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世間最可笑,最可悲的事就在於:外行指揮內行!
大明:開局斷絕朱允炆帝王路 作者:金蟾入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更何況一向摳門的老朱難得的大方一迴!
“臣,謝陛下天恩!”
吳憂也非婆婆媽媽之人,在眾同僚豔羨且參雜著諸多嫉妒的目光中,幹脆利落的接下了倭國紅利!
“雲奇…”
“奴婢在!”
分紅事畢,朱元璋盡管諸多不舍,卻還是裝出了一副淡然的姿態,“即刻命禁軍將群臣所分紅利,一文不少的送到他們的府上!”
“遵旨!”
目光火熱的看著數百箱金銀被禁軍搬了出去,一想到當初眾籌軍費之時,自家那橫加阻攔的婆娘待親眼見到所分紅利後,悔不當初的模樣…
眉開眼笑的文武群臣便有如三伏天喝了一碗冰鎮酸梅湯,腰杆瞬間挺直!
待數百口箱子被盡數搬空,眼角抽搐的朱元璋忍不住狠狠的在臉上搓了一把之後,轉向了下一個議題!
“半月之後,文武科舉將開,不過這一次的考核內容,咱想大刀闊斧的變上一變!”
此言一出,武將大多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文臣之列卻是一片嘩然!
古今罕見的武舉姑且不說,現如今當今的天子竟還要在承襲了近千載的科舉上大做文章麽!?
見文臣之首李善長毫無動靜,明擺著指望不上,禮部尚書王鈍硬著頭皮出列,“敢問陛下,不知您說的大刀闊斧,是怎樣的一個變法?”
“科舉也好,武考也罷,皆為朝廷選才之用!”,看了一眼寶劍藏鋒的某人之後,朱元璋眉頭一挑,擲地有聲道,
“一句話:咱要的才是知民生,聽民聲,體民苦,察民情,解民憂,辦實事,心存公義,心懷社稷的賢才,大才!”
“而絕非那些五穀不分,六畜不識,紙上談兵,賣弄文采的庸才,蠢才!”
說罷,老朱話鋒一轉,隨手將這個問題丟給了群臣,“至於如何篩去庸才蠢才,選拔出真正的賢才大才,咱想先聽聽諸位的看法!”
朱元璋話音剛落的一瞬間,集無數目光於一身的吳憂,…頓感如芒刺背!
眾武將倒是樂的在一旁看熱鬧,除李善長之外的所有文臣,心中無不斷定:不用說,這必然又是某人幹的好事!
自姓吳的踏足朝堂以來,拋開一連串的軍事勝利不談,如西南的改土歸流,又有如丈量全國的土地之後,在應天八府試行的攤丁入畝…
所謂的大刀闊斧,所謂的變革,幾乎是一茬又一茬,應接不暇!
現在好了,切斷了舉薦製後,又他娘的盯上了承襲近千載的科舉製!
最終,還是禮部尚書王鈍率先打破了奉天殿陡然出現的寂靜,且刻意避開了一知半解的武考,“啟稟陛下,臣以為科舉改革當徐圖漸進,其因有三!”
“一者科舉製承襲唐宋,至今已沿用了近千載,若冒然改製,必使文壇震動!”
“其二,凡事當有緩衝!”
“天下學子寒窗苦讀,短則十數載,長則數十載,若冒然改製,必將措手不及,難以應考!”
“其三,科舉選才本就是大浪淘沙,萬裏挑一,金榜題名者無不是當世賢才,想必其中也絕不乏陛下所說的大才!”
說到最後,王鈍深施一禮,“臣話畢,懇請陛下三思!!!”
朱元璋神情淡然的點了點頭,但眼底卻劃過了一抹失望之色,“王尚書所言,眾愛卿以為如何?”
話音剛落,事不關己的武將隊列毫無動靜,眾多文臣則不出意料的反應甚大!
畢竟,改革科舉製度於他們而言,無疑是對古之聖賢的一種否定,同時也是對他們這些科舉出身的一種否定!
“王尚書言之有理,臣附議!”
“王尚書字字珠璣,臣附議!”
“科舉選才事關重大,臣讚同王尚書所言,切不可操之過急!”
“如王尚書所言,即便科舉改製,也當循序漸進才是!”
“陛下明鑒,天下學子自小苦讀聖賢書,其中亦不乏窮經皓首之人,若一朝改製,隻怕一時難以適應!”
“張大人言之有理,四書五經浩渺如海,即便是窮盡一生也難以盡窺其中之奧妙,
北宋賢相趙普更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以四書為皮,以五經為骨的科舉製,足以盡攬天下英才!”
最後,除一手推動此事的始作俑者吳憂,及李善長等一些非科舉出身的極少數一些大臣之外,眾文臣紛紛跪地高唿:“臣等附議,還望陛下諫納!”
