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之所以有閑心與水軍頭領們吃酒,是因為聽聞高俅果然調動十個節度使領兵來攻,且他親自為統帥,心裏就有了底氣。
大宋朝的節度使,與唐朝、五代時不同,屬於一種武官的虛銜。大宋朝的官,主要有兩大類,即職事官與寄祿官。
職事官是有實權的,執掌特定部門或者具體的職務;寄祿官,則隻有官名而不任事,可以領取一份俸祿。
假設某個官職有空缺,那麽寄祿官就有可能在吏部那裏敘遷時,當作一種做官的資曆使用。
而且職事官也可以兼寄祿官,比如大宋朝就在武官中設有節度使、觀察使,二者都是虛銜,無職掌,無定員,不駐本州,僅僅是武官升遷、轉任之階,到了趙官家政和七年,就將這兩使統一改為承宣使。
還是那句話,大宋朝的一切都是那麽地複雜,而且趙官家又是個愛改名、喜歡折騰的,所以十節度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十承宣使,但民間百姓還是多以節度使相稱。
高俅調動的十節度中,就有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
這裏的琅琊,就是琅琊郡,也就是京東東路的沂州。大宋朝的二級行政區劃,大多數州都會有一個郡名,而且是官方規定的,比如滄州橫海郡,又比如鄆州東平郡、濟州濟陰郡。
大宋朝為何要給州多設一個郡名呢?因為唐朝時唐玄宗曾經改州為郡,但很快他兒子唐肅宗又改了迴來,所以為了表明我大宋朝繼承了唐朝的天命和法統,唐朝的一切都要學。
故而大宋朝的州有郡名,主要是為了方便封爵使用,比如繼承王安石的遺誌、繼續推動變法的名臣章惇,受封豫章郡開國公,這個豫章郡就是江南西路的洪州。又比如韓世忠因功封鹹安郡王,這個鹹安郡就是利州路的蓬州。
項元鎮駐守沂州琅琊郡,他的寄祿官就是彭城節度使,職事官則是侍衛親軍馬軍司都虞候、京東東路鈐轄、沂州本路分都監。
都監,往往是大宋朝一路負責衛戍訓練的武官,若具體到某一州,就稱州兵馬都監,負責本州衛戍和州兵操練等軍務。但大宋朝出於防備武將的心理,還會根據情況再設“州兵馬總管”一軍職,隻負責州兵操練事務。
所以項元鎮的實際地位,是高於張清這樣的一州兵馬都監的。
項元鎮年輕時,也是叱吒江湖的風雲人物,殺人放火受得詔安,然後眼看著江湖風起雲湧,一代新人換舊人。
現如今江湖上聞名的,如王倫、王慶、田虎、方臘等,幹得事情可比他當年更加出格,故而項元鎮待在沂州,聽聞了許多關於梁山泊的故事,又接到高俅的調令,隻得領兵前來。
沒辦法,沂州離濟州不遠,或從兗州,或從徐州過單州,而項元鎮選擇的後麵一條路。
他可以調動的兵力,並不是一州三四千人,而是小半個京東東路,當初王倫攻青州時,項元鎮的駐地在沂州東南,領兵往救時,梁山已經撤軍了,故而他也未曾追趕。
項元鎮這一次調動了沂、密兩州的兵力,並淮陽軍的一部,在承縣會合後,便向梁山泊而來。
七千餘兵馬,項元鎮對外號稱一萬,一路行進到魚台縣境內,就令紮下營寨,心想我可不做第一個攻入濟州的。
但是從他開始調兵到集結於承縣,這一路上何處進軍、何處駐紮,早就被馬麟的探馬哨探得清清楚楚。
故而王倫與眾頭領商議後,就決定先打掉項元鎮這一路人馬,於是仍舊是王倫親自領兵,帶騎兵第二營楊誌、第七營盧俊義、第十一營張清,並步兵第四營董澄、第八營孫安、第九營武鬆,共六營兵馬,提前兩日就躲在了魚台縣北。
這裏有一座獨山,四周多泉水、沼澤,還要再過二百多年,才會形成一片獨山湖。也因為地形原因,魚台縣的人口,多聚集在東北以及西麵。
沼澤淺水多蚊蟲,故而騎兵多藏身在附近的樹林中,而項元鎮挑選的駐地,就在魚台縣城東麵,距離王倫的藏匿地大約不到二十裏。
他也算是久經戰陣的老手,挑選的營地,恰在一條河與一道滿是柳樹的土溝之間,地勢高,取水方便,還不容易被敵人偷襲。
王倫與楊誌二人親自去附近觀察了一番,發現項元鎮營寨紮得結實,四麵巡哨不斷,因著地形,將營寨排成了較為狹長形狀,隻有南北兩條路,若從東麵渡河,仍需仰攻,若從西麵,那一條土溝堪比一道護城河,寬五六十步,深四五丈。
若是遇著旁的軍隊,的確難攻,但梁山有虎蹲炮,隻要將這一道柳樹溝占了,一字排開,轟將過去,至少能覆蓋小半邊營寨。
於是王倫與幾名頭領商議既定,仍舊定下夜襲佯攻之策,卻命第四、第九兩營搶占西麵,隻要虎蹲炮能站穩,就可以攀援越過土溝,將項元鎮的營寨從中間切斷。
王倫便命全軍休整,隻待入夜,就此突襲,必要一戰破敵!
