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種情況,晉國絕不會無動於衷。聽到閻蒼的分析,白任頓時警覺起來。
如果真要發生戰事,身處秦州前線的常喻必然成為首要攻擊目標。
“傳朕命令,不僅是秦州遞來的的奏報,從現在開始秦州的消息朕每天都要看到最新的,還有讓秦州都督常喻、副都督侯靜給朕上奏報,朕要知道他們這段時間在幹嘛。”
白任將詔令發給黑牢台後,便靜靜等待著。他知道,隻要這道詔令到了黑牢台,就會有人去查探此事。
秦國的黑牢台與晉國有所不同,它一直由皇帝親自掌控,而對於這個機構的負責人究竟是誰,就連閻蒼以及朝廷百官也無從知曉。
因此,此刻的閻蒼隻能耐心等待來自秦州的消息,並根據情況製定後續的計劃。
然而,他心中卻湧起一種強烈的預感:也許不久之後,他就要離開保定城了。
當白任完成秦州情報工作的部署後,他特意將閻蒼留了下來,表示希望向他請教一些政事方麵的問題。
實際上,在此前閻蒼呈上“強國六策”之時,他已傾盡了自己所有的學識和智慧,但麵對白任的請求,他無法拒絕。
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向白任推薦馬蹄鐵和馬鐙這兩項技術。
畢竟如今秦國已拿下秦州兩個郡,若是能成功拿下整個秦州,並全麵掌控秦州的馬場,那麽大規模武裝騎兵軍團的計劃,便可以正式提上日程了。
“倘若這兩件東西真如元珣所言那般出色,那麽日後我秦國騎兵的戰鬥力必將冠絕天下!”
白任作為一個眼光獨到之人,自然明白閻蒼所提出的馬鐙和馬蹄鐵的重要性,同時他也深知這兩樣物品此時並非問世的最佳時機。
它們將會成為秦國未來爭奪天下的關鍵利器,更是與晉國一決高下的最後絕招。
“眾人皆道元珣沉迷於奇技淫巧,但卻不知,正是這些被世家貴族所輕視的事物,在不知不覺間逐漸增強著秦國的實力。元珣實則是秦國的大功臣啊!”
“陛下謬讚了。”
當白任還身為淮王之時,便與閻蒼相識相知。那時起,他內心深處就對閻蒼充滿了欽佩之情。
尤其是閻蒼所倡導的提升匠人在國家中的地位,並提高他們的收入水準,進而激發匠人對於技術革新的熱情這件事,始終深深烙印在白任的心間。
時至今日,閻蒼又創造性地提出了馬蹄鐵和馬鞍這兩件堪稱神器之物。這時,白任已然清晰地知曉自身應當著力於何處。
他清楚唯有秦國的匠人們能夠持續不斷地為秦國帶來技術變革,增強各類武器裝備的戰鬥威力。如此一來,秦國邁向一統天下的征程必將愈發順遂。
如願以償地獲取到理想的成果後,兩人後續的交談氛圍亦變得愈發輕鬆愉悅起來。
隻見白任微微皺眉,憂心忡忡地說道:“近些日子,朕驚愕地察覺到朝堂之上官員們的奢靡風氣正呈現出日益嚴重之勢。
雖說當下我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但放眼整個天下,依然存在著眾多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貧苦民眾!
而官員之間相互攀比的不良風氣更是與日俱增。朕有心整頓此種亂象,奈何苦尋不得良策呀。”
在當今社會,人們一旦擁有了財富,往往便會開始追尋更為優質的精神生活與狀態,身處這個時代的眾人亦難以擺脫這種世俗觀念的束縛。
尤其令人感到無奈的是,由於大多數人的精神追求相對匱乏,於是乎對物質享受的渴望愈發顯得粗俗且簡單直接。
白任所麵臨的煩惱,閻蒼可謂心知肚明。
要知道,秦國有兩位皇帝都堪稱勤儉節約之典範,但奇怪的是,那些位於下方的官員們卻仿佛對皇帝的心思毫無覺察一般,仍然一味地追逐奢靡之風。
倘若僅是如此倒也罷了,尚還有機會予以矯正;然而讓白任憂心忡忡的是,恐怕會有部分官員為了迎合這股潮流而不惜冒險,將腦筋動到朝廷和百姓身上。
畢竟在當下這個時代,無論是為官還是為人處世,如果想要做到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件極為困難之事。
唯有緊跟大流順勢而為,方才被視為最為穩妥可靠的生存之道。
當閻蒼聽完白任訴說其遭遇的困擾後,一時間亦是苦無良策,思索許久之後,他方才猶猶豫豫地提出了一個自認為有些不太靠譜的歪點子。
“陛下理當詔令滿朝文武皆知您對奢靡之風深惡痛絕,可以精心挑選出一批價值連城的珍稀寶物,當著諸位大臣們的麵付之一炬。
如此一來便能警示眾臣務必秉持勤儉節約至上的原則,同時還能向全天下彰顯陛下整治此風的決心!”