正如王鈍所言,科舉改製事關重大!
甩鍋大法早已爐火純青的老朱,自然而然的將目光轉向了某人!
其中的意思非常明確:改製科舉的建議是你小子提出來的,這黑鍋你不背誰背!?
唉……
所謂帝王心術,不過是君王馭下之道,換句話說:大魚大肉我來吃,刷鍋洗碗你來做!
吳憂本以為自個已盡數闡明了現有科舉製的利弊,以老朱的性格認準了一件事必然乾坤獨斷,不曾想轉身竟來了這麽一手!
“王尚書此言差矣!”
無奈出列的吳憂一聲截然相反的辯駁之後,再一次淪為了奉天殿的焦點!
禮部尚書王鈍更是一副果然不出老夫所料的神情,“哦,不知吳學士有何高論?”
“高論不敢當,不過是幾句肺腑之言罷了!”
吳憂含笑拱了拱手,朗聲道,“歸根結底,一個民族,一個王朝若想長盛不衰,若想民富國強,首在人才!”
“士農工商,士之所以在前,也正是因為它的重要性!”
“曆朝曆代以來,皆是以農為本,士為天下蒼生之首腦,農為社稷之四肢,工商則為人體提供充足的養分!”
“首腦聰慧敏達,則四肢各司其職,靈活通變,養分活躍充足!”
“首腦愚鈍木訥,則四肢必然僵硬,人體養分也隨之堵塞敗壞,輕則舉步維艱,重則癱瘓難行!”
“吳學士的人才論的確不乏其道理!”
在群臣的注視下,王鈍先是肯定了吳憂的觀點,緊接著提出了自個兒的質疑,“但科舉選拔出的人才,會是頭腦愚鈍木訥之徒嗎?”
“自然不是!”,吳憂給出了肯定的迴答之後,緊接著話鋒一轉,“但他們缺乏務實的精神!”
不等王鈍說話,若有所思的吏部尚書陳銘突然接過了話茬,“敢問吳大人,何謂務實精神!?”
在奉天殿一眾君臣的注視下,吳憂拱了拱手,就事論事道,“世間最可怕,也最為可悲的事:就是外行指揮內行!”
“拋開其他的不談,就好比所謂的…勸課農桑!!!”
“陳大人,您難道不認為一生手握書卷,幾乎從未耕種過土地的地方官吏勸課農桑,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麽?”
“您能夠指望一個五穀不分,六畜不識的人才,強國富民???”
更何況一向摳門的老朱難得的大方一迴!
“臣,謝陛下天恩!”
吳憂也非婆婆媽媽之人,在眾同僚豔羨且參雜著諸多嫉妒的目光中,幹脆利落的接下了倭國紅利!
“雲奇…”
“奴婢在!”
分紅事畢,朱元璋盡管諸多不舍,卻還是裝出了一副淡然的姿態,“即刻命禁軍將群臣所分紅利,一文不少的送到他們的府上!”
“遵旨!”
目光火熱的看著數百箱金銀被禁軍搬了出去,一想到當初眾籌軍費之時,自家那橫加阻攔的婆娘待親眼見到所分紅利後,悔不當初的模樣…
眉開眼笑的文武群臣便有如三伏天喝了一碗冰鎮酸梅湯,腰杆瞬間挺直!
待數百口箱子被盡數搬空,眼角抽搐的朱元璋忍不住狠狠的在臉上搓了一把之後,轉向了下一個議題!
“半月之後,文武科舉將開,不過這一次的考核內容,咱想大刀闊斧的變上一變!”
此言一出,武將大多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文臣之列卻是一片嘩然!
古今罕見的武舉姑且不說,現如今當今的天子竟還要在承襲了近千載的科舉上大做文章麽!?
見文臣之首李善長毫無動靜,明擺著指望不上,禮部尚書王鈍硬著頭皮出列,“敢問陛下,不知您說的大刀闊斧,是怎樣的一個變法?”
“科舉也好,武考也罷,皆為朝廷選才之用!”,看了一眼寶劍藏鋒的某人之後,朱元璋眉頭一挑,擲地有聲道,
“一句話:咱要的才是知民生,聽民聲,體民苦,察民情,解民憂,辦實事,心存公義,心懷社稷的賢才,大才!”
“而絕非那些五穀不分,六畜不識,紙上談兵,賣弄文采的庸才,蠢才!”
說罷,老朱話鋒一轉,隨手將這個問題丟給了群臣,“至於如何篩去庸才蠢才,選拔出真正的賢才大才,咱想先聽聽諸位的看法!”
朱元璋話音剛落的一瞬間,集無數目光於一身的吳憂,…頓感如芒刺背!
眾武將倒是樂的在一旁看熱鬧,除李善長之外的所有文臣,心中無不斷定:不用說,這必然又是某人幹的好事!
