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明秀被說中心事,臉上揣起不可一世的傲慢,側臉一邊不作聲。他確聽見二人在房中私語,一時心塞悶堵,忍不住吃味,便又來半真半假地試探他。雖然他心下早做好決定,但若有其他辦法讓淵澄對文無隅死心,他的那個決定,絕非上策。卻不料想文無隅拿他的話當真了,也或許是氣惱他善變多思。總多少是窺視到他的僥幸心理,他不得不承認,這人眼光挺毒。
文無隅摸不準齊明秀方才之言是真是假,但若真演上那一出,齊明秀將他在湖邊赤身模樣身上鞭痕道出,照王爺的脾性不會全然相信,但也信七分,那麽他的計劃將付諸東流,決計落不著好。
“在下鬥膽勸你一句,忍一時風平浪靜。”文無隅見他不語,淡淡說了句,語氣難琢難磨。
言外之意顯然,他若從中生變,他文無隅也不怕魚死網破。齊明秀冷眼掃去,“我早該知你不是個善茬。”
文無隅也不遮掩,直白道,“賠本買賣想必你也不會做,這個評價與君共勉。隻是來日賞罰功過一道聖旨的事,你何必急於一時。”
齊明秀神情鬆緩下來,自憐自悲道,“你若換做我,就能理解了。”
文無隅見他忽然轉變語氣,心生疑惑,沒輕易信了他,收斂了銳氣,緩聲道,“設身處地想想,確能理解,可你的用心不敢苟同。說到你方才問的問題,其實完全可以想見,王爺為人雖不夠多疑,但你的話他會信三分,如此一來他覺得在下懷有二心,從此以後限製在下的自由,終日困於府中。然而在下不會坐以待斃,遲早能再取得王爺信任,而你,若要再得到王爺傾心,無異於妄想。”
齊明秀一直看著他,眼裏倏忽閃過一絲厲色,乍然間卻又笑意滿盈,眉宇之間全無厲害之色,柔婉姿態活脫畫中美人下凡,連文無隅也不禁多看幾眼,聽他輕聲細語道,“文公子之智,我甘拜下風。你話雖不善卻是另一種方式的寬解,倒是我私心過重,不識好人心。也罷,反正什麽也逃不過你的眼睛,我再不會自作主張了。”
齊明秀言罷,款款起身,雙手微微合抱,做了個尋常告辭之禮。
“如此甚好。”文無隅也站起,迴禮之時壓低了腰背。
「求一個耽美文,太監和大臣的,忘記名字了,以前隻看了開頭,好像一個有權勢的太監,抄一個大臣的家,那個大臣是有妻妾的。請知道的朋友告訴我下啊。感謝。」
第94章
這廂淵澄去了國史院。
國史院乃典藏國家文書史籍之地,史官更是不可或缺的要臣,專門負責記錄君主言行國政得失編撰史實。
所謂“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史官者,須不畏強權、秉筆直書、彰善貶惡,方遺後世引以為鏡,懲前毖後,強國安邦。
穢行昭一朝,惡名彰千載。為人君主都希望賢明垂青史,功德蓋古今,沒有哪個帝王願意自己的過失醜跡載入史冊流傳於世,即使史官的職行不得任何人幹預是自古沿襲的規矩,然曆代帝王仍不乏以權壓直屠刀相脅而企圖文過飾非掩惡揚長者。
鍾氏大康文皇也不例外。
大康建朝之初,康文皇曾私下召見史官王玉,誘之重利威以性命,軟硬兼施,欲迫使王玉改筆。
然王家自大齊以來世代皆被遴選為史官,素秉承先人大史剛正不阿之氣節,遵效‘不虛美、不隱惡’,文直事核,針砭時弊,百官崇之。
康文皇利害不得,便起殺心。史官王玉暴斃而亡,有關大康如何取代大齊立國,罪行殺戮等也都由後任史官奉命斟酌修飾大稱其長。
念及王家數代功勞,王玉之子被安了個五品文職的閑差。而王家高潔世代為史,王玉又死得蹊蹺,其子便疏遠了朝廷,當真做了個閑散的小官,遠遠居於百官之後朝殿之末,不諫言不參政,隻仍拋不下祖訓,暗裏私撰史冊。
這種史書,流傳後世也隻能稱之野史,更無法揭示於金殿之上為證。
而淵澄要的,也非是史書所載朝代變遷的真相。
曲同音安排得穩當,淵澄方到國史院,便有旁侍來引。
眼下岱山祭祖史官隨行,有品階的官員也都同去,整個國史院十分清靜肅穆,一路暢通無阻。
旁侍領他到書庫便悄退守門。
深幽的庫邸,紅漆木架古色古香,書卷陳列井然。
曾時仿刻印璽的圖紙便是從這兒臨摹去的,這次時間緊迫也無心流連,他立馬開始著手翻找所需。
每個書架都貼有標註,找起來並不費力。
鍾武本隻是忌憚後世非議,才私令繼任史官篡改美化其竊國行徑及政業功績,曆朝以來的禮儀製度古訓史料等仍保留未動。
淵澄將擇選出來的文書資料歸攏到一起,囑咐旁侍幾句便空手離開。
連齊已在外等候。
“先迴府。”淵澄上馬車前說了一句。
車廂內厚厚一遝宣紙,黑字紅印,油墨味馥鬱撲鼻。淵澄取出一張,粗略過一眼,十分滿意。
