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婁室戰死、金國最後一支騎兵崩潰的消息並未第一時間傳到吳乞買那裏,因為王倫已經派出所有的漢軍步兵壓上了。
王倫在漢軍中推行了“參軍下都”製度,而且諸參軍隸屬於樞密院參謀司垂直管理,參軍的職權,便類似唐宋以來的監軍、以及後世軍隊的督戰、政委等諸多角色的糅合。
參軍往往作為軍事副官,擁有戰鬥建議權,協助軍法官推行紀律、監督軍紀、了解所在本都士卒的各種情況,要負責心理開導、幫寫家書、調解人際關係等,在戰鬥過程中,若主將戰死、受傷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無法指揮作戰,則參軍就是第一順位的指揮官。
可以說漢軍的參軍,更像是文職軍官,前幾年參軍大多是樞密院與兵部聯合任命,但北伐之戰開始後,參軍人選越來越多以一都漢兵集體投選。
參軍們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總結每次戰鬥後的經驗,並上報至隨軍的參謀部門,這就讓漢軍的戰術配合愈發多樣了起來。
比如現如今的漢軍步兵,在臨陣時就已經形成了一套攻防兼備的戰術體係,多用車陣為防禦,兼用拒馬為阻攔,每當炮兵們搶占了射程距離的優勢後,漢軍步兵方陣便以十步為距,逐步前推,繼續擴大射程優勢。
這樣的情況下,漢軍步兵推進的速度並不快,但卻是可以一直穩步推進,逼迫金兵不斷後退,將優勢一直擴大到金兵無法承受不得不全麵後撤。
這種戰術應對時,若說起來也十分簡單,隻要正麵遏製住漢兵的推進,以騎兵破陣,步兵也無法始終保持推進的態勢。
但是從河東、河北以及遼西的數次大戰結果來看,金軍完全無法做到,步兵壓不住漢軍,騎兵也會被漢騎第一時間攔截,連番的血磨大戰,導致了金國的開國百戰精銳之兵幾乎被消耗殆盡。
這一次王倫在正麵戰場的反攻,結局也同樣如此,韓州東南的金軍率先被劉唐、董澄統領的漢軍擊退,若非完顏阿骨打的第五個兒子完顏宗輔平素為人寬恕,好施惠,對部下一向不錯,深受金兵信任,在他的指揮下,金軍好歹避免了被打得潰散。
金軍在韓州以及附近諸軍州,將兵力大致分成了三部,吳乞買的本意是形成區域配合式的防守,所以三部之間的距離並不算遠。
但王倫為了給嶽飛千裏迂迴製造機會,先將重兵壓在東南麵,吸引了金軍的注意力,並在其餘兩部金兵的對麵也派上大軍,讓吳乞買一時辨別不出漢軍究竟打算猛攻哪一部。
完顏宗輔兵敗後撤,對此完顏吳乞買也無可奈何,隻得下令:諸部死守陣地,隻打防守反擊。
但王倫卻下令停止了進攻,命諸部漢軍就地休整,他並不急於發起進攻,因為漢軍對東北的地況遠不如金軍那麽熟悉,若是吳乞買再敗,一發狠逃到長白山、大興安嶺,漢軍若要徹底剿滅金國餘部,就得多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所以他隻給了嶽飛十五天的時間,十五天從後世的遼源市繞道通化市,轉道北攻長春市,也有一千多裏路程了。
他相信嶽飛有這個能力,完成這一次艱難的行軍。
最先收到完顏婁室戰敗消息的,是駐守在燕支水的完顏斜也,燕支水是唐朝的稱唿,遼國稱之為渾河,金國則按照達靼人的稱唿,稱之為鶴五河,也就是後世的霍林河。
