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建立後,王倫格外推崇唐朝末年的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張議潮去世後,唐懿宗這個昏庸之主,連個諡號都沒有上,王倫表示,那就我來!
於是禮部商議後,新漢便追贈張議潮諡號忠武,並追贈南陽郡王,秦檜也受命在長安府重修了張議潮的墓地。
自唐末以來,沙州敦煌就仍舊生活著許多漢人世家,隻是西夏也擔心這裏再冒出來一個張議潮,一麵與曾擔任歸義軍節度使的曹氏聯姻,一麵推廣佛教,逼迫許多漢人出家為僧,從而減少在敦煌的漢人人口。
吳用在西寧府整治商路,也派了間諜,聯絡了敦煌的吳氏、令狐氏、陰氏等家族,至於原本敦煌更加輝煌的張氏、李氏、索氏、曹氏等,多被西夏內遷,影響力早就不複存在了。
在吳用離開西寧府時,也將這些與敦煌的聯絡轉交給了李彥仙,李彥仙就在有內應的情況下,從沙州西南突然殺了過來,與城中漢人聯手,殺千餘西夏駐軍,就地舉起了漢家大旗,並以張議潮為鼓舞,號召沙州漢人驅逐黨項。
敦煌的漢人百姓們有著這個時代最樸素也最熱烈的愛國激情,他們曾在“安史之亂”後被吐蕃王朝所奴役,仍舊不肯屈服,若非唐朝的統治者們根本不在乎西北的漢人,若非前宋實在無能,教西夏崛起,敦煌百姓是無論如何也不肯生活在異族統治之下的。
當初王倫代宋而建立新漢,史文恭一路殺到皋蘭府,敦煌百姓就無比盼望中原王師的到來,唐懿宗曾讓他們失望,五代十國的亂世更是看不到一點兒希望,前宋也曾派使者到西域,但很快就再無一點兒音信。
一次次盼望又一次次失望,並沒有徹底消磨敦煌漢人的誌氣與熱血,現在李彥仙突然從西域反殺了迴來,並且告訴了他們一個期盼了數百年的好消息:中原的皇帝陛下出兵了,勇猛的漢軍正在猛攻賀蘭山!
生活在沙州的漢人、迴鶻人、龍家人以及少量已經漢化的吐蕃人、羌人,紛紛從家中翻找出藏了許久的武器,聚在了李彥仙的旗幟之下。
李彥仙在播仙城能夠統領的漢兵並不多,這一次他也隻帶了一半多的人馬,大約八百騎,再一次看到漢家衣冠,許多敦煌百姓熱淚盈眶,有人高喊:“不意此生,尚能再睹華夏衣冠!”
有人激動地唱起了一首《菩薩蠻》,於是更多的百姓們跟著唱了起來:
“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望龍庭,麟台早有名。
隻恨隔蕃部,情懇難申吐。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顏。”
唱完一曲《菩薩蠻》,百姓們無法徹底抒發激動的心情,又唱起了另外一首在民間暗自流傳了許久的《獻忠心》:
“驀卻多少雲水。直至如今,涉曆山阻,意難任。早晚得到唐圀裏,朝聖明主,望丹闕,步步淚,滿衣襟。
生死大唐好。喜難任,齊拍手,奏仙音。各將向本國裏,呈歌舞,願皇壽,千萬歲,獻忠心。”
李彥仙呆呆地望著又哭又笑又高歌的百姓們,他們反複地吟唱著“生死大唐好”,盡管由於與中原相隔得太久太遠,許多漢人百姓的服飾已經雜糅了吐蕃、黨項之風,言語也與關中話頗有差異,甚至有些人容貌之間多有些高鼻,但李彥仙知道,這些就是漢人。
我們都是炎黃二帝的子孫啊,縱千山萬水,也阻隔不住這份流淌在血脈中的共同認知!
作為隴西人,李彥仙第一次為向來自豪的隴右李氏而羞愧,或許晚年的唐朝虧待了這群百姓,混亂的五代十國,統治者們為了滿足殺戮的欲望無視了這群百姓,軟弱的前宋選擇性地遺忘了這群百姓,但漢家兒郎卻從不曾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來處!
“生死大唐好!”
李彥仙也跟著唱了起來,他感覺臉頰有些濕潤,伸手一摸,卻是不自覺地流下了熱淚。
在張議潮沙州起兵、反抗吐蕃王朝殘暴統治的近三百年後,英勇無畏的沙州百姓們再一次舉起了反抗西夏的大旗,這一次他們不再孤獨,也不會再孤軍奮戰了!
