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某些官僚,正是幹不了,好事不想幹,就喜歡折騰老百姓
大明:開局斷絕朱允炆帝王路 作者:金蟾入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剛剛顯揚說的一句話,咱頗為認同,詩詞歌賦可用作消遣,然於國於民而言,卻並無多大用處!”
若在吳憂向群臣證明自己的文采之前,此言必有庇護之嫌,心虛之餘,也難有說服力,然而,此時此刻的朱元璋,卻已然是底氣十足,
“咱覺著,唯有使我大明越發強盛的能力,方可稱之為才華,唯有讓天下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的辦法,方可稱之為才華,
至於所謂的吟詩作賦,詩作的再好,賦作的再絕,若於國無用,與民無益,那這種所謂的文采,到頭來也隻是小才,難登大雅之堂!
旁的不說,就以大宋為例,所謂的才子何其多也,可結果如何?”
說到這裏,雙目突然圓睜的朱元璋,恨其不爭的怒斥道,“結果就是,大宋被人他娘的摁著打,被四方異族排著隊的欺負,
到頭來不僅丟盡了我漢人的臉麵,就連大好河山,也被異族肆意踐踏,以至我漢人生生被暴元當做豬狗一般,奴役了他娘的近百年!”
不得不說,此刻龍威盡顯的朱元璋,異常駭人,無人敢與之對視,
“古往今來,曆朝曆代,每逢國破家亡之際,與異族拚命的都是被你們所瞧不起的無知莽漢、放下鋤頭的農家子弟,這其中,就他娘的包括咱!
咱倒是想問問,沒逢乾坤倒懸之際,那些所謂的才子,飽學碩儒,都他娘的上哪去了?
咱更是不解,莫非作他娘的幾首爛詩破詞,就他娘的能叫異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成?”
聖上震怒,群臣正待跪地請罪,朱元璋卻豁然起身,走向丹陛邊緣,居高臨下的厲喝道,“咱這一生,逃過荒,要過飯,當過和尚敲過鍾,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咱很清楚,我大明需要的是鋼刀火炮,百姓需要的是柴米油鹽,誰能使大明強大,誰能讓百姓富足,誰他娘的就是曠世之才!
為官之人,若僅僅隻是詩詞做的好,卻他娘的政事不通,軍事不曉,咱倒是想問問爾等,這是有才呢?還是他娘的無才?啊?”
“臣等知罪!”
“知罪?”
微微搖了搖頭,朱元璋抬起右手直指文臣之列,怒氣稍緩,無奈道,“咱要說,你們這些文人墨客,就是被弱宋那些軟蛋慫包給他娘的慣壞了!”
“都起來吧!”
一甩衣袖,朱元璋坐迴至尊之位,目視吳憂,沉聲道,“顯揚,有關科舉之事,給咱敞開了說,無須顧忌!”
“是!”
老朱力挺,群臣束手,不日即將遠赴倭國的吳憂,又豈能放過直抒心中所想的天賜良機,
“啟稟聖上,臣以為,此次科舉,除八股選才之外,應再添幾門,比如,農事、民生、律法、國情,皆可為題!”
五經為骨,八股為精本就被文臣視為正統,吳憂此言,不啻於離經叛道,與挖墳掘墓無異,
文臣雖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可礙於朱元璋的龍威,以及吳憂的淫威,一時之間,誰也不敢強做出頭鳥,
畢竟,當眾被吳憂掌摑 臉頰腫脹有如豬頭,卻僅僅獲賠紋銀十兩的禮部郎中趙如海,剛剛正給眾人上了生動的一課!
文臣今日陷入如此被動之局麵,讓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陳銘頗為不甘,不過,向來對吳憂並無太大惡感的陳銘,言語之中還算留有餘地,
“恕老夫直言,吳學士此諫不亞於一場開天辟地的改革,對與錯暫且不提,但吳學士未免忽視了實情!”
