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章 立新君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陰差陽錯,魏錯在某次魏齊外交事件中見識過齊公,而此刻殿內之人,並不是他所認識的齊國君主田因齊。
孫臏陰沉著臉走進殿內,殿中一人雙手背負,傲然而立,遂沉聲道:“爾是何人?!齊公安在?”
那人冷靜地道:“鄒忌!”
孫臏一愣,沒想到是齊相鄒忌,在此冒充齊公,拖延了這麽長時間。
他遙遙一拱手:“鄒相,齊公今何在?”
鄒忌冷冷地道:“君上業已出城多日,此刻恐怕已經召集起五都之兵,殺向臨淄!”
孫臏並不相信鄒忌的話,因為臨淄並非經過大戰而陷落。在黑火藥的加持下,臨淄城的失陷非常突然。
齊國君臣基於對臨淄城防的極度自信,根本沒有城破的預見,更不會早早地就將一國之君送出城去。
畢竟城裏比城外安全。
孫臏大手一揮:“如此,隻好委屈鄒相了!”使命人將鄒忌押了下去。
孫臏隨即對後宮寺人和女人們進行了嚴格的審訊,很快得出結論,在城破前一天,田因齊還在宮中。隻是在城破之時,突然失去了蹤影。
最後在齊宮假山後邊,找到了一個直通稷門的地下通道,田因齊逃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此時,大梁的急報如同雪片一般地飛來,要求孫臏盡快迴師。
孫臏還有事情要辦,並不急於迴師大梁。如此時迴援大梁,那不正中田忌、黥涓的下懷嗎?
孫臏下令大肆宣揚齊公田因齊已經被俘的消息,這些消息傳迴大梁城外,相信田忌就會緊急迴撤,大梁之圍自解。
這個時候,就是比拚定力的階段,看看田忌與黥涓能不能撐住。是死克大梁,還是迴援臨淄?你們看著辦!
與孫臏有條不紊的態度不同,魏錯已經急得搓手頓腳、抓耳撓腮了。他數次勸諫孫臏迴師,都被孫臏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為由拒絕。
雖然沒有抓住齊公田因齊,但魏軍卻抓獲了太子田辟疆。
孫臏決心將齊國這攤水徹底攪渾,他放出風聲,田因齊已經是魏國俘虜,必須帶迴大梁。而且田因齊昏庸無度,縱情酒色,非人主也!
在魏軍極度武力值的壓迫下,孫臏立太子田辟疆為新一任齊王,並押著鄒忌等一班重臣走完了一係列複雜的流程。
孫臏代表魏侯與新齊王田辟疆簽訂了兩國盟好條約,在孫臏擬好的盟書中,齊國極盡屈辱之能事,點頭哈腰地承認魏為上國,願歲貢金銀糧草絲麻海鹽若幹。
大梁方麵,眼看著城外圍堰也快完工了,魏侯對孫臏遲遲沒有迴援大為光火。
在繼續向孫臏下達君令的同時,也向魏錯發來密令:“若孫臏有不臣之心,可憑虎頭之符,取而代之。”
魏錯始終不敢對孫臏下手,畢竟這位將軍戰功赫赫,有著“拔雙都、死二君”的威名……不不不,嚴格來說,孫臏已經是“拔三都”了,至於齊公田因齊是不是逃了,尚無定論
更重要一點,魏錯過不去自己心理那道坎。孫臏對他和龍賈、孫何三人始終親如兄弟,視若手足。不僅毫不隱瞞地傳授用兵之法,更和他們三人食則同案,寢則同席。
魏錯不敢,也不願對孫臏下手,更怕自己鎮不住場子,於是隻好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孫臏盡快迴師救援大梁,甚至罕見地和孫臏撕破了臉,紅著臉大吵一架。
看到魏錯的反應,孫臏心中一沉,魏錯畢竟是姓魏,他對魏室忠誠如此,可見是拉不走的。
孫臏下令搜刮臨淄府庫,將武器補充全軍,將齊宮的珍藏洗劫一空,糧草除部分充作軍糧外,開倉放糧,將這些由民間搜刮上來的糧食還給百姓。
然後,大軍撤出臨淄!