自金國連番失敗後,完顏斜也對待塔塔兒部的態度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再也不像從前那般耀武揚威了,他數次請求塔塔兒部出兵,協助女真反攻漢朝,並代表吳乞買,表示願意與塔塔兒部聯姻,金國願意封汗,承認塔塔兒部為一國。
可惜塔塔兒部也沒有實力和餘力出兵支援了,新漢朝廷迅速籠絡了漠南諸部,扶持了乞顏部,同克烈部也保持了貿易往來,已經到達乞顏部的石秀,便號召了數千漠南牧民前去漠北支援。
有了新漢的支持,乞顏部在弓盧水來迴奔馳,牽製了塔塔兒部的大量精力,石秀甚至找到了唐太宗時就背叛突厥歸順大唐的拔野古部。
拔野古部的曆史相當悠久,一千多年前匈奴帝國崛起,作為東胡諸族部落的一支,拔野古部成為匈奴左賢王下屬的一支。
匈奴滅亡後,拔野古成為了鮮卑的一支;北魏滅亡後,拔野古又成為突厥的一部分,也被認為是丁零、高車、鐵勒的一部。
在漫長的曆史上,漠南漠北草原從未形成一個如漢族那樣有共同族群認知的民族,草原上的勢力,往往是某個部落強盛了,便形成以姻親為紐帶的部落聯盟,通過不斷對外征服,使得草原冠以本部落之名。
匈奴如此,鮮卑如此,突厥如此,迴鶻亦如此,至於烏桓、丁零、柔然、鐵勒等,差不多也是這種情況。
一個草原帝國的消亡,往往隻代表這個帝國最核心的部落聯盟的衰落,比如匈奴帝國分崩離析,一部分匈奴人被迫西遷,但並不代表著所有的匈奴人都徹底消失。
至少到了宋遼金時期,遼國契丹人就可以視為匈奴遺類,同樣地,拔野古部也是這樣。
拔野古部從匈奴時代就屬於被征服的丁零人的一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曾有一支丁零人內遷河南,隨著五胡的消滅、融合,內遷的丁零人早已經不存在了。
隻有仍舊生活在草原東部的拔野古部,乘高車、逐水草而居,被中原王朝稱為高車丁零,在唐朝時則被稱唿為鐵勒,先後從屬於突厥、薛延陀、迴鶻等草原帝國。
拔野古部千年的曆史中,隻有唐朝時有過短暫的輝煌,他們在捕魚兒海附近過著半狩獵半畜牧的生活,並不完全是遊牧為生,故而被漠北的達靼諸部稱為“林中百姓”。
石秀聽說了拔野古部的族名時,當真是吃了一驚,他受命前往漠北,自然熟讀了翰林院從中原王朝史書中摘錄的各種有關漠北諸族的曆史記載,石秀以為,拔野古這個曾經的匈奴小部,隻怕早在唐朝就不複存在了。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拔野古這個從來不曾高光過的部落,居然還在鮮卑山、也就是後世大興安嶺附近生存著。
大喜過望的石秀當即與拔野古部取得了聯係,用心籠絡,說動了拔野古部向中原王朝臣服,脫離塔塔兒部的統治,與乞顏部一起對抗塔塔兒部。
作為王倫派到漠北的全權漢使,石秀隻提了一個條件,這個條件誘惑力如此之大,讓拔野古部根本無法拒絕:一旦金國被滅、塔塔兒部被征服,中原王朝便將捕魚兒海也就是貝爾湖附近的草原都劃分為拔野古部。
作為拔野古部向中原王朝臣服的另外一個條件,石秀表示拔野古部屬於匈奴人,而匈奴乃是夏朝之民所建,那麽就也屬於炎帝後裔,與漢人是同一個祖先所出。
石秀之所以如此熱切,是因為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設幽陵都督府,隸屬於燕然都護府,就在捕魚兒海拔野古部生活的區域一帶。
這不就是觸發了中原王朝“自古以來”的傳統技能麽,四百多年前的唐太宗,如何算不得“自古”?
