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朝廷對南方行省的劃分,大致是江蘇北部、山東南部為淮北行省,江蘇西北、安徽東部為淮南行省,大宋的兩浙路改為浙江行省,江南東路劃為江南行省,大致上是安徽南部、江蘇西部。
這個劃分其實多少有些不合理,但延續的是前宋諸路,其中做了些府縣的調整,若對比後世的省,江蘇幾乎被拆得零散。
故而江南行省東麵跨江、西麵長江以南卻被淮南行省占據了兩個府,又占據了江西行省東北的一個府。
蕭嘉穗前腳離去,朝廷新派來的江南行省布政使就來了,沈壽笑眯眯地下船,與眾迎接的官員、士紳、百姓們相見。
在梁山眾頭領中,沈壽一貫很低調,畢竟在方臘時期,他就做到了參政,差不多就是六部級別的高官了。
沈壽籍貫是浙江行省,按製度他這樣的地方高官要避籍的,但政事堂公推後,還是推選了沈壽。
沈壽與蕭嘉穗一樣,也是商人出身,江南、浙江商業氣氛濃厚,也需要一個熟悉商業的官員來治理地方。
建康江寧府的官員、士紳們看到沈壽以及隨他一起前來的人群後,便知道江南的烏雲還要繼續籠罩一段時間了。
跟隨沈壽前來的,正是貴氣逼人、愈發心寬體胖的禮部尚書柴進。
新漢在建立後,王倫為了籠絡天下讀書人之心,在洪武二年舉辦了一次科舉,然後禮部就正式行文天下,朝廷要改革科舉,仍舊由各部寺官署確定官吏缺口名額,然後根據各官署的實際情況舉行考試。
新漢官品仍舊為九品二十七級,但卻將小吏群體納入,向下又延伸了六級,共三十三級,凡讀書人、民間百姓,皆可以參加各官署申請、由禮部協助舉辦的考試。
這對讀書人本是個重大的利好,因為朝廷並不限製考試次數,隻要你有能力,通過了考試,進行了簡單的麵試,就可以進入官場,哪怕從小吏做起,也能靠著資曆混成一名小官。
這個製度在山東行省大受歡迎,國朝將官吏一體化,意味著獨木橋變成了雙行道,誰不想吃上朝廷編製這碗飯?
但江南、浙江、江西這幾個從前宋時期就是有名的科舉大省,讀書人們不樂意了,憑什麽我寒窗苦讀十載,歸來仍舊是小吏?東華門外唱名遊街,豈能讓前輩獨享其榮?
故而蕭嘉穗坐鎮江南時期,不斷推行趙佶時代蔡京推廣的學堂,並按照朝廷的製度,在浙江行省建立了完善的縣學、府學、省學三級學堂,縣學為五年製,府學、省學皆為三年製。
縣學畢業後就能夠獲得參加吏員考試的資格,府學以上就可以參加禮部主持的各種考試。
縣級的吏員招募考試,必須上報至行省,府級的吏員考試,必須上報至禮部,行省的吏員考試,則要經政事堂尚書省同意。
所以新漢的禮部相比前朝,事關朝廷一應禮製的功能被削弱,教育、科舉的功能得到了強化。
浙江行省在大宋就是最富裕的幾個地區之一,蕭嘉穗雖然為政嚴苛,但推廣教育是當真不遺餘力,朝廷需要打造出一個示範區,百姓相對有錢、而且重視教育的浙江就成為了朝廷關注的重點。
所以浙江的許多老派讀書人士紳們雖然嘴巴上各種挑刺、鄙夷、反對,但動作上卻一點兒也不慢,朝廷已經搭好橋了,誰不走誰是傻瓜,於是紛紛將子弟送去學堂。
這一次浙江行省上報朝廷,請求開三府考試,同時補充一部分行省三司的辦事吏員,故而柴進便南下了。
他的任務,除了監督浙江的考試外,還要將浙江行省的製度好好學習一下,向江南、江西推廣,進而推廣到天下。
而且王倫前後下了數道詔書,強調國朝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開科取士並不局限於通經典之士,若是文章寫得好,各部寺官署都需要這樣會寫公文的人才;若喜歡曆史,翰林院歡迎你;若是喜歡醫學、繪畫,太醫署、各行省醫學堂、書畫學堂都可以當個教授、助教,將來還是可以繼續考試往上升。
