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決意在梁山舉事後,王倫對未來做過各種設想,隨著梁山發展到現如今的地步,王倫同樣站在朝廷的立場,設想過麵對梁山時,會采取哪種方式應對。
哪怕他用更多的感性而非理性,王倫都覺得,朝廷繼續如同真實曆史那樣,對遼國用兵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但他還是低估了“燕雲十六州”這五個字的魔力,低估了這五個字以及這塊土地給大宋君臣們帶來的誘惑。
站在後世人的角度,王倫知道,哪怕自己的事業不能成功,未來還會有一位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他對燕雲十六州的感情,遠沒有這個時代的宋人這般深厚。
但是在趙官家和滿朝文武看來,這是本朝太祖皇帝去世後,距離收複“燕雲十六州”最近的一次機會,無論如何都舍不得錯過和放棄的!
所以與其說是趙官家執著於收複十六州,不如說是整個大宋朝畸形存在了一百多年,形成了一個扭曲的共識,不管皇帝還是文武官員、甚至一部分百姓,都熱切期望著任何一個微乎其微的機會!
果然,王倫這句話問出口後,宿元景的神情一下子就發生了變化:“收複燕雲,是太祖太宗以來的夙願。神宗皇帝有言:複燕雲者王!難道將軍就沒有這般誌向麽?”
王倫習慣地看向了兩位軍師,看到朱武的神情變了數變,又看到許貫忠眉頭微皺了起來,便笑著說:“太尉,稍歇!”
宿元景知道這是暫停會談的意思,便也借口更衣,於是王倫請他們到隔壁坐了歇息,與許貫忠、朱武也去了後院。
“兩位軍師怎麽看?”
朱武搖著頭:“此次朝廷給的待遇實在太好,隻怕朝堂上下,都一心想要北伐,怕是已經魔怔了!”
許貫忠眉頭皺的更深了:“朝廷眼中的賊寇,方臘、王慶皆平,田虎受詔安,唯我梁山獨存。若我等是朝廷的官員,隻怕也覺得這天下安定在即,便一時給了梁山許多好處,仍教我等北攻遼國,如能借此機會,光複燕雲,順便消耗我梁山兵力,未來宇內一統,宋與高麗東西夾攻女真,金國也不能久存,再漸削我梁山之羽翼,藩鎮亦可消除。”
王倫輕歎一聲:“本以為朝堂之上,隻有趙官家一個蠢貨,今日看來,滿朝文武之中,蠢貨還多著呢!”
他覺得許貫忠說的大概就是朝廷許多實權官員們的真實想法了,因為這套路對於他們而言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
若隻看結果而不是過程的話,趙官家上台後,大宋朝從某一個視角看過去,的確算是欣欣向榮:向西南打青唐吐蕃,拓地千裏;向西北延續宋哲宗的政策,步步為營,打得西夏不斷後撤;國內雖有叛亂,但大致都被平定;世仇遼國恰好處於最虛弱的時刻,牆頭草高麗又跳出來投靠。
又有一支精銳的西軍,在西北能打得西夏稱臣求和,在江南、荊湖,又能消滅民亂,打得幹脆而且利索,西軍未必弱於唐朝,也可以稱一代強軍!
但王倫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假的,唐朝之後的吐蕃政權,任意一個大一統王朝都能夠輕鬆搞定,關鍵隻看統治者願不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
西夏這個本就不該出現的政權,也就大宋朝這樣的奇葩朝代才可能讓他獨立出去的。
西軍在大宋朝軍隊序列裏是強,但一米六在一群一米四裏麵是高個子,遇到一米八該怎麽說?
偏偏曆史已經證明了,西軍這個一米六,遇到衰弱的遼國一米八,就是打不贏!
西軍如果能夠順利轉型為騎兵化,本可以繼續長個子的,可惜這個轉化的過程被童貫給破壞了。
王倫並非看不起西軍,而是覺得這樣一群本來有更高成就的漢子,就活生生地被大宋朝的奇葩製度給毀了。
範仲淹之後,文官統領的西軍,經常出現下麵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西軍的武將表示,前方恐有黨項人的埋伏,不可冒進;文官表示,蠻夷懂個屁的兵法,給老子衝!
於是武將無奈領兵衝殺,然後中了埋伏,全軍覆滅。文官轉頭上書朝廷,表示武將跋扈,不聽勸阻,罪責都在武夫。
第二種情況是,西軍的武將表示,要趁對麵陣型未攏,衝殺過去,敵必潰敗;文官表示,某運籌帷幄、成竹在胸,不可冒進,且緩緩壓上去!
於是戰機稍縱即逝,發現機會失去了,文官們立刻開始上演第一種情況。
所以王倫看了、打聽了、聽人說了許多關於西軍與西夏的戰事情況,聽到最多的四個字就是“輕敵冒進”。
也難怪王倫一直覺得奇怪,是不是西軍的將領們就隻會這一招:埋頭猛衝。後來發現,寫戰報的都他娘的是文人,他們可能不懂軍事,卻很懂得政治。
王倫現在猜想趙官家和朝廷重臣們的心思,大概就是:西軍這般天下一等一的強軍,合該用在北伐上麵,豈能教一幫水寇拖住了手腳?
與兩位軍師統一了思想,王倫再次迴到談判桌前,對著宿元景說:“朝廷若想要求和,咱們就談和,各以當前疆界為限,互不侵擾,朝廷若要北伐,我梁山還可以派兵,攻滅遼國在渤海的水師。”
“要我等受詔安,那是萬萬不能的!”
