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盡管閻蒼始終無法知道自身的真實屬性,但通過一連串平日裏的相互切磋較量,他大致能夠估算出自己的武力值約在應該在90點上下。
如今再算上擁有 86點武力值的榮彥、自己的護衛閻七以及武力值達88的元雄。
他們四人聯手,即便韋雲果真如晉國境內傳聞所言乃是天下無雙的猛將,“三英戰呂布”不能成功,卻並不意味著“四英”就必定會敗於其手。
況且自己的手段也不少,隻要能夠傷到韋雲,那麽即便是西楚霸王重現於世,他亦有十足的信心可以從正麵將其擊殺。
然而,事態的發展當真會如閻蒼心中所想那般順利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就在閻蒼率領著軍隊啟程離去之後,身處涼州一帶的秦國黑牢衛探子曆經艱難終於傳遞迴了有關韋雲奪權的詳盡具體信息。
當趙岩等人親眼看到上麵記載的“韋雲率領一百餘名親衛衝破涼州都督府的大門,並殺害了涼州都督董雋,且獨自一人便斬殺了對方多達三百餘位親衛……”的情報時,他們心中瞬間湧起一股強烈的不安和疑慮。
隻是這個時候閻蒼已經率軍在涼州的土地上與韋雲展開交鋒,時間的滯後使得這原本可能改變戰局走向的關鍵信息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時光迴溯到秦光興四年三月,閻蒼親自統率秦軍,在安興城之外與韋雲所統領的敵軍狹路相逢。
經過一番浴血奮戰之後,閻蒼成功地指揮秦軍大破韋雲所部。遭受重創的韋雲隻得率領著殘存的部下倉皇撤退,但閻蒼豈會輕易放過這個痛打落水狗的絕佳機會?
他果斷下令乘勝追擊,企圖一舉殲滅這支敗逃之敵。秦軍如同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般緊緊咬住韋雲部隊的尾巴,一路窮追不舍。
然而,當他們行進至涼州地界之時,狡猾的晉軍早已在此設下重重埋伏,隻等秦軍自投羅網。
麵對如此險惡的局勢,閻蒼並未驚慌失措,身先士卒地衝向敵人的包圍圈。
在閻蒼的激勵之下,秦軍將士們也都跟隨主帥奮勇殺敵,終於成功地從敵人精心布置的陷阱中殺出一條血路,再次擊潰了晉軍的防線。
可是,還沒等秦軍來得及喘口氣稍作休整,韋雲又率領著大批援軍卷土重來。
這一次,他帶來了一支由五百名身披重甲、裝備精良的精銳騎兵組成的突擊力量。
這些具甲騎兵猶如一陣旋風般唿嘯而至,以雷霆萬鈞之勢向疲憊不堪的秦軍發起了猛烈衝擊。
猝不及防的秦軍在這突如其來的打擊麵前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很快就被衝得七零八落。
眼見形勢急轉直下,閻蒼為了掩護自己的部下安全撤退,他迎戰蜂擁而上的敵軍。
盡管此時的他身上已多處負傷,鮮血染紅了戰袍,但他依然毫無懼色,奮勇拚殺。
在激烈的戰鬥中,閻蒼不幸被韋雲一箭射中要害,隨後又被其一戟刺中身體,閻蒼的徒弟尤班奮不顧身地衝入敵陣,拚死將奄奄一息的師傅救了出來。
之後,尤班帶著閻蒼以及殘餘的秦軍士兵開始艱難地向後撤退。
一路上,他們不斷遭到敵軍的圍追堵截,但好在尤班機智勇敢,巧妙地避開敵人的鋒芒,帶領眾人成功迴到了安興城。
所有人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望向擔架上昏迷不醒的閻蒼。可惜的是,這位曾經威震天下的猛將此刻已經停止了唿吸,徹底離開了人世……’
(閻蒼卒,本書完?)
=================
“元雄,咱們距離那安興城還有多遠?!”閻蒼身騎駿馬,率領著身後浩浩蕩蕩的大軍,如疾風般馳騁在元州大地上。
這一路上,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將手中所有的斥候全都派了出去,希望能提前洞察可能存在的危機,以免不慎落入晉軍精心布置的埋伏之中。
然而,令人感到詫異的是,直至他們即將踏出元州地界之時,竟然連晉軍的半點兒影子都未曾瞧見。
這種異常平靜的局麵,使得閻蒼心中始終彌漫著一股難以言喻的不安。
‘這實在是太過蹊蹺了吧!倘若韋雲當真有意攻打安興城,又怎會眼睜睜看著我們這支軍隊如此順利的迴援?