在品嚐了石秀帶來的烈酒、飲了熱茶後,看著石秀贈送的一大堆粗布、絲綢,以及做工精美的腰刀後,拔野古部的首領當即同意了。
王倫在漢軍中推行了“參軍下都”製度,而且諸參軍隸屬於樞密院參謀司垂直管理,參軍的職權,便類似唐宋以來的監軍、以及後世軍隊的督戰、政委等諸多角色的糅合。
參軍往往作為軍事副官,擁有戰鬥建議權,協助軍法官推行紀律、監督軍紀、了解所在本都士卒的各種情況,要負責心理開導、幫寫家書、調解人際關係等,在戰鬥過程中,若主將戰死、受傷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無法指揮作戰,則參軍就是第一順位的指揮官。
可以說漢軍的參軍,更像是文職軍官,前幾年參軍大多是樞密院與兵部聯合任命,但北伐之戰開始後,參軍人選越來越多以一都漢兵集體投選。
參軍們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總結每次戰鬥後的經驗,並上報至隨軍的參謀部門,這就讓漢軍的戰術配合愈發多樣了起來。
比如現如今的漢軍步兵,在臨陣時就已經形成了一套攻防兼備的戰術體係,多用車陣為防禦,兼用拒馬為阻攔,每當炮兵們搶占了射程距離的優勢後,漢軍步兵方陣便以十步為距,逐步前推,繼續擴大射程優勢。
這樣的情況下,漢軍步兵推進的速度並不快,但卻是可以一直穩步推進,逼迫金兵不斷後退,將優勢一直擴大到金兵無法承受不得不全麵後撤。
這種戰術應對時,若說起來也十分簡單,隻要正麵遏製住漢兵的推進,以騎兵破陣,步兵也無法始終保持推進的態勢。
但是從河東、河北以及遼西的數次大戰結果來看,金軍完全無法做到,步兵壓不住漢軍,騎兵也會被漢騎第一時間攔截,連番的血磨大戰,導致了金國的開國百戰精銳之兵幾乎被消耗殆盡。
這一次王倫在正麵戰場的反攻,結局也同樣如此,韓州東南的金軍率先被劉唐、董澄統領的漢軍擊退,若非完顏阿骨打的第五個兒子完顏宗輔平素為人寬恕,好施惠,對部下一向不錯,深受金兵信任,在他的指揮下,金軍好歹避免了被打得潰散。
金軍在韓州以及附近諸軍州,將兵力大致分成了三部,吳乞買的本意是形成區域配合式的防守,所以三部之間的距離並不算遠。
但王倫為了給嶽飛千裏迂迴製造機會,先將重兵壓在東南麵,吸引了金軍的注意力,並在其餘兩部金兵的對麵也派上大軍,讓吳乞買一時辨別不出漢軍究竟打算猛攻哪一部。
完顏宗輔兵敗後撤,對此完顏吳乞買也無可奈何,隻得下令:諸部死守陣地,隻打防守反擊。
但王倫卻下令停止了進攻,命諸部漢軍就地休整,他並不急於發起進攻,因為漢軍對東北的地況遠不如金軍那麽熟悉,若是吳乞買再敗,一發狠逃到長白山、大興安嶺,漢軍若要徹底剿滅金國餘部,就得多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所以他隻給了嶽飛十五天的時間,十五天從後世的遼源市繞道通化市,轉道北攻長春市,也有一千多裏路程了。
他相信嶽飛有這個能力,完成這一次艱難的行軍。
最先收到完顏婁室戰敗消息的,是駐守在燕支水的完顏斜也,燕支水是唐朝的稱唿,遼國稱之為渾河,金國則按照達靼人的稱唿,稱之為鶴五河,也就是後世的霍林河。
自金國連番失敗後,完顏斜也對待塔塔兒部的態度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再也不像從前那般耀武揚威了,他數次請求塔塔兒部出兵,協助女真反攻漢朝,並代表吳乞買,表示願意與塔塔兒部聯姻,金國願意封汗,承認塔塔兒部為一國。
