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朱元璋:..宣吳憂,上朝議政
大明:開局斷絕朱允炆帝王路 作者:金蟾入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沈大人有所疑問,那麽老夫自當為爾解惑!”
與戶部尚書沈立本的爭論,雖非孔希學所願,但既然沈立本非要死纏爛打,分出個所以然來,
...那麽,身為當代衍聖公的他,也隻能奉陪!
微微沉吟了一下,理了理思路,孔希學捋著半白的胡須,不慌不忙的說道:
“...據沈大人所言,身為朝之重臣,應以大局出發,老夫深以為然的同時,亦有不同的看法!
所謂大局,固然重要,可從來隻須少數人掌握大局即可..
如若掌握大局的人多了,並非是一件好事!”
或許是覺得此言頗有些空洞,孔希學竟舉起了例子:
“...不說其他,就以戶部為例,如若戶部之中,人人皆想著所謂的大局,
卻連自己份內的事都做不好,...試問,這樣的大局觀,...又有何用?”
“正所謂農夫耕其田,商者行四方,工者為其匠,士者勞其神!
...依老夫看來,如若人人皆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有條不紊,各司其職,已是異常難得了!
...又豈能強求,人人皆從大局出發呢?”
說到這裏,孔希學眼珠子一轉,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對朱元璋躬身行了一禮,而後朗聲道:
“...就好比此刻,在這朝堂之內,我等身為臣子,各司其職,各自做好自己份內之事即可,
...至於大局,交由皇帝即可,又何須我等勞心?”
不得不說,孔希學雖然頗為迂腐,卻亦有其長處,身為太常寺卿,對於其本職工作,從來都是一絲不苟...
而對於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亦從來都是不聞不問!
為人雖有時愛出風頭,喜歡大講什麽仁義道德,...但除了這些之外,就連朱元璋,亦難以找出孔希學的不是之處!
“...老孔此話不假,就好比咱們這些將軍率兵打仗...
步兵、騎兵,弓箭手,前鋒、中軍、左翼、右翼,
主力精銳、後勤輔兵,隻要手下的軍士,盡皆能夠各司其職的話..
...那麽,這場戰事尚未開戰,已是先勝七成!”
藍玉的性格一向就是如此,雖然其一向視孔希學為酸臭腐儒,深為厭之,可卻不會因厭其人,...而鄙其言!
藍玉的突然發言,令孔希學倍感欣慰,精神大振,而沈立本此時,臉色卻頗為蒼白!
不得不承認,孔希學剛剛的那番話,確有其道理,...更何況,孔希學這酸儒,舉例子都舉到皇帝身上了,
既拍了皇上的馬屁,又令自己無從辯駁!
難道咬著牙繼續強辯說:“皇上一個人主掌大局遠遠不夠,還需要我們共同執掌大局才行!這不他娘的找死麽?”
...想到這裏,沈立本隻能苦澀的搖了搖頭,正當其準備舉白旗投降之時,一道溫厚的聲音響了起來:
“...孔大人所言,不無道理,各人有各人的職責,隻要諸位能做好自己份內之事,亦不失為一位賢才!
至於沈大人所言,皆因所處位置,所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戶部,主掌天下錢糧收支,如若隻考慮戶部內的一畝三分地,而不從大局出發,那是肯定要出亂子的!”
“...太子殿下,所言甚是!”
朱標先是肯定了孔希學,而後又給了沈立本一個台階,令其不至於太過難堪!
不得不說,朱標行事已是越發的老練,說話辦事,總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一番話既令孔希學滿麵紅光,又讓沈立本感激萬分!
當然,說這番話的人是太子朱標,如若是其他皇子,公然為其他大臣開脫,必有收買人心之嫌,
古往今來,曆朝曆代,就算是太子,亦不能深交朝中大臣,以避非議!
如朱元璋這種,對於太子儲君,絕對放權,絕對信任的皇帝,...可謂是前無古人了!
望著左手旁從容自若,身軀挺直如鬆的太子,朱元璋不由的暗暗點了點頭!
眼中的欣慰之色一閃而過,朱元璋擺了擺衣袖,望向孔希學的眼神,詫異的同時,竟難得的出現了一絲欣賞之色!
“...好了,大局也好,各司其職也罷,並無對錯之分,皆由職責所定!
沈愛卿身為戶部尚書,掌管天下錢糧收支,職責重大,凡事從大局考慮,此乃恪盡職守,並無不妥之處!”
