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無奈令他倍感鬱悶,以至於一氣之下將滿臉的頭發和胡須統統刮得一幹二淨。
如此一來,他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得與秦人與眾不同。
其實,這些年以來,金淮並非沒有納妾,但始終未能迎娶到一位名副其實的正妻。
因為他長期效仿秦人,自然深知娶妻須得門當戶對。
隻可惜,他那奇異的容貌以及全然背離世俗常規的舉止,使得幾乎所有書香門第皆對他望而卻步,根本不敢與之往來,更別提將女兒許配給他以結成姻親之好。
直到三年前,經過數位同僚齊心協力地從中斡旋,才好不容易說動一個永州當地的世家大族點頭應允,願意把自家的掌上明珠嫁給金淮。
金淮對這位千辛萬苦迎娶進門的正妻可謂寵愛有加。
而他的妻子同樣不是個安分之輩,她十分有野心,一心盼望著自己的夫君能在沙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從而獲得更高的官職以及豐厚的賞賜。
正因如此,金淮才會如此執著地想要堅守在戰場之上,哪怕手臂負傷,他也全然不顧。
“休要胡攪蠻纏!此刻,前方戰線正值用人之際,倘若你並未受傷,我斷然不會將你調離此地。然而現今你所受的箭傷著實不輕,急需靜心調養。
你暫且隨這批傷兵一同返迴後方,待傷勢痊愈之後速速傳信於我,屆時我定會在第一時間將你重新調遣至前線!”
閻蒼清楚金淮此刻這般拚命究竟所為何事,也正因清楚這一點,他才不得不多替金淮的前途做一番思量。
畢竟金淮是一名典型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將,如果由於此次箭傷落下病根或後遺症,即便他是自己的徒弟,日後恐怕在戰場上亦難以再有大的建樹。
眼下還是乖乖迴去安心養傷為宜,待到身體完全康複之日,又何必擔憂沒有建功立業的良機呢?
“你難道覺得明年我便能輕而易舉地將這偌大的晉國一舉拿下嗎?聽為師一言,暫且先行返迴吧。”
閻蒼直直地盯著眼前滿臉不甘的金淮,語重心長地勸道。
金淮緊咬著牙關,雙拳緊握,心中雖有萬般不情願,但他深知師傅所言不假。
以當下的局勢來看,想要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便將整個晉國擊潰、平定天下,是根本無法辦到的事情,他還有迴到前線的機會。
想到此處,金淮無奈地歎了口氣:“……是,徒兒謹遵師命。”
即便滿心不願,金淮也隻能選擇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畢竟,來日方長,日後他建功立業的機遇還有許多。
“師父,那徒兒就此拜別,先行離去了。”金淮向閻蒼深深地鞠了一躬,轉身準備離開。
“快去吧快去吧,若是傷勢未能養好,休要來擾我!”
閻蒼揮揮手,像是驅趕一隻惱人的蒼蠅一般,將依依不舍的金淮“攆”出了營帳。
待金淮走遠後,閻蒼緩緩收迴目光,重新將視線投向桌上那張輿圖。
此時的涼州一帶,晉國始終按兵不動,絲毫未見異動。然而,這樣反常的平靜卻令閻蒼愈發感到惴惴不安。
盡管黑牢衛派出的探子不斷傳迴消息稱,涼州內部正因權力爭奪而亂成一團。
但龍始關的晉軍如今就位於閻蒼大軍的後方,猶如一把高懸頭頂的利劍,使得他不敢有絲毫懈怠與輕敵之心。
這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對閻蒼而言無疑是一場痛苦的煎熬。
當秦國國內的最新的情報傳至他手中時,他驚訝地發現,除了自己所負責的這條戰線有進展之外,中州戰場上的各路兵馬竟然毫無建樹,依舊停滯不前。
中州的軍隊猶如被困於牢籠中的猛獸一般,盡管奮力掙紮,始終無法衝破那道堅固無比的晉軍防線,隻能被困在鳳棲關不得寸進。
不論是大宗正白奐,還是閻蒼的弟子閻安,麵對如此棘手的戰況皆是束手無策,苦思冥想也未能想出一個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來打破當前的僵局。