因為孫臏知道,臨淄不是邯鄲,不可能實現長期占領。
一是因為臨淄的地理位置特殊,深處齊國腹地。相對而言,邯鄲則離魏趙邊界更近。是故邯鄲可以長期占領,而臨淄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二是此次襲擊,並沒有重創齊軍有生力量,而是鑽了其內部防守空虛的空子,齊國的可用之兵損失不大。
三是田因齊逃跑,田忌重兵在外,臨淄失守必然會引起齊人的瘋狂反撲。孫臏率領的魏軍算是孤軍深入,不宜久留。
四是孫臏在下一盤更大的棋,想要在半路伏擊一下急欲迴援的齊軍。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將軍隊運動起來,在運動中尋找戰機,而不能死守一地。
魏軍押著一輛華麗的五駕之車撤出臨淄博,臨淄百姓還瞥見其中一人,身著公侯服飾,頗似齊公田因齊。
因為田因齊是秘密出逃的,且逃得突然,魏軍進城之後就宣布了俘獲田因齊的消息,齊人都以為國君被俘了。
一同被押出臨淄城的還有相國鄒忌等一眾文武大臣一百八十人,這些家夥留在臨淄,絕對不是什麽好事情。將他們押走,就相當於把齊國的治國機器給卸了齒輪。
最致使的一招,還強迫新齊公田辟疆親自恭送大軍出城,這就是把田辟疆放在爐火上烤呢!
既在田氏父子之間種下了蒺藜,也在齊國百姓心中製造了混亂,齊國國政估計會動蕩好一陣子。
臨淄被圍!
臨淄城破!
齊公被俘!
……
壞消息一條接一條傳迴大梁城外的田忌營中,田忌的定力徹底動搖了,他匆匆忙忙下令,全軍速速迴師,救援國都!
黥涓知道這是一場戰略意誌的比拚,他勸諫道:“將軍,此時縱迴臨淄,也無濟於事。如今圍堰將成,大梁城破在即,將軍不若擒魏?而還,方有與魏軍談判之籌碼!”
田忌已經徹底失去了耐心:“滾蛋!君父被執,大將不歸,爾欲陷吾於不忠不義之地耶?”
黥涓第一次被田忌爆了粗口,愣了半晌,想想自己在齊國的身份,遂沉默不語。
一夜之間,圍困大梁的齊軍全部撤離,即將合攏的圍堰也成了爛尾工程,大梁圍解!
孫臏陰沉著臉走進殿內,殿中一人雙手背負,傲然而立,遂沉聲道:“爾是何人?!齊公安在?”
那人冷靜地道:“鄒忌!”
孫臏一愣,沒想到是齊相鄒忌,在此冒充齊公,拖延了這麽長時間。
他遙遙一拱手:“鄒相,齊公今何在?”
鄒忌冷冷地道:“君上業已出城多日,此刻恐怕已經召集起五都之兵,殺向臨淄!”
孫臏並不相信鄒忌的話,因為臨淄並非經過大戰而陷落。在黑火藥的加持下,臨淄城的失陷非常突然。
齊國君臣基於對臨淄城防的極度自信,根本沒有城破的預見,更不會早早地就將一國之君送出城去。
畢竟城裏比城外安全。
孫臏大手一揮:“如此,隻好委屈鄒相了!”使命人將鄒忌押了下去。
孫臏隨即對後宮寺人和女人們進行了嚴格的審訊,很快得出結論,在城破前一天,田因齊還在宮中。隻是在城破之時,突然失去了蹤影。
最後在齊宮假山後邊,找到了一個直通稷門的地下通道,田因齊逃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此時,大梁的急報如同雪片一般地飛來,要求孫臏盡快迴師。
孫臏還有事情要辦,並不急於迴師大梁。如此時迴援大梁,那不正中田忌、黥涓的下懷嗎?
孫臏下令大肆宣揚齊公田因齊已經被俘的消息,這些消息傳迴大梁城外,相信田忌就會緊急迴撤,大梁之圍自解。
這個時候,就是比拚定力的階段,看看田忌與黥涓能不能撐住。是死克大梁,還是迴援臨淄?你們看著辦!
與孫臏有條不紊的態度不同,魏錯已經急得搓手頓腳、抓耳撓腮了。他數次勸諫孫臏迴師,都被孫臏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為由拒絕。
雖然沒有抓住齊公田因齊,但魏軍卻抓獲了太子田辟疆。
孫臏決心將齊國這攤水徹底攪渾,他放出風聲,田因齊已經是魏國俘虜,必須帶迴大梁。而且田因齊昏庸無度,縱情酒色,非人主也!
