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章 控製燕國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督亢之戰的硝煙終於散去,東胡大單於被生擒,奸相子之死於亂軍之中,整個燕國大地上的反抗力量被全部肅清。
漢王俱酒率先進入了薊城,腳下的這座城池,在中國曆史的後半程,是當之無愧的政治中心,龍興之地。
當然,在戰國,諸侯的目光仍集中在黃河流域的膏腴之地,薊城和關中一樣,還是不被重視的邊角之地。
至此,俱酒已經擁有了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河南地和華北平原北部四大重要產糧區,勾連起“成都、關中(西安)、膚施(延安)、代郡(大同)、薊城(北京)、朝鮮”的連片國土。
同時,督亢之戰後,通過不斷收編降兵降卒,漢國的可用兵力也達到了恐怖的六十萬人之眾。當年秦國伐楚,最大軍力也就是六十萬人。
燕公無樂被從遼東請迴薊城,一路之上,燕公和他的隨從們無不被眼前的景象震驚,漢國已經完成了對燕國從上而下的徹底滲透和把控。
各地守將、地方官員的變動,軍隊的改編與遣散,底層民眾的賑災與撫恤……一切都在漢國的主導下順利進行。
而燕公迴薊,注定要走上一條做傀儡的命。理論上講,俱酒此刻仍然是侯爵身份,托大一點,稱公也是可以的。
但燕公無樂堅持以漢王稱唿,這也算是一種自貶身份了,與衛國的自貶身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示弱保全的一種手法。
漢王俱酒給足了燕公無樂麵子,兩國以平等的姿態進行了會盟,史稱“燕山之盟”。
雙方君主迴顧了兩國的血脈親情與友好關係:召公,文王之子也;叔虞,武王之子也,漢王與燕公,同為姬姓宗親。晉燕兩國在曆史上曾經相互扶助,而今,漢燕兩國繼續合作,有著悠久的傳承和天然的基因。
兩國本著友好協商的原則,共同商定如下條款:
一、燕國對漢國“抗胡複燕”的偉大功績給予高度讚賞,稱讚漢王的“抗胡複燕”之功,甚至要超過當年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二、漢國以舉國之力打贏“抗胡複燕”戰爭,付出巨大。燕國同意對漢國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考慮到燕國戰後疲敝,願以十年為期,分期償還;
三、考慮到東胡仍有餘孽未除,燕國軍事體製已經完全崩塌,燕國邀請漢國駐軍燕國,短期內負責燕國的防務,擁有軍事指揮權。後續將幫助燕國重建軍事體係,並逐步轉移軍事指揮權;
四、兩國暢通貿易,保證從朔方到薊城的商道暢通,保護行商的合法權益。兩國西側以居庸塞為界,東側以遼水為界,互設關卡,征收稅賦。
五、漢、燕兩國結為兄弟之國,尊漢為兄長之國,建立同盟關係。兩國吉兇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扶,死生相托。漢、燕兩國,任何一國受到外部武裝攻擊,另一國都將視之為對本國的攻擊,必須出兵相助,直至打敗侵略為止。
六、漢國從軍事、經濟、農業、教育等各方麵,全力幫助燕國複興。
天地作證,山河為憑,有違此誓,天誅地滅!此盟!