“主子。”將至王府,連齊遠遠看見齊明秀走出府門來。
淵澄應了一聲,等了會沒聽連齊迴話,掀開窗幔一看,已見王府白牆,馬車漸漸慢下,齊明秀出現在眼前,額頭一層細汗。
</br>
文無隅摸不準齊明秀方才之言是真是假,但若真演上那一出,齊明秀將他在湖邊赤身模樣身上鞭痕道出,照王爺的脾性不會全然相信,但也信七分,那麽他的計劃將付諸東流,決計落不著好。
“在下鬥膽勸你一句,忍一時風平浪靜。”文無隅見他不語,淡淡說了句,語氣難琢難磨。
言外之意顯然,他若從中生變,他文無隅也不怕魚死網破。齊明秀冷眼掃去,“我早該知你不是個善茬。”
文無隅也不遮掩,直白道,“賠本買賣想必你也不會做,這個評價與君共勉。隻是來日賞罰功過一道聖旨的事,你何必急於一時。”
齊明秀神情鬆緩下來,自憐自悲道,“你若換做我,就能理解了。”
文無隅見他忽然轉變語氣,心生疑惑,沒輕易信了他,收斂了銳氣,緩聲道,“設身處地想想,確能理解,可你的用心不敢苟同。說到你方才問的問題,其實完全可以想見,王爺為人雖不夠多疑,但你的話他會信三分,如此一來他覺得在下懷有二心,從此以後限製在下的自由,終日困於府中。然而在下不會坐以待斃,遲早能再取得王爺信任,而你,若要再得到王爺傾心,無異於妄想。”
齊明秀一直看著他,眼裏倏忽閃過一絲厲色,乍然間卻又笑意滿盈,眉宇之間全無厲害之色,柔婉姿態活脫畫中美人下凡,連文無隅也不禁多看幾眼,聽他輕聲細語道,“文公子之智,我甘拜下風。你話雖不善卻是另一種方式的寬解,倒是我私心過重,不識好人心。也罷,反正什麽也逃不過你的眼睛,我再不會自作主張了。”
齊明秀言罷,款款起身,雙手微微合抱,做了個尋常告辭之禮。
“如此甚好。”文無隅也站起,迴禮之時壓低了腰背。
「求一個耽美文,太監和大臣的,忘記名字了,以前隻看了開頭,好像一個有權勢的太監,抄一個大臣的家,那個大臣是有妻妾的。請知道的朋友告訴我下啊。感謝。」
第94章
這廂淵澄去了國史院。
國史院乃典藏國家文書史籍之地,史官更是不可或缺的要臣,專門負責記錄君主言行國政得失編撰史實。
所謂“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史官者,須不畏強權、秉筆直書、彰善貶惡,方遺後世引以為鏡,懲前毖後,強國安邦。
穢行昭一朝,惡名彰千載。為人君主都希望賢明垂青史,功德蓋古今,沒有哪個帝王願意自己的過失醜跡載入史冊流傳於世,即使史官的職行不得任何人幹預是自古沿襲的規矩,然曆代帝王仍不乏以權壓直屠刀相脅而企圖文過飾非掩惡揚長者。
鍾氏大康文皇也不例外。
大康建朝之初,康文皇曾私下召見史官王玉,誘之重利威以性命,軟硬兼施,欲迫使王玉改筆。
然王家自大齊以來世代皆被遴選為史官,素秉承先人大史剛正不阿之氣節,遵效‘不虛美、不隱惡’,文直事核,針砭時弊,百官崇之。
康文皇利害不得,便起殺心。史官王玉暴斃而亡,有關大康如何取代大齊立國,罪行殺戮等也都由後任史官奉命斟酌修飾大稱其長。
念及王家數代功勞,王玉之子被安了個五品文職的閑差。而王家高潔世代為史,王玉又死得蹊蹺,其子便疏遠了朝廷,當真做了個閑散的小官,遠遠居於百官之後朝殿之末,不諫言不參政,隻仍拋不下祖訓,暗裏私撰史冊。
這種史書,流傳後世也隻能稱之野史,更無法揭示於金殿之上為證。
而淵澄要的,也非是史書所載朝代變遷的真相。
曲同音安排得穩當,淵澄方到國史院,便有旁侍來引。
眼下岱山祭祖史官隨行,有品階的官員也都同去,整個國史院十分清靜肅穆,一路暢通無阻。
旁侍領他到書庫便悄退守門。
深幽的庫邸,紅漆木架古色古香,書卷陳列井然。
曾時仿刻印璽的圖紙便是從這兒臨摹去的,這次時間緊迫也無心流連,他立馬開始著手翻找所需。
每個書架都貼有標註,找起來並不費力。
鍾武本隻是忌憚後世非議,才私令繼任史官篡改美化其竊國行徑及政業功績,曆朝以來的禮儀製度古訓史料等仍保留未動。
淵澄將擇選出來的文書資料歸攏到一起,囑咐旁侍幾句便空手離開。
連齊已在外等候。
“先迴府。”淵澄上馬車前說了一句。
車廂內厚厚一遝宣紙,黑字紅印,油墨味馥鬱撲鼻。淵澄取出一張,粗略過一眼,十分滿意。
“主子。”將至王府,連齊遠遠看見齊明秀走出府門來。
淵澄應了一聲,等了會沒聽連齊迴話,掀開窗幔一看,已見王府白牆,馬車漸漸慢下,齊明秀出現在眼前,額頭一層細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