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之前,朱宣以及朝廷的眾多官員們便一致認為,中州軍團之所以會被秦軍死死壓製住,始終不敢主動出擊,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便是由於身為中州都督的繆滔個人能力有問題。
當他親身感受到秦軍真正的實力後,曾經的想法瞬間煙消雲散。
雖然在此之前,秦軍似乎一直在按照他的調動疲於奔命,但兵法有雲:“兩軍相持所貴者機會,此勝負存亡之關鍵也。”
當第一次猛烈的襲擊未能成功突破秦軍堅固的防線時,接下來一係列的進攻都將失去最強有力的作用
秦軍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穩穩地守住了陣線,使得朱宣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采用添油戰術,然而卻毫無建樹。
原本以為可以牽著秦軍鼻子走的他,未曾料到最終陷入被動局麵的竟然會是自己。
經過今日這場激烈的戰鬥,朱宣終於徹底洞察到了秦軍的真實底蘊——他們在各個方麵都遠遠超越了當下的晉軍。
特別是由閻蒼統領的前線精銳部隊,麵對晉軍的精銳力量簡直呈現出一種碾壓之勢。
沉思片刻後,朱宣咬了咬牙,果斷地下達命令道:“立即增兵!把駐守在始都城的兩萬大軍統統調集過來,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扭轉眼前不利的戰局!”
經過長時間的反複思考和權衡利弊,朱宣最終隻能無奈地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要想徹底擊潰由閻蒼所統領的這支強大軍團,除非擁有數倍於對方的絕對力量優勢,否則幾乎不可能做到。
“秦軍的糧草究竟會在哪兒呢?”
此刻,朱宣眉頭緊鎖,目光緊緊盯著眼前那張詳細的軍事地圖,上麵清晰地標示著從高平城一直延伸至虎祝關這一區域內的地形地貌。
他仔細觀察後發現,在這片範圍內,適合大規模囤積糧草的地點共有三處,分別是位於東邊的雲夢、西邊的吉首以及處於中間位置的靈寶。
而這當中,尤以靈寶最為關鍵。
此地乃是一處地勢險要的重要關卡,可以容納將近萬名士兵駐守。
倘若當初負責鎮守此地的將領在秦軍來襲時能夠堅守不降,那麽此處必將成為決定戰局走向的關鍵戰略要地。
可惜事與願違,那位選擇不戰而降,使得原本堅不可摧的防線瞬間瓦解。
麵對如此艱難的局麵,朱宣心中漸漸形成了一套作戰計劃。
他打算集中數倍於秦軍的兵力,對閻蒼及其軍團展開正麵攻擊,以此吸引他們的全部注意力。
同時,還將派出多支小規模的部隊,不間斷地對秦軍進行襲擾,使其疲於應對,無法專心應戰。
然而,這些都隻是牽製敵人的手段而已。真正的殺招在於他精心挑選出的那批麾下騎兵精銳。
這些騎兵具有極強的機動性和戰鬥力。
朱宣賦予他們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深入敵後,尋找秦軍存放糧草的所在地,並一舉將其付之一炬。
如今,秦軍在虎祝關對麵的兩萬士卒已經安營紮寨長達半年有餘。
隨著時間的推移,糧草供應逐漸成為擺在他們麵前的一道巨大難題。
一旦朱宣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成功燒毀秦軍的屯糧重地,那麽敵軍必然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之中,屆時勝利的天平將會向己方傾斜。
元州副都督喬繼雖然主動“後退”撤出高平城,但是他在撤離之時,幾乎將整個南平郡所囤積的糧草席卷一空。
