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混入近衛(上)
春秋:內嫂勿怕,我來救你 作者:楓溪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場血腥的政變過後,齊國朝堂之上風雲突變,局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出於維護自身利益以及鞏固勢力等方麵的考慮,崔杼決定擁立齊景公為國君。就這樣,原本默默無聞、毫無政治根基可言的齊景公被推到了權力的中心舞台。
然而,此時的他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實際上手中並無半點實權,隻是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罷了。
每日身處宮廷之中,麵對那些權傾朝野的大臣們,齊景公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對於崔杼等人所下達的命令,他也隻能乖乖順從,絲毫不敢有違逆之意。如此境況之下,他的日子過得可謂是提心吊膽,苦不堪言。
時光荏苒,就在齊景公苦苦掙紮之際,崔氏家族內部卻突然發生了內亂。這場內亂使得崔氏一族元氣大傷,勢力逐漸衰落下去。與此同時,一直虎視眈眈的慶封趁機崛起,迅速獨攬了齊國的朝政大權。自此以後,齊景公的處境愈發艱難,猶如狂風暴雨中的一葉孤舟,隨時都有可能被卷入無底深淵。
此後,齊國各大家族為了掌控齊國朝堂話語權,互相攻伐。最終,田桓子田無宇擊敗欒氏、高氏,不但解除了兩家企圖挾持國君的陰謀,他還把獲得的財產、田邑上交給國君。
經過長達 16 年之久的激烈爭鬥和血腥廝殺,齊國那場驚心動魄的家族火並總算暫且停歇下來,國內局勢稍稍穩定。
在這漫長而混亂的歲月裏,國家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然而,在晏氏父子忠心耿耿地輔佐之下,齊景公曆經千辛萬苦,總算是逐漸擺脫了那些權臣當道的黑暗日子,開始親自執掌朝政大權。
要說這滿朝文武之中,唯有晏嬰一人堪稱真心實意為齊國公室殫精竭慮的賢臣良相。
其餘諸如國氏、高氏、慶氏、崔氏以及田氏等家族勢力,個個心懷鬼胎,所謀所想皆是自身家族的榮華富貴與權勢地位,將國家利益置於腦後。
時光荏苒,轉眼間便來到了四年前的公元前 500 年。就在那一年,晏嬰這位備受尊敬的忠臣賢相與世長辭。
自那以後,齊景公時常感到無比孤獨和迷茫:偌大一個齊國,竟然找不出第二個像晏嬰那樣值得信賴、能夠倚重的肱股之臣!
麵對如此局麵,他深感無奈,所能采取的策略也不過是利用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糾葛,玩一場“驅狼吞虎”的權力遊戲罷了。
……
半個月過去了,子文龍與另外十來名來自不夜城的入選預備兵乘坐三乘馬車來到了首都臨淄。
不夜城相比臨淄,那真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壓根兒不可同日而語。
這座都城宛如一座巍峨聳立的龐然大物,氣勢恢宏、雄偉壯觀得令人瞠目結舌!那些從偏遠小地方而來的農家漁家孩子們,何曾見過如此壯麗的景象?
此刻,他們正局促不安地擠坐在一輛破舊的馬車上,瞪大眼睛,嘴巴微張,仿佛石化一般。
眼前的一切對於他們來說都充滿了新奇和陌生,就如同那初入賈府的劉姥姥走進了繁華無比的大觀園一般。
街道兩旁的建築高大而華麗,雕梁畫棟、飛簷鬥拱,彰顯著無盡的奢華與氣派;商鋪裏琳琅滿目的貨物讓人眼花繚亂,五顏六色的玉器、精致的陶器、散發著香氣的美食……無一不讓他們感到驚奇萬分。
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衣著光鮮亮麗,或談笑風生,或行色匆匆。馬蹄聲、車輪滾動聲以及喧鬧的人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曲獨特的城市交響曲。
少年們好奇地探出頭去,努力想要將這所有的新鮮事物盡收眼底。他們的目光追隨著街頭賣藝者精彩絕倫的表演,不時發出驚歎之聲;
看到富人們乘坐的豪華馬車疾馳而過時,又不禁投去羨慕的眼神。這裏的每一處角落、每一個細節都深深吸引著他們,讓他們沉醉其中,難以自拔。
“夫臨淄者,果無愧齊都也!”有一名身材稍胖的萊藉預備役士兵感歎道。
“宋兄所言極是,此乃吾平生僅見之大都會也!”另一名瘦高個也附和道。
這倒也不足為奇,畢竟他們自打呱呱墜地開始,就從未涉足過離家鄉這般遙不可及之地。
其中緣由眾多,一來呢,臨淄與東萊之間相隔甚遠,那可是春秋時期啊!彼時交通極為不便,信息傳遞更是困難重重。道路崎嶇不平,車馬行進緩慢,要跨越如此漫長的距離實非易事。
二來嘛,那些被挑選出來充軍的底層士卒們,皆出身於社會最底層,多是些年輕的農夫和漁民罷了。
他們終日為了能填飽肚子而辛勤勞作,麵朝黃土背朝天或是風裏來雨裏去,生活已然艱辛無比,又哪有多餘的錢財可供其外出遠行呢?