“...孔愛卿身為太常寺卿,主掌祭祀等事宜,說起各司其職,孔愛卿自任太常寺卿以來,從未出過紕漏,各司其職之道,可謂做到了極致!
孔愛卿有一句話,咱非常認同,如若人人都能夠各司其職,做好自己本職內的份內之事,...就已非易事了!”
除祭祀需要,在朝內並無多大存在感的孔希學,雖時不時的喜歡蹦出來秀一秀存在感,卻從未得到過朱元璋的讚同!
此次竟難得的得到了朱元璋的讚許,一時竟有些情不自禁,心中的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好了,言歸正傳,孔愛卿還是談一談,你剛剛所講的此長彼消之法吧!”
雖然孔希學剛剛所講的在沿海各省,增設衛所,增添軍士之言,頗有些老生常談,可也還算靠譜!
...並且,在文臣武將之首的李善長及徐達兩人,對如何應對倭寇,皆感到棘手之時,
孔希學能夠有其建議,已是殊為不易了!
...因此,本就為集思廣益的朱元璋,並不介意聽一聽孔希學應對倭寇的建議,
...萬一,奇跡出現了呢?
“...迴皇上,對於削弱倭寇,臣共有三點建議!
一,沿海各省,靠近海岸線百裏內的百姓,一概內牽,遠離海岸線!
...如此一來,既可減少沿海各省百姓的傷亡,又可拉長倭寇的行軍路線,
而一旦倭寇膽敢深入內陸,那麽他們再想如以前一般,逃之夭夭,...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二,鼓勵百姓舉報,與倭寇暗中勾連的內賊再多,多不過我大明百姓!
內賊的行事再隱秘,在廣大老百姓的眼皮子底子,亦會無處遁形!
隻要百姓舉報勾結倭寇的內賊屬實,那朝廷當予以重賞!
三,朝廷當重新派遣使者,出使倭國,勒令倭國的懷良親王,令其約束其本國的倭國浪人,
再令懷良親王,召迴我大明周邊海域內的倭寇!
...如此雙管齊下,必有奇效!”
望著雖已老邁,卻老而彌堅的孔希學,滿臉潮紅,唾沫橫飛,一副當世諸葛的模樣,
朱元璋眼角微微抽搐了一下,沉默了片刻之後,對雲奇擺了擺手:
“...宣麟德殿學士,無憂伯上朝議政!”
與戶部尚書沈立本的爭論,雖非孔希學所願,但既然沈立本非要死纏爛打,分出個所以然來,
...那麽,身為當代衍聖公的他,也隻能奉陪!
微微沉吟了一下,理了理思路,孔希學捋著半白的胡須,不慌不忙的說道:
“...據沈大人所言,身為朝之重臣,應以大局出發,老夫深以為然的同時,亦有不同的看法!
所謂大局,固然重要,可從來隻須少數人掌握大局即可..
如若掌握大局的人多了,並非是一件好事!”
或許是覺得此言頗有些空洞,孔希學竟舉起了例子:
“...不說其他,就以戶部為例,如若戶部之中,人人皆想著所謂的大局,
卻連自己份內的事都做不好,...試問,這樣的大局觀,...又有何用?”
“正所謂農夫耕其田,商者行四方,工者為其匠,士者勞其神!
...依老夫看來,如若人人皆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有條不紊,各司其職,已是異常難得了!
...又豈能強求,人人皆從大局出發呢?”
說到這裏,孔希學眼珠子一轉,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對朱元璋躬身行了一禮,而後朗聲道:
“...就好比此刻,在這朝堂之內,我等身為臣子,各司其職,各自做好自己份內之事即可,
...至於大局,交由皇帝即可,又何須我等勞心?”
不得不說,孔希學雖然頗為迂腐,卻亦有其長處,身為太常寺卿,對於其本職工作,從來都是一絲不苟...
而對於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亦從來都是不聞不問!
為人雖有時愛出風頭,喜歡大講什麽仁義道德,...但除了這些之外,就連朱元璋,亦難以找出孔希學的不是之處!
“...老孔此話不假,就好比咱們這些將軍率兵打仗...
步兵、騎兵,弓箭手,前鋒、中軍、左翼、右翼,
主力精銳、後勤輔兵,隻要手下的軍士,盡皆能夠各司其職的話..
...那麽,這場戰事尚未開戰,已是先勝七成!”
藍玉的性格一向就是如此,雖然其一向視孔希學為酸臭腐儒,深為厭之,可卻不會因厭其人,...而鄙其言!
