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澄得到迴答,於是站起身,又拋出一句話,“其實大人們當中也有認得這幾位前臣的,隻是都比不上劉大人熟悉。”他目光掃到劉申身上,“你自己說,還是本王替你說?”
這時安陵王看不下眼那副裝腔作勢指東指西的腔調,沖皇帝作揖之後,他轉過身直麵不遠的二人,“懷敬王,你把朝殿當成你審案的公堂了嗎?皇上在上,百官在此,容不得你放肆。”
淵澄眼神淡淡掠過他,看向殿上皇帝,“那好,隻要皇上發話,臣就不操這份心了。”
安陵王又吃一記悶虧,忿然甩袖轉身。
皇帝可被吊足了胃口,他哪裏看得見事情的背後滿是陰陰寒光的劍刃,隻眼前唿之欲出的罪魁禍首讓他心切。
“說說說,劉申,你快從實招來!”皇帝有些不耐煩。
淵澄麵無表情,同樣等著劉申開口。
劉申臉色煞白,一副驚嚇過度模樣。他不同,他是為數不多知道即將變天的人之一,他的每一句話,都會是引發雷霆的信號。
“下官…下官和文鑫大人,是、舊識…”終於他幹巴巴的嘴唇翕動著發出了聲音。
“劉大人和文大人不僅是舊識,應該還是主僕吧?”忽然隊列之末有人問了一句。
又是哪個不怕死的語出驚人,眾人目光齊齊望去,竟是前史官王玉之子王寧為。
“王大人知道?”淵澄頗覺意外,這位王大人不在他的計劃之中。
“正宣十五年,也就是八年前,文大人一門三十餘口一夜間喪生大火,一個歸隱多年的前朝臣子,如此慘劇傳到京城也沒人會重視。”王大人說著看向劉申,語氣頗有些譏諷之意,“而劉大人,就是在當年突然之間從一個無名小卒一路高升,直至屈居四品京兆府尹,這其中的辛酸曆程,恐怕隻有劉大人自己清楚。倒是有傳聞說文大人一家慘死,並非天災,而是人禍。到底真相如何,恐怕也隻有劉大人能說個一二,畢竟那場大火燒得文家人屍骨無存,唯有劉大人一人幸免於難。”
“莫非幕後之人是他……”諸官之中有老眼昏花的,淨睜著眼說瞎話。
皇帝聽得殿中私語紛紛,眉梢一動,“劉申,王卿所言可真?”
“皇上…下官…下官……”劉申哽咽地話不成聲。
“皇上,”淵澄瞟他一眼,“臣有證據,可讓劉大人自認不諱。”
皇帝詫異地眨眼。
“來朝之前,臣命人去了趟國史院,想必收穫不小。”淵澄追了句解釋。
“在殿外就傳吧。”皇帝下令,他心裏縱是有千般疑問,也隻想著這事能在今日了斷最好。懷敬王料事在先,考量周到,委實替他省了心。
捧著厚厚一疊書冊進殿的正是連齊和齊明秀。
淵澄從上抽取兩冊,翻開幾頁,連同被皇帝揉皺的告示,一併呈上,“請皇上過目,此二冊是前朝和本朝的官印刻樣。”
皇帝立馬正襟,目光在三者之間徘徊。
鍾氏篡立新朝,將官印製度大改特改,印鈕不同是其一,印文則是和前朝的小篆體完全不同的九疊篆,文字筆畫摺疊堆曲,並且線框扁圓沒有稜角。
這一目了然的區別,不夠使皇帝震驚,為他臉色陡變的是,告示上的璽印和史冊所載一模一樣。
他挨個看下來,搭在書冊上的手都有些發顫。
前朝的官印,怎麽可能還保留至今!更何況這些人早已辭隱命歸九泉!
“不可能…”皇帝注視著禦案,喃喃自語。
這邊淵澄沒閑著,把二人帶來的書冊悉數分發出去。
本紀、列傳、年事表、章製書…這些國史院難得一覽的藏冊,此刻在眾人手中輾轉遞閱。
王寧為手裏一冊人物傳記,他越往後翻看,越是不屑,最後看到兩朝功臣史官王玉篇,居然當堂嗤笑出聲。誰說父親中風不治?分明鬱鬱而終!他身為其子,竟還不如別人清楚?
安陵王兩手空空,朝殿裏像市集一般哄亂不成體統,皇帝的神色似也不大對勁,他隱約感覺事情不妙,可到底哪裏不妙卻想不透徹,“懷敬王,你當這兒是你的王府嗎,未免太放肆了。就算是前朝的官印,被仿造也不無可能。”
皇帝聞言立馬昂起頭,“對,定是有心之人所為。”
淵澄於是把目光投向人群外,大殿的一邊,手捧紙筆的史官,“這個有心之人,執掌國史院的千大人怕是逃不掉了。”
“皇上…微臣不敢…”千大人捧著紙筆當即嚇跪。
安陵王冷嗤一聲,似乎拿捏到了重點,這乳臭未幹的小子是非把朝堂攪得天翻地覆不可,實在居心可疑,他搶先一步道,
“懷敬王信口雌黃的本事堪為一絕,國史院向來門禁森嚴,可即便如此總有防不住小人的時候,你無令擅入,理當治罪才是。”
淵澄短嘆一氣,扶額道,“事急從權,皇上要處置,臣自當領受。不過那罪狀上蓋的確確實實乃前朝官印,皇上還辨認不出來嗎?”