“愛卿此計甚妙,那就依愛卿所言去操辦吧。”
皇帝向來崇尚節儉,極度反感奢靡之風,這一情況在上層官員之中倒也並非鮮為人知,但中低層官員以及天下黎民百姓卻對此一無所知。
閻蒼所提出的這一策略,恰好與白任心中所想不謀而合。
沒過多久,白任便特意選定了一個舉行早朝例會的日子,命令內侍將存放在皇帝私人庫房中的那些派不上用場的精美花瓶、珍貴瓷器、稀世古玩以及名人字畫等諸多物件統統搬到朝堂之上,並當著所有官員的麵將它們盡數燒毀。
這一舉動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迅速傳遍整個朝廷官場。
朝中各級官吏終於清楚地了解到皇帝對於奢靡風氣的零容忍態度。
自那以後,曾經風靡一時的奢靡之風漸漸偃旗息鼓,就連官員隊伍裏那些原本貪汙受賄成性之人,也紛紛有所收斂。
昔日那些大肆斂財的巨貪如今隻敢偶爾小偷小摸,而原先那些小打小鬧的貪官更是從此金盆洗手,再不敢越雷池半步。
消息傳到民間後,天下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對白任交口稱讚,皆稱其為一代明君,大有其兄長白衍當年的風範。
一時間,街頭巷尾人人傳頌著皇帝的賢明之舉,對白任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
白任巧妙地抓住這個契機,適度提升了全體官員的俸祿待遇。盡管漲幅並非巨大,但這樣的舉措猶如一陣春風,極大地鼓舞了官場的士氣。
如果真要發生戰事,身處秦州前線的常喻必然成為首要攻擊目標。
“傳朕命令,不僅是秦州遞來的的奏報,從現在開始秦州的消息朕每天都要看到最新的,還有讓秦州都督常喻、副都督侯靜給朕上奏報,朕要知道他們這段時間在幹嘛。”
白任將詔令發給黑牢台後,便靜靜等待著。他知道,隻要這道詔令到了黑牢台,就會有人去查探此事。
秦國的黑牢台與晉國有所不同,它一直由皇帝親自掌控,而對於這個機構的負責人究竟是誰,就連閻蒼以及朝廷百官也無從知曉。
因此,此刻的閻蒼隻能耐心等待來自秦州的消息,並根據情況製定後續的計劃。
然而,他心中卻湧起一種強烈的預感:也許不久之後,他就要離開保定城了。
當白任完成秦州情報工作的部署後,他特意將閻蒼留了下來,表示希望向他請教一些政事方麵的問題。
實際上,在此前閻蒼呈上“強國六策”之時,他已傾盡了自己所有的學識和智慧,但麵對白任的請求,他無法拒絕。
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向白任推薦馬蹄鐵和馬鐙這兩項技術。
畢竟如今秦國已拿下秦州兩個郡,若是能成功拿下整個秦州,並全麵掌控秦州的馬場,那麽大規模武裝騎兵軍團的計劃,便可以正式提上日程了。
“倘若這兩件東西真如元珣所言那般出色,那麽日後我秦國騎兵的戰鬥力必將冠絕天下!”
白任作為一個眼光獨到之人,自然明白閻蒼所提出的馬鐙和馬蹄鐵的重要性,同時他也深知這兩樣物品此時並非問世的最佳時機。
它們將會成為秦國未來爭奪天下的關鍵利器,更是與晉國一決高下的最後絕招。
“眾人皆道元珣沉迷於奇技淫巧,但卻不知,正是這些被世家貴族所輕視的事物,在不知不覺間逐漸增強著秦國的實力。元珣實則是秦國的大功臣啊!”