所以蕭嘉穗在浙江的三級學堂,縣學可以視為基礎教育,府學是擴展教育,省學則是專業教育。
除此之外,蕭嘉穗還按照王倫的吩咐,在浙江明州寧波府等大府,開設商務學堂、海事學堂,招募貧寒家的子弟,免除學費,學習算、商、造船、出海等諸多事務。
當然這些學堂的建設、維護、學費等,自有受益的海商們主動捐贈了相當一部分,由官府和捐贈人聯合管理,這種半官半民辦的學堂,也被納入到了禮部的管理當中。
柴進這一次南下,就是要將浙江行省的先進經驗學習並推廣的。
孫安諸將雖去,但王倫卻派了陳達出任浙江行省巡察指揮使,繼續坐鎮江南。
在新漢建立後,王倫命人將宋神宗王安石改革以來,大宋曆年的地區財政收入以及新漢三年來的財政收入做成表格,對比了一番,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大宋與新漢的國家賦稅,總體體現出南重北輕的格局,更確切地說,是東南尤重。
於是淮南、江南、浙江三行省,大致就形成了一個大的經濟區,這個區域也涵蓋了江西、福建的一部分,以紡織、製陶、製瓷、冶鐵、養殖為主要產業,通過海上貿易,將商業行為覆蓋了山東東部、高麗、倭國、嶺南乃至東南亞地區。
由於受時代科技的局限,這一片區域向內陸的覆蓋並不大,王倫便想到了方臘起義,若說方臘背後沒有人支持,他是不信的,支持的群體是誰也已經不言而喻。
所以既得利益群體們有了地方保護主義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奇怪了,趙佶要北伐,江南士紳要反對;現如今新漢要北伐、要攻西域,反對的仍舊是這一批人。
因為東南與北方、西北缺乏足夠的經濟上的聯係,東南百姓覺得國家憑什麽拿我們的錢去給西北人?在這個時代,這個想法的確是沒錯的,但站在朝廷的高度,王倫無論如何也無法認可。
所以他還得學習趙佶,給東南套上一層枷鎖。
這個劃分其實多少有些不合理,但延續的是前宋諸路,其中做了些府縣的調整,若對比後世的省,江蘇幾乎被拆得零散。
故而江南行省東麵跨江、西麵長江以南卻被淮南行省占據了兩個府,又占據了江西行省東北的一個府。
蕭嘉穗前腳離去,朝廷新派來的江南行省布政使就來了,沈壽笑眯眯地下船,與眾迎接的官員、士紳、百姓們相見。
在梁山眾頭領中,沈壽一貫很低調,畢竟在方臘時期,他就做到了參政,差不多就是六部級別的高官了。
沈壽籍貫是浙江行省,按製度他這樣的地方高官要避籍的,但政事堂公推後,還是推選了沈壽。
沈壽與蕭嘉穗一樣,也是商人出身,江南、浙江商業氣氛濃厚,也需要一個熟悉商業的官員來治理地方。
建康江寧府的官員、士紳們看到沈壽以及隨他一起前來的人群後,便知道江南的烏雲還要繼續籠罩一段時間了。
跟隨沈壽前來的,正是貴氣逼人、愈發心寬體胖的禮部尚書柴進。
新漢在建立後,王倫為了籠絡天下讀書人之心,在洪武二年舉辦了一次科舉,然後禮部就正式行文天下,朝廷要改革科舉,仍舊由各部寺官署確定官吏缺口名額,然後根據各官署的實際情況舉行考試。
新漢官品仍舊為九品二十七級,但卻將小吏群體納入,向下又延伸了六級,共三十三級,凡讀書人、民間百姓,皆可以參加各官署申請、由禮部協助舉辦的考試。
這對讀書人本是個重大的利好,因為朝廷並不限製考試次數,隻要你有能力,通過了考試,進行了簡單的麵試,就可以進入官場,哪怕從小吏做起,也能靠著資曆混成一名小官。
這個製度在山東行省大受歡迎,國朝將官吏一體化,意味著獨木橋變成了雙行道,誰不想吃上朝廷編製這碗飯?