好一個事急從權,好一句犯上之言,安陵王正欲駁斥,不知是誰小聲說了一句,“難道有人私藏前朝印璽,按理說都銷毀了才是……”斷斷續續有人跟著附和。總之那告示上非本朝璽印,懷敬王將國史院的藏書搬出來當證據,皇帝的神色又如是微妙,無疑告訴他們,這就是貨真價實的前朝官印。
</br>
這時安陵王看不下眼那副裝腔作勢指東指西的腔調,沖皇帝作揖之後,他轉過身直麵不遠的二人,“懷敬王,你把朝殿當成你審案的公堂了嗎?皇上在上,百官在此,容不得你放肆。”
淵澄眼神淡淡掠過他,看向殿上皇帝,“那好,隻要皇上發話,臣就不操這份心了。”
安陵王又吃一記悶虧,忿然甩袖轉身。
皇帝可被吊足了胃口,他哪裏看得見事情的背後滿是陰陰寒光的劍刃,隻眼前唿之欲出的罪魁禍首讓他心切。
“說說說,劉申,你快從實招來!”皇帝有些不耐煩。
淵澄麵無表情,同樣等著劉申開口。
劉申臉色煞白,一副驚嚇過度模樣。他不同,他是為數不多知道即將變天的人之一,他的每一句話,都會是引發雷霆的信號。
“下官…下官和文鑫大人,是、舊識…”終於他幹巴巴的嘴唇翕動著發出了聲音。
“劉大人和文大人不僅是舊識,應該還是主僕吧?”忽然隊列之末有人問了一句。
又是哪個不怕死的語出驚人,眾人目光齊齊望去,竟是前史官王玉之子王寧為。
“王大人知道?”淵澄頗覺意外,這位王大人不在他的計劃之中。
“正宣十五年,也就是八年前,文大人一門三十餘口一夜間喪生大火,一個歸隱多年的前朝臣子,如此慘劇傳到京城也沒人會重視。”王大人說著看向劉申,語氣頗有些譏諷之意,“而劉大人,就是在當年突然之間從一個無名小卒一路高升,直至屈居四品京兆府尹,這其中的辛酸曆程,恐怕隻有劉大人自己清楚。倒是有傳聞說文大人一家慘死,並非天災,而是人禍。到底真相如何,恐怕也隻有劉大人能說個一二,畢竟那場大火燒得文家人屍骨無存,唯有劉大人一人幸免於難。”
“莫非幕後之人是他……”諸官之中有老眼昏花的,淨睜著眼說瞎話。
皇帝聽得殿中私語紛紛,眉梢一動,“劉申,王卿所言可真?”
“皇上…下官…下官……”劉申哽咽地話不成聲。
“皇上,”淵澄瞟他一眼,“臣有證據,可讓劉大人自認不諱。”
皇帝詫異地眨眼。
“來朝之前,臣命人去了趟國史院,想必收穫不小。”淵澄追了句解釋。
“在殿外就傳吧。”皇帝下令,他心裏縱是有千般疑問,也隻想著這事能在今日了斷最好。懷敬王料事在先,考量周到,委實替他省了心。
捧著厚厚一疊書冊進殿的正是連齊和齊明秀。
淵澄從上抽取兩冊,翻開幾頁,連同被皇帝揉皺的告示,一併呈上,“請皇上過目,此二冊是前朝和本朝的官印刻樣。”
皇帝立馬正襟,目光在三者之間徘徊。
鍾氏篡立新朝,將官印製度大改特改,印鈕不同是其一,印文則是和前朝的小篆體完全不同的九疊篆,文字筆畫摺疊堆曲,並且線框扁圓沒有稜角。
這一目了然的區別,不夠使皇帝震驚,為他臉色陡變的是,告示上的璽印和史冊所載一模一樣。
他挨個看下來,搭在書冊上的手都有些發顫。
前朝的官印,怎麽可能還保留至今!更何況這些人早已辭隱命歸九泉!
“不可能…”皇帝注視著禦案,喃喃自語。
這邊淵澄沒閑著,把二人帶來的書冊悉數分發出去。
本紀、列傳、年事表、章製書…這些國史院難得一覽的藏冊,此刻在眾人手中輾轉遞閱。
王寧為手裏一冊人物傳記,他越往後翻看,越是不屑,最後看到兩朝功臣史官王玉篇,居然當堂嗤笑出聲。誰說父親中風不治?分明鬱鬱而終!他身為其子,竟還不如別人清楚?
安陵王兩手空空,朝殿裏像市集一般哄亂不成體統,皇帝的神色似也不大對勁,他隱約感覺事情不妙,可到底哪裏不妙卻想不透徹,“懷敬王,你當這兒是你的王府嗎,未免太放肆了。就算是前朝的官印,被仿造也不無可能。”
皇帝聞言立馬昂起頭,“對,定是有心之人所為。”
淵澄於是把目光投向人群外,大殿的一邊,手捧紙筆的史官,“這個有心之人,執掌國史院的千大人怕是逃不掉了。”
“皇上…微臣不敢…”千大人捧著紙筆當即嚇跪。
安陵王冷嗤一聲,似乎拿捏到了重點,這乳臭未幹的小子是非把朝堂攪得天翻地覆不可,實在居心可疑,他搶先一步道,
“懷敬王信口雌黃的本事堪為一絕,國史院向來門禁森嚴,可即便如此總有防不住小人的時候,你無令擅入,理當治罪才是。”
淵澄短嘆一氣,扶額道,“事急從權,皇上要處置,臣自當領受。不過那罪狀上蓋的確確實實乃前朝官印,皇上還辨認不出來嗎?”
好一個事急從權,好一句犯上之言,安陵王正欲駁斥,不知是誰小聲說了一句,“難道有人私藏前朝印璽,按理說都銷毀了才是……”斷斷續續有人跟著附和。總之那告示上非本朝璽印,懷敬王將國史院的藏書搬出來當證據,皇帝的神色又如是微妙,無疑告訴他們,這就是貨真價實的前朝官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