每日的忙碌隻為求得一口果腹之食,根本無暇顧及其他。因此,對於這些士兵而言,此番出征前往臨淄,無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經曆,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此時,馬車上夥伴們正熱火朝天地討論著各種話題,聲音此起彼伏、嘈雜不堪。然而,在這喧鬧之中,唯有子文龍靜靜地站立著,雙眼凝視著那高聳入雲、足有三丈之高的雄偉臨淄城牆。
他一動不動地坐在馬車內,仿佛與周圍的世界隔絕開來。陽光灑落在他身上,勾勒出一道修長而堅毅的身影,但他的心思卻全然不在這美景之上。此刻,他的腦海中正飛速地盤算著刺殺齊景公之後逃離臨淄城的種種可能性。
從城門突圍?不行,那裏必定守衛森嚴,難以突破。那麽翻牆而出呢?城牆如此高大堅固,又沒有合適的工具和助力,成功的幾率微乎其微……子文龍一邊思考著,一邊暗自搖頭否定了一個又一個想法。
同時,他還在仔細斟酌著可能的逃跑路線。是選擇人跡罕至的小道,還是混入熙熙攘攘的人群?
每一種選擇似乎都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但他知道,一旦決定動手,就必須要有周全的計劃和應對方案,否則稍有差池,不僅自己性命難保,還會牽連到更多無辜之人。
“行刺乃九死一生之事,未知王伯等可否已赴臨淄乎?”子文龍暗自盤算著。
說實話,他的內心也很矛盾,光他一個人,行刺很難成功。若是有萊子國的遺民來臨淄接應他,那自然是好。
不過,自萊子國被滅已經過兩三代,很多人已經過上了平民日子,他不想因為複國而把他們重新卷入“刀口舔血”的日子。
出於維護自身利益以及鞏固勢力等方麵的考慮,崔杼決定擁立齊景公為國君。就這樣,原本默默無聞、毫無政治根基可言的齊景公被推到了權力的中心舞台。
然而,此時的他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實際上手中並無半點實權,隻是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罷了。
每日身處宮廷之中,麵對那些權傾朝野的大臣們,齊景公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對於崔杼等人所下達的命令,他也隻能乖乖順從,絲毫不敢有違逆之意。如此境況之下,他的日子過得可謂是提心吊膽,苦不堪言。
時光荏苒,就在齊景公苦苦掙紮之際,崔氏家族內部卻突然發生了內亂。這場內亂使得崔氏一族元氣大傷,勢力逐漸衰落下去。與此同時,一直虎視眈眈的慶封趁機崛起,迅速獨攬了齊國的朝政大權。自此以後,齊景公的處境愈發艱難,猶如狂風暴雨中的一葉孤舟,隨時都有可能被卷入無底深淵。
此後,齊國各大家族為了掌控齊國朝堂話語權,互相攻伐。最終,田桓子田無宇擊敗欒氏、高氏,不但解除了兩家企圖挾持國君的陰謀,他還把獲得的財產、田邑上交給國君。
經過長達 16 年之久的激烈爭鬥和血腥廝殺,齊國那場驚心動魄的家族火並總算暫且停歇下來,國內局勢稍稍穩定。
在這漫長而混亂的歲月裏,國家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然而,在晏氏父子忠心耿耿地輔佐之下,齊景公曆經千辛萬苦,總算是逐漸擺脫了那些權臣當道的黑暗日子,開始親自執掌朝政大權。
要說這滿朝文武之中,唯有晏嬰一人堪稱真心實意為齊國公室殫精竭慮的賢臣良相。
其餘諸如國氏、高氏、慶氏、崔氏以及田氏等家族勢力,個個心懷鬼胎,所謀所想皆是自身家族的榮華富貴與權勢地位,將國家利益置於腦後。
時光荏苒,轉眼間便來到了四年前的公元前 500 年。就在那一年,晏嬰這位備受尊敬的忠臣賢相與世長辭。
自那以後,齊景公時常感到無比孤獨和迷茫:偌大一個齊國,竟然找不出第二個像晏嬰那樣值得信賴、能夠倚重的肱股之臣!
