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娘賊,殺不盡的野人!”
李逵將雙板斧丟在一旁, 將木製盾牌放在地上,一屁股坐了下去,摸出水囊漱著口,一嘴吐了出去,又遞給了一旁的鮑旭,抱怨地說。
王倫班師迴朝後,東北雖然設了二行省,但金國的餘孽仍舊沒有被完全消滅,完顏斜也逃到黑龍江以北不知所蹤,楊誌與解珍一直在尋找,始終不曾找到蹤跡。
至於躲到鴨綠江東岸的完顏宗磐,則與王氏高麗打得有來有迴。當初高麗國王王楷名義上向王倫求援,但被王倫拒絕了,因為王楷的意思是,讓漢軍阻斷鴨綠江西岸,他則可以將殘存的女真人收為高麗國的仆從雇傭兵。
很可惜,高麗國內掌權的金富軾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朝廷,而且完顏宗磐也瞧不上王楷,於是雙方就在鴨綠江東岸斷斷續續打了好幾仗。
完顏宗磐打不過漢軍,欺負一下高麗軍還是很輕鬆的,要知道在漢金之戰爆發前,完顏宗磐幾乎快要成為高麗國的“太上皇”一般的角色了,他駐守的義州,被金國稱為新義州,可就在鴨綠江東麵,隨時可以威脅高麗的西京平壤城。
高麗兩次大軍來襲,都被完顏宗磐擊退,故而完顏宗磐便將高麗東北的兩處鐵礦給占據了,又擄掠了不少高麗人挖礦、打鐵,雖然他的兵力不多,但兵甲比高麗兵還要強。
嶽飛殺向湄沱湖、完顏宗望授首後,東海女真北麵皆降服,但由於東北地廣人稀,漢軍無法長期大規模駐紮,所以完顏宗磐在打得高麗不敢主動進攻後,又陸續收服了一些湄沱湖南麵的東海女真部落。
孫安就駐守在桓仁府,桓仁府地跨遼東、吉林二行省,人口基本都集中在西南,所以孫安的防區,差不多就是一整個長白山。
樊瑞在年初被調往旅順府出任都督,故而孫安的主要任務,就是持續清理長白山地區,將一部分願意過安穩生活的山間部落遷下山來轉為農耕。
並不是所有的部落都願意接受農耕式的生活的,再加上王倫離去後,完顏宗磐的膽子又大了起來,靠著所謂金國皇帝的名頭,大肆封官許願,吸引了一些小部落投靠。
李逵與鮑旭、項充、李袞四將的職責,就是以投靠朝廷的部落為向導,對這些仍舊與完顏宗磐保持聯係的部落進行打擊。
這就是朝廷消化、治理東北最難的地方。
鮑旭也很是憤憤:“這班野人,怎地就不肯受天朝教化?”
李逵歇了好一會兒,便說:“既不肯受教化,一發砍殺了,隻教陛下遷徙百姓,也占了這黑土地,不須便宜了那些野人!”
其實朝廷在東北的政策是相當寬鬆的,不管是坐鎮吉林的宗澤,還是遼東行省布政使王師中,都采取了“先撫後剿”的對策。
隻要諸部落民願意下山定居,朝廷就分給土地,而且派人指導如何種田,但許多部落民已經習慣了漁獵的生活方式,覺得種地太艱苦,就是不肯合作。
也因此,二行省對外的戰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隻是規模不大,往往是各都督府出動數百千餘漢軍士兵,再領召集而來的百姓青壯或者部落民,便對某個或者某些不服王化的部落進行針對性的打擊。
李逵一直覺得,桓仁府如此亂,就是因為完顏宗磐還在,朝廷為何不集結大軍,衝過鴨綠江,徹底消滅了完顏宗磐,再也不留後患,豈不是更好麽?
但王倫的意圖,是讓完顏宗磐繼續消耗王氏高麗的兵力、國力,同時也吸引那些對中原王朝不滿的部落跳出來,似眼下這般小規模用兵,朝廷也完全能夠負擔得起,何樂而不為呢?
不把對朝廷心存不滿的部落都消滅了,總歸是個隱患,對於這一點,王倫與宗澤曾經仔細討論過,並且他調王師中前來,也私下裏明說了自己的打算。
若說朝廷行省級的地方官員,哪個對異族的手段最狠,大約就是王師中了。王師中是遼國出生的漢人,寧肯攜家南逃歸宋,也不願意做個遼人,就是因為他自幼攻讀詩書,又在遼國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對自己漢人的身份極為看重,認同感相當強烈。
所以王師中的態度,就很得坐鎮各都督府的將領們的口味,隻是似這種小規模的用兵,李逵也厭倦了,隻覺得好不爽利,若是對朝廷不滿的部落野人們全部一發跳出來,與漢軍結為大陣廝殺一番,該有多好啊!
