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6章 趙軍漏網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臏的兵法思想裏有重要一條:“禦將不勝。”也就是說,對將領控製過死,不能自主者,往往不能取得勝利。
從淇水之戰的戰前部署可以看出,孫臏負責點題,而龍賈、魏錯、孫何三人在此基礎上都有相當出彩的發揮。
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更有效啟發了將領的觀察能力、思辨能力和眼觀全局的能力。
將領在戰鬥中不是死板地執行主將的意旨,而是有自己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在其中,所以仗打得相當順利。
孫臏練兵也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惡戰者,兵之王器也。”將能夠進行殊死戰鬥的士兵當作用兵的王牌,因而更加重視實戰能力的鍛煉。
繼承了魏武卒的強兵基因,再加上孫臏這些先進理念,共同作用之下產生的五萬“大梁卒”,不僅能戰,而且善戰,不僅敢戰,而且能夠做到勝戰,堪稱一支戰國新軍。
孫臏十分重視陣法的作戰中的作用,也就是特別強調協調配合的作用,往往通過陣法的協作,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孫臏著述了《十陣》一文,將十種經典陣法的特點、使用、方法等一一羅列,分別為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鉤行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
孫臏在日常練兵中,組織大梁卒對十陣進行了熟練的操演,一臨實戰,各種陣勢變化莫測,各部之間默契配合,將趙軍打得找不著北。
好不容易渡過淇水的太戊午,望著對岸被包圍的趙軍一點點消亡。而渡過淇水、身在對岸的同袍幹瞪眼、沒辦法,太戊午鋼牙咬碎,心在滴血。
趙軍也是戰國悍卒,被大梁卒逼到淇水之邊,仍死戰不退,拚死一搏,反而形成了背水一戰的勇氣,給魏軍造成一定的傷亡。
趙軍的表現更加激起了大梁卒的怒火,他們依仗絕對人數優勢,痛下殺手,大力實施斬首行動,戰鬥很快變成了一邊倒的血腥屠殺模式。
淇水一戰,趙軍被淹死三分之一、戰死三分之一,太戊午所率之軍損失了三分之二。
孫臏在上報魏侯的軍報中稱:“淇水一戰,斬首五萬餘。”
死人是一定有的,但不一定全是斬首,最起碼有相當一部分趙軍是死於突發的淇河漲水。
但中國曆史上的捷報,向來有誇大的成分,既可彰顯勇武,又可威懾敵方。
斬首五萬!
且不論軍報水分有多大,淇水之戰,刷新了從春秋到戰國的斬首紀錄,孫臏成為這個時代斬首最多的將軍。
春秋時期的戰爭禮儀雖然已經基本不存,但如此血腥、如此大規模的屠殺模式,尚屬首次。
戰爭,自此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走入了一種殘暴模式。
大梁卒一戰而成名,孫臏的大名自此也傳遍天下。諸侯聞臏名而震怖。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臏恐之。
河對岸的趙軍親眼看到了對岸發生的血淋淋的這一幕,趙軍軍心崩潰,戰鬥意誌徹底喪失。
孫臏一臉從容地視察戰場,命令沿淇水沿岸布防,將已經渡過岸的趙軍堵在衛國境內,意圖在衛國的土地上,全殲來犯之敵。
之前,在太戊午的認知中,孫臏是個儒雅之人。今日一戰方知,這位白麵瘦弱的書生,妥妥的一位人屠啊!
太戊午被嚇破了膽,好長時間製止不住全身篩糠,雙手像帕金森患者一般顫抖不止。
本想撈點軍功鍍鍍金,沒想到,濺了一身血!