麵對如此局麵,他深感無奈,所能采取的策略也不過是利用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糾葛,玩一場“驅狼吞虎”的權力遊戲罷了。
……
半個月過去了,子文龍與另外十來名來自不夜城的入選預備兵乘坐三乘馬車來到了首都臨淄。
不夜城相比臨淄,那真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壓根兒不可同日而語。
這座都城宛如一座巍峨聳立的龐然大物,氣勢恢宏、雄偉壯觀得令人瞠目結舌!那些從偏遠小地方而來的農家漁家孩子們,何曾見過如此壯麗的景象?
此刻,他們正局促不安地擠坐在一輛破舊的馬車上,瞪大眼睛,嘴巴微張,仿佛石化一般。
眼前的一切對於他們來說都充滿了新奇和陌生,就如同那初入賈府的劉姥姥走進了繁華無比的大觀園一般。
街道兩旁的建築高大而華麗,雕梁畫棟、飛簷鬥拱,彰顯著無盡的奢華與氣派;商鋪裏琳琅滿目的貨物讓人眼花繚亂,五顏六色的玉器、精致的陶器、散發著香氣的美食……無一不讓他們感到驚奇萬分。
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衣著光鮮亮麗,或談笑風生,或行色匆匆。馬蹄聲、車輪滾動聲以及喧鬧的人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曲獨特的城市交響曲。
少年們好奇地探出頭去,努力想要將這所有的新鮮事物盡收眼底。他們的目光追隨著街頭賣藝者精彩絕倫的表演,不時發出驚歎之聲;
看到富人們乘坐的豪華馬車疾馳而過時,又不禁投去羨慕的眼神。這裏的每一處角落、每一個細節都深深吸引著他們,讓他們沉醉其中,難以自拔。
“夫臨淄者,果無愧齊都也!”有一名身材稍胖的萊藉預備役士兵感歎道。
“宋兄所言極是,此乃吾平生僅見之大都會也!”另一名瘦高個也附和道。
這倒也不足為奇,畢竟他們自打呱呱墜地開始,就從未涉足過離家鄉這般遙不可及之地。
其中緣由眾多,一來呢,臨淄與東萊之間相隔甚遠,那可是春秋時期啊!彼時交通極為不便,信息傳遞更是困難重重。道路崎嶇不平,車馬行進緩慢,要跨越如此漫長的距離實非易事。
二來嘛,那些被挑選出來充軍的底層士卒們,皆出身於社會最底層,多是些年輕的農夫和漁民罷了。
他們終日為了能填飽肚子而辛勤勞作,麵朝黃土背朝天或是風裏來雨裏去,生活已然艱辛無比,又哪有多餘的錢財可供其外出遠行呢?
每日的忙碌隻為求得一口果腹之食,根本無暇顧及其他。因此,對於這些士兵而言,此番出征前往臨淄,無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經曆,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此時,馬車上夥伴們正熱火朝天地討論著各種話題,聲音此起彼伏、嘈雜不堪。然而,在這喧鬧之中,唯有子文龍靜靜地站立著,雙眼凝視著那高聳入雲、足有三丈之高的雄偉臨淄城牆。
他一動不動地坐在馬車內,仿佛與周圍的世界隔絕開來。陽光灑落在他身上,勾勒出一道修長而堅毅的身影,但他的心思卻全然不在這美景之上。此刻,他的腦海中正飛速地盤算著刺殺齊景公之後逃離臨淄城的種種可能性。
從城門突圍?不行,那裏必定守衛森嚴,難以突破。那麽翻牆而出呢?城牆如此高大堅固,又沒有合適的工具和助力,成功的幾率微乎其微……子文龍一邊思考著,一邊暗自搖頭否定了一個又一個想法。
同時,他還在仔細斟酌著可能的逃跑路線。是選擇人跡罕至的小道,還是混入熙熙攘攘的人群?
每一種選擇似乎都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但他知道,一旦決定動手,就必須要有周全的計劃和應對方案,否則稍有差池,不僅自己性命難保,還會牽連到更多無辜之人。
“行刺乃九死一生之事,未知王伯等可否已赴臨淄乎?”子文龍暗自盤算著。
說實話,他的內心也很矛盾,光他一個人,行刺很難成功。若是有萊子國的遺民來臨淄接應他,那自然是好。
不過,自萊子國被滅已經過兩三代,很多人已經過上了平民日子,他不想因為複國而把他們重新卷入“刀口舔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