這一次李逵跟著鮑旭出兵,又攻滅了長白山中段的一個部落,近千名青壯男子被殺死,婦孺作為戰利品被分給了跟隨出戰的部落,至於這個部落名稱,鮑旭與李逵都已經無視了。
於是在桓仁府上報給朝廷的奏章中,隻記錄了一句話:某年月,長白山賊亂,將軍鮑旭、李逵領兵十餘日平。
而像這樣徹底消失、在中原史書上連個名號都沒有留下的部落,今年以來已經是第十七個了。
桓仁都督府的這種酷烈手段,讓轄區的實控範圍向東已經延伸了三百餘裏,前後有四萬餘山林間的部落百姓被漢軍遷徙下山,朝廷分配了土地,漢軍召集青壯,修建起了簡陋的村寨,粗糙的驛站也跟著搭設了起來,從旅順府趕來的商隊也陸續到來。
兵部挑選一些老兵就地退伍,擔任裏長等基層小吏,禮部主管學校的官員們也隨之到來,開始修建小學堂,將遷徙下山的部落民家中的幼童集中起來,接受朝廷的新式教育。
學生們的第一課,講得卻不是儒家的經典和大道理,而是漢人的神話故事,這些學童們便懵懵懂懂地接受了人生第一個理念:他們的祖先都是炎黃二帝分封的諸子,與中原來的這些漢人是同宗同源的。
傳教的道士們也趕了過來,往往住在村寨之中,並告訴部落民們,他們信仰的薩滿教義,與道教頗有淵源,也是炎黃二帝時的大巫所傳。
即便是唐朝以及前宋最崇尚道教時,道教徒也遠不如佛教徒那麽多,因為道教重今生,不似佛教那樣,以輪迴觀念講來世,所以很難給信徒們足夠的心靈寄托和自我麻痹。
於是在東北、草原傳教的道士們,也開始了自我改良,不斷完善著教義,在精神內核上,與王倫的期望漸漸形成了某種共識,那就是在現有的規則下,通過個人的努力去達到人生的追求。
這種精神內核與華夏的神話故事也是一致的,強調的都是人的作用,於是就形成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樸素的實踐主義。
李逵將雙板斧丟在一旁, 將木製盾牌放在地上,一屁股坐了下去,摸出水囊漱著口,一嘴吐了出去,又遞給了一旁的鮑旭,抱怨地說。
王倫班師迴朝後,東北雖然設了二行省,但金國的餘孽仍舊沒有被完全消滅,完顏斜也逃到黑龍江以北不知所蹤,楊誌與解珍一直在尋找,始終不曾找到蹤跡。
至於躲到鴨綠江東岸的完顏宗磐,則與王氏高麗打得有來有迴。當初高麗國王王楷名義上向王倫求援,但被王倫拒絕了,因為王楷的意思是,讓漢軍阻斷鴨綠江西岸,他則可以將殘存的女真人收為高麗國的仆從雇傭兵。
很可惜,高麗國內掌權的金富軾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朝廷,而且完顏宗磐也瞧不上王楷,於是雙方就在鴨綠江東岸斷斷續續打了好幾仗。
完顏宗磐打不過漢軍,欺負一下高麗軍還是很輕鬆的,要知道在漢金之戰爆發前,完顏宗磐幾乎快要成為高麗國的“太上皇”一般的角色了,他駐守的義州,被金國稱為新義州,可就在鴨綠江東麵,隨時可以威脅高麗的西京平壤城。
高麗兩次大軍來襲,都被完顏宗磐擊退,故而完顏宗磐便將高麗東北的兩處鐵礦給占據了,又擄掠了不少高麗人挖礦、打鐵,雖然他的兵力不多,但兵甲比高麗兵還要強。
嶽飛殺向湄沱湖、完顏宗望授首後,東海女真北麵皆降服,但由於東北地廣人稀,漢軍無法長期大規模駐紮,所以完顏宗磐在打得高麗不敢主動進攻後,又陸續收服了一些湄沱湖南麵的東海女真部落。
孫安就駐守在桓仁府,桓仁府地跨遼東、吉林二行省,人口基本都集中在西南,所以孫安的防區,差不多就是一整個長白山。
樊瑞在年初被調往旅順府出任都督,故而孫安的主要任務,就是持續清理長白山地區,將一部分願意過安穩生活的山間部落遷下山來轉為農耕。
並不是所有的部落都願意接受農耕式的生活的,再加上王倫離去後,完顏宗磐的膽子又大了起來,靠著所謂金國皇帝的名頭,大肆封官許願,吸引了一些小部落投靠。
李逵與鮑旭、項充、李袞四將的職責,就是以投靠朝廷的部落為向導,對這些仍舊與完顏宗磐保持聯係的部落進行打擊。
這就是朝廷消化、治理東北最難的地方。
鮑旭也很是憤憤:“這班野人,怎地就不肯受天朝教化?”