可惜塔塔兒部也沒有實力和餘力出兵支援了,新漢朝廷迅速籠絡了漠南諸部,扶持了乞顏部,同克烈部也保持了貿易往來,已經到達乞顏部的石秀,便號召了數千漠南牧民前去漠北支援。
有了新漢的支持,乞顏部在弓盧水來迴奔馳,牽製了塔塔兒部的大量精力,石秀甚至找到了唐太宗時就背叛突厥歸順大唐的拔野古部。
拔野古部的曆史相當悠久,一千多年前匈奴帝國崛起,作為東胡諸族部落的一支,拔野古部成為匈奴左賢王下屬的一支。
匈奴滅亡後,拔野古成為了鮮卑的一支;北魏滅亡後,拔野古又成為突厥的一部分,也被認為是丁零、高車、鐵勒的一部。
在漫長的曆史上,漠南漠北草原從未形成一個如漢族那樣有共同族群認知的民族,草原上的勢力,往往是某個部落強盛了,便形成以姻親為紐帶的部落聯盟,通過不斷對外征服,使得草原冠以本部落之名。
匈奴如此,鮮卑如此,突厥如此,迴鶻亦如此,至於烏桓、丁零、柔然、鐵勒等,差不多也是這種情況。
一個草原帝國的消亡,往往隻代表這個帝國最核心的部落聯盟的衰落,比如匈奴帝國分崩離析,一部分匈奴人被迫西遷,但並不代表著所有的匈奴人都徹底消失。
至少到了宋遼金時期,遼國契丹人就可以視為匈奴遺類,同樣地,拔野古部也是這樣。
拔野古部從匈奴時代就屬於被征服的丁零人的一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曾有一支丁零人內遷河南,隨著五胡的消滅、融合,內遷的丁零人早已經不存在了。
隻有仍舊生活在草原東部的拔野古部,乘高車、逐水草而居,被中原王朝稱為高車丁零,在唐朝時則被稱唿為鐵勒,先後從屬於突厥、薛延陀、迴鶻等草原帝國。
拔野古部千年的曆史中,隻有唐朝時有過短暫的輝煌,他們在捕魚兒海附近過著半狩獵半畜牧的生活,並不完全是遊牧為生,故而被漠北的達靼諸部稱為“林中百姓”。
石秀聽說了拔野古部的族名時,當真是吃了一驚,他受命前往漠北,自然熟讀了翰林院從中原王朝史書中摘錄的各種有關漠北諸族的曆史記載,石秀以為,拔野古這個曾經的匈奴小部,隻怕早在唐朝就不複存在了。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拔野古這個從來不曾高光過的部落,居然還在鮮卑山、也就是後世大興安嶺附近生存著。
大喜過望的石秀當即與拔野古部取得了聯係,用心籠絡,說動了拔野古部向中原王朝臣服,脫離塔塔兒部的統治,與乞顏部一起對抗塔塔兒部。
作為王倫派到漠北的全權漢使,石秀隻提了一個條件,這個條件誘惑力如此之大,讓拔野古部根本無法拒絕:一旦金國被滅、塔塔兒部被征服,中原王朝便將捕魚兒海也就是貝爾湖附近的草原都劃分為拔野古部。
作為拔野古部向中原王朝臣服的另外一個條件,石秀表示拔野古部屬於匈奴人,而匈奴乃是夏朝之民所建,那麽就也屬於炎帝後裔,與漢人是同一個祖先所出。
石秀之所以如此熱切,是因為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設幽陵都督府,隸屬於燕然都護府,就在捕魚兒海拔野古部生活的區域一帶。
這不就是觸發了中原王朝“自古以來”的傳統技能麽,四百多年前的唐太宗,如何算不得“自古”?
在品嚐了石秀帶來的烈酒、飲了熱茶後,看著石秀贈送的一大堆粗布、絲綢,以及做工精美的腰刀後,拔野古部的首領當即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