漢王俱酒與燕公無樂以食指沾血,塗於唇上,並飲血酒一樽,此為“歃血”。又將兩國盟書與牛、羊、豬等犧牲深埋於“坎”內,以取信於鬼神。
兩國各執盟約副本一份,燕山之盟圓滿結束。
東胡大單於被置身街市,交由薊城之民處置,但有一點,可以動口、動手,不準動刀。
結果,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單於,被憤怒的薊城百姓牙咬、口撕,分而食之,最後連骨頭渣也沒有剩下,為其南下入侵行為付出了慘重代價。
盡管如此,暗不渾和孤涉川兩人,仍為沈紅阿之死耿耿於懷,請命北上,掃清東胡巢穴,實現除惡務盡。
漢王考慮到北方苦寒之地,冬季用兵不易。但二將認為,此時出兵,敵人也無防備,隻要做足防備,萬無一失。
漢王遂從其所請,用繳獲的動物皮毛以及棉衣棉裳武裝了一支萬人之軍,準備了充足的奶粉、肉鬆、鹹魚等物資,出兵居庸,掃蕩東胡王庭去了。
會盟之後,適逢正月初一,漢王俱酒如願在薊城過了一個大年,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與民同樂。
兩國君主又以同署國書的形式,向中山公厝發出感謝信,高度讚揚中山國凜然大義,北上抗胡的高尚舉動,充分滿足了中山公厝的虛榮心。
命人以燕公無樂的名義,向中山相國司馬憙和客卿孟軻各送上一份厚禮。
司馬憙欣然笑納,但孟軻卻沒有收,將此禮上交國庫。但兩人都對中山國“抗胡複燕”進行了高調宣傳,這既是政治功績,也是道德高地,中山必須占領。
而狐哀所率領的中山國軍隊,卻以休整為名,停留在燕下都附近,遲遲沒有返迴中山。
燕公無樂迴到了破敗不堪的燕國王宮,而漢王俱酒則住進了燕山附近的一座燕國行宮。
征服一地,設立一個傀儡政權,過渡一段時間,這是比較穩妥的做法。既不會引起內部人民反抗,也不會引來諸侯側目。真實曆史上這樣的操作更是比比皆是。
此時,蜀國故地也傳來了消息,禦史大夫別元邦、工部尚書相作符,因為年事已高,雙雙離世。
別元邦歸降以後,對穩定蜀國局勢,安撫南部諸蠻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相作符首先發現了煤炭,又帶領相氏子弟在修建都江堰、大煉鋼鐵過程中發揮了工兵的作用。
漢王頒下王令:賜別元邦太傅銜,賜相作符少傅銜,舉行國葬。命在成都的王子彘、王子裕親自過府祭奠,並執執紼扶柩,親送出殯。
成都城內,一時萬人空巷,紙錢飄飛,極盡哀榮。別元邦原為蜀國舊臣,相作符原為巴國舊臣。兩位王子親自執紼扶柩,又大大收買了一波人心,漢國在巴蜀的統治愈加穩固。
漢王俱酒率先進入了薊城,腳下的這座城池,在中國曆史的後半程,是當之無愧的政治中心,龍興之地。
當然,在戰國,諸侯的目光仍集中在黃河流域的膏腴之地,薊城和關中一樣,還是不被重視的邊角之地。
至此,俱酒已經擁有了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河南地和華北平原北部四大重要產糧區,勾連起“成都、關中(西安)、膚施(延安)、代郡(大同)、薊城(北京)、朝鮮”的連片國土。
同時,督亢之戰後,通過不斷收編降兵降卒,漢國的可用兵力也達到了恐怖的六十萬人之眾。當年秦國伐楚,最大軍力也就是六十萬人。
燕公無樂被從遼東請迴薊城,一路之上,燕公和他的隨從們無不被眼前的景象震驚,漢國已經完成了對燕國從上而下的徹底滲透和把控。
各地守將、地方官員的變動,軍隊的改編與遣散,底層民眾的賑災與撫恤……一切都在漢國的主導下順利進行。
而燕公迴薊,注定要走上一條做傀儡的命。理論上講,俱酒此刻仍然是侯爵身份,托大一點,稱公也是可以的。
但燕公無樂堅持以漢王稱唿,這也算是一種自貶身份了,與衛國的自貶身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示弱保全的一種手法。
漢王俱酒給足了燕公無樂麵子,兩國以平等的姿態進行了會盟,史稱“燕山之盟”。
雙方君主迴顧了兩國的血脈親情與友好關係:召公,文王之子也;叔虞,武王之子也,漢王與燕公,同為姬姓宗親。晉燕兩國在曆史上曾經相互扶助,而今,漢燕兩國繼續合作,有著悠久的傳承和天然的基因。
兩國本著友好協商的原則,共同商定如下條款:
一、燕國對漢國“抗胡複燕”的偉大功績給予高度讚賞,稱讚漢王的“抗胡複燕”之功,甚至要超過當年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二、漢國以舉國之力打贏“抗胡複燕”戰爭,付出巨大。燕國同意對漢國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考慮到燕國戰後疲敝,願以十年為期,分期償還;
三、考慮到東胡仍有餘孽未除,燕國軍事體製已經完全崩塌,燕國邀請漢國駐軍燕國,短期內負責燕國的防務,擁有軍事指揮權。後續將幫助燕國重建軍事體係,並逐步轉移軍事指揮權;
四、兩國暢通貿易,保證從朔方到薊城的商道暢通,保護行商的合法權益。兩國西側以居庸塞為界,東側以遼水為界,互設關卡,征收稅賦。
五、漢、燕兩國結為兄弟之國,尊漢為兄長之國,建立同盟關係。兩國吉兇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扶,死生相托。漢、燕兩國,任何一國受到外部武裝攻擊,另一國都將視之為對本國的攻擊,必須出兵相助,直至打敗侵略為止。
六、漢國從軍事、經濟、農業、教育等各方麵,全力幫助燕國複興。
天地作證,山河為憑,有違此誓,天誅地滅!此盟!
