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3章 半國之兵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胡王嚇壞了,不顧仍然在燃燒的東胡士兵,率先掉頭就跑。
端木伯禦突然出現,擊潰了試圖向樓煩軍進攻的東胡人,造成了一定的傷亡,但受製於軍力限製,並不敢貿然與東胡人展開決戰。
端木伯禦派人穿過火場,與公子信取得了聯係,兩軍依托野口隘附近的地形,互成掎角之勢。
東胡王主力大軍遭遇到了強有力的阻擊,一時動搖了他繼續劫掠代郡的信心。
這把“天火”太邪乎了,本王鎮不住,還是迴草原吧。
正在此時,東胡王派出的一支偏師卻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這支偏師一路向東掃蕩,如入無人之境,兵鋒直抵代王城下。
北趙君主趙範自來到代地之後,受當地民風感染,騎馬狩獵,開弓射雕之事也經常幹。
一看東胡人小股部隊,竟然深入代郡腹地,勃然大怒,立即披掛整齊,穿上君主的黃金鎧甲,要親自出城擊殺狂胡。
眾人苦勸不住,隻好將代王城的守軍派出大半護駕,跟隨這位國君禦駕親征。
東胡人使出傳統的“誘敵“戰術,一見趙軍出城,立即作鳥獸散,四下奔逃,給趙人一種潰散逃竄的錯覺。
趙範一看,這特麽活脫脫一支散兵遊勇嘛!仇鎮這小子是怎麽守的邊界,怎麽能讓東胡深入國境?迴頭非好好地治這小子的罪不可!
追!
東胡騎手展現出他們卓越的馬術和戰術智慧,他們始終與趙軍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完全脫離趙軍視線,也不讓趙軍輕易接近,這種保持距離的技巧需要極高的馬術和對馬匹的精準控製。
趙範追不上、射不著,越發惱怒,遂發力狂奔,誓要將這股東胡小隊一口吞下,展現其“馬上之君”的風範。
最氣人的是,東胡人還時不時地在馬上轉身,向後方射擊,展示其在奔跑過程中的高難度射擊動作,這在趙範看來,分明是一種赤裸裸的挑釁!
東胡人一邊引誘趙範,一邊派人迅速向東胡王大軍報信:趙國君主上鉤了,大王你快來呀!
為啥認得趙範?因為他太招搖了,那一身金燦燦的鎧甲,在一眾黑灰色的皮甲中不要太紮眼。
東胡王一聽大喜,不顧剛才火燒火燎的狼狽,親率大軍分左右兩路迎擊,順利地把趙範所部裝入了大口袋。
當趙範發現苗頭不對時,東胡人已經將他們這一支軍隊全部合圍。
東胡騎兵在趙軍的四周散開,他們利用這種分散的布局,從不同方向對趙軍發起小規模的騷擾攻擊,這些攻擊雖然不足以造成決定性的傷害,但足以引起趙軍的恐慌和混亂。
趙軍的外圍一點一點被蠶食,趙範已經徹底慌了神,指揮也全部失靈了。
東胡王見狀,下令全軍發起硬碰硬的衝鋒,萬馬奔騰般地殺向縮作一團的趙軍。
東胡王馬鞭一指趙範:“金甲小兒,務留活口!”
經過數番殘酷的衝殺,趙範終被一名東胡騎手走馬活捉,橫亙在馬背上馱迴東胡王的麵前,而他率領的隊伍全部成了東胡人的刀下冤魂。
居然擒獲了北趙國君,東胡王大喜!有這個重要人質在手,可以號令趙人全部投降,包括後麵那些玩火的家夥!
當下東胡王下令,向代王城進軍。
按照東胡人的習俗,南下“打穀草”,誰搶上算誰的,搶的東西除一部分上交外,其餘全部歸本人所有。當然,死了也白死!
這些人一進入趙國地界,頓時放了蜂,一股腦跑去打劫代郡居民去了。
因為剛才被火燒烤,有不小的死傷,東胡人把這些仇恨全部撒向代地居民頭上,一時代郡狼煙四起,變成了人間地獄。
東胡王本想一鼓作氣拿下代王城,但這些不爭氣的家夥都去搶劫了,根本約束不住,無奈罵罵咧咧地放慢了行軍速度。
當東胡人滿載搶來的食物、布帛、錢幣、馬匹殺到代王城下時,才發現城頭變幻的旗幟之上,赫然寫著一個大大的“燕”字!
燕軍趁著代郡亂成了一鍋粥,偷襲了代王城,成了這個地盤上新的主人。
放眼整個燕國八百年的曆史,對外作戰很少。
除了樂毅主導“五國伐齊”之外,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燕國的軍事行動,要麽是與齊國搞搞摩擦,要麽是偷襲一把趙國,要麽就是與北方的遊牧民族互撕(包括秦開卻胡),僅此而已!