吳憂本就聰慧,對於陳銘口中的所謂“實情”,心知肚明,“若在下猜的不錯,陳大人口中的實情,乃是天下學士皆頭懸梁,錐刺股,一心隻為博取功名,故而難免忽視一切,是否?”
點了點頭,陳銘直言不諱道,“不錯,老夫以為,科舉改革,事關朝廷威信,關乎天下學子,堪稱驚天動地之事,應慎之又慎才是!”
“心之所向,未來可期,隻爭朝夕,不負韶華,陳大人所言,雖是老成持重之言,卻未免有失朝氣!”
不知想起了什麽,眼中劃過一縷鄙夷的吳憂,幽幽的說道,“在下從不否認金榜題名學子的智慧,可在下卻以為,智慧是一迴事,能不能做事,又能否辦實事,卻又是另一迴事!
凡金榜題名之人,今後大多都將執一方牛耳,牧養一方生民,若是除經書典籍之外,卻連最起碼的農事,連畝產幾何,韭菜麥苗都弄不明白,還能指望他替當地百姓謀福?
就以天下各級官府的勸課農桑為例,終日與筆墨紙硯為伴的官僚,卻他麽恬不知恥的跑到農村,教百姓該如何如何勤勞,教百姓如何如何耕田種地!”
“或許是在下太過愚笨,日思夜想都始終想不明白,如此劃天下之大稽之事,竟他麽能奇跡般的延續至今!
寧願勞師動眾做些瞎耽誤事的屁事,也他麽不願替老百姓挖幾條水渠,以備幹旱之用!”
“吳學士,你這話未免也太過武斷了吧?勸課農桑乃是...”
太常寺少卿話未說完,深吸了口氣,眼中滿是對某種現狀所厭惡的吳憂,厲聲怒斥道,
“勸課農桑就是他麽的地方官僚閑的腚子生瘡,幹不了、或不想替老百姓幹些實事、好事,唯獨能幹、且樂意幹的屁事!
本閣曾微服句容有幸親眼目睹,高高在上的縣令大老爺魏長空所謂的勸課農桑,大張旗鼓也就罷了,竟還要腳下鋪上白布,才肯裝模作樣的當著全村百姓的麵,用嶄新的鐵鍬,鏟上兩鍬土,
就因為金錢開路,攀附上了朝中的靠山,此等魚肉鄉裏欺榨鄉民的狗官,竟他麽還有青雲直上之勢!”
說罷,吳憂漠然的看了一眼青紅交加的眾多文臣,陰惻惻的冷笑道,“好在蒼天有眼,狗官魏長空最終被本閣親手剝去了狗皮,掛在了...公堂之上!”
句容之前發生的事,早已是人盡皆知,縣令魏長空,主簿鄧飛雲、以及縣尉杜青林的淒慘下場,不僅令群臣頭皮發麻,心驚肉顫,
也讓應天府管轄內,自吳憂被擄之後,隱隱有冒頭跡象的地痞流氓,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而一些原本因忌憚吳憂,夾著尾巴不敢“率性”而為宦官子弟,聽聞了此事,更是萬分的慶幸,慶幸自個兒沒落在這活閻王手裏!
正當群臣以為廢除舉薦,重開科舉,而後又改製科舉,堪稱今日最壞的結果之際,吳憂卻趁著群臣失神之際,拋出了今日的重頭戲,
“啟稟聖上,有關科舉之事,臣剛剛的話尚未說完,用太子殿下的話說,文臣安邦,武將開疆,
為避免重蹈弱宋頭重腳輕的覆轍,臣建議,朝廷重開文舉之餘,也應順勢推開武舉之門,給天下能人猛士一個替國家效力的機會,而非老死於田地山林之間,
唯有剛柔並濟,文武同馳,我大明,才能越發強盛,永世不衰!”
此諫一出,當即讓奉天殿亂成了一鍋粥,武將激動的麵紅耳赤,竭力聲援,
而文臣曆經接二連三的失利,更是引經據典,據理力爭,極力反對,
若非開國雄主鎮住了場麵,最後來了個一錘定音,即將結束的朝會,竟差點走向失控的邊緣,上演一出全武行!