哪怕他用更多的感性而非理性,王倫都覺得,朝廷繼續如同真實曆史那樣,對遼國用兵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但他還是低估了“燕雲十六州”這五個字的魔力,低估了這五個字以及這塊土地給大宋君臣們帶來的誘惑。
站在後世人的角度,王倫知道,哪怕自己的事業不能成功,未來還會有一位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他對燕雲十六州的感情,遠沒有這個時代的宋人這般深厚。
但是在趙官家和滿朝文武看來,這是本朝太祖皇帝去世後,距離收複“燕雲十六州”最近的一次機會,無論如何都舍不得錯過和放棄的!
所以與其說是趙官家執著於收複十六州,不如說是整個大宋朝畸形存在了一百多年,形成了一個扭曲的共識,不管皇帝還是文武官員、甚至一部分百姓,都熱切期望著任何一個微乎其微的機會!
果然,王倫這句話問出口後,宿元景的神情一下子就發生了變化:“收複燕雲,是太祖太宗以來的夙願。神宗皇帝有言:複燕雲者王!難道將軍就沒有這般誌向麽?”
王倫習慣地看向了兩位軍師,看到朱武的神情變了數變,又看到許貫忠眉頭微皺了起來,便笑著說:“太尉,稍歇!”
宿元景知道這是暫停會談的意思,便也借口更衣,於是王倫請他們到隔壁坐了歇息,與許貫忠、朱武也去了後院。
“兩位軍師怎麽看?”
朱武搖著頭:“此次朝廷給的待遇實在太好,隻怕朝堂上下,都一心想要北伐,怕是已經魔怔了!”
許貫忠眉頭皺的更深了:“朝廷眼中的賊寇,方臘、王慶皆平,田虎受詔安,唯我梁山獨存。若我等是朝廷的官員,隻怕也覺得這天下安定在即,便一時給了梁山許多好處,仍教我等北攻遼國,如能借此機會,光複燕雲,順便消耗我梁山兵力,未來宇內一統,宋與高麗東西夾攻女真,金國也不能久存,再漸削我梁山之羽翼,藩鎮亦可消除。”
王倫輕歎一聲:“本以為朝堂之上,隻有趙官家一個蠢貨,今日看來,滿朝文武之中,蠢貨還多著呢!”
他覺得許貫忠說的大概就是朝廷許多實權官員們的真實想法了,因為這套路對於他們而言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
若隻看結果而不是過程的話,趙官家上台後,大宋朝從某一個視角看過去,的確算是欣欣向榮:向西南打青唐吐蕃,拓地千裏;向西北延續宋哲宗的政策,步步為營,打得西夏不斷後撤;國內雖有叛亂,但大致都被平定;世仇遼國恰好處於最虛弱的時刻,牆頭草高麗又跳出來投靠。
又有一支精銳的西軍,在西北能打得西夏稱臣求和,在江南、荊湖,又能消滅民亂,打得幹脆而且利索,西軍未必弱於唐朝,也可以稱一代強軍!
但王倫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假的,唐朝之後的吐蕃政權,任意一個大一統王朝都能夠輕鬆搞定,關鍵隻看統治者願不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
西夏這個本就不該出現的政權,也就大宋朝這樣的奇葩朝代才可能讓他獨立出去的。
西軍在大宋朝軍隊序列裏是強,但一米六在一群一米四裏麵是高個子,遇到一米八該怎麽說?
偏偏曆史已經證明了,西軍這個一米六,遇到衰弱的遼國一米八,就是打不贏!
西軍如果能夠順利轉型為騎兵化,本可以繼續長個子的,可惜這個轉化的過程被童貫給破壞了。
王倫並非看不起西軍,而是覺得這樣一群本來有更高成就的漢子,就活生生地被大宋朝的奇葩製度給毀了。
範仲淹之後,文官統領的西軍,經常出現下麵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西軍的武將表示,前方恐有黨項人的埋伏,不可冒進;文官表示,蠻夷懂個屁的兵法,給老子衝!
於是武將無奈領兵衝殺,然後中了埋伏,全軍覆滅。文官轉頭上書朝廷,表示武將跋扈,不聽勸阻,罪責都在武夫。
第二種情況是,西軍的武將表示,要趁對麵陣型未攏,衝殺過去,敵必潰敗;文官表示,某運籌帷幄、成竹在胸,不可冒進,且緩緩壓上去!
於是戰機稍縱即逝,發現機會失去了,文官們立刻開始上演第一種情況。
所以王倫看了、打聽了、聽人說了許多關於西軍與西夏的戰事情況,聽到最多的四個字就是“輕敵冒進”。
也難怪王倫一直覺得奇怪,是不是西軍的將領們就隻會這一招:埋頭猛衝。後來發現,寫戰報的都他娘的是文人,他們可能不懂軍事,卻很懂得政治。
王倫現在猜想趙官家和朝廷重臣們的心思,大概就是:西軍這般天下一等一的強軍,合該用在北伐上麵,豈能教一幫水寇拖住了手腳?
與兩位軍師統一了思想,王倫再次迴到談判桌前,對著宿元景說:“朝廷若想要求和,咱們就談和,各以當前疆界為限,互不侵擾,朝廷若要北伐,我梁山還可以派兵,攻滅遼國在渤海的水師。”
“要我等受詔安,那是萬萬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