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畜生道”位弟子隻覺得眼前一花,胸口擠壓痛苦不堪,前麵三人下意識勉強將棍子向前一格,武棍卻被俞大猷鐵拳生生打斷,六名弟子全部被拳勢頂了出去,齊齊跌倒出丈外摔作一團,道位掌戶弟子受傷不輕被打斷了兩根肋骨,一口鮮血噴在了僧袍上,好在少林弟子平日裏勤學苦練強身健體還不致身殘。
旁邊五道位弟子看見師兄弟受此大傷,一個個都憤慨不已,情急之下,也顧不得什麽陣法不陣法了,眼見得要一擁而上將俞大猷痛打出氣,普從厲聲道:“陣中弟子都住手!這第一陣是施主勝了。”
江湖比試失了輕重乃是稀鬆平常之事,年少弟子難受委屈,普從卻是得道高僧,弟子受傷雖然心疼,但是若是讓江湖中人知道少林技不如人還惱羞成怒以少勝多,那少林可是名聲不保,不得已隻能暫時隱忍,把希望壓在後麵兩場,普從又說道:“雖然我陣中大半弟子還能持戰,但六道已缺其一再不成陣,老衲有言在先這第一場是破陣,而不是拚出生死,俞施主不論以何種方法但總歸正大光明的破了這‘六道降魔陣’,是以這第一陣我少林甘拜下風。眾弟子,行禮!”
眾僧聽得方丈一言再不敢發作,少林乃江湖柱石,輸人不輸陣,均雙手合十向俞大猷行禮,那“畜生道”位六名弟子也真是好漢,雖然各個負傷,仍然奮力站起一同撐起掌戶師兄行禮道:“多謝施主賜教!”
俞大猷見此場麵心中對少林暗暗佩服,他方才破陣之法雖然精彩卻不高明,因為他並非以棍法完全取勝,而是靠深厚的外家橫練功夫強行破陣,乃是以力壓巧,若是單純以棍法取勝必然要耗到千招之外方能破解,普從方丈大度能容,他再放蕩不羈也不能失禮,拾起鐵棍抱拳到:“承讓了!”
普從吩咐弟子速速將受傷僧眾扶到廂房治療靜養,心中想到:“若再遣派低輩弟子上場,必然是同樣結果,想要贏得賭局,唯有自己與四位師弟親自上場,兩場中隻要能拚力拿下一場,少林的名譽就算保住了,屆時我等大度請他留下,他也必定無顏留寺,倒也不失名家風範。”便與四位師弟點頭示意,對俞大猷說道:“俞施主武功絕倫老衲好生佩服,我少林功夫有七百餘種套路,一百零八般絕技,三十六路內功,三十六路外功,我等資質愚鈍難以貫通,祖師神真絕難得一二,但還是願意與施主再討教一番。施主乃是海滄神劍傳人,劍法精深自然是不言而喻,人雲:誠拜名劍,如麵君子,劍乃百兵之君,這第二場比試便是請施主與我三位師弟比試劍法。”
普從言畢,“少林四聖”除普性外,普相、普真、普寂並肩走上前來,脫下身上安陀葉袈裟,勒上弟子遞上的腰帶,挽起袖口拿起長劍,一副武僧打扮,三僧都已過天命之年,皮膚稍暗瞳黑唇朱,胡須半灰半白神采奕奕,絲毫不見老態萎縮,秋風中持劍而立,便如羅漢真仙。普相問道:“我普性師兄專修佛法,少與人動武,這第二場便由我師兄弟三人討教施主高招。卻不知施主要用何劍為兵刃,若是不曾攜帶,我等從寺中借給你一柄。”
俞大猷大笑:“多普相大師美意,在下帶的劍來。”眾人聽他這話紛紛好奇,他身上並無劍柄包袱,所帶物品不過一隻酒壺一杆鐵棍,哪裏帶得下一柄劍。
隻見俞大猷將鐵棍反轉擺弄,也不知撥動了什麽機關,竟然將鐵棍距離箍口八寸餘處一分為二,從鐵棍中拔出一柄三尺六寸的荊楚長劍,劍出生吟寒光奪目。原來這鐵棍兩頭是為實心,一端為鞘一端為柄,內中有劍,以機關術藏之,這神兵是李良欽當年托“靈冶匠手”盧歐以天山的精石玄鐵鑄造,合則為棍,分為為劍,棍可裂山碎石,劍可吹毛斷發,在俞大猷出道時贈予了他。
俞大猷左手反握住棍鞘實心處末端,背於身後,右手將長劍一橫,說道:“大師見笑,此劍名為‘奪帥’。”眾人第一次見到這種兵刃均是驚奇,此人行事古怪,所用招式和兵器也非同一般。普相到:“刀劍無眼,雙方都要小心謹慎點到為止。”
四人麵對鞠躬行禮,眾僧一見比試馬上開始,都紛紛後撤避開老遠,劍法比拚不同拳腳棍棒,比試雙方一個失手就可能有性命之憂,若是高手比劍,旁觀者也要多加小心,否則劍氣淩厲都足以要人性命,遭受池魚之殃,能做到點到為止而不取人性命才是真正的劍道聖手。