“陛下謬讚了。”
當白任還身為淮王之時,便與閻蒼相識相知。那時起,他內心深處就對閻蒼充滿了欽佩之情。
尤其是閻蒼所倡導的提升匠人在國家中的地位,並提高他們的收入水準,進而激發匠人對於技術革新的熱情這件事,始終深深烙印在白任的心間。
時至今日,閻蒼又創造性地提出了馬蹄鐵和馬鞍這兩件堪稱神器之物。這時,白任已然清晰地知曉自身應當著力於何處。
他清楚唯有秦國的匠人們能夠持續不斷地為秦國帶來技術變革,增強各類武器裝備的戰鬥威力。如此一來,秦國邁向一統天下的征程必將愈發順遂。
如願以償地獲取到理想的成果後,兩人後續的交談氛圍亦變得愈發輕鬆愉悅起來。
隻見白任微微皺眉,憂心忡忡地說道:“近些日子,朕驚愕地察覺到朝堂之上官員們的奢靡風氣正呈現出日益嚴重之勢。
雖說當下我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但放眼整個天下,依然存在著眾多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貧苦民眾!
而官員之間相互攀比的不良風氣更是與日俱增。朕有心整頓此種亂象,奈何苦尋不得良策呀。”
在當今社會,人們一旦擁有了財富,往往便會開始追尋更為優質的精神生活與狀態,身處這個時代的眾人亦難以擺脫這種世俗觀念的束縛。
尤其令人感到無奈的是,由於大多數人的精神追求相對匱乏,於是乎對物質享受的渴望愈發顯得粗俗且簡單直接。
白任所麵臨的煩惱,閻蒼可謂心知肚明。
要知道,秦國有兩位皇帝都堪稱勤儉節約之典範,但奇怪的是,那些位於下方的官員們卻仿佛對皇帝的心思毫無覺察一般,仍然一味地追逐奢靡之風。
倘若僅是如此倒也罷了,尚還有機會予以矯正;然而讓白任憂心忡忡的是,恐怕會有部分官員為了迎合這股潮流而不惜冒險,將腦筋動到朝廷和百姓身上。
畢竟在當下這個時代,無論是為官還是為人處世,如果想要做到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件極為困難之事。
唯有緊跟大流順勢而為,方才被視為最為穩妥可靠的生存之道。
當閻蒼聽完白任訴說其遭遇的困擾後,一時間亦是苦無良策,思索許久之後,他方才猶猶豫豫地提出了一個自認為有些不太靠譜的歪點子。
“陛下理當詔令滿朝文武皆知您對奢靡之風深惡痛絕,可以精心挑選出一批價值連城的珍稀寶物,當著諸位大臣們的麵付之一炬。
如此一來便能警示眾臣務必秉持勤儉節約至上的原則,同時還能向全天下彰顯陛下整治此風的決心!”
“愛卿此計甚妙,那就依愛卿所言去操辦吧。”
皇帝向來崇尚節儉,極度反感奢靡之風,這一情況在上層官員之中倒也並非鮮為人知,但中低層官員以及天下黎民百姓卻對此一無所知。
閻蒼所提出的這一策略,恰好與白任心中所想不謀而合。
沒過多久,白任便特意選定了一個舉行早朝例會的日子,命令內侍將存放在皇帝私人庫房中的那些派不上用場的精美花瓶、珍貴瓷器、稀世古玩以及名人字畫等諸多物件統統搬到朝堂之上,並當著所有官員的麵將它們盡數燒毀。
這一舉動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迅速傳遍整個朝廷官場。
朝中各級官吏終於清楚地了解到皇帝對於奢靡風氣的零容忍態度。
自那以後,曾經風靡一時的奢靡之風漸漸偃旗息鼓,就連官員隊伍裏那些原本貪汙受賄成性之人,也紛紛有所收斂。
昔日那些大肆斂財的巨貪如今隻敢偶爾小偷小摸,而原先那些小打小鬧的貪官更是從此金盆洗手,再不敢越雷池半步。
消息傳到民間後,天下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對白任交口稱讚,皆稱其為一代明君,大有其兄長白衍當年的風範。
一時間,街頭巷尾人人傳頌著皇帝的賢明之舉,對白任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
白任巧妙地抓住這個契機,適度提升了全體官員的俸祿待遇。盡管漲幅並非巨大,但這樣的舉措猶如一陣春風,極大地鼓舞了官場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