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吳憂:舉薦製?欲壟斷權利?五姓七望重現人間?
大明:開局斷絕朱允炆帝王路 作者:金蟾入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洪武十二年五月三日,堪稱史上最具骨氣的大明皇朝,在這一天,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旭日東升,陽光普照,沐浴在光輝中的奉天殿,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大氣磅礴,
大明雖大,可不得不說,每日的紛繁政務於英明果斷、且精力十足的朱元璋而言,早已是輕車熟路,僅用一個多時辰,便盡數處置完畢,
政務已畢,按說早朝已該結束,然而,文臣武將卻並無一人如此認為,隻因蒙聖上特敕無事可不朝,堪稱大明新貴的吳憂,今日卻突然現身朝堂,
群臣既羨且嫉的同時,也非常清楚,此人今日早朝,必然事出有因!
究其原因,其實異常的簡單,一向好麵子的朱元璋,認識到了自己曾犯下的錯誤,故而請某人來給自己擦屁股...
輕咳了一聲,朱元璋隱晦的看了一眼五官漸漸長開,更顯英姿煥發的吳憂,作勢欲起,“既然諸事已畢...”
“啟稟聖上,臣,有要事啟奏!”,手捧玉圭的吳憂,在群臣的注視下,大步出列!
“...準奏!”,朱元璋風輕雲淡的擺了擺手,然而眼底深處卻劃過一縷尷尬!
“臣以為,我大明正值日新月異,蒸蒸日上之際,當廢除舉薦製,重開科舉,廣納天下英才!”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吳憂一開口,便讓在場眾多文臣眉頭頓時緊鎖,暗自驚詫之餘,也做好了反駁的準備!
至於武將,則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看起了即將上演的熱鬧!
眾所周知,自停罷科舉以來,朝廷便增設縣學、府學,以舉薦人才的方式,替朝廷選才,
不能說舉薦製一無是處,其中也不乏棟梁之才,但人皆有私心,靠“過硬的關係”被朝廷錄用的人才,其“才”其“能”,可想而知!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愚昧無知,人雲亦雲之人,可但凡列足朝堂之輩,迂腐者有之,激進、古板者有之,卻絕不會有真正的...蠢人!
自洪武三年朱元璋下旨停罷科舉以來,幾乎無人公然上奏重開科舉之事,原因有三,
一來事關切身利益,舉薦製可為家中子侄後輩,提供極為便捷的入仕途徑,乃求之不得之事,
二來朱元璋威嚴日盛,若非一心謀國的國士,又豈敢輕言上奏,直言君錯?
三者最為重要,自科舉選才改為舉薦製以來,今已成慣例,而但凡有人膽敢公然打破慣例,則必然被群起而攻之!
有鑒於此,或為利益、或為明哲保身,或事不關己不願摻合,包括大儒宋濂,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等在內的重臣,無不選擇了不聞不問!
坐朝十二年,深諳帝王之道的朱元璋,絕不會在此時公然展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便群臣早已是心知肚明,
總體來說,尊霸道而棄儒家 且行事冷酷狠辣的吳憂,極受滿朝將帥親近的同時,也被大多數儒家弟子所排斥,
吳憂話音剛落,文臣之中當即便有六人大步出列,義正言辭的予以批判,
“聖上早有聖諭,科舉所取之人,大多經驗缺缺,不堪重用,故而改為舉薦製,吳學士此時卻提出重開科舉,不免有嘩眾取寵之嫌!”
“科舉也好,舉薦也罷,都是替國選才,個中優劣,更是有目共睹,又何必朝令夕改,朝乾夕惕?”
“張大人所言不錯,聖上英明神武,自洪武三年停罷科舉,改用舉薦製以來,用吳學士你的話說,我大明日新月異,國力蒸蒸日上,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孔希學雖為當代衍聖公,但心胸卻並不寬廣,對於上次被吳憂當眾擠兌的下不來台,借病遠遁之事,早已如鯁在喉耿耿於懷,又豈會放過如此天賜良機?
若說前麵幾人尚還留有餘地的話,那麽當代衍聖公孔希學短短的一番話語,卻是殺人誅心之言,
“吳學士,停罷科舉改由舉薦製,乃是聖上金口玉言,你此時公然提出廢除舉薦製,重開科舉,莫非是暗指聖上做錯了不成?”