如此一來,當秦軍抵達此地後,可征用的糧食寥寥無幾。
朱宣清楚,秦軍如今的糧食補給需要跨越千山萬水,從永州和秦州兩地調運過來。
這些糧草需先送出安興城,而後一路向東行進,最終才能送達濟源前線。
這樣漫長的運輸路線,單程所需耗費的時間便不少於三個月之久。
而且,途中還會麵臨各種各樣的損耗情況。
由此可見,秦軍在前線所能獲得的糧食必定十分緊張,可以說是捉襟見肘。
倘若此時能夠成功探查到秦軍的糧草囤積之地,即便隻能焚毀其中一小部分,也足以對秦軍的軍心產生巨大衝擊。
雖說此舉未必能一舉扭轉戰局,實現大獲全勝,但至少可以迫使秦軍暫且撤兵,放棄繼續攻打虎祝關。
隻要能夠堅守住這關鍵的一波攻勢,那麽接下來晉軍的有生力量便能順利完成集結,並迅速趕赴前線增援。
屆時,雙方實力對比或許將會發生根本性轉變,戰爭勝負之數亦未可知。
想到此處,朱宣那銳利如鷹隼般的目光瞬間便集中到了雲夢與吉首這兩塊地域之上。
要知道,這兩處地方皆是地勢坦蕩無垠、廣袤開闊之所在,毫無疑問乃是大批糧草得以囤積以及順利運輸的絕佳選擇。
相較而言,盡管靈寶關同樣具備囤積糧草的條件,但由於其所處地形蜿蜒曲折、坎坷難行,對於車輛運輸而言著實不太便利。
故而,可以斷言秦軍用於屯糧之所必然會鎖定於雲夢及吉首二地。
晉軍隻有一次進攻的機會,一旦襲擊失敗,那麽今後秦軍肯定會加強兩地的防守,如此一來,晉軍想要再次得手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正因如此,這次出擊必須做到萬無一失,一舉命中目標!
朱宣眉頭微皺,若有所思地問道:“可有辦法能夠聯絡上潛伏於雲夢和吉首兩地的探子?”
晉國的黑牢台在元州地區可是有著頗為廣泛的布局。
畢竟此地曾是前秦至關重要的領地,那些心裏對前秦念念不忘的世家大族以及普通百姓為數眾多。
而作為皇帝與朝廷的眼線耳目,黑牢台自然在此處安插下了大量人手。
“據我所知,血色堂的人員應當仍逗留在高平一帶,尚未全部撤離。”
朱宣作為一方勢力的核心人物,其身邊自然少不了黑牢衛地跟隨。
這些人猶如他的耳目一般,源源不斷地為他搜集著各種重要的情報。
不久前,血色堂成功地完成了對常喻的所謂“鳩殺”行動。
得手後的他們當機立斷,迅速撤離了秦州,一路輾轉來到了元州一帶。
當他親身感受到秦軍真正的實力後,曾經的想法瞬間煙消雲散。
雖然在此之前,秦軍似乎一直在按照他的調動疲於奔命,但兵法有雲:“兩軍相持所貴者機會,此勝負存亡之關鍵也。”
當第一次猛烈的襲擊未能成功突破秦軍堅固的防線時,接下來一係列的進攻都將失去最強有力的作用
秦軍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穩穩地守住了陣線,使得朱宣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采用添油戰術,然而卻毫無建樹。
原本以為可以牽著秦軍鼻子走的他,未曾料到最終陷入被動局麵的竟然會是自己。
經過今日這場激烈的戰鬥,朱宣終於徹底洞察到了秦軍的真實底蘊——他們在各個方麵都遠遠超越了當下的晉軍。
特別是由閻蒼統領的前線精銳部隊,麵對晉軍的精銳力量簡直呈現出一種碾壓之勢。
沉思片刻後,朱宣咬了咬牙,果斷地下達命令道:“立即增兵!把駐守在始都城的兩萬大軍統統調集過來,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扭轉眼前不利的戰局!”
經過長時間的反複思考和權衡利弊,朱宣最終隻能無奈地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要想徹底擊潰由閻蒼所統領的這支強大軍團,除非擁有數倍於對方的絕對力量優勢,否則幾乎不可能做到。
“秦軍的糧草究竟會在哪兒呢?”