與此同時,晉國朝廷察覺到了中州戰場的膠著狀態,果斷決定從元州方向對中州予以支援。
因為閻蒼所統率的大軍正駐守在濟源郡以北一帶,時值寒冬臘月,天寒地凍,惡劣的氣候條件嚴重影響了士兵們的戰鬥力和行動力。
晉軍如潮水般從濟源南部湧出,配合尚未遭受秦軍侵擾的樂平郡開始源源不斷地為中州輸送物資與援兵,進一步鞏固了中州的防禦力量。
綜合各方麵因素來看,現階段中州的戰局宛如一潭死水,短時間內很難發生重大變化。
反觀秦國內部,由於秦帝白任此前下達的那紙遷都指令,全國上下已然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遷都熱潮。
即便眼下戰事陷入僵持階段,秦國君臣似乎對此毫不在意,依然按部就班、井井有條地推進著遷都計劃。
看來,一旦中州或元州戰場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麽這場規模浩大的遷都行動必將順勢拉開帷幕。
而秦州方麵傳來的情報也不是什麽好消息,侯靜的父親大將軍侯佳不幸離世的事情傳到侯靜的耳朵裏,正在養傷中的侯靜如遭雷擊。
本就身負重傷未愈的他,由於過度悲痛和身心交瘁,舊疾驟然複發。
新傷與舊病交織在一起,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般向他襲來,而他那重傷未愈的身軀終究無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
最終,在這個寒冷刺骨的一月中旬,侯靜帶著無盡的遺憾永遠地閉上了雙眼,結束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享年正好五十歲。
“侯家一門三位英傑,如今全部離去!曾經威震天下的侯家,怕是要就此沒落了……”
伴隨著曾經作為五軍護衛軍的核心的侯家嫡係全部死去,這一篇章也徹底到了最後的結局。
遠在中州的秦帝白任聞此噩耗亦是震驚不已,悲痛之餘,他迅速做出決策。
派遣尚書令賈阮親赴秦州吊唁,並任命其暫時接替秦州副都督之職,全權主持秦州事務。
如此一來,他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得與秦人與眾不同。
其實,這些年以來,金淮並非沒有納妾,但始終未能迎娶到一位名副其實的正妻。
因為他長期效仿秦人,自然深知娶妻須得門當戶對。
隻可惜,他那奇異的容貌以及全然背離世俗常規的舉止,使得幾乎所有書香門第皆對他望而卻步,根本不敢與之往來,更別提將女兒許配給他以結成姻親之好。
直到三年前,經過數位同僚齊心協力地從中斡旋,才好不容易說動一個永州當地的世家大族點頭應允,願意把自家的掌上明珠嫁給金淮。
金淮對這位千辛萬苦迎娶進門的正妻可謂寵愛有加。
而他的妻子同樣不是個安分之輩,她十分有野心,一心盼望著自己的夫君能在沙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從而獲得更高的官職以及豐厚的賞賜。
正因如此,金淮才會如此執著地想要堅守在戰場之上,哪怕手臂負傷,他也全然不顧。
“休要胡攪蠻纏!此刻,前方戰線正值用人之際,倘若你並未受傷,我斷然不會將你調離此地。然而現今你所受的箭傷著實不輕,急需靜心調養。
你暫且隨這批傷兵一同返迴後方,待傷勢痊愈之後速速傳信於我,屆時我定會在第一時間將你重新調遣至前線!”
閻蒼清楚金淮此刻這般拚命究竟所為何事,也正因清楚這一點,他才不得不多替金淮的前途做一番思量。
畢竟金淮是一名典型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將,如果由於此次箭傷落下病根或後遺症,即便他是自己的徒弟,日後恐怕在戰場上亦難以再有大的建樹。
眼下還是乖乖迴去安心養傷為宜,待到身體完全康複之日,又何必擔憂沒有建功立業的良機呢?