俞大猷一手反持“劍鞘”,一手長劍當胸,普相在左,提劍長伸,身子把重心放後;普真在右,左手按做劍指,右手持劍拿在胸前;普寂也不提劍,左手持劍雙臂豎直放下,巋然不動,雙方俱不出招,隻是擺好架勢目不轉睛盯著對方,眾僧也不敢言語,一時間鴉雀無聲。
劍法比試,快字為先,是以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此時已經快到晌午,秋風陣起,方才比試棍法時棍風本來已經將落葉刮散成一個外圈,現在又被逐漸吹得雜亂無章,他們四人凝神貫注,周身血氣洶湧,周身有陣陣真氣虛浮,幾片飛葉拂到雙方眼眉前,俞大猷與普相普真同時疾風般搶出,普相在左普真在右,快到近前普相躍起施展“八部龍形劍法”,一招“飛龍在天”橫劈下來,普真毫不減速,運起“達摩劍法”,一式“應身伏魔”直點俞大猷胸前,俞大猷也不躲閃,左手持棍鞘格擋,擋住了普相劍式,右手持劍一拂一招“海闊天空”化解了普真來勢,“雙聖”以二敵一同使強招,被俞大猷輕易招架,心中暗暗佩服。
俞大猷擋開二人攻勢,左右手各持兵器上下一用力,身子前一躍飛轉衝開二人,蛟龍般遊出,一劍長擊站在後麵的普寂,這是他師父李良欽所創劍法“天賜十七劍”的招數“萬裏長行”,威力四射,身已在人後,劍氣居然還撕裂了普真衣襟。普寂看他來勢洶洶,迅雷變化身法,左手挑劍迎了上去,他所練劍法為少林第一劍“五蘊受形劍法”,“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不同五法歸一,一招“便見如來”輕輕一扶,架開了俞大猷,隨後持劍進招盤舞飛旋,他劍法高超強於兩位師哥,左手持劍更是江湖少有,劍氣淩然,猛然劃破俞大猷左臂臂膀,再進些許就要傷到經絡了。
普相普反身緊跟上去,各自施展絕學劍法左右向俞大猷攻去,俞大猷也不慌忙,左手反持棍鞘壓住普寂劍鋒,右手出劍“海納百川”的招數逼開二人,普寂破開俞大猷重壓,四人鬥在了一起。三聖雖然人數占優,但俞大猷憑著內力深厚和橫練硬功,左右持兵攻守兼備,每每劍刃碰撞,三聖隻覺得虎口生疼。
俞大猷的“天賜十七劍”是當年李良欽遊曆天下山川大河時所悟,麵對東海揮劍起舞,身如出海蛟龍,劍勢氣吞山河,招式大開大合如同如高峰大海般連綿不絕聲勢恢宏。當年李良欽仰感蒼天無窮浩瀚,俯瞰大地無際茫茫,與蘇東坡所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神魂相交,認為世間壯闊奇觀都是上天恩賜,故將此劍法取名“天賜十七劍”。
三聖所學劍法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源自佛理,四人鬥劍,一邊地理鬥轉,一邊宛如仙佛,影隨劍光眼花繚亂,地磚時時崩裂留下劍痕,旁人看得目不暇接喝彩叫絕。
俞大猷盤算到同時打倒三人實在太難,必須先行打敗普真普相,才能再敗普寂,便以攻對普真普相,以守對普寂。鬥到百餘招,普真已露敗相,他身形已經被俞大猷的劍勢力製於七尺之地而不能發,俞大猷當機立斷,一劍“漁火兩岸”橫劈逼開普寂普相,左手用棍鞘疾點數次,普真再不能擋,左臂“曲池”胸口“中府”、“靈墟”三處穴道連連中數擊,普真身子一麻向後跌倒。普相急著相助,直直衝了上去亂了身法,俞大猷轉身一劍刺出,與普相相向而擊齊肩掠過,普相隻覺手背一痛長劍落地,手背已被劍刃所傷再不能戰。