一般認為,一支部隊損失超過百分之三十,就會被確認為喪失戰鬥力。趙軍更慘,隻剩下了百分三十,這仗沒法打了。
孫臏大軍橫亙在淇水沿岸,歸路已經被堵死了,再戰下去隻能徒增傷亡。
太戊午好不容易穩住心神,召集殘軍議事,眾人逃生心切,竟然逼出一條計謀來。
趙軍連夜進攻朝歌城下,此時負責圍困趙國孤軍的是小衛國軍隊,魏軍主力全部被孫臏調到了對岸去了。
趙軍打不過大梁卒,但打小衛軍還是手到擒來。
朝歌城下的小衛軍一擊即潰,太戊午與被圍趙軍會合,調轉兵鋒,連夜急行軍,率領諸軍穿過衛國,進入了韓國境內。
趙軍突然出現在韓國野王城下,把韓國守軍也嚇了一跳。趙軍雖然是殘軍,但也有近三萬之眾,不是小小的野王城所能抵抗的。
太戊午派人向野王守將解釋情況,趙軍此次隻是借道過境,請韓國看在趙韓特殊關係的情分上,提供幫助。
趙、韓確實關係特殊,當年趙氏孤兒趙武能夠東山再起,全靠韓氏的韓厥幫助。特別在魏國與趙國多次大打出手之後,韓趙關係更進一步。
於是韓國秘密提供了部分糧草,趙軍簡單補給一番,迅速沿太行陘北上,借道韓國的高都、長平進入了上黨地區。
此時的上黨地區,三家在此均有地盤,隻要進入趙國地盤,便可沿滏口陘下山,大迂迴返迴邯鄲。
也許是大梁軍殺戮太重,當日夜間淇水之上大霧彌漫,伸手不見五指。
待大霧消散,孫臏派出斥候渡過淇水,發現趙軍早已不知去向。
經過與小衛國軍方確認,方知趙軍連夜西去,此刻應該早已進入了韓國境內。
孫臏不由長歎一聲:“聖人千慮,必有一失。將衛軍置於後衛,實屬大錯。”
將衛國軍隊放在衛國境內,負責後方防務,本沒有錯。
因為在孫臏原來的計劃裏,是要集中兵力,擊其一部。趙軍若是一部被擊,尚餘大部,必定不會逃竄,而是想方設法強渡淇水,重歸趙境。
結果淇水之戰打得太成功了,洶湧的淇水立了大功,消滅了三分之一的敵人,擴大了戰果。
這個結果,直接打消了趙軍再戰的意誌,幹脆選擇了逃跑。而且非常成功地選擇了進入韓國國境,北上上黨這一條路。
孫臏要追擊趙軍,必然要考慮與韓國的關係,也要考慮仰攻上黨帶來的困難。
但孫臏並不打算就此罷手,他軍事理念最核心的觀點是:必攻不守!
他大手一揮:“跑得了太戊午,跑不了邯鄲!”
從淇水之戰的戰前部署可以看出,孫臏負責點題,而龍賈、魏錯、孫何三人在此基礎上都有相當出彩的發揮。
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更有效啟發了將領的觀察能力、思辨能力和眼觀全局的能力。
將領在戰鬥中不是死板地執行主將的意旨,而是有自己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在其中,所以仗打得相當順利。
孫臏練兵也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惡戰者,兵之王器也。”將能夠進行殊死戰鬥的士兵當作用兵的王牌,因而更加重視實戰能力的鍛煉。
繼承了魏武卒的強兵基因,再加上孫臏這些先進理念,共同作用之下產生的五萬“大梁卒”,不僅能戰,而且善戰,不僅敢戰,而且能夠做到勝戰,堪稱一支戰國新軍。
孫臏十分重視陣法的作戰中的作用,也就是特別強調協調配合的作用,往往通過陣法的協作,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孫臏著述了《十陣》一文,將十種經典陣法的特點、使用、方法等一一羅列,分別為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鉤行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
孫臏在日常練兵中,組織大梁卒對十陣進行了熟練的操演,一臨實戰,各種陣勢變化莫測,各部之間默契配合,將趙軍打得找不著北。
好不容易渡過淇水的太戊午,望著對岸被包圍的趙軍一點點消亡。而渡過淇水、身在對岸的同袍幹瞪眼、沒辦法,太戊午鋼牙咬碎,心在滴血。
趙軍也是戰國悍卒,被大梁卒逼到淇水之邊,仍死戰不退,拚死一搏,反而形成了背水一戰的勇氣,給魏軍造成一定的傷亡。
趙軍的表現更加激起了大梁卒的怒火,他們依仗絕對人數優勢,痛下殺手,大力實施斬首行動,戰鬥很快變成了一邊倒的血腥屠殺模式。
淇水一戰,趙軍被淹死三分之一、戰死三分之一,太戊午所率之軍損失了三分之二。
孫臏在上報魏侯的軍報中稱:“淇水一戰,斬首五萬餘。”
死人是一定有的,但不一定全是斬首,最起碼有相當一部分趙軍是死於突發的淇河漲水。
但中國曆史上的捷報,向來有誇大的成分,既可彰顯勇武,又可威懾敵方。
斬首五萬!
