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勤政
三國:我劉阿鬥真不是曹操的種啊 作者:禿然好像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朝廷政務的繁忙,對皇帝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許多事務當然可以下放給臣僚們處理,但是有的政務必須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裏。
在外人看來,劉禪的政務繁忙大抵是自己整出來的。
他明明可以選擇延續或者稍微刪改一下兩漢的傳統政治框架,便可輕鬆逍遙,而憑他的威望也不用擔心皇權旁落。
但他非要大肆改革,增強皇權,當然也增加了需要過問處理的事務。
當然這裏麵有他熱心於處理政務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考慮將來,考慮後世子孫治理國政。
雖然如此,但人終究是人不是神,便是劉禪極為自律精力也是有限的。
一個皇帝無論如何勤政,他可以處理的政務也是有上限。
所以,很多政務都要交給尚書台和軍機台處理,還有丞相府從旁協助。
縱使如此,也有不能放權的事務,這一部分絕對不能放手,哪怕再累也要乾綱獨斷。
皇帝必須保留隨時過問,隨時能過問的權力。
雖然這些事務看起來在總量中占比不算太大,但也不是皇帝一個人能處理得來的。
所以,便有了內閣,皇帝勤政的重要保障。
內閣如今早已經成為漢朝廷的一個正式的官僚機構。
平時的職責就是陪同皇帝一起處理政務,作為高級秘書團隊來協助君主辦理事務。
其中官員權力很大,能直接對他們認為重要的國事指手畫腳。
官員在內閣的職位皆是兼職,不需要走朝廷正式的任免程序,全憑皇帝的中旨決定去留。
比如楊洪作為內閣首輔,原本的正式職位是蜀郡太守,是京畿最高首長。
後來因為朝廷政治上將都城遷徙到了關中,楊洪的正式職位便調為兵部尚書。
主要負責管理全天下的後勤糧草、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常態化管理。
其與軍機台分工不同。
軍機台側重於戰爭謀劃布局,主要負責對外(一切外國)實施間諜戰、經濟戰、教化戰、乃至於直接的軍事手段等方麵。
楊洪拜為兵部尚書,這是走了朝廷正常任免程序,一套繁瑣流程下來才上任的。
無論是任還是免,都是頗為複雜的,不是皇帝的一言堂,群臣百官都有資格議論。
若是看不慣隨時可以上奏辯論的那種,這種任免就得皇帝和群臣商量著來。
當然,讓楊洪擔任兵部尚書這一點,是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的。
而楊洪內閣首輔的位置則是兼職,若是楊洪跟劉禪的政治觀念產生衝突。
那劉禪一道旨意便可讓他退出內閣,迴尚書台幹他的主業。
當然,這大概率是不存在的,很久以前,楊洪就已經熟悉並認可劉禪的執政風格,並選擇堅決跟上,拾缺補漏。
這也是讓楊洪擔任兵部尚書的原因之一,當然,他能當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當年老劉打漢中之戰,後勤功勞最大的當然是諸葛亮,不過楊洪也得是排名前三的存在。
所以老劉,諸葛亮以及當年漢中之戰的諸將們都對他有好感,算是有軍方支持。
其次,楊洪作為益州士人的代表,天然的得到益州士人的支持,有臣僚支持度。
然後就是,楊洪當年跟著劉禪平定南中,整體上表現相當不錯,劉禪對他很滿意。
這些年兼任內閣首輔,楊洪基本上一碗水端的很平。
將朝廷的政令引經據典粉飾的很好,許多革新政策製定的也很委婉,施行起來抵抗力小,同時還兼顧了劉禪推陳出新的要求。
所以,他可以說是個相當合格的首輔。
本著好用就往……就用到底的精神,楊洪注定要給劉禪打工打到底了。
向朗原本為內閣次輔,被老劉調外任擔任荊州刺史去了。