普寂見兩位師兄落敗自己獨自一人難是其對手,隻能兵行險招,迎著俞大猷猛得一招“極樂西佛”刺出,他這一招緣自佛陀焚身化魔,是與敵人的同歸於盡的劍法,他此時不惜受傷也要硬中求勝重傷敵人。俞大猷麵朝劍鋒毫不退讓,突然身體鬥轉右手暗自一翻,後背向普寂劍鋒撞去,刹那間,兩人同時停住,眾人大驚一個個都屏住了唿吸,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定睛一看,隻見普寂的劍離俞大猷後背尚有兩寸距離,俞大猷背對普寂反握長劍,棍鞘已抵住他小腹,劍刃已到普寂咽喉毫厘,隻進些許便能要了他的性命。他兩人還沒答話,在旁觀戰的廣智搶先說道:“若是繼續下去我師父雖不能勝,但俞施主恐怕也是性命不保,這一局應該是平局。”他是普寂弟子,焦灼之時趕忙為師父說話,普寂卻明白就算力拚生死也並非魚死網破,他的劍最多能刺入俞大猷背上皮肉,而自己已經一劍穿喉了,無論生死勝敗都是自己輸了,即刻收起長劍,拱手道:“多謝施主賜教,多謝手下留情。”
普相拉起普真,伸手拍開他身上穴道,一起走到俞大猷麵前行禮,此戰俞大猷僅僅左臂輕傷便力挫少林三聖,三場比試隻差最後一步,他心中得意將棍鞘長劍合在一起拱手向三聖還禮“承讓!”。
普從見三位師弟也已經落敗心中憂慮,現下少林想留住顏麵隻有靠自己一人了,上前說道:“俞施主劍法卓絕老衲佩服,這第二場比試也是施主勝了。方才施主破陣時所用拳法甚是精妙,老衲天資愚鈍,本門諸般武藝唯有外家拳腳還算嫻熟,這第三場比試就由老衲與施主比試拳腳招式如何?”
俞大猷聽言大喜,他闖蕩江湖雖以師門所傳劍法棍法聞名,實則他最得意的功夫是一套自己所創的拳法,這套武功非同凡俗堪稱驚世,隻是他出道以來尚未碰到極為厲害的角色,很少使用,但他對這套獨門功夫極是愛惜自負,十年來寒暑苦練,隻等關鍵時刻派上用場一戰成名。他一口答應也不理會肩臂傷口,隨手撕下半塊衣襟,靠著牙齒之助草草包紮。
普從二十年前已經名滿天下,“金剛神僧”的綽號江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他這十餘年來少練武功隻是一心修行鑽研佛理,在少林寺閉門不出,寺內小輩僧人無一見過他與人交手,再加上年事已高眾僧隻覺得這一局兇多吉少,這個賭局也怕是要輸了。
俞大猷也自覺穩操勝券,也不多加戒備,擺好架勢決定速戰速決免得耽誤了大事。他身子微紮馬步,左手呈掌在前掌心朝外,右手握拳在後靠近胸膛。眾人看到這姿勢皆是詫異,江湖拳法掌法浩如星辰,但比試開堂之前,要麽雙手為掌,要麽雙手為拳,要麽按為爪形,他這招式卻是一拳一掌,不倫不類,看著破綻百出。
普從看他這招式雖然不識得,但是認得出這就是他方才破“六道降魔陣”時所用武藝,不敢輕視,脫下僧伽梨袈裟,勒上腰帶挽起袖口,相互行禮後,雙手為拳拳心朝裏。
俞大猷說道:“這是在下自創武功‘虎將攝龍拳’,神僧小心了!”說罷人便衝了過去,左手一掌拍出,右手跟著一拳猛擊,使出一招“龍行虎步”掌風唿嘯拳勢淩厲,他擔心普從年事已高,接不起他這一招,是以未盡全力,隻用了七分力道。
普從拳中一緊,施展“怒杵金剛拳”中的“雙龍出海”,右拳擋開對方左掌震勢,左拳硬生生的和俞大猷的右拳對撞在了一起,隻聽得“咚”的一下對拳之聲,雙方拳力之大,震破了腳下石磚,眾人看著都覺得雙手生疼。普從這一招用了全身力道,俞大猷輕敵在前,隻覺得手骨麻痛五官輕輕抽搐,沒想到對方年逾花甲,力道還如此了得,內功根基之深厚自愧不如,一觸之下若是久持怕是這一條臂膀骨頭也得被他打得粉碎。右拳一撤,身體向後旋轉卸開了力道。
普從眼神一聚當即拳即變爪,施展少林絕技“七十二路龍爪手”唿嘯而去,朝著俞大猷後頸抓去乃是“氣貫透骨”的連環招式,俞大猷沒料到對方動作如此之快,情急之下避開一爪,背對普從左手反手又是一掌震開對方猛爪,隨即向一個後空翻,自上而下猛出一招“龍騰虎躍”,逼退普從,頓時險象環生。
俞大猷落地之後隻見普從手中攥著他背脊些許衣衫布料,方才再慢半步自己後背必然被這摧枯拉朽的“龍爪手”重傷,少林弟子忍氣吞聲了半日,這下終於讓方丈出了口氣,一群人高聲喝彩歡唿叫好。