若在吳憂向群臣證明自己的文采之前,此言必有庇護之嫌,心虛之餘,也難有說服力,然而,此時此刻的朱元璋,卻已然是底氣十足,
“咱覺著,唯有使我大明越發強盛的能力,方可稱之為才華,唯有讓天下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的辦法,方可稱之為才華,
至於所謂的吟詩作賦,詩作的再好,賦作的再絕,若於國無用,與民無益,那這種所謂的文采,到頭來也隻是小才,難登大雅之堂!
旁的不說,就以大宋為例,所謂的才子何其多也,可結果如何?”
說到這裏,雙目突然圓睜的朱元璋,恨其不爭的怒斥道,“結果就是,大宋被人他娘的摁著打,被四方異族排著隊的欺負,
到頭來不僅丟盡了我漢人的臉麵,就連大好河山,也被異族肆意踐踏,以至我漢人生生被暴元當做豬狗一般,奴役了他娘的近百年!”
不得不說,此刻龍威盡顯的朱元璋,異常駭人,無人敢與之對視,
“古往今來,曆朝曆代,每逢國破家亡之際,與異族拚命的都是被你們所瞧不起的無知莽漢、放下鋤頭的農家子弟,這其中,就他娘的包括咱!
咱倒是想問問,沒逢乾坤倒懸之際,那些所謂的才子,飽學碩儒,都他娘的上哪去了?
咱更是不解,莫非作他娘的幾首爛詩破詞,就他娘的能叫異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成?”
聖上震怒,群臣正待跪地請罪,朱元璋卻豁然起身,走向丹陛邊緣,居高臨下的厲喝道,“咱這一生,逃過荒,要過飯,當過和尚敲過鍾,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咱很清楚,我大明需要的是鋼刀火炮,百姓需要的是柴米油鹽,誰能使大明強大,誰能讓百姓富足,誰他娘的就是曠世之才!
為官之人,若僅僅隻是詩詞做的好,卻他娘的政事不通,軍事不曉,咱倒是想問問爾等,這是有才呢?還是他娘的無才?啊?”
“臣等知罪!”
“知罪?”
微微搖了搖頭,朱元璋抬起右手直指文臣之列,怒氣稍緩,無奈道,“咱要說,你們這些文人墨客,就是被弱宋那些軟蛋慫包給他娘的慣壞了!”
“都起來吧!”
一甩衣袖,朱元璋坐迴至尊之位,目視吳憂,沉聲道,“顯揚,有關科舉之事,給咱敞開了說,無須顧忌!”
“是!”
老朱力挺,群臣束手,不日即將遠赴倭國的吳憂,又豈能放過直抒心中所想的天賜良機,
“啟稟聖上,臣以為,此次科舉,除八股選才之外,應再添幾門,比如,農事、民生、律法、國情,皆可為題!”
五經為骨,八股為精本就被文臣視為正統,吳憂此言,不啻於離經叛道,與挖墳掘墓無異,
文臣雖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可礙於朱元璋的龍威,以及吳憂的淫威,一時之間,誰也不敢強做出頭鳥,
畢竟,當眾被吳憂掌摑 臉頰腫脹有如豬頭,卻僅僅獲賠紋銀十兩的禮部郎中趙如海,剛剛正給眾人上了生動的一課!
文臣今日陷入如此被動之局麵,讓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陳銘頗為不甘,不過,向來對吳憂並無太大惡感的陳銘,言語之中還算留有餘地,
“恕老夫直言,吳學士此諫不亞於一場開天辟地的改革,對與錯暫且不提,但吳學士未免忽視了實情!”
吳憂本就聰慧,對於陳銘口中的所謂“實情”,心知肚明,“若在下猜的不錯,陳大人口中的實情,乃是天下學士皆頭懸梁,錐刺股,一心隻為博取功名,故而難免忽視一切,是否?”