新任的內閣次輔是由顧問郎提拔上來的射援。
射援字文雄,扶風人,他的祖上本姓謝,與北地諸謝同族。
始祖謝服為將軍出征時,天子認為“謝服”非令名,於是改為“射”,子孫也改姓射。
射援年少時有名聲德行,太尉皇甫嵩看重他的才能,把女兒嫁給他。
當年三輔饑亂,射援的哥哥黃門侍郎射堅辭去官職,與射援南入蜀地,依附劉璋。
成份跟法正他們差不多,都是當年逃亡蜀中的東州派。
射援在劉備稱帝之後,被丞相諸葛亮任命為祭酒,後來他還被拜為從事中郎。
祭酒為諸博士之長,首席博士,所以他的本職工作實際上是太學的一把手。
不過現在長安太學基本上沒什麽事幹,他頂多是監管一下成都太學搬遷事宜。
這是當下的常態,許多官署正在陸陸續續的向長安搬遷,整個遷都的過程緩慢而漫長。
射援更多的時間是放在內閣這邊,協助楊洪工作。
在其下,還有六名顧問郎,分別是尹黙、杜瓊、諸葛喬、法邈、馬秉和習忠。
在其後還有二十二名顧問從事,整個內閣的成員一共三十名。
當然這個數量並沒有定製,根據皇帝的需要可以自由進行增減。
整個內閣的任命原則,就是讓皇帝信重的心腹近臣進入。
這已經是眾所周知、大家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不用說諸葛喬、法邈出仕之前就跟劉禪關係親近。
隻說馬秉和習忠等人都是第一波科舉選出來的人才,他們自認天子門生。
在二元君主製將崩未潰的曆史慣性之下,他們基於傳統觀念對於劉禪的忠誠度就很高。
至於尹黙和杜瓊,前者算是劉禪的老師,後者則是一個很懂得體察上意的不粘鍋。
劉備擊敗劉璋奪得益州,自領益州牧,任命尹默為勸學從事,作為益州的學官。
後來,尹默隨百官一起上言劉備勸其登皇帝位。
一年後,劉備即位為帝,立劉禪為太子,以尹默為太子仆,教授劉禪《左傳》。
當時劉禪沒學多久之後便北伐去了,不過太子師的關係已經確立。
尹默很有學識,從西漢經學家劉歆對書中體例的闡述,到東漢經學家鄭眾、賈徽和賈逵父子、陳元、服虔對書本的注釋見解。
尹默都能大致誦讀講述,不用再對照原書。
所以劉禪任命他為侍中,等攤丁入畝的改革事宜完成之後,將讓他來牽頭拉起團隊負責修史工作。
許多事務當然可以下放給臣僚們處理,但是有的政務必須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裏。
在外人看來,劉禪的政務繁忙大抵是自己整出來的。
他明明可以選擇延續或者稍微刪改一下兩漢的傳統政治框架,便可輕鬆逍遙,而憑他的威望也不用擔心皇權旁落。
但他非要大肆改革,增強皇權,當然也增加了需要過問處理的事務。
當然這裏麵有他熱心於處理政務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考慮將來,考慮後世子孫治理國政。
雖然如此,但人終究是人不是神,便是劉禪極為自律精力也是有限的。
一個皇帝無論如何勤政,他可以處理的政務也是有上限。
所以,很多政務都要交給尚書台和軍機台處理,還有丞相府從旁協助。
縱使如此,也有不能放權的事務,這一部分絕對不能放手,哪怕再累也要乾綱獨斷。
皇帝必須保留隨時過問,隨時能過問的權力。
雖然這些事務看起來在總量中占比不算太大,但也不是皇帝一個人能處理得來的。
所以,便有了內閣,皇帝勤政的重要保障。
內閣如今早已經成為漢朝廷的一個正式的官僚機構。
平時的職責就是陪同皇帝一起處理政務,作為高級秘書團隊來協助君主辦理事務。
其中官員權力很大,能直接對他們認為重要的國事指手畫腳。
官員在內閣的職位皆是兼職,不需要走朝廷正式的任免程序,全憑皇帝的中旨決定去留。
比如楊洪作為內閣首輔,原本的正式職位是蜀郡太守,是京畿最高首長。
後來因為朝廷政治上將都城遷徙到了關中,楊洪的正式職位便調為兵部尚書。
主要負責管理全天下的後勤糧草、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常態化管理。
其與軍機台分工不同。