“...暗指?”
吳憂本是桀驁之人,也絕非不懂政治智慧的小白,然而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跪舔君王,絕不是吳憂的風格,
老朱,對不住了,既然你讓在下演這出雙簧,那麽...
好不容易揪住了吳憂的把柄,孔希學又怎能不乘勝追擊,“怎麽,眾目睽睽之下,吳學士欲予狡辯不成?”
“看來孔大人年紀大了,不僅耳朵不行了,智力也跟著讓人堪憂啊!”,被打斷思緒的吳憂,劍眉微挑,嘴角泛起一縷笑意,石破天驚的說道,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科舉製度雖有萬般不是之處,卻也維持了一個最起碼的公平,使權利不受壟斷,勿使漢唐根深蒂固的五姓七望,再次崛起於江湖,
所謂的舉薦製度,雖說並非一無是處,可試問如同祁奚一般,舉賢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大公無私之人,古往今來,又有幾人?
舉薦製度,說白了,不過是既得利益者壟斷權利 最有力的工具罷了!
論語.季氏第十六篇早有言明,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衍聖公身為孔聖後人,莫非從不曾細讀過?”
不知是否想起了什麽,麵含一縷嘲諷的吳憂,幽幽的感歎道,“其實,世人要的並不多,所追求的,不過是最起碼的公平、公正罷了!
若我能力不繼,那無話可說,活該貧困潦倒,碌碌無為,可若是輸在所謂的人脈、背景,連一絲一毫的機會也沒有,又怎叫人甘心?”
為不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吳憂將目光轉向了武將之列,從容不迫的朗聲道,
“有道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諸位不妨想想,若此刻仍是暴元執掌天下,諸位即便身懷濟世之才,然而在天下權柄 幾乎被大元貴族壟斷的大勢之下,又能否有出頭之日?
旁的不說,便以被聖上讚譽為當代蕭何的韓國公李善長為例,在暴元執政時期,一生中最高的成就,也不過是個窮酸秀才罷了!
而在場橫行天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滿朝將帥們,未曾舉義之前,又是否想過,此生,竟能達到今時今日的功成名就?”
旭日東升,陽光普照,沐浴在光輝中的奉天殿,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大氣磅礴,
大明雖大,可不得不說,每日的紛繁政務於英明果斷、且精力十足的朱元璋而言,早已是輕車熟路,僅用一個多時辰,便盡數處置完畢,
政務已畢,按說早朝已該結束,然而,文臣武將卻並無一人如此認為,隻因蒙聖上特敕無事可不朝,堪稱大明新貴的吳憂,今日卻突然現身朝堂,
群臣既羨且嫉的同時,也非常清楚,此人今日早朝,必然事出有因!
究其原因,其實異常的簡單,一向好麵子的朱元璋,認識到了自己曾犯下的錯誤,故而請某人來給自己擦屁股...
輕咳了一聲,朱元璋隱晦的看了一眼五官漸漸長開,更顯英姿煥發的吳憂,作勢欲起,“既然諸事已畢...”
“啟稟聖上,臣,有要事啟奏!”,手捧玉圭的吳憂,在群臣的注視下,大步出列!
“...準奏!”,朱元璋風輕雲淡的擺了擺手,然而眼底深處卻劃過一縷尷尬!
“臣以為,我大明正值日新月異,蒸蒸日上之際,當廢除舉薦製,重開科舉,廣納天下英才!”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吳憂一開口,便讓在場眾多文臣眉頭頓時緊鎖,暗自驚詫之餘,也做好了反駁的準備!
至於武將,則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看起了即將上演的熱鬧!
眾所周知,自停罷科舉以來,朝廷便增設縣學、府學,以舉薦人才的方式,替朝廷選才,
不能說舉薦製一無是處,其中也不乏棟梁之才,但人皆有私心,靠“過硬的關係”被朝廷錄用的人才,其“才”其“能”,可想而知!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愚昧無知,人雲亦雲之人,可但凡列足朝堂之輩,迂腐者有之,激進、古板者有之,卻絕不會有真正的...蠢人!
