千大人掌筆撰書,煩請念一念你手中的那冊內史第三頁。”
那千大人被點到名,忙是將內史翻至第三頁,“大齊靈傑二年,帝幼,力拙於政,遂效堯舜禹禪讓之德,傳位於太尉鍾武。武仁,三辭不下,恭受之,新立大康,取康年民富之義。帝鍾武,禦下謙恭,仁德愛人……”千大人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後把書冊一合,愧不敢自視。
“一派胡言……”五位老者麵麵相覷,搖頭嗟嘆。
“王大人辭官後…是先帝授意重撰,下官不得不從…”千大人掩麵而語,竟是不打自招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