在魏軍極度武力值的壓迫下,孫臏立太子田辟疆為新一任齊王,並押著鄒忌等一班重臣走完了一係列複雜的流程。
孫臏代表魏侯與新齊王田辟疆簽訂了兩國盟好條約,在孫臏擬好的盟書中,齊國極盡屈辱之能事,點頭哈腰地承認魏為上國,願歲貢金銀糧草絲麻海鹽若幹。
大梁方麵,眼看著城外圍堰也快完工了,魏侯對孫臏遲遲沒有迴援大為光火。
在繼續向孫臏下達君令的同時,也向魏錯發來密令:“若孫臏有不臣之心,可憑虎頭之符,取而代之。”
魏錯始終不敢對孫臏下手,畢竟這位將軍戰功赫赫,有著“拔雙都、死二君”的威名……不不不,嚴格來說,孫臏已經是“拔三都”了,至於齊公田因齊是不是逃了,尚無定論
更重要一點,魏錯過不去自己心理那道坎。孫臏對他和龍賈、孫何三人始終親如兄弟,視若手足。不僅毫不隱瞞地傳授用兵之法,更和他們三人食則同案,寢則同席。
魏錯不敢,也不願對孫臏下手,更怕自己鎮不住場子,於是隻好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孫臏盡快迴師救援大梁,甚至罕見地和孫臏撕破了臉,紅著臉大吵一架。
看到魏錯的反應,孫臏心中一沉,魏錯畢竟是姓魏,他對魏室忠誠如此,可見是拉不走的。
孫臏下令搜刮臨淄府庫,將武器補充全軍,將齊宮的珍藏洗劫一空,糧草除部分充作軍糧外,開倉放糧,將這些由民間搜刮上來的糧食還給百姓。
然後,大軍撤出臨淄!
因為孫臏知道,臨淄不是邯鄲,不可能實現長期占領。
一是因為臨淄的地理位置特殊,深處齊國腹地。相對而言,邯鄲則離魏趙邊界更近。是故邯鄲可以長期占領,而臨淄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二是此次襲擊,並沒有重創齊軍有生力量,而是鑽了其內部防守空虛的空子,齊國的可用之兵損失不大。
三是田因齊逃跑,田忌重兵在外,臨淄失守必然會引起齊人的瘋狂反撲。孫臏率領的魏軍算是孤軍深入,不宜久留。
四是孫臏在下一盤更大的棋,想要在半路伏擊一下急欲迴援的齊軍。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將軍隊運動起來,在運動中尋找戰機,而不能死守一地。
魏軍押著一輛華麗的五駕之車撤出臨淄博,臨淄百姓還瞥見其中一人,身著公侯服飾,頗似齊公田因齊。
因為田因齊是秘密出逃的,且逃得突然,魏軍進城之後就宣布了俘獲田因齊的消息,齊人都以為國君被俘了。
一同被押出臨淄城的還有相國鄒忌等一眾文武大臣一百八十人,這些家夥留在臨淄,絕對不是什麽好事情。將他們押走,就相當於把齊國的治國機器給卸了齒輪。
最致使的一招,還強迫新齊公田辟疆親自恭送大軍出城,這就是把田辟疆放在爐火上烤呢!
既在田氏父子之間種下了蒺藜,也在齊國百姓心中製造了混亂,齊國國政估計會動蕩好一陣子。
臨淄被圍!
臨淄城破!
齊公被俘!
……
壞消息一條接一條傳迴大梁城外的田忌營中,田忌的定力徹底動搖了,他匆匆忙忙下令,全軍速速迴師,救援國都!
黥涓知道這是一場戰略意誌的比拚,他勸諫道:“將軍,此時縱迴臨淄,也無濟於事。如今圍堰將成,大梁城破在即,將軍不若擒魏?而還,方有與魏軍談判之籌碼!”
田忌已經徹底失去了耐心:“滾蛋!君父被執,大將不歸,爾欲陷吾於不忠不義之地耶?”
黥涓第一次被田忌爆了粗口,愣了半晌,想想自己在齊國的身份,遂沉默不語。
一夜之間,圍困大梁的齊軍全部撤離,即將合攏的圍堰也成了爛尾工程,大梁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