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火箭炮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馬被盜,東胡王大怒,要知道戰馬就是草原民族的命根子,特別是在戰時。
所有的苗頭都指向代郡西部突然出現的樓煩人。
恰好此時,燕國人的龜縮策略取得了成效,準確地拿捏住了東胡人不善攻城的軟肋。
加之東胡人急於求成,攻城戰法落後,數次失敗之後,士氣受挫,軍心不穩。
東胡王覺得,對付中原人的守城術或許老子不行,對付同為遊牧民族的樓煩那還不是手拿把掐?
於是東胡王分兵六萬,命令自己的弟弟哈撲嗄率領,西進圍剿樓煩部。
與此同時,漢王俱酒又為聶政率領的步軍派來了一個新兵種:火器營。
俱酒計劃,以後各軍中,都要建立專門的唐炮營和火器營,就像後世陸戰部隊要配備專門的炮兵一樣。
當條件允許時,每軍要配備專門的“飛人營”,就像後世的陸軍航空兵一樣。
專門的兵種既體現了“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原則,也利於這些大殺器的保密,確保漢軍始終站在技術鏈的頂端,並與敵軍將差距拉得越來越大,實現降維打擊。
配給聶政的火器營中,除了傳統的猛火油櫃、火球、火藥箭等之外,還有幾樣新近研究出來的好玩意兒。
一、毒藥噴筒。噴筒其實是墨匠們研製槍炮的副產物。
俱酒給出的管形火器太過超前,受製於冶煉技術的限製,墨匠們在試驗槍、炮過程中,屢遭失敗,頻頻炸膛。
但這些戰國科學家們卻沒有停下創新的步伐,既然金屬炮管存在問題,那麽就采用天然材料:竹筒!
經過無數次試驗,墨匠們得出結論,采用直徑兩寸、長度兩尺左右的竹筒作為發射筒,效果最好。
為了保證竹筒的堅固性,在外麵用麻繩密密纏繞,再加上三道鐵箍,可以確保竹筒發射剛韌相當,發揮出最大的能效。
但墨匠們對火器還是心存敬畏的,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在筒下端又接五尺長的竹柄或木柄,以供士卒手持。
這樣一來,就算是竹筒發生炸膛,也不會傷及士卒身體,更能增加發射距離。
竹筒先裝黑火藥,然後再裝一層毒藥餅、一層火藥地擺放。共裝五層,發射藥的裝配量依竹筒粗細和藥餅大小而增減,然後留出長長的導火索。
毒藥噴筒的藥餅,主要由硝黃、樟腦、鬆香、雄黃、砒霜、狼毒等物質構成。
點燃導火索,噴筒可將藥餅發送到十丈餘遠的地方,若擊中人、馬、船、車等目標,立即燃火焚燒,並散放出毒煙,既可造成混亂,又可毒傷敵方人馬,打擊其戰鬥力,嚴重者吸入毒軍之後可立即死亡。《武備誌》中的毒藥噴筒 這種竹製火器成本低廉,製作簡便,容易上手,體輕實用,很受漢軍士兵歡迎。
但有一點,若施放毒煙,我軍必須占據上風口,施放人員必須戴手套和濕水口罩。
補充一點:手套和口罩也是漢王閑來無聊的小發明,為了方便士兵們操作,還研製了無指手套。
這雖然是俱酒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生產簡單,卻作用巨大,口罩和手套作為防護物品從此正式步入戰國時代。
更進一步,俱酒還升級了手套的防護功能和進攻功能。
防護手套:在特製的獸皮手套中,固定入數根縱橫活節鐵絲,就可以實現防割效果,空手奪白刃從此成為可能。
進攻手套:在手套的指節中間加入短刃,當握手成拳時,手指間的短刃就會露出猙獰,在肉搏戰中攻敵不備,甚至殺人於無形。