漢王俱酒與燕公無樂以食指沾血,塗於唇上,並飲血酒一樽,此為“歃血”。又將兩國盟書與牛、羊、豬等犧牲深埋於“坎”內,以取信於鬼神。
兩國各執盟約副本一份,燕山之盟圓滿結束。
東胡大單於被置身街市,交由薊城之民處置,但有一點,可以動口、動手,不準動刀。
結果,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單於,被憤怒的薊城百姓牙咬、口撕,分而食之,最後連骨頭渣也沒有剩下,為其南下入侵行為付出了慘重代價。
盡管如此,暗不渾和孤涉川兩人,仍為沈紅阿之死耿耿於懷,請命北上,掃清東胡巢穴,實現除惡務盡。
漢王考慮到北方苦寒之地,冬季用兵不易。但二將認為,此時出兵,敵人也無防備,隻要做足防備,萬無一失。
漢王遂從其所請,用繳獲的動物皮毛以及棉衣棉裳武裝了一支萬人之軍,準備了充足的奶粉、肉鬆、鹹魚等物資,出兵居庸,掃蕩東胡王庭去了。
會盟之後,適逢正月初一,漢王俱酒如願在薊城過了一個大年,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與民同樂。
兩國君主又以同署國書的形式,向中山公厝發出感謝信,高度讚揚中山國凜然大義,北上抗胡的高尚舉動,充分滿足了中山公厝的虛榮心。
命人以燕公無樂的名義,向中山相國司馬憙和客卿孟軻各送上一份厚禮。
司馬憙欣然笑納,但孟軻卻沒有收,將此禮上交國庫。但兩人都對中山國“抗胡複燕”進行了高調宣傳,這既是政治功績,也是道德高地,中山必須占領。
而狐哀所率領的中山國軍隊,卻以休整為名,停留在燕下都附近,遲遲沒有返迴中山。
燕公無樂迴到了破敗不堪的燕國王宮,而漢王俱酒則住進了燕山附近的一座燕國行宮。
征服一地,設立一個傀儡政權,過渡一段時間,這是比較穩妥的做法。既不會引起內部人民反抗,也不會引來諸侯側目。真實曆史上這樣的操作更是比比皆是。
此時,蜀國故地也傳來了消息,禦史大夫別元邦、工部尚書相作符,因為年事已高,雙雙離世。
別元邦歸降以後,對穩定蜀國局勢,安撫南部諸蠻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相作符首先發現了煤炭,又帶領相氏子弟在修建都江堰、大煉鋼鐵過程中發揮了工兵的作用。
漢王頒下王令:賜別元邦太傅銜,賜相作符少傅銜,舉行國葬。命在成都的王子彘、王子裕親自過府祭奠,並執執紼扶柩,親送出殯。
成都城內,一時萬人空巷,紙錢飄飛,極盡哀榮。別元邦原為蜀國舊臣,相作符原為巴國舊臣。兩位王子親自執紼扶柩,又大大收買了一波人心,漢國在巴蜀的統治愈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