在李彥仙的組織下,無數已經削發為僧的沙州漢人脫下僧袍,重新換上了漢家服飾,跟著李彥仙氣勢洶洶地殺向了玉門關。
沙州百姓們將積壓了百餘年的怒火一朝發泄,玉門關在短短半日就被打破,守衛在這裏的數百西夏士兵,無一逃脫,全數被殺死,李彥仙一聲令下,又一座不大的京觀就地築起。
“陛下從不曾忘記沙州百姓,關中的漢人仍舊記得沙州這片故土,天下的百姓們也從不曾忘卻!自今日起,再無人敢隨意欺辱漢人!”
李彥仙立在京觀前大聲說,他在心底暗暗發誓,沙州百姓曾經遭受的一切苦難,他都要百倍報複迴去!
擊破玉門關,李彥仙迅速領兵向東,向鎖陽城殺去。
李彥仙擊破的,乃是漢武帝所設的玉門關,百姓們習慣稱之為漢關;隋唐時的玉門關則東移了數百裏,位於沙、瓜二州之間。
西夏由於要把持絲綢之路的東段,故而重修了漢玉門關,當作一處來往商旅補給、休息的重要驛站,隻是高昌迴鶻內部過於散亂,無力東進,故而西夏在漢玉門關的守衛人數並不多。
所以對於沙州威脅最大的,是唐玉門關,隻要奪下此關,就可以將西夏可能的援兵徹底阻攔在東麵。
李彥仙很清楚,自己的兵力太少了,所以在攻破漢玉門關後,他便立刻派人,經沙州東南直入青海北道,向西寧府方向送信並求援。
作為負責隴南北部諸軍事的史文恭也收到了從西寧府轉來的信件,剛看了個開頭,史文恭頓時大怒,不是老弟,陛下已經承諾了讓我領兵攻河西走廊、殺入西域,你半路截胡是幾個意思?
但是看到李彥仙在信件中詳細描述了沙州百姓的遭遇後,史文恭也沉默了。
在內地出生的漢人們,或許很難理解邊地百姓的一個強勢的中原王朝和中央政權的渴望,史文恭雖然暫時無法共情,但還是動用信鴿,將消息快速傳迴了長安府。
於是禮部商議後,新漢便追贈張議潮諡號忠武,並追贈南陽郡王,秦檜也受命在長安府重修了張議潮的墓地。
自唐末以來,沙州敦煌就仍舊生活著許多漢人世家,隻是西夏也擔心這裏再冒出來一個張議潮,一麵與曾擔任歸義軍節度使的曹氏聯姻,一麵推廣佛教,逼迫許多漢人出家為僧,從而減少在敦煌的漢人人口。
吳用在西寧府整治商路,也派了間諜,聯絡了敦煌的吳氏、令狐氏、陰氏等家族,至於原本敦煌更加輝煌的張氏、李氏、索氏、曹氏等,多被西夏內遷,影響力早就不複存在了。
在吳用離開西寧府時,也將這些與敦煌的聯絡轉交給了李彥仙,李彥仙就在有內應的情況下,從沙州西南突然殺了過來,與城中漢人聯手,殺千餘西夏駐軍,就地舉起了漢家大旗,並以張議潮為鼓舞,號召沙州漢人驅逐黨項。
敦煌的漢人百姓們有著這個時代最樸素也最熱烈的愛國激情,他們曾在“安史之亂”後被吐蕃王朝所奴役,仍舊不肯屈服,若非唐朝的統治者們根本不在乎西北的漢人,若非前宋實在無能,教西夏崛起,敦煌百姓是無論如何也不肯生活在異族統治之下的。
當初王倫代宋而建立新漢,史文恭一路殺到皋蘭府,敦煌百姓就無比盼望中原王師的到來,唐懿宗曾讓他們失望,五代十國的亂世更是看不到一點兒希望,前宋也曾派使者到西域,但很快就再無一點兒音信。
一次次盼望又一次次失望,並沒有徹底消磨敦煌漢人的誌氣與熱血,現在李彥仙突然從西域反殺了迴來,並且告訴了他們一個期盼了數百年的好消息:中原的皇帝陛下出兵了,勇猛的漢軍正在猛攻賀蘭山!