點了點頭,陳銘直言不諱道,“不錯,老夫以為,科舉改革,事關朝廷威信,關乎天下學子,堪稱驚天動地之事,應慎之又慎才是!”
“心之所向,未來可期,隻爭朝夕,不負韶華,陳大人所言,雖是老成持重之言,卻未免有失朝氣!”
不知想起了什麽,眼中劃過一縷鄙夷的吳憂,幽幽的說道,“在下從不否認金榜題名學子的智慧,可在下卻以為,智慧是一迴事,能不能做事,又能否辦實事,卻又是另一迴事!
凡金榜題名之人,今後大多都將執一方牛耳,牧養一方生民,若是除經書典籍之外,卻連最起碼的農事,連畝產幾何,韭菜麥苗都弄不明白,還能指望他替當地百姓謀福?
就以天下各級官府的勸課農桑為例,終日與筆墨紙硯為伴的官僚,卻他麽恬不知恥的跑到農村,教百姓該如何如何勤勞,教百姓如何如何耕田種地!”
“或許是在下太過愚笨,日思夜想都始終想不明白,如此劃天下之大稽之事,竟他麽能奇跡般的延續至今!
寧願勞師動眾做些瞎耽誤事的屁事,也他麽不願替老百姓挖幾條水渠,以備幹旱之用!”
“吳學士,你這話未免也太過武斷了吧?勸課農桑乃是...”
太常寺少卿話未說完,深吸了口氣,眼中滿是對某種現狀所厭惡的吳憂,厲聲怒斥道,
“勸課農桑就是他麽的地方官僚閑的腚子生瘡,幹不了、或不想替老百姓幹些實事、好事,唯獨能幹、且樂意幹的屁事!
本閣曾微服句容有幸親眼目睹,高高在上的縣令大老爺魏長空所謂的勸課農桑,大張旗鼓也就罷了,竟還要腳下鋪上白布,才肯裝模作樣的當著全村百姓的麵,用嶄新的鐵鍬,鏟上兩鍬土,
就因為金錢開路,攀附上了朝中的靠山,此等魚肉鄉裏欺榨鄉民的狗官,竟他麽還有青雲直上之勢!”
說罷,吳憂漠然的看了一眼青紅交加的眾多文臣,陰惻惻的冷笑道,“好在蒼天有眼,狗官魏長空最終被本閣親手剝去了狗皮,掛在了...公堂之上!”
句容之前發生的事,早已是人盡皆知,縣令魏長空,主簿鄧飛雲、以及縣尉杜青林的淒慘下場,不僅令群臣頭皮發麻,心驚肉顫,
也讓應天府管轄內,自吳憂被擄之後,隱隱有冒頭跡象的地痞流氓,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而一些原本因忌憚吳憂,夾著尾巴不敢“率性”而為宦官子弟,聽聞了此事,更是萬分的慶幸,慶幸自個兒沒落在這活閻王手裏!
正當群臣以為廢除舉薦,重開科舉,而後又改製科舉,堪稱今日最壞的結果之際,吳憂卻趁著群臣失神之際,拋出了今日的重頭戲,
“啟稟聖上,有關科舉之事,臣剛剛的話尚未說完,用太子殿下的話說,文臣安邦,武將開疆,
為避免重蹈弱宋頭重腳輕的覆轍,臣建議,朝廷重開文舉之餘,也應順勢推開武舉之門,給天下能人猛士一個替國家效力的機會,而非老死於田地山林之間,
唯有剛柔並濟,文武同馳,我大明,才能越發強盛,永世不衰!”
此諫一出,當即讓奉天殿亂成了一鍋粥,武將激動的麵紅耳赤,竭力聲援,
而文臣曆經接二連三的失利,更是引經據典,據理力爭,極力反對,
若非開國雄主鎮住了場麵,最後來了個一錘定音,即將結束的朝會,竟差點走向失控的邊緣,上演一出全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