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也無所謂了,早就沒激情了,老爸之所以從你高中畢業到現在都沒有幹預你做任何事,就是不想你因為我們抑製住自己的天性,我想我的孩子可以做自己,奮不顧身也好,頭破血流也罷,不管你做什麽樣的決定,愛什麽樣的人,我都會無條件的支持你,你媽也一樣」
一股細緻入微的暖流迅速在心口蕩開,然後流淌至全身,一不小心便溫暖了一整個大年三十的寒夜。我吐出煙霧,欣慰的望著父親的肩膀,在那恍惚的瞬間,我仿佛才真正望穿披在他身體上二十幾年來的硬殼,第一次嚐到了殼心裏的蜜糖,很稠,很香濃,那大概便是父親的味道。
我很慶幸自己可以成長在這樣一個充滿理解、包容和□□。如果耿旭東也像我一樣,他或許就不會那麽在意偏見和世俗了。
迴到北京後我便將耿旭東的房間鎖了起來,房間外的東西也一併丟進去,也許是老姐和父親的一番話奏了效,又或許我隻是單純的逃避些什麽,好像隻有這樣才能將他徹底隔離在我的世界外一樣。
直到半年後,房東過來收房,我才再次打開那間塵封已久的屋子,我依舊能在開門的瞬間聞到他的味道,既新鮮又古老,就像兒時突然在床底下找到自己丟失已久的玩具一樣,但令我悲傷的是,我拍了拍玩具上的灰塵,忽然發覺我似乎已經沒有那麽喜歡了。
我靠在門框邊,不禁苦笑,苦笑自己著實病的不輕,過去了這麽久仍是如此敏感,如果房東不再身旁,我恐怕又要做上幾件瘋狂的事了。
我最後沒有讓房東把房子收走,付了近兩倍的資金又續了一年的租約,我承認,我依舊心存幻想,幻想某日我的房門可以再次被敲響,耿旭東就站在我麵前,容光煥發也好,狼狽不堪也罷,我都接受。或許我隻是想再見他一麵,體麵的告別,平靜的了斷,然後再迴歸各自的生活,隻有這樣我才甘心,心甘情願的讓他成為我生命中的過客。
整個2008的北京都分外熱鬧,遊客比往年多了很多,每次遊走在大街上我都會下意識的在人群中尋找他的影子,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渺茫的機會,因為我總覺得我們的緣分還沒有走到盡頭。
同樣那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南方暴雪,汶川地震,東方的巨龍在享受榮耀的同時也在經曆前所未有的創傷。每次災難發生我都會在想耿旭東會不會也恰巧經過此地,因為他註定一輩子都要在外漂泊,自由攝影師的身份看似自由,卻也禁錮了他的自由。
我原以為我很快就會將他淡忘掉,但是我低估了他在我人生裏肆無忌憚留下的那些深刻印記,就像一道割在心口的疤痕,沒有辦法癒合完整,更沒有辦法抹除幹淨,就算不痛不癢,可還是無法迴避。尤其到夜晚,那種排山倒海的思念便會湧向全身,我恨透了自己徹夜想念他的無能為力,卻也隻能痛罵詛咒,可越是如此,我越難以釋懷。原來最致命的並不是他的離開,而是分開後生活帶給我的那些永無止盡的恐慌,讓我迷失,讓我煩惱,讓我麻木。
直到三年後我徹底從那間房子裏搬出來才算真正迴歸到自己的生活。
在石景山離姐姐不遠處購置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特意留出一間房用來堆放關於耿旭東的物品,舊皮靴重新擦亮,衣服也曬了太陽,那些他留下的菸頭也被我裝進了玻璃瓶,像藝術品一樣一直擺放在書架最顯眼的地方。我之所以這麽做並非癡情,也絕非自討苦吃,它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儀式感和生命意義的一部分。我不是瘋子,隻是孤獨太久,需要自我拯救,我一直都很清醒,知道時間的洪流可以推翻記憶,所以我需要拿這些東西提醒自己慢點遺忘。
自從搬到新房子後,我也不在單純的以寫稿子為生,也許迫於生活壓力,需要按月交付房貸,又或許陰霾驅散,開始青睞陽光。在合作了近五年之久的雜誌社的反覆邀請下,以副主編的身份正式進入職場,開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和同事相處的還算融洽,日子雖然平淡,但偶爾也會遇到些小樂趣,也許是初入職場的緣故,還未心生厭倦,暫可承受。
後來我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因誰改變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當把這個對象作用在環境的身上時,改變一個人便易如反掌。
和耿旭東分開的第四年,我戀愛了。
在某場雜誌訪談結束後我遇到了一個笑起來像剛剛吃過蜜糖一樣的女孩。那一年我28歲,也開始意識到要為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做打算。當晚迴到家時,我再次走進擺滿耿旭東物品的房間,也不知道到底是應該慶幸還是應該感傷,我腦袋裏迴閃的畫麵不在是有關他的記憶,而是和那個女孩相遇的瞬間,我能感覺得到,那便是人們常說的、我以前偏偏不願承認的一見鍾情,一眼便住進了心裏。
於是點起一支煙,最後環顧一眼我親手為他建造的房間,平淡的留下一句「耿旭東,我想我是時候丟下你了」
關起房門,好多年在未踏進一步。
在之後的幾次訪談中,我幾乎都會在某一時刻遇見她,直到第四場訪談結束後,我大踏步的向她走過去,裝作穩重而又淡定的樣子展開了我們的第一次對話「哈嘍,這已經是我第四次遇見你了」