普從雖多年來不與人動武,武藝有些耽擱甚至退步,但他數十年來苦練少林內功《易筋經》修身,力道雖不如俞大猷,但內力卻在他之上甚多,可大大彌補不足,他又靠著內功根基,將本門的摩訶般若拳、無相龍爪手、波羅心意掌等眾多少林外家功夫融會貫通。
俞大猷當下再不敢輕敵,調整身法,心中想道:“這普從神僧當真名不虛傳,我若想勝他必須以十成力道的‘虎將攝龍拳’,聚中精神不能有分毫懈怠。”
普從雖然剛才占得上風,但看他躲避迅疾,所使的招數確實罕見驚奇,正要再行出招,突然俞大猷一掌拍出,普從隻覺得一陣江河洶湧之勢鋪天蓋地而來,掌風猶如龍吟氣勢百獸奔騰,不敢迎接轉身避開,俞大猷緊跟著一拳打出,旁人隻覺得力道石破天驚,普從隻得再行閃避,這一拳打在他身後的一樽石雕香爐上,將其打得粉碎,這次他全力而上,一下子露了真實功夫。拳掌齊出,掌勢震天駭地,鐵拳勢如破竹。
他這一路“虎將攝龍拳”形式甚為罕見,左手為掌是為龍,右手為拳是為虎,龍掌要訣在於一個“震”,虎拳要訣在於一個“破”,對敵之時掌風恢宏震懾八方,可將敵人困於一處,逼得對方進無可進退無可退製於一方,再以鐵拳聚力一點,一時爆發,將其破之斃命,這路武功有八招掌法,八招拳法,八招合法,共二十四路,掌為輔,拳為主,故而叫做拳法。這是俞大猷十年苦心孤詣研究的一門功夫,精髓在於將周身外力內氣一時激發潰湧,出拳兇猛野性如猛虎下山百獸奔騰,掌聲音如龍吟其勢翻雲覆雨,因此取名。李良欽見此功夫威力太大,俞大猷尚且年輕還未完全收發自如,若不能嚴加控製恐怕會窮耗精氣以致油盡燈枯反造其害,非內力登峰造極從心所欲者難以掌控,不許他施展研習,俞大猷年輕氣盛卻以這門功夫為榮,心中決定將來收了徒弟隻傳授本門劍棍,這門武藝絕不外傳,便瞞著師父暗自練習。
現下他全力施展“虎將攝龍拳”,普從未曾見到威力如此巨大的外家功夫,一時之間隻得運起少林“如影迷蹤步”的輕功躲閃,但俞大猷連連以龍掌的招式震懾逼近,封鎖住他的退路,不等他內力大耗隻能不得已正麵對抗。他的龍爪手雖然開磚破石如搗腐土,但俞大猷拳勢太強,身子尚在丈外便受壓迫難以靠近,便以牙還牙,施展少林第一拳“降龍伏虎拳法”,此拳法緣自佛門“十八羅漢”中兩位的法號,名字上正好克到了俞大猷的拳法,兩種武功都是外家功夫的極致,俞大猷認得這功夫,他平素爭強好勝,硬是要證明少林功夫降伏不了自己的“龍虎”,出招愈發力大,普從見此情況也不敢有絲毫留情,雙方都運氣了生平之力,一時間都忘了是在比武,稍有差池就是生死之分。
雙方鬥得三百餘招仍然不分勝負,眾僧隻覺得眼前神龍纏鬥猛虎相爭。俞大猷畢竟內力較低,加之“虎將攝龍拳”很是耗費精力他還不能從心自如,終於,普從一招“龍灌太子”魚貫而入,終於破了俞大猷的“龍吟虎嘯”的掌勢,衝到對方近前,本想再使用“殺招”,但終究佛性為先,轉換招式使用了“無量指”的功夫,想點中俞大猷身上大穴關節將其製服,衝著俞大猷左臂的“曲垣”穴一招“仙人指路”。
俞大猷大驚,他本以為普從好不容易靠的近前必用殺招,哪想的竟然是如此行為,一下子惶然無措無暇思考,隻憑著本能身子下意識的朝著普從的手指撞了過去,正中穴道,俞大猷瞬間左臂又麻又痛再不能舉。
旁邊五道位弟子看見師兄弟受此大傷,一個個都憤慨不已,情急之下,也顧不得什麽陣法不陣法了,眼見得要一擁而上將俞大猷痛打出氣,普從厲聲道:“陣中弟子都住手!這第一陣是施主勝了。”
江湖比試失了輕重乃是稀鬆平常之事,年少弟子難受委屈,普從卻是得道高僧,弟子受傷雖然心疼,但是若是讓江湖中人知道少林技不如人還惱羞成怒以少勝多,那少林可是名聲不保,不得已隻能暫時隱忍,把希望壓在後麵兩場,普從又說道:“雖然我陣中大半弟子還能持戰,但六道已缺其一再不成陣,老衲有言在先這第一場是破陣,而不是拚出生死,俞施主不論以何種方法但總歸正大光明的破了這‘六道降魔陣’,是以這第一陣我少林甘拜下風。眾弟子,行禮!”