軍機台側重於戰爭謀劃布局,主要負責對外(一切外國)實施間諜戰、經濟戰、教化戰、乃至於直接的軍事手段等方麵。
楊洪拜為兵部尚書,這是走了朝廷正常任免程序,一套繁瑣流程下來才上任的。
無論是任還是免,都是頗為複雜的,不是皇帝的一言堂,群臣百官都有資格議論。
若是看不慣隨時可以上奏辯論的那種,這種任免就得皇帝和群臣商量著來。
當然,讓楊洪擔任兵部尚書這一點,是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的。
而楊洪內閣首輔的位置則是兼職,若是楊洪跟劉禪的政治觀念產生衝突。
那劉禪一道旨意便可讓他退出內閣,迴尚書台幹他的主業。
當然,這大概率是不存在的,很久以前,楊洪就已經熟悉並認可劉禪的執政風格,並選擇堅決跟上,拾缺補漏。
這也是讓楊洪擔任兵部尚書的原因之一,當然,他能當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當年老劉打漢中之戰,後勤功勞最大的當然是諸葛亮,不過楊洪也得是排名前三的存在。
所以老劉,諸葛亮以及當年漢中之戰的諸將們都對他有好感,算是有軍方支持。
其次,楊洪作為益州士人的代表,天然的得到益州士人的支持,有臣僚支持度。
然後就是,楊洪當年跟著劉禪平定南中,整體上表現相當不錯,劉禪對他很滿意。
這些年兼任內閣首輔,楊洪基本上一碗水端的很平。
將朝廷的政令引經據典粉飾的很好,許多革新政策製定的也很委婉,施行起來抵抗力小,同時還兼顧了劉禪推陳出新的要求。
所以,他可以說是個相當合格的首輔。
本著好用就往……就用到底的精神,楊洪注定要給劉禪打工打到底了。
向朗原本為內閣次輔,被老劉調外任擔任荊州刺史去了。
新任的內閣次輔是由顧問郎提拔上來的射援。
射援字文雄,扶風人,他的祖上本姓謝,與北地諸謝同族。
始祖謝服為將軍出征時,天子認為“謝服”非令名,於是改為“射”,子孫也改姓射。
射援年少時有名聲德行,太尉皇甫嵩看重他的才能,把女兒嫁給他。
當年三輔饑亂,射援的哥哥黃門侍郎射堅辭去官職,與射援南入蜀地,依附劉璋。
成份跟法正他們差不多,都是當年逃亡蜀中的東州派。
射援在劉備稱帝之後,被丞相諸葛亮任命為祭酒,後來他還被拜為從事中郎。
祭酒為諸博士之長,首席博士,所以他的本職工作實際上是太學的一把手。
不過現在長安太學基本上沒什麽事幹,他頂多是監管一下成都太學搬遷事宜。
這是當下的常態,許多官署正在陸陸續續的向長安搬遷,整個遷都的過程緩慢而漫長。
射援更多的時間是放在內閣這邊,協助楊洪工作。
在其下,還有六名顧問郎,分別是尹黙、杜瓊、諸葛喬、法邈、馬秉和習忠。
在其後還有二十二名顧問從事,整個內閣的成員一共三十名。
當然這個數量並沒有定製,根據皇帝的需要可以自由進行增減。
整個內閣的任命原則,就是讓皇帝信重的心腹近臣進入。
這已經是眾所周知、大家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不用說諸葛喬、法邈出仕之前就跟劉禪關係親近。
隻說馬秉和習忠等人都是第一波科舉選出來的人才,他們自認天子門生。
在二元君主製將崩未潰的曆史慣性之下,他們基於傳統觀念對於劉禪的忠誠度就很高。
至於尹黙和杜瓊,前者算是劉禪的老師,後者則是一個很懂得體察上意的不粘鍋。
劉備擊敗劉璋奪得益州,自領益州牧,任命尹默為勸學從事,作為益州的學官。
後來,尹默隨百官一起上言劉備勸其登皇帝位。
一年後,劉備即位為帝,立劉禪為太子,以尹默為太子仆,教授劉禪《左傳》。
當時劉禪沒學多久之後便北伐去了,不過太子師的關係已經確立。
尹默很有學識,從西漢經學家劉歆對書中體例的闡述,到東漢經學家鄭眾、賈徽和賈逵父子、陳元、服虔對書本的注釋見解。
尹默都能大致誦讀講述,不用再對照原書。
所以劉禪任命他為侍中,等攤丁入畝的改革事宜完成之後,將讓他來牽頭拉起團隊負責修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