生活在沙州的漢人、迴鶻人、龍家人以及少量已經漢化的吐蕃人、羌人,紛紛從家中翻找出藏了許久的武器,聚在了李彥仙的旗幟之下。
李彥仙在播仙城能夠統領的漢兵並不多,這一次他也隻帶了一半多的人馬,大約八百騎,再一次看到漢家衣冠,許多敦煌百姓熱淚盈眶,有人高喊:“不意此生,尚能再睹華夏衣冠!”
有人激動地唱起了一首《菩薩蠻》,於是更多的百姓們跟著唱了起來:
“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望龍庭,麟台早有名。
隻恨隔蕃部,情懇難申吐。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顏。”
唱完一曲《菩薩蠻》,百姓們無法徹底抒發激動的心情,又唱起了另外一首在民間暗自流傳了許久的《獻忠心》:
“驀卻多少雲水。直至如今,涉曆山阻,意難任。早晚得到唐圀裏,朝聖明主,望丹闕,步步淚,滿衣襟。
生死大唐好。喜難任,齊拍手,奏仙音。各將向本國裏,呈歌舞,願皇壽,千萬歲,獻忠心。”
李彥仙呆呆地望著又哭又笑又高歌的百姓們,他們反複地吟唱著“生死大唐好”,盡管由於與中原相隔得太久太遠,許多漢人百姓的服飾已經雜糅了吐蕃、黨項之風,言語也與關中話頗有差異,甚至有些人容貌之間多有些高鼻,但李彥仙知道,這些就是漢人。
我們都是炎黃二帝的子孫啊,縱千山萬水,也阻隔不住這份流淌在血脈中的共同認知!
作為隴西人,李彥仙第一次為向來自豪的隴右李氏而羞愧,或許晚年的唐朝虧待了這群百姓,混亂的五代十國,統治者們為了滿足殺戮的欲望無視了這群百姓,軟弱的前宋選擇性地遺忘了這群百姓,但漢家兒郎卻從不曾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來處!
“生死大唐好!”
李彥仙也跟著唱了起來,他感覺臉頰有些濕潤,伸手一摸,卻是不自覺地流下了熱淚。
在張議潮沙州起兵、反抗吐蕃王朝殘暴統治的近三百年後,英勇無畏的沙州百姓們再一次舉起了反抗西夏的大旗,這一次他們不再孤獨,也不會再孤軍奮戰了!
在李彥仙的組織下,無數已經削發為僧的沙州漢人脫下僧袍,重新換上了漢家服飾,跟著李彥仙氣勢洶洶地殺向了玉門關。
沙州百姓們將積壓了百餘年的怒火一朝發泄,玉門關在短短半日就被打破,守衛在這裏的數百西夏士兵,無一逃脫,全數被殺死,李彥仙一聲令下,又一座不大的京觀就地築起。
“陛下從不曾忘記沙州百姓,關中的漢人仍舊記得沙州這片故土,天下的百姓們也從不曾忘卻!自今日起,再無人敢隨意欺辱漢人!”
李彥仙立在京觀前大聲說,他在心底暗暗發誓,沙州百姓曾經遭受的一切苦難,他都要百倍報複迴去!
擊破玉門關,李彥仙迅速領兵向東,向鎖陽城殺去。
李彥仙擊破的,乃是漢武帝所設的玉門關,百姓們習慣稱之為漢關;隋唐時的玉門關則東移了數百裏,位於沙、瓜二州之間。
西夏由於要把持絲綢之路的東段,故而重修了漢玉門關,當作一處來往商旅補給、休息的重要驛站,隻是高昌迴鶻內部過於散亂,無力東進,故而西夏在漢玉門關的守衛人數並不多。
所以對於沙州威脅最大的,是唐玉門關,隻要奪下此關,就可以將西夏可能的援兵徹底阻攔在東麵。
李彥仙很清楚,自己的兵力太少了,所以在攻破漢玉門關後,他便立刻派人,經沙州東南直入青海北道,向西寧府方向送信並求援。
作為負責隴南北部諸軍事的史文恭也收到了從西寧府轉來的信件,剛看了個開頭,史文恭頓時大怒,不是老弟,陛下已經承諾了讓我領兵攻河西走廊、殺入西域,你半路截胡是幾個意思?
但是看到李彥仙在信件中詳細描述了沙州百姓的遭遇後,史文恭也沉默了。
在內地出生的漢人們,或許很難理解邊地百姓的一個強勢的中原王朝和中央政權的渴望,史文恭雖然暫時無法共情,但還是動用信鴿,將消息快速傳迴了長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