她眨了眨眼,笑了笑「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第五次了吧?」
</br>
一股細緻入微的暖流迅速在心口蕩開,然後流淌至全身,一不小心便溫暖了一整個大年三十的寒夜。我吐出煙霧,欣慰的望著父親的肩膀,在那恍惚的瞬間,我仿佛才真正望穿披在他身體上二十幾年來的硬殼,第一次嚐到了殼心裏的蜜糖,很稠,很香濃,那大概便是父親的味道。
我很慶幸自己可以成長在這樣一個充滿理解、包容和□□。如果耿旭東也像我一樣,他或許就不會那麽在意偏見和世俗了。
迴到北京後我便將耿旭東的房間鎖了起來,房間外的東西也一併丟進去,也許是老姐和父親的一番話奏了效,又或許我隻是單純的逃避些什麽,好像隻有這樣才能將他徹底隔離在我的世界外一樣。
直到半年後,房東過來收房,我才再次打開那間塵封已久的屋子,我依舊能在開門的瞬間聞到他的味道,既新鮮又古老,就像兒時突然在床底下找到自己丟失已久的玩具一樣,但令我悲傷的是,我拍了拍玩具上的灰塵,忽然發覺我似乎已經沒有那麽喜歡了。
我靠在門框邊,不禁苦笑,苦笑自己著實病的不輕,過去了這麽久仍是如此敏感,如果房東不再身旁,我恐怕又要做上幾件瘋狂的事了。
我最後沒有讓房東把房子收走,付了近兩倍的資金又續了一年的租約,我承認,我依舊心存幻想,幻想某日我的房門可以再次被敲響,耿旭東就站在我麵前,容光煥發也好,狼狽不堪也罷,我都接受。或許我隻是想再見他一麵,體麵的告別,平靜的了斷,然後再迴歸各自的生活,隻有這樣我才甘心,心甘情願的讓他成為我生命中的過客。
整個2008的北京都分外熱鬧,遊客比往年多了很多,每次遊走在大街上我都會下意識的在人群中尋找他的影子,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渺茫的機會,因為我總覺得我們的緣分還沒有走到盡頭。
同樣那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南方暴雪,汶川地震,東方的巨龍在享受榮耀的同時也在經曆前所未有的創傷。每次災難發生我都會在想耿旭東會不會也恰巧經過此地,因為他註定一輩子都要在外漂泊,自由攝影師的身份看似自由,卻也禁錮了他的自由。
我原以為我很快就會將他淡忘掉,但是我低估了他在我人生裏肆無忌憚留下的那些深刻印記,就像一道割在心口的疤痕,沒有辦法癒合完整,更沒有辦法抹除幹淨,就算不痛不癢,可還是無法迴避。尤其到夜晚,那種排山倒海的思念便會湧向全身,我恨透了自己徹夜想念他的無能為力,卻也隻能痛罵詛咒,可越是如此,我越難以釋懷。原來最致命的並不是他的離開,而是分開後生活帶給我的那些永無止盡的恐慌,讓我迷失,讓我煩惱,讓我麻木。
直到三年後我徹底從那間房子裏搬出來才算真正迴歸到自己的生活。
在石景山離姐姐不遠處購置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特意留出一間房用來堆放關於耿旭東的物品,舊皮靴重新擦亮,衣服也曬了太陽,那些他留下的菸頭也被我裝進了玻璃瓶,像藝術品一樣一直擺放在書架最顯眼的地方。我之所以這麽做並非癡情,也絕非自討苦吃,它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儀式感和生命意義的一部分。我不是瘋子,隻是孤獨太久,需要自我拯救,我一直都很清醒,知道時間的洪流可以推翻記憶,所以我需要拿這些東西提醒自己慢點遺忘。
自從搬到新房子後,我也不在單純的以寫稿子為生,也許迫於生活壓力,需要按月交付房貸,又或許陰霾驅散,開始青睞陽光。在合作了近五年之久的雜誌社的反覆邀請下,以副主編的身份正式進入職場,開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和同事相處的還算融洽,日子雖然平淡,但偶爾也會遇到些小樂趣,也許是初入職場的緣故,還未心生厭倦,暫可承受。
後來我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因誰改變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當把這個對象作用在環境的身上時,改變一個人便易如反掌。
和耿旭東分開的第四年,我戀愛了。
在某場雜誌訪談結束後我遇到了一個笑起來像剛剛吃過蜜糖一樣的女孩。那一年我28歲,也開始意識到要為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做打算。當晚迴到家時,我再次走進擺滿耿旭東物品的房間,也不知道到底是應該慶幸還是應該感傷,我腦袋裏迴閃的畫麵不在是有關他的記憶,而是和那個女孩相遇的瞬間,我能感覺得到,那便是人們常說的、我以前偏偏不願承認的一見鍾情,一眼便住進了心裏。
於是點起一支煙,最後環顧一眼我親手為他建造的房間,平淡的留下一句「耿旭東,我想我是時候丟下你了」
關起房門,好多年在未踏進一步。
在之後的幾次訪談中,我幾乎都會在某一時刻遇見她,直到第四場訪談結束後,我大踏步的向她走過去,裝作穩重而又淡定的樣子展開了我們的第一次對話「哈嘍,這已經是我第四次遇見你了」
她眨了眨眼,笑了笑「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第五次了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