自姓吳的踏足朝堂以來,拋開一連串的軍事勝利不談,如西南的改土歸流,又有如丈量全國的土地之後,在應天八府試行的攤丁入畝…
所謂的大刀闊斧,所謂的變革,幾乎是一茬又一茬,應接不暇!
現在好了,切斷了舉薦製後,又他娘的盯上了承襲近千載的科舉製!
最終,還是禮部尚書王鈍率先打破了奉天殿陡然出現的寂靜,且刻意避開了一知半解的武考,“啟稟陛下,臣以為科舉改革當徐圖漸進,其因有三!”
“一者科舉製承襲唐宋,至今已沿用了近千載,若冒然改製,必使文壇震動!”
“其二,凡事當有緩衝!”
“天下學子寒窗苦讀,短則十數載,長則數十載,若冒然改製,必將措手不及,難以應考!”
“其三,科舉選才本就是大浪淘沙,萬裏挑一,金榜題名者無不是當世賢才,想必其中也絕不乏陛下所說的大才!”
說到最後,王鈍深施一禮,“臣話畢,懇請陛下三思!!!”
朱元璋神情淡然的點了點頭,但眼底卻劃過了一抹失望之色,“王尚書所言,眾愛卿以為如何?”
話音剛落,事不關己的武將隊列毫無動靜,眾多文臣則不出意料的反應甚大!
畢竟,改革科舉製度於他們而言,無疑是對古之聖賢的一種否定,同時也是對他們這些科舉出身的一種否定!
“王尚書言之有理,臣附議!”
“王尚書字字珠璣,臣附議!”
“科舉選才事關重大,臣讚同王尚書所言,切不可操之過急!”
“如王尚書所言,即便科舉改製,也當循序漸進才是!”
“陛下明鑒,天下學子自小苦讀聖賢書,其中亦不乏窮經皓首之人,若一朝改製,隻怕一時難以適應!”
“張大人言之有理,四書五經浩渺如海,即便是窮盡一生也難以盡窺其中之奧妙,
北宋賢相趙普更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以四書為皮,以五經為骨的科舉製,足以盡攬天下英才!”
最後,除一手推動此事的始作俑者吳憂,及李善長等一些非科舉出身的極少數一些大臣之外,眾文臣紛紛跪地高唿:“臣等附議,還望陛下諫納!”
正如王鈍所言,科舉改製事關重大!
甩鍋大法早已爐火純青的老朱,自然而然的將目光轉向了某人!
其中的意思非常明確:改製科舉的建議是你小子提出來的,這黑鍋你不背誰背!?
唉……
所謂帝王心術,不過是君王馭下之道,換句話說:大魚大肉我來吃,刷鍋洗碗你來做!
吳憂本以為自個已盡數闡明了現有科舉製的利弊,以老朱的性格認準了一件事必然乾坤獨斷,不曾想轉身竟來了這麽一手!
“王尚書此言差矣!”
無奈出列的吳憂一聲截然相反的辯駁之後,再一次淪為了奉天殿的焦點!
禮部尚書王鈍更是一副果然不出老夫所料的神情,“哦,不知吳學士有何高論?”
“高論不敢當,不過是幾句肺腑之言罷了!”
吳憂含笑拱了拱手,朗聲道,“歸根結底,一個民族,一個王朝若想長盛不衰,若想民富國強,首在人才!”
“士農工商,士之所以在前,也正是因為它的重要性!”
“曆朝曆代以來,皆是以農為本,士為天下蒼生之首腦,農為社稷之四肢,工商則為人體提供充足的養分!”
“首腦聰慧敏達,則四肢各司其職,靈活通變,養分活躍充足!”
“首腦愚鈍木訥,則四肢必然僵硬,人體養分也隨之堵塞敗壞,輕則舉步維艱,重則癱瘓難行!”
“吳學士的人才論的確不乏其道理!”
在群臣的注視下,王鈍先是肯定了吳憂的觀點,緊接著提出了自個兒的質疑,“但科舉選拔出的人才,會是頭腦愚鈍木訥之徒嗎?”
“自然不是!”,吳憂給出了肯定的迴答之後,緊接著話鋒一轉,“但他們缺乏務實的精神!”
不等王鈍說話,若有所思的吏部尚書陳銘突然接過了話茬,“敢問吳大人,何謂務實精神!?”
在奉天殿一眾君臣的注視下,吳憂拱了拱手,就事論事道,“世間最可怕,也最為可悲的事:就是外行指揮內行!”
“拋開其他的不談,就好比所謂的…勸課農桑!!!”
“陳大人,您難道不認為一生手握書卷,幾乎從未耕種過土地的地方官吏勸課農桑,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麽?”
“您能夠指望一個五穀不分,六畜不識的人才,強國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