此時燕國的君主是燕後文公(因為史書沒有留下他的名字,下文以其諡號“燕文公”相稱)。
之所以稱之為“後”文公,是因為燕國曆史上還有一位君主,諡號也是“文”,這樣就形成了前後兩位文公的情況。
一般來講,一國君主的諡號是不會重複的,要講究避諱。可能燕國地僻禮廢,對這些中原禮法特別不當迴事。
除了前後兩位“文公”外,還有前後兩位“簡公”,前後三位“桓公(侯)”,前後兩位“昭公(王)”,也算是春秋戰國時期奇葩般的存在。
燕趙兩國向來在邊境上多有摩擦,一般結果是趙勝燕輸,但燕國就是這樣一隻打不死的小強,經常去捋趙國的虎須,趙國還沒啥好辦法。
為啥呢?
因為趙國要從邯鄲進攻燕國,中間隔著中山國;要從代郡出發攻打燕國,越不過一個重要的隘口——居庸。
不錯,就是後世著名的居庸關所在地。
從燕國薊都出發向西北,有一條連接塞上、大同的孔道,也是太行八陘最北的一陘——軍都陘。
軍都陘兩山夾一溝,峰高穀深、路險難行,一丸可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後人在這一條二十多公裏的孔道上,設置了四道防線,八達嶺居北,然後是上關,居庸關居中,最後是南口,出南口就是一馬平川,直達北京城了。燕軍進軍路線 燕國之有居庸,猶如秦之有崤涵,蜀之有劍門一樣。
每次燕趙交戰,得手,則燕國可前探到代郡;失手,則退守居庸。趙人望而興歎,不得入也。
趙國三分,代郡孤懸,這麽大的傷口,不可能不吸引老對手燕國的目光。
燕將市被鎮守居庸,眼見趙國三分,北趙與西趙自家人又掐了起來,於是主動上書,要求向西出居庸,奪代郡。
代郡如此受到諸侯看重,還在於此地產良馬,是諸夏可控製的重要良馬產地。
眾所周知,中原馬劣,但代地的駿馬品質絕群。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許多以“代馬”為主題,李白、曹植、高適、蘇軾、崔灝等人都有相關題材的作品傳世。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代郡因為有馬而成為諸侯大打出手的對象,這是趙國當初滅掉代國的原因,也是燕國始終覬覦代郡的原因。
燕文公很快批準了市被的奏請,為了保證此次一戰成功,一鼓作氣奪下整個代郡,燕文公組織了二十萬人馬歸市被指揮。
這,幾乎是燕國的半國之兵!
端木伯禦突然出現,擊潰了試圖向樓煩軍進攻的東胡人,造成了一定的傷亡,但受製於軍力限製,並不敢貿然與東胡人展開決戰。
端木伯禦派人穿過火場,與公子信取得了聯係,兩軍依托野口隘附近的地形,互成掎角之勢。
東胡王主力大軍遭遇到了強有力的阻擊,一時動搖了他繼續劫掠代郡的信心。
這把“天火”太邪乎了,本王鎮不住,還是迴草原吧。
正在此時,東胡王派出的一支偏師卻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這支偏師一路向東掃蕩,如入無人之境,兵鋒直抵代王城下。
北趙君主趙範自來到代地之後,受當地民風感染,騎馬狩獵,開弓射雕之事也經常幹。
一看東胡人小股部隊,竟然深入代郡腹地,勃然大怒,立即披掛整齊,穿上君主的黃金鎧甲,要親自出城擊殺狂胡。
眾人苦勸不住,隻好將代王城的守軍派出大半護駕,跟隨這位國君禦駕親征。
東胡人使出傳統的“誘敵“戰術,一見趙軍出城,立即作鳥獸散,四下奔逃,給趙人一種潰散逃竄的錯覺。
趙範一看,這特麽活脫脫一支散兵遊勇嘛!仇鎮這小子是怎麽守的邊界,怎麽能讓東胡深入國境?迴頭非好好地治這小子的罪不可!
追!
東胡騎手展現出他們卓越的馬術和戰術智慧,他們始終與趙軍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完全脫離趙軍視線,也不讓趙軍輕易接近,這種保持距離的技巧需要極高的馬術和對馬匹的精準控製。
趙範追不上、射不著,越發惱怒,遂發力狂奔,誓要將這股東胡小隊一口吞下,展現其“馬上之君”的風範。
最氣人的是,東胡人還時不時地在馬上轉身,向後方射擊,展示其在奔跑過程中的高難度射擊動作,這在趙範看來,分明是一種赤裸裸的挑釁!
東胡人一邊引誘趙範,一邊派人迅速向東胡王大軍報信:趙國君主上鉤了,大王你快來呀!