自洪武三年朱元璋下旨停罷科舉以來,幾乎無人公然上奏重開科舉之事,原因有三,
一來事關切身利益,舉薦製可為家中子侄後輩,提供極為便捷的入仕途徑,乃求之不得之事,
二來朱元璋威嚴日盛,若非一心謀國的國士,又豈敢輕言上奏,直言君錯?
三者最為重要,自科舉選才改為舉薦製以來,今已成慣例,而但凡有人膽敢公然打破慣例,則必然被群起而攻之!
有鑒於此,或為利益、或為明哲保身,或事不關己不願摻合,包括大儒宋濂,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等在內的重臣,無不選擇了不聞不問!
坐朝十二年,深諳帝王之道的朱元璋,絕不會在此時公然展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便群臣早已是心知肚明,
總體來說,尊霸道而棄儒家 且行事冷酷狠辣的吳憂,極受滿朝將帥親近的同時,也被大多數儒家弟子所排斥,
吳憂話音剛落,文臣之中當即便有六人大步出列,義正言辭的予以批判,
“聖上早有聖諭,科舉所取之人,大多經驗缺缺,不堪重用,故而改為舉薦製,吳學士此時卻提出重開科舉,不免有嘩眾取寵之嫌!”
“科舉也好,舉薦也罷,都是替國選才,個中優劣,更是有目共睹,又何必朝令夕改,朝乾夕惕?”
“張大人所言不錯,聖上英明神武,自洪武三年停罷科舉,改用舉薦製以來,用吳學士你的話說,我大明日新月異,國力蒸蒸日上,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孔希學雖為當代衍聖公,但心胸卻並不寬廣,對於上次被吳憂當眾擠兌的下不來台,借病遠遁之事,早已如鯁在喉耿耿於懷,又豈會放過如此天賜良機?
若說前麵幾人尚還留有餘地的話,那麽當代衍聖公孔希學短短的一番話語,卻是殺人誅心之言,
“吳學士,停罷科舉改由舉薦製,乃是聖上金口玉言,你此時公然提出廢除舉薦製,重開科舉,莫非是暗指聖上做錯了不成?”
“...暗指?”
吳憂本是桀驁之人,也絕非不懂政治智慧的小白,然而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跪舔君王,絕不是吳憂的風格,
老朱,對不住了,既然你讓在下演這出雙簧,那麽...
好不容易揪住了吳憂的把柄,孔希學又怎能不乘勝追擊,“怎麽,眾目睽睽之下,吳學士欲予狡辯不成?”
“看來孔大人年紀大了,不僅耳朵不行了,智力也跟著讓人堪憂啊!”,被打斷思緒的吳憂,劍眉微挑,嘴角泛起一縷笑意,石破天驚的說道,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科舉製度雖有萬般不是之處,卻也維持了一個最起碼的公平,使權利不受壟斷,勿使漢唐根深蒂固的五姓七望,再次崛起於江湖,
所謂的舉薦製度,雖說並非一無是處,可試問如同祁奚一般,舉賢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大公無私之人,古往今來,又有幾人?
舉薦製度,說白了,不過是既得利益者壟斷權利 最有力的工具罷了!
論語.季氏第十六篇早有言明,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衍聖公身為孔聖後人,莫非從不曾細讀過?”
不知是否想起了什麽,麵含一縷嘲諷的吳憂,幽幽的感歎道,“其實,世人要的並不多,所追求的,不過是最起碼的公平、公正罷了!
若我能力不繼,那無話可說,活該貧困潦倒,碌碌無為,可若是輸在所謂的人脈、背景,連一絲一毫的機會也沒有,又怎叫人甘心?”
為不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吳憂將目光轉向了武將之列,從容不迫的朗聲道,
“有道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諸位不妨想想,若此刻仍是暴元執掌天下,諸位即便身懷濟世之才,然而在天下權柄 幾乎被大元貴族壟斷的大勢之下,又能否有出頭之日?
旁的不說,便以被聖上讚譽為當代蕭何的韓國公李善長為例,在暴元執政時期,一生中最高的成就,也不過是個窮酸秀才罷了!
而在場橫行天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滿朝將帥們,未曾舉義之前,又是否想過,此生,竟能達到今時今日的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