眾僧聽得方丈一言再不敢發作,少林乃江湖柱石,輸人不輸陣,均雙手合十向俞大猷行禮,那“畜生道”位六名弟子也真是好漢,雖然各個負傷,仍然奮力站起一同撐起掌戶師兄行禮道:“多謝施主賜教!”
俞大猷見此場麵心中對少林暗暗佩服,他方才破陣之法雖然精彩卻不高明,因為他並非以棍法完全取勝,而是靠深厚的外家橫練功夫強行破陣,乃是以力壓巧,若是單純以棍法取勝必然要耗到千招之外方能破解,普從方丈大度能容,他再放蕩不羈也不能失禮,拾起鐵棍抱拳到:“承讓了!”
普從吩咐弟子速速將受傷僧眾扶到廂房治療靜養,心中想到:“若再遣派低輩弟子上場,必然是同樣結果,想要贏得賭局,唯有自己與四位師弟親自上場,兩場中隻要能拚力拿下一場,少林的名譽就算保住了,屆時我等大度請他留下,他也必定無顏留寺,倒也不失名家風範。”便與四位師弟點頭示意,對俞大猷說道:“俞施主武功絕倫老衲好生佩服,我少林功夫有七百餘種套路,一百零八般絕技,三十六路內功,三十六路外功,我等資質愚鈍難以貫通,祖師神真絕難得一二,但還是願意與施主再討教一番。施主乃是海滄神劍傳人,劍法精深自然是不言而喻,人雲:誠拜名劍,如麵君子,劍乃百兵之君,這第二場比試便是請施主與我三位師弟比試劍法。”
普從言畢,“少林四聖”除普性外,普相、普真、普寂並肩走上前來,脫下身上安陀葉袈裟,勒上弟子遞上的腰帶,挽起袖口拿起長劍,一副武僧打扮,三僧都已過天命之年,皮膚稍暗瞳黑唇朱,胡須半灰半白神采奕奕,絲毫不見老態萎縮,秋風中持劍而立,便如羅漢真仙。普相問道:“我普性師兄專修佛法,少與人動武,這第二場便由我師兄弟三人討教施主高招。卻不知施主要用何劍為兵刃,若是不曾攜帶,我等從寺中借給你一柄。”
俞大猷大笑:“多普相大師美意,在下帶的劍來。”眾人聽他這話紛紛好奇,他身上並無劍柄包袱,所帶物品不過一隻酒壺一杆鐵棍,哪裏帶得下一柄劍。
隻見俞大猷將鐵棍反轉擺弄,也不知撥動了什麽機關,竟然將鐵棍距離箍口八寸餘處一分為二,從鐵棍中拔出一柄三尺六寸的荊楚長劍,劍出生吟寒光奪目。原來這鐵棍兩頭是為實心,一端為鞘一端為柄,內中有劍,以機關術藏之,這神兵是李良欽當年托“靈冶匠手”盧歐以天山的精石玄鐵鑄造,合則為棍,分為為劍,棍可裂山碎石,劍可吹毛斷發,在俞大猷出道時贈予了他。
俞大猷左手反握住棍鞘實心處末端,背於身後,右手將長劍一橫,說道:“大師見笑,此劍名為‘奪帥’。”眾人第一次見到這種兵刃均是驚奇,此人行事古怪,所用招式和兵器也非同一般。普相到:“刀劍無眼,雙方都要小心謹慎點到為止。”
四人麵對鞠躬行禮,眾僧一見比試馬上開始,都紛紛後撤避開老遠,劍法比拚不同拳腳棍棒,比試雙方一個失手就可能有性命之憂,若是高手比劍,旁觀者也要多加小心,否則劍氣淩厲都足以要人性命,遭受池魚之殃,能做到點到為止而不取人性命才是真正的劍道聖手。
俞大猷一手反持“劍鞘”,一手長劍當胸,普相在左,提劍長伸,身子把重心放後;普真在右,左手按做劍指,右手持劍拿在胸前;普寂也不提劍,左手持劍雙臂豎直放下,巋然不動,雙方俱不出招,隻是擺好架勢目不轉睛盯著對方,眾僧也不敢言語,一時間鴉雀無聲。