為啥認得趙範?因為他太招搖了,那一身金燦燦的鎧甲,在一眾黑灰色的皮甲中不要太紮眼。
東胡王一聽大喜,不顧剛才火燒火燎的狼狽,親率大軍分左右兩路迎擊,順利地把趙範所部裝入了大口袋。
當趙範發現苗頭不對時,東胡人已經將他們這一支軍隊全部合圍。
東胡騎兵在趙軍的四周散開,他們利用這種分散的布局,從不同方向對趙軍發起小規模的騷擾攻擊,這些攻擊雖然不足以造成決定性的傷害,但足以引起趙軍的恐慌和混亂。
趙軍的外圍一點一點被蠶食,趙範已經徹底慌了神,指揮也全部失靈了。
東胡王見狀,下令全軍發起硬碰硬的衝鋒,萬馬奔騰般地殺向縮作一團的趙軍。
東胡王馬鞭一指趙範:“金甲小兒,務留活口!”
經過數番殘酷的衝殺,趙範終被一名東胡騎手走馬活捉,橫亙在馬背上馱迴東胡王的麵前,而他率領的隊伍全部成了東胡人的刀下冤魂。
居然擒獲了北趙國君,東胡王大喜!有這個重要人質在手,可以號令趙人全部投降,包括後麵那些玩火的家夥!
當下東胡王下令,向代王城進軍。
按照東胡人的習俗,南下“打穀草”,誰搶上算誰的,搶的東西除一部分上交外,其餘全部歸本人所有。當然,死了也白死!
這些人一進入趙國地界,頓時放了蜂,一股腦跑去打劫代郡居民去了。
因為剛才被火燒烤,有不小的死傷,東胡人把這些仇恨全部撒向代地居民頭上,一時代郡狼煙四起,變成了人間地獄。
東胡王本想一鼓作氣拿下代王城,但這些不爭氣的家夥都去搶劫了,根本約束不住,無奈罵罵咧咧地放慢了行軍速度。
當東胡人滿載搶來的食物、布帛、錢幣、馬匹殺到代王城下時,才發現城頭變幻的旗幟之上,赫然寫著一個大大的“燕”字!
燕軍趁著代郡亂成了一鍋粥,偷襲了代王城,成了這個地盤上新的主人。
放眼整個燕國八百年的曆史,對外作戰很少。
除了樂毅主導“五國伐齊”之外,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燕國的軍事行動,要麽是與齊國搞搞摩擦,要麽是偷襲一把趙國,要麽就是與北方的遊牧民族互撕(包括秦開卻胡),僅此而已!
此時燕國的君主是燕後文公(因為史書沒有留下他的名字,下文以其諡號“燕文公”相稱)。
之所以稱之為“後”文公,是因為燕國曆史上還有一位君主,諡號也是“文”,這樣就形成了前後兩位文公的情況。
一般來講,一國君主的諡號是不會重複的,要講究避諱。可能燕國地僻禮廢,對這些中原禮法特別不當迴事。
除了前後兩位“文公”外,還有前後兩位“簡公”,前後三位“桓公(侯)”,前後兩位“昭公(王)”,也算是春秋戰國時期奇葩般的存在。
燕趙兩國向來在邊境上多有摩擦,一般結果是趙勝燕輸,但燕國就是這樣一隻打不死的小強,經常去捋趙國的虎須,趙國還沒啥好辦法。
為啥呢?
因為趙國要從邯鄲進攻燕國,中間隔著中山國;要從代郡出發攻打燕國,越不過一個重要的隘口——居庸。
不錯,就是後世著名的居庸關所在地。
從燕國薊都出發向西北,有一條連接塞上、大同的孔道,也是太行八陘最北的一陘——軍都陘。
軍都陘兩山夾一溝,峰高穀深、路險難行,一丸可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後人在這一條二十多公裏的孔道上,設置了四道防線,八達嶺居北,然後是上關,居庸關居中,最後是南口,出南口就是一馬平川,直達北京城了。燕軍進軍路線 燕國之有居庸,猶如秦之有崤涵,蜀之有劍門一樣。
每次燕趙交戰,得手,則燕國可前探到代郡;失手,則退守居庸。趙人望而興歎,不得入也。
趙國三分,代郡孤懸,這麽大的傷口,不可能不吸引老對手燕國的目光。
燕將市被鎮守居庸,眼見趙國三分,北趙與西趙自家人又掐了起來,於是主動上書,要求向西出居庸,奪代郡。
代郡如此受到諸侯看重,還在於此地產良馬,是諸夏可控製的重要良馬產地。
眾所周知,中原馬劣,但代地的駿馬品質絕群。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許多以“代馬”為主題,李白、曹植、高適、蘇軾、崔灝等人都有相關題材的作品傳世。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代郡因為有馬而成為諸侯大打出手的對象,這是趙國當初滅掉代國的原因,也是燕國始終覬覦代郡的原因。
燕文公很快批準了市被的奏請,為了保證此次一戰成功,一鼓作氣奪下整個代郡,燕文公組織了二十萬人馬歸市被指揮。
這,幾乎是燕國的半國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