此刻,朱宣眉頭緊鎖,目光緊緊盯著眼前那張詳細的軍事地圖,上麵清晰地標示著從高平城一直延伸至虎祝關這一區域內的地形地貌。
他仔細觀察後發現,在這片範圍內,適合大規模囤積糧草的地點共有三處,分別是位於東邊的雲夢、西邊的吉首以及處於中間位置的靈寶。
而這當中,尤以靈寶最為關鍵。
此地乃是一處地勢險要的重要關卡,可以容納將近萬名士兵駐守。
倘若當初負責鎮守此地的將領在秦軍來襲時能夠堅守不降,那麽此處必將成為決定戰局走向的關鍵戰略要地。
可惜事與願違,那位選擇不戰而降,使得原本堅不可摧的防線瞬間瓦解。
麵對如此艱難的局麵,朱宣心中漸漸形成了一套作戰計劃。
他打算集中數倍於秦軍的兵力,對閻蒼及其軍團展開正麵攻擊,以此吸引他們的全部注意力。
同時,還將派出多支小規模的部隊,不間斷地對秦軍進行襲擾,使其疲於應對,無法專心應戰。
然而,這些都隻是牽製敵人的手段而已。真正的殺招在於他精心挑選出的那批麾下騎兵精銳。
這些騎兵具有極強的機動性和戰鬥力。
朱宣賦予他們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深入敵後,尋找秦軍存放糧草的所在地,並一舉將其付之一炬。
如今,秦軍在虎祝關對麵的兩萬士卒已經安營紮寨長達半年有餘。
隨著時間的推移,糧草供應逐漸成為擺在他們麵前的一道巨大難題。
一旦朱宣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成功燒毀秦軍的屯糧重地,那麽敵軍必然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之中,屆時勝利的天平將會向己方傾斜。
元州副都督喬繼雖然主動“後退”撤出高平城,但是他在撤離之時,幾乎將整個南平郡所囤積的糧草席卷一空。
如此一來,當秦軍抵達此地後,可征用的糧食寥寥無幾。
朱宣清楚,秦軍如今的糧食補給需要跨越千山萬水,從永州和秦州兩地調運過來。
這些糧草需先送出安興城,而後一路向東行進,最終才能送達濟源前線。
這樣漫長的運輸路線,單程所需耗費的時間便不少於三個月之久。
而且,途中還會麵臨各種各樣的損耗情況。
由此可見,秦軍在前線所能獲得的糧食必定十分緊張,可以說是捉襟見肘。
倘若此時能夠成功探查到秦軍的糧草囤積之地,即便隻能焚毀其中一小部分,也足以對秦軍的軍心產生巨大衝擊。
雖說此舉未必能一舉扭轉戰局,實現大獲全勝,但至少可以迫使秦軍暫且撤兵,放棄繼續攻打虎祝關。
隻要能夠堅守住這關鍵的一波攻勢,那麽接下來晉軍的有生力量便能順利完成集結,並迅速趕赴前線增援。
屆時,雙方實力對比或許將會發生根本性轉變,戰爭勝負之數亦未可知。
想到此處,朱宣那銳利如鷹隼般的目光瞬間便集中到了雲夢與吉首這兩塊地域之上。
要知道,這兩處地方皆是地勢坦蕩無垠、廣袤開闊之所在,毫無疑問乃是大批糧草得以囤積以及順利運輸的絕佳選擇。
相較而言,盡管靈寶關同樣具備囤積糧草的條件,但由於其所處地形蜿蜒曲折、坎坷難行,對於車輛運輸而言著實不太便利。
故而,可以斷言秦軍用於屯糧之所必然會鎖定於雲夢及吉首二地。
晉軍隻有一次進攻的機會,一旦襲擊失敗,那麽今後秦軍肯定會加強兩地的防守,如此一來,晉軍想要再次得手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正因如此,這次出擊必須做到萬無一失,一舉命中目標!
朱宣眉頭微皺,若有所思地問道:“可有辦法能夠聯絡上潛伏於雲夢和吉首兩地的探子?”
晉國的黑牢台在元州地區可是有著頗為廣泛的布局。
畢竟此地曾是前秦至關重要的領地,那些心裏對前秦念念不忘的世家大族以及普通百姓為數眾多。
而作為皇帝與朝廷的眼線耳目,黑牢台自然在此處安插下了大量人手。
“據我所知,血色堂的人員應當仍逗留在高平一帶,尚未全部撤離。”
朱宣作為一方勢力的核心人物,其身邊自然少不了黑牢衛地跟隨。
這些人猶如他的耳目一般,源源不斷地為他搜集著各種重要的情報。
不久前,血色堂成功地完成了對常喻的所謂“鳩殺”行動。
得手後的他們當機立斷,迅速撤離了秦州,一路輾轉來到了元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