難不成……攻打安興城僅僅隻是個幌子而已嗎?可若真是如此,他這般煞費苦心又是所為何事?莫非是想故意激怒於我,從而引誘我率軍前往?”
閻蒼一邊策馬疾馳,一邊暗自思索。
他覺得自己似乎已經洞悉了整件事情背後隱藏的真相。
不過,對於那位從未謀麵的定王是否會如此看重自己,他多少還是心存疑慮的。
畢竟,盡管從對方此前一係列的舉動來判斷,其最終目標確實很有可能就是衝著自己來的。
但以閻蒼自出道以來所創下的戰績而言,他不認為在軍隊數倍於他的前提之下,有誰能夠從正麵擊敗自己。
所以閻蒼才猜測,此番奔赴安興城的路途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想必沿途晉軍已然精心謀劃好了一場天衣無縫的埋伏,如同張開血盆大口的巨獸,隻等他一頭撞進去。
唯有如此布局,閻蒼方能覺得韋雲在與自己的對陣之中存有勝算可言。
可事與願違,真實的狀況和他所設想的簡直大相徑庭。
他們一路走來,竟是出乎意料的暢行無阻,連一絲一毫的阻礙都未曾遭遇過。
這般異常順利的情形,反倒讓閻蒼心中的疑竇愈發深重起來。
“師父,依目前的行進速度估算,大約再有三日便能抵達安興城了。”
由於內心深處始終縈繞著揮之不去的疑惑,此次行軍堪稱是閻蒼出道以來最為緩慢的一迴。
盡管有著行軍法規作為加持,閻蒼也並沒有將麾下軍隊的狀態調整到最佳狀態。
當得知距離目的地僅剩下短短三日路程之際,閻蒼當機立斷地下達了命令。
他認為自己有些過於‘風聲鶴唳’,明明自己才是優勢的那一個。
如今再算上擁有 86點武力值的榮彥、自己的護衛閻七以及武力值達88的元雄。
他們四人聯手,即便韋雲果真如晉國境內傳聞所言乃是天下無雙的猛將,“三英戰呂布”不能成功,卻並不意味著“四英”就必定會敗於其手。
況且自己的手段也不少,隻要能夠傷到韋雲,那麽即便是西楚霸王重現於世,他亦有十足的信心可以從正麵將其擊殺。
然而,事態的發展當真會如閻蒼心中所想那般順利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就在閻蒼率領著軍隊啟程離去之後,身處涼州一帶的秦國黑牢衛探子曆經艱難終於傳遞迴了有關韋雲奪權的詳盡具體信息。
當趙岩等人親眼看到上麵記載的“韋雲率領一百餘名親衛衝破涼州都督府的大門,並殺害了涼州都督董雋,且獨自一人便斬殺了對方多達三百餘位親衛……”的情報時,他們心中瞬間湧起一股強烈的不安和疑慮。
隻是這個時候閻蒼已經率軍在涼州的土地上與韋雲展開交鋒,時間的滯後使得這原本可能改變戰局走向的關鍵信息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時光迴溯到秦光興四年三月,閻蒼親自統率秦軍,在安興城之外與韋雲所統領的敵軍狹路相逢。
經過一番浴血奮戰之後,閻蒼成功地指揮秦軍大破韋雲所部。遭受重創的韋雲隻得率領著殘存的部下倉皇撤退,但閻蒼豈會輕易放過這個痛打落水狗的絕佳機會?