劍法比試,快字為先,是以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此時已經快到晌午,秋風陣起,方才比試棍法時棍風本來已經將落葉刮散成一個外圈,現在又被逐漸吹得雜亂無章,他們四人凝神貫注,周身血氣洶湧,周身有陣陣真氣虛浮,幾片飛葉拂到雙方眼眉前,俞大猷與普相普真同時疾風般搶出,普相在左普真在右,快到近前普相躍起施展“八部龍形劍法”,一招“飛龍在天”橫劈下來,普真毫不減速,運起“達摩劍法”,一式“應身伏魔”直點俞大猷胸前,俞大猷也不躲閃,左手持棍鞘格擋,擋住了普相劍式,右手持劍一拂一招“海闊天空”化解了普真來勢,“雙聖”以二敵一同使強招,被俞大猷輕易招架,心中暗暗佩服。
俞大猷擋開二人攻勢,左右手各持兵器上下一用力,身子前一躍飛轉衝開二人,蛟龍般遊出,一劍長擊站在後麵的普寂,這是他師父李良欽所創劍法“天賜十七劍”的招數“萬裏長行”,威力四射,身已在人後,劍氣居然還撕裂了普真衣襟。普寂看他來勢洶洶,迅雷變化身法,左手挑劍迎了上去,他所練劍法為少林第一劍“五蘊受形劍法”,“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不同五法歸一,一招“便見如來”輕輕一扶,架開了俞大猷,隨後持劍進招盤舞飛旋,他劍法高超強於兩位師哥,左手持劍更是江湖少有,劍氣淩然,猛然劃破俞大猷左臂臂膀,再進些許就要傷到經絡了。
普相普反身緊跟上去,各自施展絕學劍法左右向俞大猷攻去,俞大猷也不慌忙,左手反持棍鞘壓住普寂劍鋒,右手出劍“海納百川”的招數逼開二人,普寂破開俞大猷重壓,四人鬥在了一起。三聖雖然人數占優,但俞大猷憑著內力深厚和橫練硬功,左右持兵攻守兼備,每每劍刃碰撞,三聖隻覺得虎口生疼。
俞大猷的“天賜十七劍”是當年李良欽遊曆天下山川大河時所悟,麵對東海揮劍起舞,身如出海蛟龍,劍勢氣吞山河,招式大開大合如同如高峰大海般連綿不絕聲勢恢宏。當年李良欽仰感蒼天無窮浩瀚,俯瞰大地無際茫茫,與蘇東坡所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神魂相交,認為世間壯闊奇觀都是上天恩賜,故將此劍法取名“天賜十七劍”。
三聖所學劍法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源自佛理,四人鬥劍,一邊地理鬥轉,一邊宛如仙佛,影隨劍光眼花繚亂,地磚時時崩裂留下劍痕,旁人看得目不暇接喝彩叫絕。
俞大猷盤算到同時打倒三人實在太難,必須先行打敗普真普相,才能再敗普寂,便以攻對普真普相,以守對普寂。鬥到百餘招,普真已露敗相,他身形已經被俞大猷的劍勢力製於七尺之地而不能發,俞大猷當機立斷,一劍“漁火兩岸”橫劈逼開普寂普相,左手用棍鞘疾點數次,普真再不能擋,左臂“曲池”胸口“中府”、“靈墟”三處穴道連連中數擊,普真身子一麻向後跌倒。普相急著相助,直直衝了上去亂了身法,俞大猷轉身一劍刺出,與普相相向而擊齊肩掠過,普相隻覺手背一痛長劍落地,手背已被劍刃所傷再不能戰。
普寂見兩位師兄落敗自己獨自一人難是其對手,隻能兵行險招,迎著俞大猷猛得一招“極樂西佛”刺出,他這一招緣自佛陀焚身化魔,是與敵人的同歸於盡的劍法,他此時不惜受傷也要硬中求勝重傷敵人。俞大猷麵朝劍鋒毫不退讓,突然身體鬥轉右手暗自一翻,後背向普寂劍鋒撞去,刹那間,兩人同時停住,眾人大驚一個個都屏住了唿吸,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定睛一看,隻見普寂的劍離俞大猷後背尚有兩寸距離,俞大猷背對普寂反握長劍,棍鞘已抵住他小腹,劍刃已到普寂咽喉毫厘,隻進些許便能要了他的性命。他兩人還沒答話,在旁觀戰的廣智搶先說道:“若是繼續下去我師父雖不能勝,但俞施主恐怕也是性命不保,這一局應該是平局。”他是普寂弟子,焦灼之時趕忙為師父說話,普寂卻明白就算力拚生死也並非魚死網破,他的劍最多能刺入俞大猷背上皮肉,而自己已經一劍穿喉了,無論生死勝敗都是自己輸了,即刻收起長劍,拱手道:“多謝施主賜教,多謝手下留情。”