“你難道覺得明年我便能輕而易舉地將這偌大的晉國一舉拿下嗎?聽為師一言,暫且先行返迴吧。”
閻蒼直直地盯著眼前滿臉不甘的金淮,語重心長地勸道。
金淮緊咬著牙關,雙拳緊握,心中雖有萬般不情願,但他深知師傅所言不假。
以當下的局勢來看,想要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便將整個晉國擊潰、平定天下,是根本無法辦到的事情,他還有迴到前線的機會。
想到此處,金淮無奈地歎了口氣:“……是,徒兒謹遵師命。”
即便滿心不願,金淮也隻能選擇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畢竟,來日方長,日後他建功立業的機遇還有許多。
“師父,那徒兒就此拜別,先行離去了。”金淮向閻蒼深深地鞠了一躬,轉身準備離開。
“快去吧快去吧,若是傷勢未能養好,休要來擾我!”
閻蒼揮揮手,像是驅趕一隻惱人的蒼蠅一般,將依依不舍的金淮“攆”出了營帳。
待金淮走遠後,閻蒼緩緩收迴目光,重新將視線投向桌上那張輿圖。
此時的涼州一帶,晉國始終按兵不動,絲毫未見異動。然而,這樣反常的平靜卻令閻蒼愈發感到惴惴不安。
盡管黑牢衛派出的探子不斷傳迴消息稱,涼州內部正因權力爭奪而亂成一團。
但龍始關的晉軍如今就位於閻蒼大軍的後方,猶如一把高懸頭頂的利劍,使得他不敢有絲毫懈怠與輕敵之心。
這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對閻蒼而言無疑是一場痛苦的煎熬。
當秦國國內的最新的情報傳至他手中時,他驚訝地發現,除了自己所負責的這條戰線有進展之外,中州戰場上的各路兵馬竟然毫無建樹,依舊停滯不前。
中州的軍隊猶如被困於牢籠中的猛獸一般,盡管奮力掙紮,始終無法衝破那道堅固無比的晉軍防線,隻能被困在鳳棲關不得寸進。
不論是大宗正白奐,還是閻蒼的弟子閻安,麵對如此棘手的戰況皆是束手無策,苦思冥想也未能想出一個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來打破當前的僵局。
與此同時,晉國朝廷察覺到了中州戰場的膠著狀態,果斷決定從元州方向對中州予以支援。
因為閻蒼所統率的大軍正駐守在濟源郡以北一帶,時值寒冬臘月,天寒地凍,惡劣的氣候條件嚴重影響了士兵們的戰鬥力和行動力。
晉軍如潮水般從濟源南部湧出,配合尚未遭受秦軍侵擾的樂平郡開始源源不斷地為中州輸送物資與援兵,進一步鞏固了中州的防禦力量。
綜合各方麵因素來看,現階段中州的戰局宛如一潭死水,短時間內很難發生重大變化。
反觀秦國內部,由於秦帝白任此前下達的那紙遷都指令,全國上下已然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遷都熱潮。
即便眼下戰事陷入僵持階段,秦國君臣似乎對此毫不在意,依然按部就班、井井有條地推進著遷都計劃。
看來,一旦中州或元州戰場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麽這場規模浩大的遷都行動必將順勢拉開帷幕。
而秦州方麵傳來的情報也不是什麽好消息,侯靜的父親大將軍侯佳不幸離世的事情傳到侯靜的耳朵裏,正在養傷中的侯靜如遭雷擊。
本就身負重傷未愈的他,由於過度悲痛和身心交瘁,舊疾驟然複發。
新傷與舊病交織在一起,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般向他襲來,而他那重傷未愈的身軀終究無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
最終,在這個寒冷刺骨的一月中旬,侯靜帶著無盡的遺憾永遠地閉上了雙眼,結束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享年正好五十歲。
“侯家一門三位英傑,如今全部離去!曾經威震天下的侯家,怕是要就此沒落了……”
伴隨著曾經作為五軍護衛軍的核心的侯家嫡係全部死去,這一篇章也徹底到了最後的結局。
遠在中州的秦帝白任聞此噩耗亦是震驚不已,悲痛之餘,他迅速做出決策。
派遣尚書令賈阮親赴秦州吊唁,並任命其暫時接替秦州副都督之職,全權主持秦州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