他果斷下令乘勝追擊,企圖一舉殲滅這支敗逃之敵。秦軍如同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般緊緊咬住韋雲部隊的尾巴,一路窮追不舍。
然而,當他們行進至涼州地界之時,狡猾的晉軍早已在此設下重重埋伏,隻等秦軍自投羅網。
麵對如此險惡的局勢,閻蒼並未驚慌失措,身先士卒地衝向敵人的包圍圈。
在閻蒼的激勵之下,秦軍將士們也都跟隨主帥奮勇殺敵,終於成功地從敵人精心布置的陷阱中殺出一條血路,再次擊潰了晉軍的防線。
可是,還沒等秦軍來得及喘口氣稍作休整,韋雲又率領著大批援軍卷土重來。
這一次,他帶來了一支由五百名身披重甲、裝備精良的精銳騎兵組成的突擊力量。
這些具甲騎兵猶如一陣旋風般唿嘯而至,以雷霆萬鈞之勢向疲憊不堪的秦軍發起了猛烈衝擊。
猝不及防的秦軍在這突如其來的打擊麵前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很快就被衝得七零八落。
眼見形勢急轉直下,閻蒼為了掩護自己的部下安全撤退,他迎戰蜂擁而上的敵軍。
盡管此時的他身上已多處負傷,鮮血染紅了戰袍,但他依然毫無懼色,奮勇拚殺。
在激烈的戰鬥中,閻蒼不幸被韋雲一箭射中要害,隨後又被其一戟刺中身體,閻蒼的徒弟尤班奮不顧身地衝入敵陣,拚死將奄奄一息的師傅救了出來。
之後,尤班帶著閻蒼以及殘餘的秦軍士兵開始艱難地向後撤退。
一路上,他們不斷遭到敵軍的圍追堵截,但好在尤班機智勇敢,巧妙地避開敵人的鋒芒,帶領眾人成功迴到了安興城。
所有人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望向擔架上昏迷不醒的閻蒼。可惜的是,這位曾經威震天下的猛將此刻已經停止了唿吸,徹底離開了人世……’
(閻蒼卒,本書完?)
=================
“元雄,咱們距離那安興城還有多遠?!”閻蒼身騎駿馬,率領著身後浩浩蕩蕩的大軍,如疾風般馳騁在元州大地上。
這一路上,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將手中所有的斥候全都派了出去,希望能提前洞察可能存在的危機,以免不慎落入晉軍精心布置的埋伏之中。
然而,令人感到詫異的是,直至他們即將踏出元州地界之時,竟然連晉軍的半點兒影子都未曾瞧見。
這種異常平靜的局麵,使得閻蒼心中始終彌漫著一股難以言喻的不安。
‘這實在是太過蹊蹺了吧!倘若韋雲當真有意攻打安興城,又怎會眼睜睜看著我們這支軍隊如此順利的迴援?
難不成……攻打安興城僅僅隻是個幌子而已嗎?可若真是如此,他這般煞費苦心又是所為何事?莫非是想故意激怒於我,從而引誘我率軍前往?”
閻蒼一邊策馬疾馳,一邊暗自思索。
他覺得自己似乎已經洞悉了整件事情背後隱藏的真相。
不過,對於那位從未謀麵的定王是否會如此看重自己,他多少還是心存疑慮的。
畢竟,盡管從對方此前一係列的舉動來判斷,其最終目標確實很有可能就是衝著自己來的。
但以閻蒼自出道以來所創下的戰績而言,他不認為在軍隊數倍於他的前提之下,有誰能夠從正麵擊敗自己。
所以閻蒼才猜測,此番奔赴安興城的路途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想必沿途晉軍已然精心謀劃好了一場天衣無縫的埋伏,如同張開血盆大口的巨獸,隻等他一頭撞進去。
唯有如此布局,閻蒼方能覺得韋雲在與自己的對陣之中存有勝算可言。
可事與願違,真實的狀況和他所設想的簡直大相徑庭。
他們一路走來,竟是出乎意料的暢行無阻,連一絲一毫的阻礙都未曾遭遇過。
這般異常順利的情形,反倒讓閻蒼心中的疑竇愈發深重起來。
“師父,依目前的行進速度估算,大約再有三日便能抵達安興城了。”
由於內心深處始終縈繞著揮之不去的疑惑,此次行軍堪稱是閻蒼出道以來最為緩慢的一迴。
盡管有著行軍法規作為加持,閻蒼也並沒有將麾下軍隊的狀態調整到最佳狀態。
當得知距離目的地僅剩下短短三日路程之際,閻蒼當機立斷地下達了命令。
他認為自己有些過於‘風聲鶴唳’,明明自己才是優勢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