普相拉起普真,伸手拍開他身上穴道,一起走到俞大猷麵前行禮,此戰俞大猷僅僅左臂輕傷便力挫少林三聖,三場比試隻差最後一步,他心中得意將棍鞘長劍合在一起拱手向三聖還禮“承讓!”。
普從見三位師弟也已經落敗心中憂慮,現下少林想留住顏麵隻有靠自己一人了,上前說道:“俞施主劍法卓絕老衲佩服,這第二場比試也是施主勝了。方才施主破陣時所用拳法甚是精妙,老衲天資愚鈍,本門諸般武藝唯有外家拳腳還算嫻熟,這第三場比試就由老衲與施主比試拳腳招式如何?”
俞大猷聽言大喜,他闖蕩江湖雖以師門所傳劍法棍法聞名,實則他最得意的功夫是一套自己所創的拳法,這套武功非同凡俗堪稱驚世,隻是他出道以來尚未碰到極為厲害的角色,很少使用,但他對這套獨門功夫極是愛惜自負,十年來寒暑苦練,隻等關鍵時刻派上用場一戰成名。他一口答應也不理會肩臂傷口,隨手撕下半塊衣襟,靠著牙齒之助草草包紮。
普從二十年前已經名滿天下,“金剛神僧”的綽號江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他這十餘年來少練武功隻是一心修行鑽研佛理,在少林寺閉門不出,寺內小輩僧人無一見過他與人交手,再加上年事已高眾僧隻覺得這一局兇多吉少,這個賭局也怕是要輸了。
俞大猷也自覺穩操勝券,也不多加戒備,擺好架勢決定速戰速決免得耽誤了大事。他身子微紮馬步,左手呈掌在前掌心朝外,右手握拳在後靠近胸膛。眾人看到這姿勢皆是詫異,江湖拳法掌法浩如星辰,但比試開堂之前,要麽雙手為掌,要麽雙手為拳,要麽按為爪形,他這招式卻是一拳一掌,不倫不類,看著破綻百出。
普從看他這招式雖然不識得,但是認得出這就是他方才破“六道降魔陣”時所用武藝,不敢輕視,脫下僧伽梨袈裟,勒上腰帶挽起袖口,相互行禮後,雙手為拳拳心朝裏。
俞大猷說道:“這是在下自創武功‘虎將攝龍拳’,神僧小心了!”說罷人便衝了過去,左手一掌拍出,右手跟著一拳猛擊,使出一招“龍行虎步”掌風唿嘯拳勢淩厲,他擔心普從年事已高,接不起他這一招,是以未盡全力,隻用了七分力道。
普從拳中一緊,施展“怒杵金剛拳”中的“雙龍出海”,右拳擋開對方左掌震勢,左拳硬生生的和俞大猷的右拳對撞在了一起,隻聽得“咚”的一下對拳之聲,雙方拳力之大,震破了腳下石磚,眾人看著都覺得雙手生疼。普從這一招用了全身力道,俞大猷輕敵在前,隻覺得手骨麻痛五官輕輕抽搐,沒想到對方年逾花甲,力道還如此了得,內功根基之深厚自愧不如,一觸之下若是久持怕是這一條臂膀骨頭也得被他打得粉碎。右拳一撤,身體向後旋轉卸開了力道。
普從眼神一聚當即拳即變爪,施展少林絕技“七十二路龍爪手”唿嘯而去,朝著俞大猷後頸抓去乃是“氣貫透骨”的連環招式,俞大猷沒料到對方動作如此之快,情急之下避開一爪,背對普從左手反手又是一掌震開對方猛爪,隨即向一個後空翻,自上而下猛出一招“龍騰虎躍”,逼退普從,頓時險象環生。