藍玉的突然發言,令孔希學倍感欣慰,精神大振,而沈立本此時,臉色卻頗為蒼白!
不得不承認,孔希學剛剛的那番話,確有其道理,...更何況,孔希學這酸儒,舉例子都舉到皇帝身上了,
既拍了皇上的馬屁,又令自己無從辯駁!
難道咬著牙繼續強辯說:“皇上一個人主掌大局遠遠不夠,還需要我們共同執掌大局才行!這不他娘的找死麽?”
...想到這裏,沈立本隻能苦澀的搖了搖頭,正當其準備舉白旗投降之時,一道溫厚的聲音響了起來:
“...孔大人所言,不無道理,各人有各人的職責,隻要諸位能做好自己份內之事,亦不失為一位賢才!
至於沈大人所言,皆因所處位置,所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戶部,主掌天下錢糧收支,如若隻考慮戶部內的一畝三分地,而不從大局出發,那是肯定要出亂子的!”
“...太子殿下,所言甚是!”
朱標先是肯定了孔希學,而後又給了沈立本一個台階,令其不至於太過難堪!
不得不說,朱標行事已是越發的老練,說話辦事,總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一番話既令孔希學滿麵紅光,又讓沈立本感激萬分!
當然,說這番話的人是太子朱標,如若是其他皇子,公然為其他大臣開脫,必有收買人心之嫌,
古往今來,曆朝曆代,就算是太子,亦不能深交朝中大臣,以避非議!
如朱元璋這種,對於太子儲君,絕對放權,絕對信任的皇帝,...可謂是前無古人了!
望著左手旁從容自若,身軀挺直如鬆的太子,朱元璋不由的暗暗點了點頭!
眼中的欣慰之色一閃而過,朱元璋擺了擺衣袖,望向孔希學的眼神,詫異的同時,竟難得的出現了一絲欣賞之色!
“...好了,大局也好,各司其職也罷,並無對錯之分,皆由職責所定!
沈愛卿身為戶部尚書,掌管天下錢糧收支,職責重大,凡事從大局考慮,此乃恪盡職守,並無不妥之處!”
“...孔愛卿身為太常寺卿,主掌祭祀等事宜,說起各司其職,孔愛卿自任太常寺卿以來,從未出過紕漏,各司其職之道,可謂做到了極致!
孔愛卿有一句話,咱非常認同,如若人人都能夠各司其職,做好自己本職內的份內之事,...就已非易事了!”
除祭祀需要,在朝內並無多大存在感的孔希學,雖時不時的喜歡蹦出來秀一秀存在感,卻從未得到過朱元璋的讚同!
此次竟難得的得到了朱元璋的讚許,一時竟有些情不自禁,心中的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好了,言歸正傳,孔愛卿還是談一談,你剛剛所講的此長彼消之法吧!”
雖然孔希學剛剛所講的在沿海各省,增設衛所,增添軍士之言,頗有些老生常談,可也還算靠譜!
...並且,在文臣武將之首的李善長及徐達兩人,對如何應對倭寇,皆感到棘手之時,
孔希學能夠有其建議,已是殊為不易了!
...因此,本就為集思廣益的朱元璋,並不介意聽一聽孔希學應對倭寇的建議,
...萬一,奇跡出現了呢?
“...迴皇上,對於削弱倭寇,臣共有三點建議!
一,沿海各省,靠近海岸線百裏內的百姓,一概內牽,遠離海岸線!
...如此一來,既可減少沿海各省百姓的傷亡,又可拉長倭寇的行軍路線,
而一旦倭寇膽敢深入內陸,那麽他們再想如以前一般,逃之夭夭,...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二,鼓勵百姓舉報,與倭寇暗中勾連的內賊再多,多不過我大明百姓!
內賊的行事再隱秘,在廣大老百姓的眼皮子底子,亦會無處遁形!
隻要百姓舉報勾結倭寇的內賊屬實,那朝廷當予以重賞!
三,朝廷當重新派遣使者,出使倭國,勒令倭國的懷良親王,令其約束其本國的倭國浪人,
再令懷良親王,召迴我大明周邊海域內的倭寇!
...如此雙管齊下,必有奇效!”
望著雖已老邁,卻老而彌堅的孔希學,滿臉潮紅,唾沫橫飛,一副當世諸葛的模樣,
朱元璋眼角微微抽搐了一下,沉默了片刻之後,對雲奇擺了擺手:
“...宣麟德殿學士,無憂伯上朝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