但江南、浙江、江西這幾個從前宋時期就是有名的科舉大省,讀書人們不樂意了,憑什麽我寒窗苦讀十載,歸來仍舊是小吏?東華門外唱名遊街,豈能讓前輩獨享其榮?
故而蕭嘉穗坐鎮江南時期,不斷推行趙佶時代蔡京推廣的學堂,並按照朝廷的製度,在浙江行省建立了完善的縣學、府學、省學三級學堂,縣學為五年製,府學、省學皆為三年製。
縣學畢業後就能夠獲得參加吏員考試的資格,府學以上就可以參加禮部主持的各種考試。
縣級的吏員招募考試,必須上報至行省,府級的吏員考試,必須上報至禮部,行省的吏員考試,則要經政事堂尚書省同意。
所以新漢的禮部相比前朝,事關朝廷一應禮製的功能被削弱,教育、科舉的功能得到了強化。
浙江行省在大宋就是最富裕的幾個地區之一,蕭嘉穗雖然為政嚴苛,但推廣教育是當真不遺餘力,朝廷需要打造出一個示範區,百姓相對有錢、而且重視教育的浙江就成為了朝廷關注的重點。
所以浙江的許多老派讀書人士紳們雖然嘴巴上各種挑刺、鄙夷、反對,但動作上卻一點兒也不慢,朝廷已經搭好橋了,誰不走誰是傻瓜,於是紛紛將子弟送去學堂。
這一次浙江行省上報朝廷,請求開三府考試,同時補充一部分行省三司的辦事吏員,故而柴進便南下了。
他的任務,除了監督浙江的考試外,還要將浙江行省的製度好好學習一下,向江南、江西推廣,進而推廣到天下。
而且王倫前後下了數道詔書,強調國朝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開科取士並不局限於通經典之士,若是文章寫得好,各部寺官署都需要這樣會寫公文的人才;若喜歡曆史,翰林院歡迎你;若是喜歡醫學、繪畫,太醫署、各行省醫學堂、書畫學堂都可以當個教授、助教,將來還是可以繼續考試往上升。
所以蕭嘉穗在浙江的三級學堂,縣學可以視為基礎教育,府學是擴展教育,省學則是專業教育。
除此之外,蕭嘉穗還按照王倫的吩咐,在浙江明州寧波府等大府,開設商務學堂、海事學堂,招募貧寒家的子弟,免除學費,學習算、商、造船、出海等諸多事務。
當然這些學堂的建設、維護、學費等,自有受益的海商們主動捐贈了相當一部分,由官府和捐贈人聯合管理,這種半官半民辦的學堂,也被納入到了禮部的管理當中。
柴進這一次南下,就是要將浙江行省的先進經驗學習並推廣的。
孫安諸將雖去,但王倫卻派了陳達出任浙江行省巡察指揮使,繼續坐鎮江南。
在新漢建立後,王倫命人將宋神宗王安石改革以來,大宋曆年的地區財政收入以及新漢三年來的財政收入做成表格,對比了一番,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大宋與新漢的國家賦稅,總體體現出南重北輕的格局,更確切地說,是東南尤重。
於是淮南、江南、浙江三行省,大致就形成了一個大的經濟區,這個區域也涵蓋了江西、福建的一部分,以紡織、製陶、製瓷、冶鐵、養殖為主要產業,通過海上貿易,將商業行為覆蓋了山東東部、高麗、倭國、嶺南乃至東南亞地區。
由於受時代科技的局限,這一片區域向內陸的覆蓋並不大,王倫便想到了方臘起義,若說方臘背後沒有人支持,他是不信的,支持的群體是誰也已經不言而喻。
所以既得利益群體們有了地方保護主義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奇怪了,趙佶要北伐,江南士紳要反對;現如今新漢要北伐、要攻西域,反對的仍舊是這一批人。
因為東南與北方、西北缺乏足夠的經濟上的聯係,東南百姓覺得國家憑什麽拿我們的錢去給西北人?在這個時代,這個想法的確是沒錯的,但站在朝廷的高度,王倫無論如何也無法認可。
所以他還得學習趙佶,給東南套上一層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