李逵歇了好一會兒,便說:“既不肯受教化,一發砍殺了,隻教陛下遷徙百姓,也占了這黑土地,不須便宜了那些野人!”
其實朝廷在東北的政策是相當寬鬆的,不管是坐鎮吉林的宗澤,還是遼東行省布政使王師中,都采取了“先撫後剿”的對策。
隻要諸部落民願意下山定居,朝廷就分給土地,而且派人指導如何種田,但許多部落民已經習慣了漁獵的生活方式,覺得種地太艱苦,就是不肯合作。
也因此,二行省對外的戰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隻是規模不大,往往是各都督府出動數百千餘漢軍士兵,再領召集而來的百姓青壯或者部落民,便對某個或者某些不服王化的部落進行針對性的打擊。
李逵一直覺得,桓仁府如此亂,就是因為完顏宗磐還在,朝廷為何不集結大軍,衝過鴨綠江,徹底消滅了完顏宗磐,再也不留後患,豈不是更好麽?
但王倫的意圖,是讓完顏宗磐繼續消耗王氏高麗的兵力、國力,同時也吸引那些對中原王朝不滿的部落跳出來,似眼下這般小規模用兵,朝廷也完全能夠負擔得起,何樂而不為呢?
不把對朝廷心存不滿的部落都消滅了,總歸是個隱患,對於這一點,王倫與宗澤曾經仔細討論過,並且他調王師中前來,也私下裏明說了自己的打算。
若說朝廷行省級的地方官員,哪個對異族的手段最狠,大約就是王師中了。王師中是遼國出生的漢人,寧肯攜家南逃歸宋,也不願意做個遼人,就是因為他自幼攻讀詩書,又在遼國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對自己漢人的身份極為看重,認同感相當強烈。
所以王師中的態度,就很得坐鎮各都督府的將領們的口味,隻是似這種小規模的用兵,李逵也厭倦了,隻覺得好不爽利,若是對朝廷不滿的部落野人們全部一發跳出來,與漢軍結為大陣廝殺一番,該有多好啊!
這一次李逵跟著鮑旭出兵,又攻滅了長白山中段的一個部落,近千名青壯男子被殺死,婦孺作為戰利品被分給了跟隨出戰的部落,至於這個部落名稱,鮑旭與李逵都已經無視了。
於是在桓仁府上報給朝廷的奏章中,隻記錄了一句話:某年月,長白山賊亂,將軍鮑旭、李逵領兵十餘日平。
而像這樣徹底消失、在中原史書上連個名號都沒有留下的部落,今年以來已經是第十七個了。
桓仁都督府的這種酷烈手段,讓轄區的實控範圍向東已經延伸了三百餘裏,前後有四萬餘山林間的部落百姓被漢軍遷徙下山,朝廷分配了土地,漢軍召集青壯,修建起了簡陋的村寨,粗糙的驛站也跟著搭設了起來,從旅順府趕來的商隊也陸續到來。
兵部挑選一些老兵就地退伍,擔任裏長等基層小吏,禮部主管學校的官員們也隨之到來,開始修建小學堂,將遷徙下山的部落民家中的幼童集中起來,接受朝廷的新式教育。
學生們的第一課,講得卻不是儒家的經典和大道理,而是漢人的神話故事,這些學童們便懵懵懂懂地接受了人生第一個理念:他們的祖先都是炎黃二帝分封的諸子,與中原來的這些漢人是同宗同源的。
傳教的道士們也趕了過來,往往住在村寨之中,並告訴部落民們,他們信仰的薩滿教義,與道教頗有淵源,也是炎黃二帝時的大巫所傳。
即便是唐朝以及前宋最崇尚道教時,道教徒也遠不如佛教徒那麽多,因為道教重今生,不似佛教那樣,以輪迴觀念講來世,所以很難給信徒們足夠的心靈寄托和自我麻痹。
於是在東北、草原傳教的道士們,也開始了自我改良,不斷完善著教義,在精神內核上,與王倫的期望漸漸形成了某種共識,那就是在現有的規則下,通過個人的努力去達到人生的追求。
這種精神內核與華夏的神話故事也是一致的,強調的都是人的作用,於是就形成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樸素的實踐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