俞大猷落地之後隻見普從手中攥著他背脊些許衣衫布料,方才再慢半步自己後背必然被這摧枯拉朽的“龍爪手”重傷,少林弟子忍氣吞聲了半日,這下終於讓方丈出了口氣,一群人高聲喝彩歡唿叫好。
普從雖多年來不與人動武,武藝有些耽擱甚至退步,但他數十年來苦練少林內功《易筋經》修身,力道雖不如俞大猷,但內力卻在他之上甚多,可大大彌補不足,他又靠著內功根基,將本門的摩訶般若拳、無相龍爪手、波羅心意掌等眾多少林外家功夫融會貫通。
俞大猷當下再不敢輕敵,調整身法,心中想道:“這普從神僧當真名不虛傳,我若想勝他必須以十成力道的‘虎將攝龍拳’,聚中精神不能有分毫懈怠。”
普從雖然剛才占得上風,但看他躲避迅疾,所使的招數確實罕見驚奇,正要再行出招,突然俞大猷一掌拍出,普從隻覺得一陣江河洶湧之勢鋪天蓋地而來,掌風猶如龍吟氣勢百獸奔騰,不敢迎接轉身避開,俞大猷緊跟著一拳打出,旁人隻覺得力道石破天驚,普從隻得再行閃避,這一拳打在他身後的一樽石雕香爐上,將其打得粉碎,這次他全力而上,一下子露了真實功夫。拳掌齊出,掌勢震天駭地,鐵拳勢如破竹。
他這一路“虎將攝龍拳”形式甚為罕見,左手為掌是為龍,右手為拳是為虎,龍掌要訣在於一個“震”,虎拳要訣在於一個“破”,對敵之時掌風恢宏震懾八方,可將敵人困於一處,逼得對方進無可進退無可退製於一方,再以鐵拳聚力一點,一時爆發,將其破之斃命,這路武功有八招掌法,八招拳法,八招合法,共二十四路,掌為輔,拳為主,故而叫做拳法。這是俞大猷十年苦心孤詣研究的一門功夫,精髓在於將周身外力內氣一時激發潰湧,出拳兇猛野性如猛虎下山百獸奔騰,掌聲音如龍吟其勢翻雲覆雨,因此取名。李良欽見此功夫威力太大,俞大猷尚且年輕還未完全收發自如,若不能嚴加控製恐怕會窮耗精氣以致油盡燈枯反造其害,非內力登峰造極從心所欲者難以掌控,不許他施展研習,俞大猷年輕氣盛卻以這門功夫為榮,心中決定將來收了徒弟隻傳授本門劍棍,這門武藝絕不外傳,便瞞著師父暗自練習。
現下他全力施展“虎將攝龍拳”,普從未曾見到威力如此巨大的外家功夫,一時之間隻得運起少林“如影迷蹤步”的輕功躲閃,但俞大猷連連以龍掌的招式震懾逼近,封鎖住他的退路,不等他內力大耗隻能不得已正麵對抗。他的龍爪手雖然開磚破石如搗腐土,但俞大猷拳勢太強,身子尚在丈外便受壓迫難以靠近,便以牙還牙,施展少林第一拳“降龍伏虎拳法”,此拳法緣自佛門“十八羅漢”中兩位的法號,名字上正好克到了俞大猷的拳法,兩種武功都是外家功夫的極致,俞大猷認得這功夫,他平素爭強好勝,硬是要證明少林功夫降伏不了自己的“龍虎”,出招愈發力大,普從見此情況也不敢有絲毫留情,雙方都運氣了生平之力,一時間都忘了是在比武,稍有差池就是生死之分。
雙方鬥得三百餘招仍然不分勝負,眾僧隻覺得眼前神龍纏鬥猛虎相爭。俞大猷畢竟內力較低,加之“虎將攝龍拳”很是耗費精力他還不能從心自如,終於,普從一招“龍灌太子”魚貫而入,終於破了俞大猷的“龍吟虎嘯”的掌勢,衝到對方近前,本想再使用“殺招”,但終究佛性為先,轉換招式使用了“無量指”的功夫,想點中俞大猷身上大穴關節將其製服,衝著俞大猷左臂的“曲垣”穴一招“仙人指路”。
俞大猷大驚,他本以為普從好不容易靠的近前必用殺招,哪想的竟然是如此行為,一下子惶然無措無暇思考,隻憑著本能身子下意識的朝著普從的手指撞了過去,正中穴道,俞大猷瞬間左臂又麻又痛再不能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