大宋朝的節度使,與唐朝、五代時不同,屬於一種武官的虛銜。大宋朝的官,主要有兩大類,即職事官與寄祿官。
職事官是有實權的,執掌特定部門或者具體的職務;寄祿官,則隻有官名而不任事,可以領取一份俸祿。
假設某個官職有空缺,那麽寄祿官就有可能在吏部那裏敘遷時,當作一種做官的資曆使用。
而且職事官也可以兼寄祿官,比如大宋朝就在武官中設有節度使、觀察使,二者都是虛銜,無職掌,無定員,不駐本州,僅僅是武官升遷、轉任之階,到了趙官家政和七年,就將這兩使統一改為承宣使。
還是那句話,大宋朝的一切都是那麽地複雜,而且趙官家又是個愛改名、喜歡折騰的,所以十節度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十承宣使,但民間百姓還是多以節度使相稱。
高俅調動的十節度中,就有琅琊彭城節度使項元鎮。
這裏的琅琊,就是琅琊郡,也就是京東東路的沂州。大宋朝的二級行政區劃,大多數州都會有一個郡名,而且是官方規定的,比如滄州橫海郡,又比如鄆州東平郡、濟州濟陰郡。
大宋朝為何要給州多設一個郡名呢?因為唐朝時唐玄宗曾經改州為郡,但很快他兒子唐肅宗又改了迴來,所以為了表明我大宋朝繼承了唐朝的天命和法統,唐朝的一切都要學。
故而大宋朝的州有郡名,主要是為了方便封爵使用,比如繼承王安石的遺誌、繼續推動變法的名臣章惇,受封豫章郡開國公,這個豫章郡就是江南西路的洪州。又比如韓世忠因功封鹹安郡王,這個鹹安郡就是利州路的蓬州。
項元鎮駐守沂州琅琊郡,他的寄祿官就是彭城節度使,職事官則是侍衛親軍馬軍司都虞候、京東東路鈐轄、沂州本路分都監。
都監,往往是大宋朝一路負責衛戍訓練的武官,若具體到某一州,就稱州兵馬都監,負責本州衛戍和州兵操練等軍務。但大宋朝出於防備武將的心理,還會根據情況再設“州兵馬總管”一軍職,隻負責州兵操練事務。
所以項元鎮的實際地位,是高於張清這樣的一州兵馬都監的。
項元鎮年輕時,也是叱吒江湖的風雲人物,殺人放火受得詔安,然後眼看著江湖風起雲湧,一代新人換舊人。
現如今江湖上聞名的,如王倫、王慶、田虎、方臘等,幹得事情可比他當年更加出格,故而項元鎮待在沂州,聽聞了許多關於梁山泊的故事,又接到高俅的調令,隻得領兵前來。
沒辦法,沂州離濟州不遠,或從兗州,或從徐州過單州,而項元鎮選擇的後麵一條路。
他可以調動的兵力,並不是一州三四千人,而是小半個京東東路,當初王倫攻青州時,項元鎮的駐地在沂州東南,領兵往救時,梁山已經撤軍了,故而他也未曾追趕。
項元鎮這一次調動了沂、密兩州的兵力,並淮陽軍的一部,在承縣會合後,便向梁山泊而來。
七千餘兵馬,項元鎮對外號稱一萬,一路行進到魚台縣境內,就令紮下營寨,心想我可不做第一個攻入濟州的。
但是從他開始調兵到集結於承縣,這一路上何處進軍、何處駐紮,早就被馬麟的探馬哨探得清清楚楚。
故而王倫與眾頭領商議後,就決定先打掉項元鎮這一路人馬,於是仍舊是王倫親自領兵,帶騎兵第二營楊誌、第七營盧俊義、第十一營張清,並步兵第四營董澄、第八營孫安、第九營武鬆,共六營兵馬,提前兩日就躲在了魚台縣北。
這裏有一座獨山,四周多泉水、沼澤,還要再過二百多年,才會形成一片獨山湖。也因為地形原因,魚台縣的人口,多聚集在東北以及西麵。
沼澤淺水多蚊蟲,故而騎兵多藏身在附近的樹林中,而項元鎮挑選的駐地,就在魚台縣城東麵,距離王倫的藏匿地大約不到二十裏。
他也算是久經戰陣的老手,挑選的營地,恰在一條河與一道滿是柳樹的土溝之間,地勢高,取水方便,還不容易被敵人偷襲。
王倫與楊誌二人親自去附近觀察了一番,發現項元鎮營寨紮得結實,四麵巡哨不斷,因著地形,將營寨排成了較為狹長形狀,隻有南北兩條路,若從東麵渡河,仍需仰攻,若從西麵,那一條土溝堪比一道護城河,寬五六十步,深四五丈。
若是遇著旁的軍隊,的確難攻,但梁山有虎蹲炮,隻要將這一道柳樹溝占了,一字排開,轟將過去,至少能覆蓋小半邊營寨。
於是王倫與幾名頭領商議既定,仍舊定下夜襲佯攻之策,卻命第四、第九兩營搶占西麵,隻要虎蹲炮能站穩,就可以攀援越過土溝,將項元鎮的營寨從中間切斷。
王倫便命全軍休整,隻待入夜,就此突襲,必要一戰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