二、架火戰車,這玩意兒就是多管火箭炮,堪稱戰國版的“喀秋莎”。
架火戰車既然是車,就具備了可移動性,可以根據作戰需要靈活機動地派上用場。不像唐炮那樣的大家夥,必須臨時打造。
架火戰車則非常接地氣,他是裝載在獨輪車上的。獨輪車自從俱酒發明以來,在漢國的軍用、民用領域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堪稱漢國機械力學的基礎學科。
架火戰車裝在獨輪車上,就意味再複雜的地形都能夠輕易通過,非常適合戰國時期的地理狀況。
在獨輪車上裝有六個長方形箱體,箱體內又分成若幹小格,每格中裝入若幹箭支,呈蜂窩狀排列,組成一個大型的火藥箭發射器。
一輛戰車共載有火藥箭一百六十支,戰前將火藥箭預先裝在匣內,將引火線都連在一起,形成引火總線。車前還有一張棉簾,需要時可放下,阻擋敵人弓箭對戰車的進攻。
發射時,點燃引火總線,火箭就猶如條條火龍,依次從發射筒內噴出,短時間內將一百六十支箭向敵人梭哈出去。每射,煙氣爆發、火焰噴射,轟鳴聲聲,爆炸頻頻,端的厲害!《武備誌》中的架火戰車架火戰車複原圖遊戲中的架火戰車發射場麵 墨匠們發揮舉一反三的思維,將架火戰車上的火藥箭發射器作成小型化,由單兵手持操作,取了個形象的名字叫“一窩蜂”,更加機動靈活,適應多種作戰應用。《武備誌》中的一窩蜂 更有甚者,將發射筒雕成龍、虎、豹等形象,便稱之為“火龍箭”、“烈虎箭”、“奔豹箭”。
俱酒是反對這樣做的,因為要應對大型戰爭需要,武器的生產必然走向規範化和批量化,沒必要在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上磨洋功。
火器營向前軍主將聶政、副將公子信進行了一番表演,將滿營將士震撼得無以複加。漢王派來了如此神物,剿滅東胡,指日可待,士氣越發激昂,求戰之心甚囂塵上。
公子信看了非常興奮,少年心性地他,激動地向著聶政道:“聶將軍,王兄有此利器,天下安得不平?”
聶政看了卻不作聲,心中生起些許惆悵。片晌之後,聶政舉起手中的玄鐵寶劍:
“信公子,我等手中之物,可堪用乎?”
所有的苗頭都指向代郡西部突然出現的樓煩人。
恰好此時,燕國人的龜縮策略取得了成效,準確地拿捏住了東胡人不善攻城的軟肋。
加之東胡人急於求成,攻城戰法落後,數次失敗之後,士氣受挫,軍心不穩。
東胡王覺得,對付中原人的守城術或許老子不行,對付同為遊牧民族的樓煩那還不是手拿把掐?
於是東胡王分兵六萬,命令自己的弟弟哈撲嗄率領,西進圍剿樓煩部。
與此同時,漢王俱酒又為聶政率領的步軍派來了一個新兵種:火器營。
俱酒計劃,以後各軍中,都要建立專門的唐炮營和火器營,就像後世陸戰部隊要配備專門的炮兵一樣。
當條件允許時,每軍要配備專門的“飛人營”,就像後世的陸軍航空兵一樣。
專門的兵種既體現了“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原則,也利於這些大殺器的保密,確保漢軍始終站在技術鏈的頂端,並與敵軍將差距拉得越來越大,實現降維打擊。
配給聶政的火器營中,除了傳統的猛火油櫃、火球、火藥箭等之外,還有幾樣新近研究出來的好玩意兒。
一、毒藥噴筒。噴筒其實是墨匠們研製槍炮的副產物。
俱酒給出的管形火器太過超前,受製於冶煉技術的限製,墨匠們在試驗槍、炮過程中,屢遭失敗,頻頻炸膛。
但這些戰國科學家們卻沒有停下創新的步伐,既然金屬炮管存在問題,那麽就采用天然材料:竹筒!