且不論軍報水分有多大,淇水之戰,刷新了從春秋到戰國的斬首紀錄,孫臏成為這個時代斬首最多的將軍。
春秋時期的戰爭禮儀雖然已經基本不存,但如此血腥、如此大規模的屠殺模式,尚屬首次。
戰爭,自此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走入了一種殘暴模式。
大梁卒一戰而成名,孫臏的大名自此也傳遍天下。諸侯聞臏名而震怖。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臏恐之。
河對岸的趙軍親眼看到了對岸發生的血淋淋的這一幕,趙軍軍心崩潰,戰鬥意誌徹底喪失。
孫臏一臉從容地視察戰場,命令沿淇水沿岸布防,將已經渡過岸的趙軍堵在衛國境內,意圖在衛國的土地上,全殲來犯之敵。
之前,在太戊午的認知中,孫臏是個儒雅之人。今日一戰方知,這位白麵瘦弱的書生,妥妥的一位人屠啊!
太戊午被嚇破了膽,好長時間製止不住全身篩糠,雙手像帕金森患者一般顫抖不止。
本想撈點軍功鍍鍍金,沒想到,濺了一身血!
一般認為,一支部隊損失超過百分之三十,就會被確認為喪失戰鬥力。趙軍更慘,隻剩下了百分三十,這仗沒法打了。
孫臏大軍橫亙在淇水沿岸,歸路已經被堵死了,再戰下去隻能徒增傷亡。
太戊午好不容易穩住心神,召集殘軍議事,眾人逃生心切,竟然逼出一條計謀來。
趙軍連夜進攻朝歌城下,此時負責圍困趙國孤軍的是小衛國軍隊,魏軍主力全部被孫臏調到了對岸去了。
趙軍打不過大梁卒,但打小衛軍還是手到擒來。
朝歌城下的小衛軍一擊即潰,太戊午與被圍趙軍會合,調轉兵鋒,連夜急行軍,率領諸軍穿過衛國,進入了韓國境內。
趙軍突然出現在韓國野王城下,把韓國守軍也嚇了一跳。趙軍雖然是殘軍,但也有近三萬之眾,不是小小的野王城所能抵抗的。
太戊午派人向野王守將解釋情況,趙軍此次隻是借道過境,請韓國看在趙韓特殊關係的情分上,提供幫助。
趙、韓確實關係特殊,當年趙氏孤兒趙武能夠東山再起,全靠韓氏的韓厥幫助。特別在魏國與趙國多次大打出手之後,韓趙關係更進一步。
於是韓國秘密提供了部分糧草,趙軍簡單補給一番,迅速沿太行陘北上,借道韓國的高都、長平進入了上黨地區。
此時的上黨地區,三家在此均有地盤,隻要進入趙國地盤,便可沿滏口陘下山,大迂迴返迴邯鄲。
也許是大梁軍殺戮太重,當日夜間淇水之上大霧彌漫,伸手不見五指。
待大霧消散,孫臏派出斥候渡過淇水,發現趙軍早已不知去向。
經過與小衛國軍方確認,方知趙軍連夜西去,此刻應該早已進入了韓國境內。
孫臏不由長歎一聲:“聖人千慮,必有一失。將衛軍置於後衛,實屬大錯。”
將衛國軍隊放在衛國境內,負責後方防務,本沒有錯。
因為在孫臏原來的計劃裏,是要集中兵力,擊其一部。趙軍若是一部被擊,尚餘大部,必定不會逃竄,而是想方設法強渡淇水,重歸趙境。
結果淇水之戰打得太成功了,洶湧的淇水立了大功,消滅了三分之一的敵人,擴大了戰果。
這個結果,直接打消了趙軍再戰的意誌,幹脆選擇了逃跑。而且非常成功地選擇了進入韓國國境,北上上黨這一條路。
孫臏要追擊趙軍,必然要考慮與韓國的關係,也要考慮仰攻上黨帶來的困難。
但孫臏並不打算就此罷手,他軍事理念最核心的觀點是:必攻不守!
他大手一揮:“跑得了太戊午,跑不了邯鄲!”