經過無數次試驗,墨匠們得出結論,采用直徑兩寸、長度兩尺左右的竹筒作為發射筒,效果最好。
為了保證竹筒的堅固性,在外麵用麻繩密密纏繞,再加上三道鐵箍,可以確保竹筒發射剛韌相當,發揮出最大的能效。
但墨匠們對火器還是心存敬畏的,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在筒下端又接五尺長的竹柄或木柄,以供士卒手持。
這樣一來,就算是竹筒發生炸膛,也不會傷及士卒身體,更能增加發射距離。
竹筒先裝黑火藥,然後再裝一層毒藥餅、一層火藥地擺放。共裝五層,發射藥的裝配量依竹筒粗細和藥餅大小而增減,然後留出長長的導火索。
毒藥噴筒的藥餅,主要由硝黃、樟腦、鬆香、雄黃、砒霜、狼毒等物質構成。
點燃導火索,噴筒可將藥餅發送到十丈餘遠的地方,若擊中人、馬、船、車等目標,立即燃火焚燒,並散放出毒煙,既可造成混亂,又可毒傷敵方人馬,打擊其戰鬥力,嚴重者吸入毒軍之後可立即死亡。《武備誌》中的毒藥噴筒 這種竹製火器成本低廉,製作簡便,容易上手,體輕實用,很受漢軍士兵歡迎。
但有一點,若施放毒煙,我軍必須占據上風口,施放人員必須戴手套和濕水口罩。
補充一點:手套和口罩也是漢王閑來無聊的小發明,為了方便士兵們操作,還研製了無指手套。
這雖然是俱酒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生產簡單,卻作用巨大,口罩和手套作為防護物品從此正式步入戰國時代。
更進一步,俱酒還升級了手套的防護功能和進攻功能。
防護手套:在特製的獸皮手套中,固定入數根縱橫活節鐵絲,就可以實現防割效果,空手奪白刃從此成為可能。
進攻手套:在手套的指節中間加入短刃,當握手成拳時,手指間的短刃就會露出猙獰,在肉搏戰中攻敵不備,甚至殺人於無形。
二、架火戰車,這玩意兒就是多管火箭炮,堪稱戰國版的“喀秋莎”。
架火戰車既然是車,就具備了可移動性,可以根據作戰需要靈活機動地派上用場。不像唐炮那樣的大家夥,必須臨時打造。
架火戰車則非常接地氣,他是裝載在獨輪車上的。獨輪車自從俱酒發明以來,在漢國的軍用、民用領域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堪稱漢國機械力學的基礎學科。
架火戰車裝在獨輪車上,就意味再複雜的地形都能夠輕易通過,非常適合戰國時期的地理狀況。
在獨輪車上裝有六個長方形箱體,箱體內又分成若幹小格,每格中裝入若幹箭支,呈蜂窩狀排列,組成一個大型的火藥箭發射器。
一輛戰車共載有火藥箭一百六十支,戰前將火藥箭預先裝在匣內,將引火線都連在一起,形成引火總線。車前還有一張棉簾,需要時可放下,阻擋敵人弓箭對戰車的進攻。
發射時,點燃引火總線,火箭就猶如條條火龍,依次從發射筒內噴出,短時間內將一百六十支箭向敵人梭哈出去。每射,煙氣爆發、火焰噴射,轟鳴聲聲,爆炸頻頻,端的厲害!《武備誌》中的架火戰車架火戰車複原圖遊戲中的架火戰車發射場麵 墨匠們發揮舉一反三的思維,將架火戰車上的火藥箭發射器作成小型化,由單兵手持操作,取了個形象的名字叫“一窩蜂”,更加機動靈活,適應多種作戰應用。《武備誌》中的一窩蜂 更有甚者,將發射筒雕成龍、虎、豹等形象,便稱之為“火龍箭”、“烈虎箭”、“奔豹箭”。
俱酒是反對這樣做的,因為要應對大型戰爭需要,武器的生產必然走向規範化和批量化,沒必要在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上磨洋功。
火器營向前軍主將聶政、副將公子信進行了一番表演,將滿營將士震撼得無以複加。漢王派來了如此神物,剿滅東胡,指日可待,士氣越發激昂,求戰之心甚囂塵上。
公子信看了非常興奮,少年心性地他,激動地向著聶政道:“聶將軍,王兄有此利器,天下安得不平?”
聶政看了卻不作聲,心中生起些許惆悵。片晌之後,聶政舉起手中的玄鐵寶劍:
“信公子,我等手中之物,可堪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